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如何再次登基

Posted 关东军

篇首语: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溥仪如何再次登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溥仪如何再次登基

2、明英宗为何被圈禁?他是如何再次登基的?

溥仪如何再次登基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仍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妄图复辟大清王朝,恢复没落的封建统治。溥仪把在天津的新居取名静园,意思是并非求清静,而是要在这里“静观变化,静待时机”。日本为实现“大陆政策”,千方百计地在我国寻找为其服务的代理人。在天津的7年间,日本从未放松对溥仪的拉拢和控制。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溥仪终于和日本关东军勾结在一起。

1931年9月30日,日军天津驻屯军司令邀溥仪到海光寺兵营,让他与板垣征四郎的代表见面,怂恿他“到祖宗发祥之地主持大计”。为了进一步说服溥仪前往被日军占领的东北地区,关东军又派出了素有“东方劳伦斯”之称的土肥原贤二来游说溥仪。土肥原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而且还懂几种方言。他熟知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风俗。曾任日本关东军参谋的片仓衷说土肥原“专爱结交中国朋友,从中国人那里各种情报好像自动地就到了他的手里。他是搜集情报不可缺少的能手,也是日中交往最理想的人才”。

11月3日,土肥原访问了静园,他对溥仪说:“关东军没有领土野心,只是诚心诚意帮助满洲人民建立自己的新国家”,“新国家”是“独立自主的,是宣统帝完全做主的”,日本只是将和这个“新国家”订立攻守同盟,它的主权领土会受到日本的全力保护。溥仪只盼复辟,追问土肥原说:“这个国家是共和,还是帝制?”土肥原答称:“当然是帝国,这是没问题的。”“详细办法到了沈阳再谈”。临走时,还告诉溥仪不要泄露会晤内容,但天津报纸第二天就披露了土肥原会晤溥仪的消息。对此,天津市市长兼警察局局长张学铭(张学良的弟弟)奉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命令,严密看守“静园”,不得放走溥仪,高友唐也带来了国民政府同意恢复清室优待条件的消息。

土肥原认为:“如不采取特殊手段,实难达到目的”。此后的几天里,溥仪得到消息说,恭亲王溥伟前些时曾由日本人保护祭祀沈阳的“北陵”,又一度传说溥伟要搞“明光帝国”,这些事引起了溥仪的紧张。11月6日,溥仪收到水果篮,里面发现了两枚炸弹。经日本驻军检查,发现“炸弹是张学良的兵工厂造的”。这又让溥仪更加恐惧。8日晚,又发生了2000多人参加的“暴动”,这些人竟在日本租界内开枪,“枪炮之声,彻夜未息”。虽然张学铭果断镇压了暴乱,但第二天,日军又发现一名士兵“被中国军队所害”,下令“开炮还击”,并宣布租界“戒严”。随即,日军派一装甲车封锁溥仪寓所,对溥仪加以“保护”。10日晚,土肥原派人把溥仪弄到英租界码头,经白河偷偷开出大沽口,换乘“淡路丸”到达营口,板垣征四郎派人迎接。

1932年2月,日本认为成立伪“满洲国”的条件已经成熟。22日,板垣征四郎就建立“满洲国”事宜向溥仪通报。板垣征四郎称溥仪为“阁下”(以前是“陛下”),告诉溥仪说:“这不是大清帝国的复辟,这是一个新国家,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决议,一致推戴阁下为新国家的元首,就是‘执政’。”但溥仪激烈反对,说绝不能取消大清皇帝这个称谓。

板垣解释说:“所谓执政,不过是过渡而已”,将来在议会成立之后,“必定能恢复帝制的宪法”。溥仪听到“议会”两个字,连忙摇头说:“议会没有好的,再说大清皇帝当初也不是什么议会封的!”双方争了3个多小时,谁都没有松口。板垣事后找郑孝胥、罗振玉,责令他们传话说:“军部的要求再不能有所改变,如果不接受,只能是看作敌对状态,只有用对待敌人的手段答复。”郑孝胥连忙来提醒溥仪说:“张作霖的下场就是殷鉴。”溥仪虽然害怕起来,但依然提出:“只有暂定以一年为期,如逾期仍不实行帝制,到时即行退位。”板垣最后表示同意。

3月4日,大批“代表”前来“请驾”出山。溥仪在“谦逊”后表示同意,但仍然不忘记公开表态说:“暂任执政一年。”6日,在日本人的监视下溥仪到达汤岗子。板垣将关东军拟定的伪满人事安排交给他,并告诉他在就任“执政”后立即与关东军司令官“换文”,缔结日“满”密约。溥仪一一允诺。9日,本庄繁、板垣征四郎簇拥着溥仪一道抵达长春,在一所旧道尹衙门里举行“典礼”,溥仪就任“执政”。一年后,溥仪并没有辞职,直到1934年,才最终熬来了伪“满洲帝国皇帝”的头衔。

明英宗为何被圈禁?他是如何再次登基的?


