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从何时开始“罩不住”朝鲜

Posted 公使

篇首语:世间事飘忽不定者多,万事随心,随不了心便随缘,随不了缘便随时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清从何时开始“罩不住”朝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大清从何时开始“罩不住”朝鲜

2、又从何时开始一心招安? 宋江从何时开始想造反

大清从何时开始“罩不住”朝鲜

清朝时期,作为藩属国,朝鲜继续定期向中国进贡;那么作为宗主国,清政府当然就负有帮助朝鲜维护主权的责任。清代时期的朝鲜仍是中国头等的藩属国、朝贡国。 然而,这种关系延续到清朝晚期,却难以维系。不是因为朝鲜“不交保护费”,而是因为宗主国气喘吁吁,“收了保护费”也保不住藩属国了。

自日本明治维新起、中日争端爆发二十年前,作为“东洋前哨”的朝鲜就闻到硝烟味道,一部分明白人感到“势头不对”。当大清驻朝公使袁世凯向朝鲜王室信誓旦旦保卫朝鲜之际,朝鲜朝野已有人看出端倪,在此之前,中国本土香港、澳门分别沦为英国、葡萄牙属地,一个政治落后、无法自保的国家,有什么资格再做他国的宗主国?可怜的老大帝国连自己都保不全了,哪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藩属国?

于是,朝鲜政府内部,“亲清派”已非铁板一块的主流派,亲清派之外,新起了一股“亲日派”。朝鲜军政界遂有了“亲清派”与“亲日派”之争。

当时朝鲜“亲日派”亦称“开化党”,其成分大多为新军少壮军官。明治维新后,日本“义务”替朝鲜训练新军,所谓新军其实就是日本在朝鲜培植的亲日武装力量。这股力量与原来的“亲清”的王室家族势不两立,他们的政治诉求是摆脱老大帝国束缚,赶走大清驻朝公使,效仿日本明治维新。

与古代白村江战役开端相仿,近代中日争端亦起于“朝鲜内乱”。

1884年,朝鲜“开化党”起事,发动“甲申政变”。政变取得了初步胜利,“开化党”占领了王宫,保守老臣诸多被杀,国王被禁闭于宫,“开化党”一度大权在握。他们宣布“外结日本,内行改革,联日排清,脱离中国,朝鲜独立,实行君主立宪”。

客观评价,“甲申政变”实质,既是亲日派与亲清派之争,也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可谓朝鲜历史第一场宪政革命,带有推动朝鲜历史发展积极意义。领导政变的“开化党”应属朝鲜进步政治力量。

然而,“开化党”虽属进步力量,但因为孤军奋战,在驻日清军及忠于国王军队联合反扑下,政变成功仅三天即遭破灭。“开化党”首领逃往日本求援。

鉴于本国维新大功尚未告成,军队羽翼还未丰满,日本对这次朝鲜变局采取了“有限介入”方式,最后与清政府约定“中日共享朝鲜”,签订了《天津专条》,为十年后中日决战朝鲜埋下伏笔。

十年后,朝鲜发生爆发东学军起义。维护朝鲜王宫保守势力的清朝驻日公使并未把起义军及虎视眈眈的日本放在眼里,还想如上次那般出师助朝,维持“父国”的尊严。然而此一时彼一时,驻朝清军与日军一交手,方知“此日本已非彼日本”。 不仅“罩不住”“小兄弟”了,而且自己的“姥姥家”也难保。

东学党起义

日本驻日公使大鸟圭介后来在叙述这段历史时,多为自豪,“清料我必不能出兵,不知我国历来整军经武,待之久矣”。日本备战演练已久,就等着这个时刻的到来了。朝鲜战争初始,大鸟听从外相陆奥光宗的指令,采取韬晦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袁世凯在韬晦的对手面前,失去了对局面发展的基本判断力。派兵一千五百入朝,并依据《天津条约》照会日本外务省。可是没想到的是,当清兵入朝后,日本派兵九千挺进朝鲜,朝鲜局势陡变。

