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紫禁城都戒严那些事情

Posted 官员

篇首语: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时期紫禁城都戒严那些事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时期紫禁城都戒严那些事情

2、清朝那些满人大臣和高官为何都很无能

清朝时期紫禁城都戒严那些事情

紫禁城是帝王的家,到帝王家门口,无论富贵贫寒、高尊卑贱,乘轿者下轿,骑马者下马,这是规矩,也是礼制,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旦旦上朝,以议时事”,但这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传统,却在几千年里一直延承。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意既百官上朝到了皇宫的外门,都停下车来,步行进宫,汉朝的时候,文武百官已经不能随便骑马乘轿出入皇宫了。

但是也有例外,《晋书・石勒载记》记载:“勒宫殿及诸门始就,制法令甚严,讳胡尤峻。有醉胡乘马突入止车门,勒大怒,谓宫门小执法冯翥曰:‘夫人君为令,尚望威行天下,况宫阙之间乎!向驰马入门为是何人,而不弹白邪?’翥惶惧忘讳,对曰:‘向有醉胡乘马弛入,甚呵御之,而不可与语。’勒笑曰:‘胡人正自难与言。’”历史上,没经皇帝允许而敢在皇宫内骑马出入,犯门禁恕而不受责罪的事少之又少,恐怕也只有在南北朝这样的分裂时期,才会有这种事发生。

清朝的时候,有关大臣进宫的规定更加复杂,《北平怀旧》中提到清朝皇帝召集官员上朝的情形:每天天还不亮,军机大臣除外的所有官员都在宣武门外等候进朝,王公大臣皇亲国戚由神武门、其余各官员由东华门进宫,神武门、东华门外各立有“下马碑”,上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到了这个地方,官员们必须下马步行去见皇帝,今天,“下马碑”在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处还可见到。

实际上,紫禁城里的东门东华门、西门西华门、北门神武门各有下马碑,可以说,四立的下马牌把皇宫的各个入口都把住,仅仅根据这些下马碑,就可大体上标示出紫禁城的大致范围。

诺大的皇宫,禁止官员随意乘轿骑马,维护了皇帝的权威,也维持了皇宫的秩序,但是对于一些年老为官,或者身体不便者来说,增加了很多的麻烦,历朝历代,既然有不准在紫禁城内乘轿骑马的规定,也就有网开一面的特例,譬如官员中的年高者,经过皇帝特赏可骑马或乘轿,叫“赏朝马”。

宋朝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庆历初,吕许公在相位,以疾甚求罢,仁宗疑其辞疾,欲亲视之,乃使乘马至殿门,座椅子英王殿陛。”

明代,文武百官上朝,“从无赐紫禁城骑马者”。

清朝阮葵生《茶余客话》记载,大臣年六十五岁以上,可骑马入紫禁城者,先列名俱奏。准骑者由东华门至箭亭、由西华门至武英殿北内务府下马。

满清皇族从马上得天下,为了使旗人子弟不丢弃骑射的本领,规定文武官员,特别是武职官员,只准骑马不许乘轿,“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准其坐轿;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职大臣,俱不准坐轿,违者交部治罪,断不宽宥。”

乾隆年间,禁止在紫禁城内乘轿的规定稍微有了松弛。如果被允许骑马者年龄太大或者身体不适,经特准可乘以轿或乘车,内阁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年老不便乘马,乾隆特批可以在紫禁城内乘轿。内阁大学士赵国麟脚部有疾病,不能骑马,奉旨可以乘车到内阁办事,随着乾隆帝自己年龄的增大,他日益体会到年长者和疾病患者骑马的难处,乘轿的现象也就更为普遍,乾隆五十五年颁谕:“年老足疾之人,上马也觉艰难……著加恩准令乘小椅,旁缚短杆,用两人舁行入直,以示朕眷念大臣,恩加体恤至意。”

1778年,乾隆帝为庆贺自己的70大寿,邀请六世班禅进京,六世班禅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时,乾隆特许乘轿至殿前,回到北京后,乾隆在紫禁城保和殿宴请六世班禅,特许六世班禅乘轿至层丹墀,给与六世班禅最高的待遇。

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皇帝同意,擅自骑马或坐轿进入紫禁城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交给理藩院或邢部处理。

嘉庆年间,御前大臣鄂勒哲依图自恃位尊,擅自坐轿,被嘉庆皇帝严厉申饬,并交理藩院议处。

道光年间,道光的侄子奕经乘轿进入神武门,也受到了严厉处分,皇亲国戚尚且如此,普通官员更是不敢随便造次。

能够在紫禁城内骑马乘轿是一种荣耀,也成为最高统治者笼络官员的一种手段,这一点,慈禧太后尤其擅长,慈禧的父亲惠徵只是一个侍郎,但准许在紫禁城内骑马;礼部右侍郎刚毅护送慈禧西逃有功,特许在紫禁城内骑马。

即使辛亥革命后皇帝退位,逊位的溥仪仍然用赏赐骑马的手段拉拢“有功之臣”,直到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部逼出宫为止。

清朝那些满人大臣和高官为何都很无能

满人不想学习,他们非常自负,没有头脑,他们认为他们要什么有什么,最初的满人不是这样的――大约80年前满人就退化了。在80年前,他们都很有才华,审判公平。现在的这些满人根本就不想去知道什么事情。他们非常自负,你无法和他们交谈。

这些满人无能的主要根源是什么?――是不是在于他们的性格、教养或习惯?