  正统十四年,对于明朝来说,是极尽耻辱的一年。稳坐皇城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决定对屡次侵犯边疆的瓦剌,御驾亲征,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皇帝御驾亲征,对于军队来说是个极大的鼓动,但是放在明英宗这儿就不见得了。他将军队的统领指挥大权交到了什么都不懂的王振手中,随后迎来了历史上的惨败——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战,明朝号称五十万的大军瓦解崩溃,随行官员死的死伤的伤,而更多的是与明英宗一道被瓦剌俘虏。

  大国之君成为异族俘虏,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惊。最开始的时候,朝中大臣想的自然是如何解救明英宗。但是随着瓦剌的狮子大开口,想要用明英宗换取国土之时,大臣们就不干了。监国王爷朱祁钰取代朱祁镇,成为新的皇帝,是为景泰帝,而明英宗随之升级为太上皇。

  新帝登基,明英宗的影响力迅速下降,最终被瓦剌释放。虽然明英宗被迎回,但是因为当时尴尬的处境,最后被新帝安置在南宫。说是安置,其实更像是圈禁。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景泰帝废除明英宗儿子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之后,明英宗的一生似乎要终结在南宫这个小小的天地中了。可命运无常,又迎来了转机——夺门之变。

  景泰帝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是不久之后朱见济就去世了,皇储之位空置。景泰帝可能想的是再生一个儿子出来,但是却迅速的走向衰弱。

  景泰八年,朱祁钰重病在床,眼见活一天是一天了,皇储之位仍然没有人选,一时间人心惶惶。

  而在其他大臣思考,帝国该有谁来继承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却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准备找个机会拥立太上皇重新登基。

  石亨和徐有贞率军控制京师,将长安门和东华门拿在手中。天还没有亮,一行人强行撞开南宫大门,跪在朱祁镇面前,说:“请陛下登位。”

  朱祁镇在这些人的簇拥下,坐上木舆,往奉天殿赶去。而曹吉祥则在宫中接应,奉天殿的侍卫有心阻止,但是却摄于朱祁镇等人威势,最后只唯唯而退。

  一场影响深远的宫变,就这样让人难以置信的在紧张而安静的情况下完成了。当钟鼓齐鸣,宫门大开,早在五更就等候在宫门外的百官进入宫殿中时,看见的不是景泰帝,而是往日的君主。

  大臣们自然震惊无比,但事情已成定局,在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的出催促下,向朱祁镇行大礼。离开皇位八年,一直幽禁在南宫的朱祁镇,就这样重新端坐在奉天殿的宝座上,第二次成为大明皇帝。

  明英宗复辟,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二登皇位的皇帝。而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因为这次拥立之功,成为大明权臣。特别是石亨,更是权利巨大,在明英宗时期专权擅政。
 

相关参考

溥仪上班挤公交,一帮人突然跪下喊皇上,溥仪回1句话,绝了

相信对于溥仪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末代皇帝,大家可能已经非常熟悉了,溥仪三岁登基帝号为「”宣统”,到了六岁被迫退位,随即到了11岁的时候又再次登基,但是这次仅仅当了11天的皇帝就又退位了。28岁的时候溥仪

溥仪是如何再次即位的

溥仪退出皇位后,上演了一出张勋兵变、宣统复辟的闹剧。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为大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黎、段意见不合,时有冲突,称“府院之争”。黎元洪召张勋率军入京相助。张勋,少孤贫,后投军。曾参加了中法

溥仪登基时间,溥仪几岁登基的啊

溥仪几岁登基的啊溥仪三岁登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6303732基。年号宣统(1908年12月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2日),是清朝最后

溥仪晚年游览故宫,再次坐上龙椅,留下一句哀叹,从此再也没来过

光绪皇帝驾崩后,年仅2岁的溥仪继承了皇位,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代替年幼的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这也标志着清朝的灭亡。溥仪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悲催的,从曾经的

溥仪几岁继位,溥仪几岁登基的啊

溥仪几岁登基的啊溥仪三岁登基。年号宣统(1908年12月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2日),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因其为大清国的末代皇帝,所以有人称其为清废帝,或尊称为清逊帝,其7

晚清末代皇帝溥仪登基

【历史上的今天】1908年12月2日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溥仪坐在乾清宫宝座上光绪34年(1908年)10月,光绪、慈禧先后病笃。慈禧死到临头仍念念不忘把持政柄,突然决定立溥仪为嗣,并于10月20日发下“懿

清末帝溥仪登基

登基溥仪

溥仪自述三岁登基是多么滑稽(上)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在他的自述《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回顾了自己三岁入宫登基的滑稽剧。溥仪是这样写道:我先从三岁初次进宫的回忆说起。当我初次被抱进清宫时,虽然年龄仅三

一部电影读懂溥仪,中国最后一个皇帝,3岁登基,一生被囚

很多朋友都看到过这个表情包,这个人就是爱新觉罗·溥仪,作为大清国的亡国之君,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他3岁登基,6岁下台,一生做过3次皇帝,从皇帝到阶下囚,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十分传奇和复杂,如果用一部电影来快

史上唯独有影像登基大典的皇帝,曾被日本人拒绝穿龙袍

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由于光绪没有子嗣,三岁的小溥仪受慈禧太后旨意继承皇位,这也是溥仪第一次的登基大典。1908年12月溥仪登基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代皇帝,也是历史上唯独用影像记录下来的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