战争一爆发,袁世凯的对手大鸟圭介爆发出蛇一样的灵敏与攻击力,亲自带兵、兵临朝鲜王宫,而一度高高在上的袁公使,其反应速度与果决力相形见绌。大鸟圭介一举拿下了朝鲜王宫,迅速掌控了“朝鲜内政”。袁培植的亲清政府势力顷刻瓦解。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和《日本外交文书》都记下了清国公使袁世凯在朝鲜的最后表现。日军控制朝鲜政局后,深感孤立无援的袁世凯,胆怯怕死,极想逃走了事。6月29日,连发三电,请求回国,他说:“华人在此甚辱,凯在此甚难见人,应下旗回,拟留唐(绍仪)守看管探事。” 李鸿章勉袁:“要坚贞,勿怯退。”但袁不顾一切,决心挣脱险境,又上一电,极力渲染个人窘境。到7月15日,袁托辞患病,竟躺倒不干,将政务交给唐绍仪,并向李鸿章哀求道:“凯等在汉,日围月余,视华仇甚,赖有二三员勉可办公,今均逃。凯病如此,惟有死,然死何益于国事,痛绝。至能否邀恩拯救,或准赴义平待轮,乞速示。”

袁世凯摇尾乞怜,以病为请,以死相挟,打动了李鸿章。17日,袁奉令回国,易装悄然离开汉城,搭平远舰返回天津,从此结束了在朝鲜的生涯。袁世凯个人获得了“拯救”;但中国和朝鲜的危机局势,毫无改变。

从朝鲜回国后,袁世凯一反常态,由一意主战转变谨慎观望,最终成为“议和团”主要骨干,他向李鸿章汇报了朝鲜的情况,并撰写了一篇意见书,极力附和李的主张,大肆宣扬失败主义。他说日军已占优势,中国根本不能取胜,只有退守鸭绿江边,把朝鲜丢给日本占领。

1894年6月15日,清朝驻朝官署降下了大清国的龙旗。朝鲜国王在王宫日军的簇拥下发表声明:“自兹脱离中国,独立自主”。就此,朝鲜“亲日派”占据了政坛上风,“亲清派”土崩瓦解。日本正式取代中国,成为朝鲜“宗主国”。

如果把国家肢体化,那么显然,东北是中国的右肢,而朝鲜则是中国延展的右臂。脱胎换骨的“新日本”一出场,就占据朝鲜,剑指中国东北,这等于一下子打掉了“旧中国”右臂。两千年中朝牢不可破的“宗主――藩属”关系,也就此被日本割断。

又从何时开始一心招安? 宋江从何时开始想造反

招安,这是宋江上梁山泊之后确定的基本方向。

在此之前,宋江心里并非只有招安,还有造反。

并且,早期的宋江,更倾向于造反。

公明哥哥从何时开始有造反之心呢?刺配江州。

原著道:“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

这是整部《水浒传》中,宋江最为悲伤的时刻。

河山虽好,可与他没有关系。此时的他,只是一个文面囚徒,被人看不起。就算江湖闻名,那也只是在江湖,草莽而已。

对于一个学吏出身的人来说,不能为官,便是此生最大的耻辱,最大的失败。

怎样才能为官呢?科考、门第、靠山等,这些对宋江而言,都不现实。

满腔热血,但无处投身。

悲伤之下,宋江写下了《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有这样遭遇的人,不止他宋江一个,可与他宋江一样有着更加远大理想的,不多。

已是文面之人的宋江,再无为官的可能。就算他权谋过人,最好的结果也还是为吏。

一时为吏,终生为吏。

前途渺茫,若想实现理想和抱负,只有两条路可选,造反或招安。

由于官场黑暗,奸臣当道,招安并非上上之选。所以,造反成为宋江的上上之选。

因此,便有了宋江的那句:“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是反诗,但宋江不承认。

这首体现宋江抱负和理想的词,被黄文炳发现。继而,宋江被抓。

之后,戴宗传假信、晁盖等人劫法场、宋江打无为军,之后上梁山。

宋江上梁山,无人逼他,纯粹是他自己逼自己。

因为,他心里有了造反的想法。

初上梁山的宋江,造反之心最盛。可随着玄女庙遇到玄女娘娘开始,宋江放弃了造反的想法,一心盼望招安。

原著道:“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于心,勿泄于世……娘娘法旨道: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

