“马屁状元”龙汝言荣宠不绝的秘密

Posted 都统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马屁状元”龙汝言荣宠不绝的秘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马屁状元”龙汝言荣宠不绝的秘密

2、“拍马状元”龙汝言生平简介

“马屁状元”龙汝言荣宠不绝的秘密

龙汝言,安徽安庆人,大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殿试三甲第一名状元。

史载龙汝言才具平庸,诗词文章写得也很一般,他一生并未做过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因而历史知名度并不高。然而,貌似泛泛之辈的龙汝言却有着令他人羡慕嫉妒的高情商加好运气,堪称有清一代最幸运的人——科场失意的他因一首小诗意外获嘉庆帝的激赏、关注、攫拔,从此其人一直有些晦暗的人生犹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不光连连蟾宫折桂、应考得中,而且在殿试时独占鳌头,一举高中状元。

在嘉庆的殷殷关爱下,龙汝言一扫晦气,接连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从此踏上了一条铺满鲜花与掌声的官场坦途。

发迹前的龙汝言因科场不顺,一直以秀才身份屈身于京师某都统家当家教糊口。恰逢嘉庆皇帝生辰,文武百官们按惯例都要上贺表。都统是满人,又是武夫出身,不耐烦写这样应景的官样文章,于是让龙秀才代写一份凑数上呈了事。

清朝入关后,其历代帝王自幼均努力学习汉文化,因此大都有文采。康熙、乾隆都十分喜爱作诗,乾隆写的诗更是达到惊人的四万余首,居然与《全唐诗》数量相等。数量如此之多,其质量与艺术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有几首能流传至今?所以当时的读书人并无几个认真研读过这些帝诗。龙汝言是有心人,受到都统委托后,他搬来几册厚厚的康熙、乾隆诗集,从中寻章摘句,移花接木,康熙加乾隆凑成了一首长达二百多句的贺寿诗,某都统看都没看就顺手将它献给了嘉庆帝。

嘉庆帝在万千的贺表中偶然发现了某都统献上的那首祝寿集句诗,读着读着,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对诗中句子的出处自然心知肚明,想起与老爷子相处受教的日日夜夜,虽有些酸楚,但心中也十分高兴,于是将某都统招来准备大加褒奖。

都统不敢欺瞒,他据实禀告说贺寿诗是由家中熊孩子的老师龙某某代作。嘉庆闻言不仅没责怪都统,反而欣慰地说道:南方士子往往不屑于读先皇诗作,此人却熟读若此,乃至于信手拈来皆成章,足见忠君之诚。嘉庆一高兴,当即传旨赏赐龙汝言一个举人身份,并让他次年和其他举子一起参加会试。

也是该轮到龙汝言发迹了,他用康乾的诗作胡编乱凑的一首所谓贺寿集句诗,却意外获得嘉庆点赞,还被认为其文构思精妙,忠心可鉴,才堪大用,也算走了狗屎运。屡试不第的落魄秀才拥有了翌年参加治科的资格,其实是他有意无意间搔着了嘉庆的痒处。

第二年春季会试结果出来,学养不精的龙汝言再次名落孙山。主考官在汇报工作时竟然受到嘉庆的斥责,末了嘉庆还捎带着叹了口气:这一科举子们的水准很次,文章质量普遍欠佳。主考官很是纳闷:这一科举子水平大都很高,文章诗词都作得花团锦簇,而且见解精辟,功底不凡,许多人堪称国家急需的栋梁之才,怎么皇上竟如此不满?退下后主考官拉着近侍太监询问因由,近侍提醒他道:因寄予殷殷厚望的安徽举子龙汝言落榜,皇上心下不悦,只是不便明言而已。考官对曰:龙汝言才智平庸,文章作得空洞无物,见识更是不堪一提,只能算泛泛之作,所以没录取他。内监说:皇上曾夸他才华横溢,可堪大用,你却说他文章庸碌,见解鄙陋,不予录取,这不是在说皇上有眼无珠、不能识才吗?主考闻言大悟,于是将龙汝言这个名字牢牢记在心里。

