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运动是如何发生的

Posted 发生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末立宪运动是如何发生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末立宪运动是如何发生的

2、清末立宪运动有什么影响

清末立宪运动是如何发生的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7月16日,清政府发布上谕,“派载泽等分东西洋考察政治”。直陈朝廷的难局:“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

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兹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由于受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影响,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名单稍有调整,并分两路:载泽、尚其亨、李圣铎前往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戴鸿慈、端方前往美国、德国、奥匈、俄国、意大利。而其随员中,大都是后来历史上青史留名的大腕儿,诸如施肇基、夏曾佑、熊希龄、伍光建等等。考察政治大臣出访约半年,考察了14个国家。其间参观议院、行政机关、学校、监狱、工厂、农场、银行、商会、邮局乃至博物馆、戏院、浴池、教会、动植物园等,拜会政治家、学者听讲宪政原理,调查各项政治制度,搜集各类图书和参考资料等。

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

8月26日,出洋考察大臣代表载泽上奏《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

该折阐述了最重要的立宪之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同一天,端方亦上奏“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以俄国为例,鼓励清朝当局不光要积极立宪,而且还得积极脱离专制政体,“取任人而不任法者,一变为任法而不任人”。慈禧太后于光绪三十三年(即1906年9月1日)下《宣示预备立宪谕》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预备立宪公会

1907年,清政府提出要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咨议局。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之后各地立宪公会纷纷建立。各地(特别在湖广、两江一带)主张立宪的政治团体陆续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同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提出速开国会、颁布宪法、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等诉求。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十年后实行立宪”。

1909年咨议局选举

九月,各督、抚次第奏报举行各省咨议局选举。

1910年资政院开院礼

九月初一日,资政院举行第一次开院礼。资政院开议前后,国会请愿运动也进入最高潮。直隶、山西、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先后出现数千人集会,要求督抚代奏请愿呈稿。

湖北集会倡议“不开国会不承认新捐”。北京方面,国会请愿代表团迭向资政院和摄政王上书,资政院除代奏请愿外并通过了陈请速开国会专折。在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压力下,十八个督抚、将军、都统由东三省总督锡良领衔联名奏请立即组织内阁、翌年开设国会。清朝廷震惊之下,于11月14日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为五年,国会开设之前先设责任内阁。

1911年任命内阁

5月8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事业,此年为清政府垮台之重要年份,辛亥革命即在该年爆发。

清末立宪运动有什么影响

大清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仍然重大:

首先,这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中国二千年爆发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王朝,但从来都是一个专制代替另一个专制,一个“农民帝王”取代另一个“农民帝王”,从来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宪制”。

“宪制”与“专制”完全不同,“宪制”主要有“君主宪制”和“共和宪制”,在封建与专制社会里,皇帝的“言”与“行”就是国家的“法律”,在这种没有“宪制”的条件下,不仅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至高的,也是没有限制的。

“在一个“宪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首先受到国家“宪法”的限制。虽然 大清立宪准备实行的是“君主宪制”,但“君主宪制”也是一种“宪政制度”,实际上它是一种按不同国家的历史而产生的“宪政制度”,是不同国家按实际历史条件的产物。

同时,在大清立宪的过程中,清政府对经济方面宣称要奖励实业,令各省设立商会,并创立大清银行。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裁汰旧军。 在文化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此外,还准许满汉通婚,劝止妇女缠足,戊戌变法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一下子实现了不少。虽然,清政府并不是真心进行改革,不过是装点门面,以求维持残局。但是像废科举、 兴学校等措施,在改变社会风气方面起的作用,确实相当大。

而且新政中编练的新军许多在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宣传下变成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兴办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及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关参考

清末的立宪运动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战胜对国人触动很大:西方强大的专制国俄国败于东方弱小的立宪国,说明了君主立宪政体的优越性。当时时代的名人

清末立宪运动有什么影响

大清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仍然重大:首先,这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中国二千年爆发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建

立宪派和清政府谁骗了谁

立宪派为什么要去欺骗清廷?与其说是他们乐意这么做,不如说是他们只能借助专制皇权去推翻专制皇权,别无他法。清末的立宪运动近年来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虽然不断在修正前面落伍的观点,但是又提不出新

清末时期是谁先建言设议院的

19世纪后半期,有不少文人学者谈论议院问题,这可以说是20世纪初立宪运动的先声。对此学界已有较充分的关注,但对官方人士的谈论,学界则注意不多。而直接向清廷提出设议院建言的人,世人皆以为是康有为,实则在

历史: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政治上,1912年,辛亥革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制度被废除,中华民国建立。思想文化上,由最早的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经济上,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使用大机器生产,中国的民族工

慈禧不死中国会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吗?

...慈禧发布《变法诏书》,推行新政,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清末新政,我们常称赞维新派勇于变革。但若论实际,康有为党人除了架着光绪帝乱发变法诏书,几乎没做成一件实务。所有

慈禧不死中国会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吗?

...慈禧发布《变法诏书》,推行新政,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清末新政,我们常称赞维新派勇于变革。但若论实际,康有为党人除了架着光绪帝乱发变法诏书,几乎没做成一件实务。所有

晚清清政府立宪运动,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如何施政

传教士看晚清立宪:议员天真地以为在美国1908年11月14、1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这使得革命更加迫在眉睫。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一个丧失自由的傀儡,装点大清帝国门面的工具,但慈禧太后却是一个有

中国宪政历史论文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及启示论文怎么写一、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宪法这主要包括清末的立宪,北洋军阀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对派制定的宪法。自1900年义和团运动以后,国内情绪高涨,清廷迫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什么是苏报案 晚清发生苏报案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开始了另一场新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围绕的焦点是:究竟中国该实行革命,还是改良立宪。清末的报刊上,吵架的场面蔚为壮观。改良派和革命派各有支持者为他们摇旗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