宋江听完这几句话,明白了自己的宿命,命中注定不能造反,只能辅国安民。只要一心辅佐君王,便能功成果满为上卿。

这正是宋江的初衷,他虽想造反,但也是无奈之举。既然命中注定可为“上卿”,那就没有必要造反了,想尽一切办法招安便好,不忘初心。

从此刻开始,宋江再无造反之心,一心招安。

当然,宋江不傻。假如天子执意不招安,他也会造反。只是,这样的情况只有理论上的可能。

从想造反,到一心一意想招安,转变很大。这看似与命运有关,其实与某个人的计策有关。至于是谁,近日揭晓。

相关参考

中国从何时开始迷信德国制造,近代军事图强为何多以德国为蓝本

要说起国人对德国制造的推崇,在这里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大清帝国的「”裱糊匠”李鸿章,一个是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脾斯麦,前者可以算的上最早的「”德粉”。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1901年)和脾

又从何时开始一心招安? 宋江从何时开始想造反

招安,这是宋江上梁山泊之后确定的基本方向。在此之前,宋江心里并非只有招安,还有造反。并且,早期的宋江,更倾向于造反。公明哥哥从何时开始有造反之心呢?刺配江州。原著道:“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

揭秘吴用从何时开始就抛弃晁盖依附宋江?

看完水浒传的结局,想必大家都有一个疑问:就是吴用为什么会和花荣在宋江坟前吊死呢?花荣本身就是宋江的嫡系,早在上梁山之前就有很多交情,他跟随宋江同生同死倒可以理解。但是吴用并不是宋江的人啊!他是在与晁盖

揭秘吴用从何时开始就抛弃晁盖依附宋江?

看完水浒传的结局,想必大家都有一个疑问:就是吴用为什么会和花荣在宋江坟前吊死呢?花荣本身就是宋江的嫡系,早在上梁山之前就有很多交情,他跟随宋江同生同死倒可以理解。但是吴用并不是宋江的人啊!他是在与晁盖

历史人物 清军入关时,多尔衮问道士“大清何时灭亡”。

1644年8月,清军以及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在多尔衮的带领下,挥师入关,问鼎中原。得意之余,他也很想知道,这清的国运会如何,大清何时会亡。>>当多尔衮率大军走到京城京郊的青龙桥时,他遇到了一个算命

安史之乱前后审美变迁 中国人何时开始爱骨感

唐代盛行“以(肥)胖为美”来审视人物、特别是女性的说法,流传颇广。该说主要来源于人们欣赏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图后的感性认识。从笔者所检索的文献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时人论述,并无“以胖为美”或类似

安史之乱前后审美变迁 中国人何时开始爱骨感

唐代盛行“以(肥)胖为美”来审视人物、特别是女性的说法,流传颇广。该说主要来源于人们欣赏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图后的感性认识。从笔者所检索的文献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时人论述,并无“以胖为美”或类似

朝鲜历史 为什么韩国人会如此痛恨日本

甲午战争后,从大清独立的朝鲜建立了亲俄政权。并于明治三十年(1897),将国号改为「大韩帝国」。对当时的日本来说,朝鲜半岛正是对付俄罗斯侵略的国防生命线,一心想将俄国的影响力从韩国排除的日本,断然执行

清朝后期没落的事件,大清真正开始衰败,是从乾隆后期开始的吗

大清真正开始衰败,是从乾隆后期开始的吗?这个问题从宏观上是对的,但其实每一个朝代的衰落,都与它自身的政治纲领,还有制度有关,不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时的清朝处于外来资本侵略的局面,本来列强就比较强大,

历史新知 人类是何时进行首次环球飞行的?

  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飞上天空。自从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飞机以后,人类就开始了空中探险。从飞行几十米到飞越英吉利海峡、大西洋乃至中途降落加油的环球旅行,探险家的胃口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