下届科举即嘉庆十九年春那场会试,主考官领会了皇上意思,想方设法将仍旧表现平平的龙汝言录取。嘉庆看到龙汝言榜上有名,十分欣慰。殿试过后,主考官特地将龙汝言的试卷找出来,将他定为第一名,并连同其他九份优秀试卷呈给皇帝,由他最终定夺。嘉庆暗自拆开第一份试卷,见龙汝言大名赫然在上,于是一言不发,封好后放回原处。到当众公布状元、榜眼、探花的名次时,内监拆封唱号后,龙汝言果然摘得状元桂冠。嘉庆乐呵呵地说:朕所赏果不谬也!意思是自己慧眼识材,果然没看错人!状元哥龙汝言当即被任命为南书房行走、实录官纂编修等清要显贵的官职。在嘉庆护佑下,龙汝言一路扶摇直上,好不得意。

后记:龙汝言在嘉庆的持续关爱下,升迁不断,赏赐连连,所任官职不仅清闲而且俸禄高,满朝文武均艳羡不已。谁知之后在校订《高宗实录》时,某书吏一时疏忽,将高宗(乾隆庙号)纯皇帝的纯字写成绝字,担任责任总编辑的龙汝言居然没校出来。将纯皇帝误写作绝皇帝,虽是无意犯错,但在当时却是大不敬的重罪,按律须严惩。嘉庆一则有些惋惜,二则不忍过于严厉惩罚自己的宠臣龙汝言,于是以精神不周,办事疏忽为由,将他革了职,并永不叙用。在当时来说,这种惩处也算格外开恩、格外宽宏了。

龙汝言在家中赋闲一段时间后,嘉庆归天,龙汝言入宫吊念,他如丧考妣,磕头如捣蒜外加涕泗横流,哀痛逾于诸臣,刚继位的道光帝被他感动,认为他对爱新觉罗氏忠贞不二,很有良心,特赏他为内阁中书,后来还让他当过一届会试同考官。龙汝言才具平平,却荣宠不绝,其人情商之高,确实让旁人叹为观止。

“拍马状元”龙汝言生平简介

根据《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一书所附列的图表统计,有清一代从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的傅以渐,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的刘春霖,260余年间一共产生了118个状元。

在这118个状元里,既有像张之万、翁同龢、孙家鼐、陆润痒、张骞这样的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和实业领域有过重大建树的人物;也有像蒋立镛、肖锦忠、王仁堪、刘福兆这样的在事功方面表现平平者。

我们当然不能以“成王败寇”的传统逻辑,完全按照一个人的事功大小,来评价一个状元的成功与否。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能够从童生开始,经过一道道堪称严格的关口的筛选,最后获得殿试的“一甲第一名”,这个人注定不是一个平庸之辈,至少应该属于一个智商很高、心理素质过硬的人。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结论,乃是因为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已降迄至晚清,经过了一千多年的磨砺,已进入到一个相当成熟的时期。如果这一机制能够运作如常的话,那么通过这样的一套选举机制选拔出统治者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这里不能忽略的是这样一个大前提,即这套机制能够“运作正常”。质言之,如果这套制度不幸掺入了诸多人为的因素,变得不那么公正和严格的话,那么其选拔出来的究竟是些什么人,也还真是不好说。

这其中的道理应该不难理解。也正因为此,对于科举制度,历朝历代统治者一直没有停止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努力,力求尽量堵死体制上的各种漏洞,以减少各种人为的主观因素,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和公平。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对于科举制度作弊现象的惩罚都是最严格的。别的朝代不说了,即以清代而论,中国最后一例“腰斩”的酷刑,正是用在了科举作弊者的身上。那是雍正十二年,遭遇此项酷刑的是原河南学政俞鸿图。史称,行刑时,俞鸿图痛苦万状,在地上连滚带爬,一连写了七个“惨”字后才正式咽气。这样的惨状甚至激起了一向以苛酷而闻名的雍正皇帝的一番恻隐之心,腰斩的刑名从此正式退出了清朝官方的刑罚名单。

当然,尽管说历朝历代对于科举制度的把握一向极为郑重而严苛,但由于科举制度所考试的内容是以文学词章为主,缺乏一个公认的统一衡量标准,所以事实上想完全杜绝人为因素的干扰也不太可能。尤其是当一言九鼎的皇帝亲自参与到其间时,也就难免产生像龙汝言这样的并无多少真才实学的状元产生的现象。

提到这位龙汝言先生,我们不能不说,此公是有清一代的118位状元当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

