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人的“妖诞”

Posted 儒家

篇首语:等不到的晚安就别等了,挤不进的世界就别挤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蛮夷人的“妖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蛮夷人的“妖诞”

2、 ”我无罪。”楚曰: ”我蛮夷也。”

蛮夷人的“妖诞”

导读:

18世纪中后期,文字狱在乾隆帝的推行下愈发严酷之时,朝鲜和日本也正经历类似的文化统治。在日本,担任幕府首席老中的松平定信(1759-1829)推动宽政改革,于1790年制定《异学禁令》,将朱子学以外的“异学”一律禁止。在朝鲜,正祖李算在位期间(1776-1800)钳制“异端”,严防或取缔从清朝流入的书籍,搜捕天主教徒。那么这三个同时期的政策之间有何联系?

在朝鲜统治者看来,统治清朝的满人是外来的蛮夷,而朝鲜要以文明之邦自居,就必须坚持和守卫以朱子学说为核心的新儒学,并时刻警惕来自蛮夷的危险。来自大清或借由清朝传入的烟草、天主教和书籍,就是正祖李算要严厉管控的对象。朝鲜打击天主教的本质,是应对其对儒家正统地位所造成的威胁和挑战,同时也是反满情绪的表现。他们认为天主教能在大清“立足”,是因为信奉它的“蛮夷”处于较低的文化发展水平上。朝鲜政府不断逮捕和处决教徒,起初他们将搜索的目光锁定在教育水平不高的中下层,但很快便意识到天主教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力。李算曾一再告诫出访清朝的使者,勿要私带“禁书”回国。外交使臣在大清接触天主教,清人传教士利用相貌上的相似潜入朝鲜传教,这都使得朝鲜君主更有反满的理由。

1787年,朝鲜备边司规定来自大清的“妖诞”“杂术”“方书”类书籍都要“严防”,事实上将更大范围内的理学、音韵、诗文、经书、史集、天文、地理、政典、小说等书籍都列入了禁止携入国境的清单,一旦发现即焚毁。天主教则属于“妖诞”,因为他们相信耶稣复活和灵魂不朽。1791年是另一个分水岭,两个朝鲜天主教信徒烧掉了代表儒家传统的祭祀用具,酿成公共事件。Gregory N. Evon 写道:“正祖意识到,维护儒家经典的正统性,对于兑现朝鲜宣称自己是儒家文明捍卫者的允诺,至关重要。”

Gregory N. Evon分析了三个国家对于天主教的态度,他认为到18世纪后期为止,三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尽管天主教早期在日本的传教比较成功,乾隆皇帝甚至在朝廷上重用耶稣会士,并曾公开表达对郎世宁(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画家)的尊敬和赞扬,但从根本上来说,维护儒家学说的正统性是统治者的共识,郎世宁曾两次请求乾隆皇帝停止对传教士的迫害,未见奏效。论及差异性,Gregory N. Evon则认为,长远来看,日本试图实现各家学说的平衡,大清皇帝则面对着一个多语言、多民族、同时存在多个宗教信仰的帝国,他们都难以像朝鲜君主一样持续地贯彻维护新儒家正统的政策。

”我无罪。”楚曰: ”我蛮夷也。”

楚国在周朝一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他们起初臣属于周,却因远离中原文化圈,得不到中原各国的认可,始终被当作蛮夷看待。 但楚人并没有因他人的轻视也自暴自弃,他们以丹阳为立足点,向南发展,最终成为了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 ​到了西周末年,楚国的快速崛起,让周王室感到了威胁,于是周王在楚国国境以北分封了一批姬姓为主的诸侯,以监控南方蛮夷之国,遏制楚国北进的势头。这些姬姓诸侯,在以后的百年中也的确锁住了楚国向北扩展的步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周灭亡后,王室管辖范围大减,再诸侯中的威望也急速下滑,再也没有了可以征服南方蛮夷之国的实力。这让楚国看到了向北扩张的希望。 到楚武王继位后,楚国的国力已经十分的强盛,于是消灭楚人东进的主要障碍「 ”汉阳诸姬”,就成了楚武王定下的首要任务。 而「 ”汉阳诸姬”之中最为强盛的就是随国,于是随国就成了楚武王的「 ”眼中钉”。 ​楚武王三十五年,楚武王帅军入侵随国。发生了一件历史有趣的阵前对话。在我国春秋时期出征打仗是都需要一个说得通的理由。而楚国攻打随国却没有按常理出牌,属于典型的出师无名。 于是到了战场上后。随曰:「 ”我无罪。”楚曰:「 ”我蛮夷也。”楚王的这个回答很高明,你们中原各国一直把我们当作蛮夷之地的野人,既然我是蛮夷,自然也就不需要守你们的道义。 但这次的战争楚武王并没有打算彻底的消灭随国。当时的楚王其实只是想要一条可以通往「 ”中原的路”。于是之后楚王又说:「 ”现在中原大多诸侯都背叛天子,他们之间互相攻伐侵夺。我也有一支不像样的队伍,希望能参与中原的事务,为天子效力。请随候转告天子封我楚国国君名号。” 此时面对强大的楚国随侯也不愿硬磕,便答应了楚王的请求。随后派使者向周天子转达了楚王的意愿,但天子丝毫没有考虑就拒绝了。 ​楚武王接到答复后大怒。他觉得自己的祖上也曾对周朝立有大功,之后却只封了个子爵。如今楚国靠自己的努力,让周边蛮夷部族纷纷顺服,成为了雄踞南方的大国。天子却连个尊号都不肯给。于是楚武王一不做二不休,当即自称王号,这也开创了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 当了王自然就要有自己的附庸国。于是楚武王三十七年,楚武王在沈鹿召开了诸侯国会议,史称「 ”沈鹿之会”。这次会议周边各国纷纷到场,只有黄、随两国未到。于是楚武王便以此为借口,帅军再次攻打随国。 当时的随国自身内部也矛盾重重,国势日渐衰落。面对强大的楚军,没多久就被击败。随候不得已只得同楚国讲和。从此,随国成为楚国名副其实的附庸之国。一直到了战国初期,随国彻底的消失在了历史的版图之中。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