教养?当然,每一个人都赞扬他们,你也看到了。他们想要的就是快乐,皇族中的青年子弟只考虑娱乐。摄政王不想学习,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他的兄弟们也不想学习,他的父亲曾为此常常发怒。但是,他的母亲站在他这一边,她送他去玩乐而不是去学习。当然,另一方面,摄政王自己也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他根本没有个性。我是从个人的经历来说这些的,我曾多次和他谈过话。

在皇宫里,人们是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人的?这种培养方式对他们有关政府的看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中国,教育皇帝的方式根本就不对。已故的光绪皇帝就很值得称赞。皇帝是在非常排外的紫禁城里被抚养长大的,他根本不能看到任何受过(西式)教育的人。

在那种培养方式中,皇帝也不可能有任何机会和有经验的人谈话,所以他不能做一个好的统治者。虽然,光绪皇帝也是以那样的方式被抚养成人的,但是他仍然有改革的思想,所以我认为他值得称赞。清朝的规矩很严厉,孩子们必须尊重父母的奴仆,小皇帝也必须对太监有礼貌,否则他们会向太后报告。那是很坏的习俗,如果用那种方式培养小皇帝,他将不会有大的作为。现在的皇太后是一位很仁慈的女性,当然,她接受过一点中国教育,几年前,要是能这样就好了。

但是现在我们想要新的东西,不同的东西。再去拜读几千年前写的古籍是没有用的,我们现在想要的是一种新的文明。当然,那时清政府闭关锁国,把所有的外国人都关在门外,以免他们骚扰我们。现在他们不能这样做了,我们必须拥有新的东西。

相关参考

清朝那些满人大臣和高官为何都很无能

满人不想学习,他们非常自负,没有头脑,他们认为他们要什么有什么,最初的满人不是这样的――大约80年前满人就退化了。在80年前,他们都很有才华,审判公平。现在的这些满人根本就不想去知道什么事情。他们非常

清朝最神秘的女人苏麻喇姑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解密一:苏麻喇姑到底叫什么?苏麻喇姑是孝庄太后的陪嫁侍女,出身普通牧民家庭。原名叫苏茉儿(苏墨尔),是蒙古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在清宫期间,宫人多叫她苏姑姑、苏嬷嬷。后来,为了更好地适

清朝时期洗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那么男子一般多久头上的辫子呢

说到清朝辫子想必一定是电视中的那个形象,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点,但你知道真实的样子又是什么样的吗?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为我们也是留下了非常多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有非常多的传统文化

那些事情咱们皇帝都干过

读过正史的人都知道,上官婉儿其实是没有后人的。因为她跟唐中宗李显白忙乎了一场,跟武三思也是只开花不结果,跟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金风玉露一相逢,最后也是过眼云烟。当然,她娘家也是不可能留下后人的,所以以上官

清宮劇里面那些侮辱歷史學家的事情,看看你都知道幾個

我在很久之前就說過這樣一個事情,影視劇不能當歷史來看,如果真的當真了,那么,你吃虧的可能性就很大了,這件事情,我曾不止一次說過,可有些時候,根本沒人願意聽我的話,那么,今天,我就來扒一扒清宮劇那些侮辱

清朝灭亡后依旧有太监被送入紫禁城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还不知道:清朝太监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灭亡后,宫内那么多太监都被送到什么地方去了?相信这是很多人都比较好奇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太监会有三个去处,一是回老家,或者被自

清朝历代皇帝在紫禁宫内都吃什么?

在封建王朝,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万岁爷”吃些什么?远的不说,近代的满清王朝统治近三百年间,他们在高高的紫禁宫内吃什么?是什么人间奇珍佳肴维持他们的“龙颜玉体”?是什么仙丹奇果绵衍他们的年华寿命?

在紫禁城办婚礼的清朝皇帝只有顺治他们四个吗

原文配图清朝从顺治到宣统,共有十个皇帝,可是并不是哪个皇帝都有条件有资格在紫禁城举行大婚典礼的。很多皇帝继位的时候就已经成年、结婚、有嫡福晋了,称帝后加封皇后就可以了。所以真正在紫禁城里结婚的只有顺治

清朝皇宫里到处都是井,为什么没人敢喝里面的水

根据统计,紫禁城里面的水井有七十多口。井水相对于自来水来说,冬暖夏凉。然而在清朝紫禁城,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宫女太监都不会喝里面的井水。究竟为何?北京本地的水不怎么好喝,平民没钱对付喝,皇室肯定是不喝的

谁是晚清时期最早在紫禁城中剪去辫子的人

溥仪《退位诏书》发布的当晚,袁世凯剪掉了脑后的辫子,一夜之间,由清朝权臣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辫子被满清政府视为国体象征,当年入关时曾强横地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到了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