龙汝言出生于文事鼎盛的古文重地——安徽省桐城。此公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的殿试中一举获得了“一甲一名”的殊荣,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状元”。但龙汝言的这个状元与清朝别的状元不同。根据张祖翼在《清代野记》一书中的说法,他的这个状元很大程度上是善于揣摩上意,投机逢迎得来的,故可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拍马状元”。

事情还得从龙汝言没有发迹之前说起。

龙汝言在没有中第的时候,曾在某都统家做幕宾。按,清朝的“都统”是驻防各地的八旗组织的最高军政长官,满语叫做“固山额真”。都统除了分掌所辖之旗的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之外,还兼管驻防地区的民政事务。从职级上看,该职位为“从一品”,待遇和普通的绿营军官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这样的一位八旗官僚,若说骑射之类应该是行家里手。但要论究起文字词章来,那可就是百分之百的门外汉了。而这正给了尚处在“潜龙”阶段的龙汝言提供了一个时来运转的契机。

有一次,正赶上嘉庆皇帝过生日。按照清廷的风俗,每逢皇帝过生日以及遇有其他重要的节日,一二品以上的大臣以及朝廷上精于词章的翰林们照例都要写些歌功颂德之类的诗词歌赋,制成精美的小册子献给皇帝。

既然厕身于朝廷的一二品大员之列,龙汝言所服务的这个满族都统自然也不能例外。不过,由于他的文采实在寥寥,被逼无奈之下,都统只好请龙汝言为他代笔。

按说,做这样的狗屁文章,对于饱读诗书的龙汝言来说,不过就是小菜一碟而已,根本不必大费周章。然而,龙汝言的精细也就在此。他自然知道,这样的歌功颂德的文章虽然容易应付,但要写得如众不同,别具匠心,让皇帝见了大喜过望,也是委实不易,非得用一番苦心不可。

在接到都统的托付之后,龙汝言茶饭不思,一门心思用在了如何写好这份谀辞上面。一方面是“功夫到时猪头烂”,一方面也活该龙汝言咸鱼翻身,他竟然灵机一动,从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御制诗”里获得了灵感。于是,便从这两位皇帝的诗句中搜罗出一些句子,敷衍而成了一首长诗,作为都统献给嘉庆皇帝的一份贺礼。

虽然都是拍马屁,但用心的拍马屁和无所用心、纯粹走过场的拍马屁,被拍者还是能够体察出来的。对于这样一份颇为用心的祝贺辞章,嘉庆皇帝一见之下不禁龙颜大悦,忙不迭地立即召见该诗的“作者”八旗都统以示奖励。

也许这位旗人都统打心眼里知道嘉庆皇帝对于自己那一肚子水的斤两有充分的了解,于是在皇帝召见时,这位都统不敢撒谎,只能据实地向皇帝坦白说,这首诗作的真正作者并不是自己,而是在自己家做幕宾的书生龙汝言。

未承想,在得知了真实的情况后,嘉庆皇帝更加高兴。他对该都统说:“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读先皇诗,今此人熟读如此,具见其爱君之诚。”于是,代笔的龙汝言被嘉庆皇帝亲自赏了个“举人”的功名,并且获准可以和那些通过读书考试取得举人功名的士子一起参加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的会试。

实际上,嘉庆皇帝做出这样的安排,其内心里的那个“小九九”已经昭然若揭了。换言之,皇帝之所以破格让龙汝言参加会试,就是想让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赏他个更高一点的功名。但是,通过严格的科举制度选拔上来的文人官僚们,多有耿介之辈,并非都具备像龙汝言那样的善于察颜观色的政治素质。所以,尽管龙汝言参加了嘉庆十六年辛未科的会试,却名落孙山,根本没有被选中。

事后,当几个主考官向嘉庆皇帝汇报本科的考试情况时,嘉庆皇帝很不高兴,明确告诉考官们说:今次一科所选中的士子的文墨都不是很好。

皇帝的这一表态大大出乎考官们的预期,因为依照专业的角度看,本科所取士子的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完全不像皇帝所说的那样不堪。看来,皇帝做出这样的表态不合常理,明显另有隐情。于是,这些人慌忙打通关节,询问皇帝身边的太监。有太监透露说,皇帝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你们没有取中龙汝言,又不便于明说罢了。真是一句话点醒懵懂人,有了从太监口中挖出来的这些信息,朝臣对于皇帝的真实想法都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认知。今后应该怎样办法,每个人心里都有了数。

