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为何八次都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
Posted 康熙
篇首语: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康熙大帝为何八次都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康熙大帝为何八次都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
康熙为何八次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在封建时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上尊号,典礼甚大。因为对于一个乾纲独断、至尊无上的封建君主来说,权力和地位都已经臻于巅峰,无可再增,所以上尊号便是扩大政治威望、提高历史地位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康熙皇帝拒绝这类活动,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有着什么样的政治考虑?
在封建时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上尊号,典礼甚大。(《康熙政要》,第242页)因为对于一个乾纲独断、至尊无上的封建君主来说,权力和地位都已经臻于巅峰,无可再增,所以上尊号便是扩大政治威望、提高历史地位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康熙皇帝拒绝这类活动,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有着什么样的政治考虑?
当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奏请时,康熙帝斩钉截铁地说:朕意已定,决不允受。如受之,则前言为虚矣。其上朕尊号之事,断不可行,此乃朕实意,非粉饰之词也。自今以往,大小臣工各宜洗心涤虑,砥节励行,休养苍黎,培复元气。尔等可向九卿各官悉谕朕意,不必再行陈请。
两年后,群臣因台湾统一,神功圣德,超越千古,非加上尊号,无以慰臣民仰戴之愿,再一次请上尊号。康熙帝同上次一样,坚决拒绝。他说:治天下之道,但求平易宜民而已,何用矜张粉饰?朕但愿以平易之道,图久安长治,不愿烦扰多事,可将朕意传谕九卿、詹事、科道知之。
一些评论者往往把康熙皇帝拒受尊号的行为,归之于他的谦逊。例如《康熙政要》的执笔者在谈及此事时就说:群臣请上尊号,至于再四,而谦让弥坚,至德益广。(第803页)《康熙政要》也把这些事迹纳入《论谦让》这一卷的内容之中。这当然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但把全部问题归结为个人的品德修养,似乎还没有完全说到点子上。其实,我们如果认真读一读详细记录皇帝言行的《康熙起居注》这部书,可以发现,康熙帝对于大臣们一些颂圣的话,有时明明是言过其实,也常常会欣然接受。
所以,他的拒受尊号,更为重要的还是反映了他作为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难得的宽阔政治胸怀,反映了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的政治风格。如果把问题提高了来看,可不可以说,正是这种政治胸怀和政治风格,使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康乾盛世开拓者的角色。如果他一味追求虚名,受到损害的将恰恰是他的政治实绩,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许会打一个很大的折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帝八次拒受尊号内幕
康熙为何八次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在封建时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上尊号,典礼甚大”。
因为对于一个乾纲独断、至尊无上的封建君主来说,权力和地位都已经臻于巅峰,无可再增,所以“上尊号”便是扩大政治威望、提高历史地位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康熙皇帝拒绝这类活动,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有着什么样的政治考虑?
在封建时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上尊号,典礼甚大”。(《康熙政要》,第242页)因为对于一个乾纲独断、至尊无上的封建君主来说, 权力和地位都已经臻于巅峰,无可再增,所以“上尊号”便是扩大政治威望、提高历史地位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
康熙皇帝拒绝这类活动,究竟出 于什么样的心态?有着什么样的政治考虑?
当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奏请时,康熙帝斩钉截铁地说:“朕意已定,决不允受。如受之,则前言 为虚矣。”“其上朕尊号之事,断不可行,此乃朕实意,非粉饰之词也。自今以往,大小臣工各宜洗心涤虑,砥节励行,休养苍黎,培复元气。尔等可向九卿各官悉 谕朕意,不必再行陈请。”
两年后,群臣因台湾统一,“神功圣德,超越千古,非加上尊号,无以慰臣民仰戴之愿”,再一次请上尊号。
康熙帝 同上次一样,坚决拒绝。他说:“治天下之道,但求平易宜民而已,何用矜张粉饰?”“朕但愿以平易之道,图久安长治,不愿烦扰多事,可将朕意传谕九卿、詹 事、科道知之。”
一些评论者往往把康熙皇帝拒受尊号的行为,归之于他的谦逊。例如《康熙政要》的执笔者在谈及此事时就说:“群臣请上尊号,至于再四,而谦让弥坚,至德益 广。”(第803页)《康熙政要》也把这些事迹纳入《论谦让》这一卷的内容之中。这当然并非没有一点道理。
但把全部问题归结为个人的品德修养,似乎还没有 完全说到点子上。其实,我们如果认真读一读详细记录皇帝言行的《康熙起居注》这部书,可以发现,康熙帝对于大臣们一些“颂圣”的话,有时明明是言过其实, 也常常会欣然接受。
所以,他的拒受尊号,更为重要的还是反映了他作为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难得的宽阔政治胸怀,反映了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的政治风格。
如果把问题提高了来看,可不可以说,正是这种政治胸怀和政治风格,使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康乾盛世”开拓者的角色。如果他一味追求虚名,受到损害的将恰恰是他的政治实绩,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许会打一个很大的折扣。
相关参考
康熙帝曾经说自己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清圣祖实录》,卷二六八)这倒不是康熙的自诩之词,而是他在治国理政中时刻遵从的一项准则。他曾经先后八次拒绝群臣们为他上尊号的请求,就从一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切实
康熙为何八次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在封建时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上尊号,典礼甚大”。因为对于一个乾纲独断、至尊无上的封建君主来说,权力和地位都已经臻于巅峰,无可再增,所以“上尊号”便是
相信看过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苏麻喇姑是孝庄太后身边的一位贴身侍女,与康熙更是青梅竹马,一块长大,后来两人情投意合,但是最后两人却没能在一起。而且到最后这个苏麻喇姑还一生未嫁,在临终时还曾写信说一辈子只
相信看过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苏麻喇姑是孝庄太后身边的一位贴身侍女,与康熙更是青梅竹马,一块长大,后来两人情投意合,但是最后两人却没能在一起。而且到最后这个苏麻喇姑还一生未嫁,在临终时还曾写信说一辈子只
大清相国陈廷敬,是清初著名官员,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官场不倒翁。他为驰骋官场五十四年,累计升迁二十八次,最后为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堪称为官之典范。 虽然陈廷敬的官路十分顺遂,步步高升,但是
历史人物 官场不倒翁陈廷敬,拒绝借钱给康熙,康熙还赞他“几近完人”
大清相国陈廷敬,是清初著名官员,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官场不倒翁。他为驰骋官场五十四年,累计升迁二十八次,最后为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堪称为官之典范。 虽然陈廷敬的官路十分顺遂,步步高升,但是
历史人物 司马光年老体弱时友人出钱给他买婢女 为何最后拒绝了呢
还不知道:司马光不要婢女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
历史人物 司马光年老体弱时友人出钱给他买婢女 为何最后拒绝了呢
还不知道:司马光不要婢女的读者,下面全榜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上“廷”字,改为廷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上“廷”字,改为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