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科考舞弊案中,为何会有六分之一的考生被查出问题

Posted 考生

篇首语: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晚清第一科考舞弊案中,为何会有六分之一的考生被查出问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晚清第一科考舞弊案中,为何会有六分之一的考生被查出问题

2、這一科的考生不得了,直接促成中唐復興

晚清第一科考舞弊案中,为何会有六分之一的考生被查出问题

皇家大考,戒备森严,防止夹带,脱光检验,24小时真人轮流视察。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对付考场作弊似乎并不困难。然而,1858年,晚清第一科考舞弊案中,六分之一的考生被查出问题,举国哗然,这种瞒天过海的神秘作弊手法到底是什么呢?

自有考试就有作弊,打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想尽了办法对付作弊,除了上面提到的防止现场作弊的方法,朝廷还开始关注考官参与作弊的可能。在武则天时期,发明了一种叫做糊名的方法,就是考生答完试卷后,由工作人员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用纸糊盖起来,防止阅卷徇私舞弊。但没过多久,这招就不灵了,因为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迹和做在卷子上的暗号来向阅卷表明自己的身份。这堂而皇之的作弊手法,让当权者很是苦恼,到底该怎么办呢?

很快,他们就想到了办法易书,考生的卷子被糊起来之后,再统一让人原文不动地摘抄一遍,让考官来判这份复印件,这下总该万无一失了吧。然而,1858年的科举考试中,十几个人依然成功作弊,仅仅是后来的一个阴差阳错的小纰漏才让朝廷发现了真相。那么,在这种看起来绝无可能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卷子的笔迹虽然被改变了,但是内容是绝不能变的,于是猫腻就出在这内容上。考生事先跟考官约定好在哪个地方写哪个字,比如,第一篇文章末端用看见两个字作结尾,第二篇文章的最后用非常好三个字作结尾,这样考官一看,就明白这是谁的卷子了,在当时这叫做通关节。为了确保无误,每个关节通常会有三四处的字眼,考生确定好关节后,也可以写在一张纸条上递送给考官,并在条子上画三个圈或五个圈表示,如果我考中了,就分别赠送您三百两或五百两的白银。

在晚清这次震惊朝野的舞弊案中,共惩处各级官员91人,主考官柏身为一品大官被斩杀于菜市场,从此科场清肃三十年。对于作弊和防作弊这件事,技术很重要,制度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啊,考试如此,凡是皆如此啊。

這一科的考生不得了,直接促成中唐復興

南閣水哥,誰聽水講。

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病逝。做了25年皇太子的李誦如願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唐順宗。但是也沒有什么好開心的。因為此時的李誦也是疾病纏身之人。在他的任內只做了182天的皇帝,卻留下了「 ”永貞革新”和「 ”永貞內禪”兩個故事。

這里的內禪就是將皇位傳了自己的兒子李淳(後改名為李純),史稱唐憲宗。大唐中興的春天終於來了。


唐憲宗上台以後就召開了屬於他的制舉考試。根據筆者有限的資料,大概記錄了三次制舉。分別是元和元年、三年和十一年。所謂的制舉,就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題目由皇帝親自擬定,最終選出來的人可以稱之為「 ”天子門生”。這可是天下最高規格的考試了。這里要說的是唐朝的科舉和宋明時代又有不同,當時共三科 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而中間最難的是秀才科。也就是說,唐朝的秀才可比進士要厲害多了。

不可否認的是,憲宗朝之所以會出現復興和這幾次的科舉選拔的人才也是很有關系的。我在這里就對三次科舉的情況做一個簡要的記錄。

一、 元和元年的制舉。

初登大位的李純一上台就遇到了要主持殿試的機會。但是本次殿試憲宗皇帝不能親自主持。原因是這批過來參加考試的制舉人是先皇所圈中的,所以按照規制,派宰相來命題,在尚書省進行考試。結果呢這一次的考試選出來的人物真的是群星薈萃,不得不說大唐的人物就數這一科就為漂亮了。這里我就舉幾個。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這一科考上的包括 元稹、韋惇、獨孤郁、白居易、曹景伯、韋慶復、崔綰、羅讓、崔護、薛存慶、韋珩、李蟠、元修、蕭俯、沈傳師、柴宿。

達於吏理、可使從政科選上了陳岵。

博學宏詞科選了柳公權。


這里比較為常人所知的有書法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權、後世被並稱「 ”元白”的元稹、白居易,更有寫了出了「 ”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崔護。除此之外,還有唐朝知名的史學家獨孤郁、韋應物的兒子韋慶復等等。這批進士們,構建了元和後十數年的文壇底蘊,也是詩歌中唐復興的基石。

二、元和三年的制舉

憲宗在第一次制舉之後,發現這批人可堪大用,於是很快的就發布了准備召開第二次制舉的詔書。這一屆也成為了唐憲宗最巔峰的時刻。

但是元和三年的制舉也給後來的唐朝埋一顆未爆彈。那就是牛增孺和李宗閔兩人的入圍。牛李黨爭的開端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當時最困擾憲宗的問題就是藩鎮的不斷做大,對於唐王朝的威脅也日益顯現。如何才能削藩以強皇室,憲宗就把這個問題做成了元和三年制舉的題目,叫做「 ”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在考核過程中有那么幾個人脫穎而出。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里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