清朝的会试正常情况下是三年一次,因一般都选在春天的北京城内举行,故又称为“春闱”。转眼间,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的会试又在北京鸣锣了。这次的主考官可是长了点记性,考试甫一结束,就将龙汝言的名字置于前列交给皇帝定夺。当嘉庆皇帝终于在榜单上看到了龙汝言的名字后,果然非常高兴。其后的殿试,考官们在拟就新进进士的名次时,更把龙汝言置为“一甲一名”也就是状元的位置,献给皇帝,请皇帝定夺。嘉庆皇帝偷偷地拆开了密封线,看到了龙汝言的名字后,才感到心满意足。于是,仍然将密封线封上,权当自己不知道这回事,大笔一挥就将本科的名次抡定了。次日,在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龙汝言没有任何悬念地大魁天下,成为一位炙手可热的新科状元郎。

据说,事后心满意足的嘉庆皇帝还曾假戏真做地对大臣感慨说:龙汝言这个人的确是有些才能的,“朕所赏果不谬也”。

龙汝言中过状元之后,自然是得到了嘉庆皇帝特别的眷顾。“即派南书房行走、实录馆纂修等差,赏赉稠叠,举朝羡之。”真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阅尽长安花”了。

如果历史上真实的情况确如张祖翼所云,则龙汝言这个状元称号的获得明显有些胜之不武的意味,从中大可以看出中国式皇权专制的专断和霸道来。即令是最严格和最严密的科举制度,如果皇帝立意要干涉的话,他完全可以通过不露声色的暗箱操作,让考官们选上自己所喜欢的人。

什么叫一言九鼎?什么叫唯我独尊?什么叫一姓一家之王朝?嘉庆皇帝提携龙汝言的这个具体的实例,就是一个最形象的说明。

不过,尽管这个龙状元的运势奇好,但他的好运气也只在人生的前半段而已。在人生短暂的高潮过去后,他随即就遭遇到了一个前所未遇的打击。而导致他后半生蹉跎的机缘同样是因为他所热衷的文字。前人形容韩信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评语,而这一断语用在龙汝言身上的话,就应该改为“成也文字,败也文字”。

应当说,与龙汝言获得状元的传奇性相比,龙汝言失去嘉庆皇帝信任的际遇更加具有传奇性。

龙汝言少时贫困,一度家徒四壁。成年后因为找了个有些家资的女子做妻子,才在他的岳父的资助下,逐步过上了安稳富足的小日子。因为这个原因,龙汝言一向有“惧内”的毛病,最怕的就是枕边人的“河东狮吼”。这一点即使他在京城做官的日子,也没有任何改善。

有一天,他因故又与强悍的妻子反目,无奈之下只好躲到朋友家里过了几天。未曾料到的是,这期间,正好有实录馆的馆吏把一份《高宗实录》的校样送到他家让他校对。所谓的“高宗”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皇帝嘉庆皇帝的老爹乾隆皇帝。对于如此重要的文件,龙汝言的妻子可能因为不识字等原因,并没有特别上心,当场就帮龙汝言把文件签收了。由于龙汝言那几天并没有回家,也没有看到过这个文件,所以他根本没有校对过。过了几天后,那个馆吏又来到了龙汝言家索取文件,龙的妻子也没有告诉他实情,就这样把一纸没有校对过的文件让此人取走了。

龙汝言的好日子就是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画上了句号。

原来,在送给龙汝言校对的那份《高宗实录》上面,由于馆吏一时疏忽,在初稿上面竟然把“高宗纯皇帝”的“纯”字误写作了“绝”字。“高宗纯皇帝”由此就成了“高宗绝皇帝”!