但是這就得罪了當朝的權相李吉甫。於是李吉甫在唐憲宗面前說,這兩個人(牛僧孺、李宗閔)與考官有私人關系。憲宗信以為真,就把幾個考官降了職,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但此事卻引致朝野嘩然,大臣們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迫於壓力,唐憲宗只好於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

這個李吉甫有一個兒子 叫做李德裕。從此就恨死了牛僧孺這一派了。當然這些人在憲宗朝都還沒有受到多大的官位,而是在後來才真正成為主宰唐王朝最終命運的牛李黨爭,而雖然黨爭的結束,唐王朝也將結束他的命運。

三、元和十一年制舉


這一年的制舉在《文獻通考》中並沒有記錄。而是出現在《登科記考》一書中,也只記錄了一位叫做杜元穎的舉人的資料。當時參加的科目叫做「 ”策茂才異”科。有意思的是這位杜元穎是杜如晦的五世孫,在唐穆宗時期也官拜丞相。

從以上的科舉人物的情況來看,元和年間儲備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在憲宗的宏圖大志之下團本可有迎來一個不一樣的大唐盛世,可是未曾想盛世未來,卻成了一次可怕的回光返照。

四、中唐的復興


新樂府運動是中唐詩壇復興的最重要的標志。在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下,盛唐時代的璀璨詩歌和浪漫主義的詩歌的時代結束,中唐時期的詩歌數量、流派最多、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歌的主流轉向現實主義。國家面對的現實困難有兩個一個是藩鎮另外一個是農民起義。這也讓當時的文壇要提出更多叩擊人心的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


詩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賀等人。白居易以諷喻詩見長,他在詩歌中諷刺橫征暴斂,反對黷武戰爭,攻擊豪門權貴,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詩歌語言更加通俗、流暢,生動感人,因而也為廣大讀者所喜愛。李賀是一個短命的詩人,只活了二十余年,他生活窮困潦倒,仕途不順,但他的詩歌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較濃厚的唯美傾向、傷感情緒。

中唐的詩壇復興正是起源於這次的制舉。也許冥冥之中都有這樣的循環意味。

相关参考

這一科的考生不得了,直接促成中唐復興

南閣水哥,誰聽水講。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病逝。做了25年皇太子的李誦如願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唐順宗。但是也沒有什么好開心的。因為此時的李誦也是疾病纏身之人。在他的任內只做了182天的皇帝,卻

這一科的考生不得了,直接促成中唐復興

南閣水哥,誰聽水講。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病逝。做了25年皇太子的李誦如願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唐順宗。但是也沒有什么好開心的。因為此時的李誦也是疾病纏身之人。在他的任內只做了182天的皇帝,卻

慈禧点状元为何看上倒数第一名

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岁。为了祝贺她六十寿诞,皇宫里头特地设立了个规矩:这一年要增考一期恩科状元。本来状元是三年考一科,这次它不受这个三年之限。这一年去考的人也不少,在初考的时候

交白卷也能中状元

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发生了一桩非常有意思的考试舞弊案。当年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安禄山给唐玄宗打了个小报告,说是今年的考试录取有问题,外面都传开了。唐玄宗得知后便亲自接见被录取的考生,进行复试。然而复试的结果让

轰动京城、牵连广泛,晚清最大的科举弊案

  尔等论命莫论文  一九○五年九月二日,清廷宣布废除科举考试,一位身在山西的举人刘大鹏听到消息后如天辟雷轰,连死的心都有了。他在当天的日记中绝望地写道:「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  刘大

中央特科第一科的成员和主要工作

 中央特科是中共最早的情报和保卫机构,在中共早期革命中发挥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中央特科基本上分为四个科,这四个科的主要工作都不一样。中央特科第一科就是所谓的总务科,简称“特一科”,本文将为读者

清军对外打得最好的一场战役, 收复了近六分之一的国土

占中国版图达六分之一的新疆之所以现在还在我们国家的版图之内,有一个人不能忘记,他就是中兴清朝的名臣---左宗棠!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左宗棠1864年,沙皇俄国费时尽百年,终于征服了大、

他被康熙赞誉为“清官第一”,去世之后,百姓皆痛哭流涕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十二岁的于成龙前往太原参加乡试,当时主持乡试的主考官公然收受考生贿赂,于成龙对这种徇私舞弊的行为十分愤怒,于是在考卷上直抒胸臆,而于成龙也因此只考中了副榜贡生,与举人无缘。

怎么考公办教师啊

报名流程网上填报1:注册个人基本信息考生注册须填写真实姓名,证件类型及证件号码。已注册的考生填写密码进行登陆,未注册的考生点击【注册】进行注册。新注册时,要求考生填写本人的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登

历代科举考试如何防范考生夹带这种作弊行为?

...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本来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科举考试的实行,作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