要知道,在清朝那个文字狱横行的时代,这个舛误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舛误,弄不好为此掉脑袋也不是没有可能。对于此事,尽管龙汝言一概不知,但那校对的签名条上却赫然写着他本人的大名。于是,这责任就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掉了。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龙汝言立即被嘉庆皇帝“革职永不叙用”。不过,皇帝的处置也仅限于此,并没有进一步追究龙汝言的政治责任,也没有把他交给有关部门司法追究,只在谕旨中说:“龙汝言精神不周,办事疏忽”,并没有说别的。这对于处置过和珅大案的嘉庆皇帝来说,已经算是法外开恩了。

由于这一事件,终嘉庆一朝,龙汝言再也没有得到起复。待到嘉庆皇帝驾崩之后,龙汝言才以先帝旧员的身份,照例准许前往吊唁。在这个吊唁活动中,极具表演才能且会抓住机会拍马逢迎的龙汝言,因为“哀痛异常”,感动了刚即位的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高兴,特赏龙汝言一个“内阁中书”的虚衔。不过,他的好运气也仅此而已。之后,他不过就是和其他考官一道主持过一次会试。不久就悄然逝去,结束了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总括而言,从龙状元一生大起大落的际遇中,我们正可以见出人治社会的某些特征。应当说,龙汝言无疑是一个十分精明和善于投机的人,是个标准的谀臣的角色。他在那样的一个社会环境里的被超常规地提拔,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实际上,在中国社会里,无论古今,像龙汝言这样混得开的精明人可说如过江之鲫,在中国的社会里也只有他们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得意者和成功者。与之相比,龙汝言的悲剧性下场则根本不具备典型性和普适性,用张祖翼的话总结就是——他不过就是“书生命薄”而已。

相关参考

清朝最奇葩的状元,因怕老婆丢掉官职

对龙汝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龙汝言少时贫困,一度家徒四壁。幸好有位路姓富人看中龙汝言是位读书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龙汝言做了老婆,他这才在岳父大人路员外的资助下,逐步过上了

读历史书籍读后感

1.【给一篇历史类书籍的读后感,2000读《中国通史》有感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

浅析世家大族产生的一个经济基础和两个出身。

在中国古代,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不可侵犯的皇权,再往下就要算传承不绝的世家大族了。世家大族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从萌芽到发展直到衰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世家大族的经济萌芽于西汉末年,

雍正到底会武功吗?血滴子为您揭开秘密

清人笔记《十叶野闻》中有个故事,说雍正与太子胤礽争位时,有个从四川来的奇士到雍王府求见,称其即将有难。雍正遂问其故,奇士说:“太子宫新得一异僧,能在千里之外以铁冠取人首级,今晚即要祸害殿下。所幸天不绝

兰台说史•500年前土耳其也曾出兵叙利亚……

提起叙利亚,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绵延不绝的战乱、袭击和痛苦,的确,这个历史悠久的中东古国由于地理位置甚为特殊,4000年来不断成为野心家们觊觎的目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十字军、蒙古…

阆中自古文风惇厚,文脉长续,且看科甲名门——阆中黎氏

文/刘先澄阆中之所以文风惇厚,文脉长续,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方和民间有注重培育风脉、弘扬文教的传统,造就了许多诗书传家、薪火不绝的书香门第,形成了以文章道德影响社会的名门望族。汉

阆中自古文风惇厚,文脉长续,且看科甲名门——阆中黎氏

文/刘先澄阆中之所以文风惇厚,文脉长续,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方和民间有注重培育风脉、弘扬文教的传统,造就了许多诗书传家、薪火不绝的书香门第,形成了以文章道德影响社会的名门望族。汉

毛儿盖会议批评了谁 毛儿盖会议后红军进入什么草原

 毛儿盖会议中,中央重点批评了当时要权不成、企图分裂红军的张国焘。毛儿盖会议之前,红军刚刚征服了几座大雪山,绵延不绝的大草地就在红军的面前,当时红军被分成两路,左路军经阿坝北进,右路军则进入

五个平民百姓是如何斗倒了一代大太监魏忠贤的

明朝末期,一个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专权的昏暗时期。魏忠贤大肆排除异己,阉党势力横行天下。周顺昌是当时的公知,深得百姓推崇。因不满朝廷宦官专权杀戮不绝的现状,遂辞官回家。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何

慈禧太后真是一个诗画双绝的女人吗

话说,在2002年至2011年,国内多次举办书画展,均有慈禧太后书画作品展出,有媒体称赞其「画艳惊众人」。从近代和现代的史料记载来看,慈禧太后屡次被写成见多识广、能歌善舞、琴棋书画皆为精通的女子。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