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熙大帝缘何要废长城

Posted 游牧民族

篇首语: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康熙大帝缘何要废长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揭秘康熙大帝缘何要废长城

2、揭秘司马迁外孙杨恽才华卓着缘何会被腰斩

揭秘康熙大帝缘何要废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崭新局面,这是商周以来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原为儒家的政治主张,著《春秋》,意在尊崇周王,反对国家分裂,维系全国一个政权、一个统治者,这就是“大一统”的本义。秦修长城,就把“大一统”扩展到长城脚下。汉以后历代能否突破秦的局限,将“大一统”发展和扩大到长城外,关键取决于能否真正统一长城外“三北”地区的诸游牧民族。历代王朝所称“外患”“边患”,几乎无例外的来自这里,二十四史中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记录。

自秦至清初,上下两千余年间,生息在“三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十分活跃,例如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党项、回纥、高句丽、突厥、蒙古、契丹、女真、满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频频进攻中原,构成对中央王朝的长久威胁。因此,历代王朝承袭秦制,反复修筑长城,以其为国家安全之保障。比较各代修长城,又以明朝为最。自明太祖洪武十四年筑山海关,迄至帝亡国前,明持续修筑长城,长达250余年。工程之浩大,修筑之完备,长城之绵长,都创中国历史之最。

历代修长城,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边患”,挡不住游牧民族的铁骑,却严重阻碍国家“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把“三北”少数民族限隔在长城外,不能真正行使国家管辖权,只满足于定期朝贡,实际上只是维持表面的统一,当中央王朝衰弱,或者某一游牧民族变得强大时,原先那种松散的政治隶属关系就会被打破,冲突或战争就不可避免。

清以前,历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北”的民族问题,其“大一统”一直徘徊在长城一线。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即位时,除了台湾,全国大陆重新实现了统一,当台湾归入版图后,清朝对全国的统一始告完成。清朝的“大一统”能否巩固,尤其是能否进一步发展,同历代一样,关键取决于“三北”游牧民族的动向和清朝所采取的政策,其中如何看待长城又是一大关键。

康熙二十八年,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三北”之一的东北趋于安定。二十九年,以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割据势力公然发动战争,侵夺内外蒙古,直接威胁京师。康熙帝毅然决策征伐,很快就阻挡住了噶尔丹的攻势。次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蒙古问题宣告解决。

就在这次“会盟”之后,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清圣祖实录》)

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惟有“养好”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这就是“众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废除土石工程长城,力主构筑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是“大一统”理论的划时代突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揭秘司马迁外孙杨恽才华卓着缘何会被腰斩

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书》的最后一章《太史公自序》里讲,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工作之后,他又另誊抄了一份,这就使《史记》有了正、副两个本子。个人修史,一旦遗失或遭水火,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所以司马迁很小心。正本呢,“藏之名山”;而副本呢,“副在京师”。副本留在京师,京师是个大略的概念,其实就是将副本交给家在京城的亲人收藏,这个亲人是谁呢?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

司马英嫁的丈夫叫杨敞,杨敞可是宣帝时期两任过汉丞相的大人物。司马英给杨敞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忠,二儿子叫杨恽。杨恽在宣帝时继父兄爵任常侍骑,左曹,因揭发霍光子弟谋反有功,受封平通侯。外公撰修的《史记》手稿,第一个看到的人,就是这位杨恽。

杨恽继承了父母双方家族的许多优秀基因,熟读《春秋》,才华卓着,又很喜欢结交英俊杰出的儒生,因而在朝廷上名显一时,人人都以为其前途无量。

除了才华,杨恽还有一个特别令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清廉仗义,轻财好义。

《汉书》载,父亲杨敞去世时,身后留下遗产五百万,杨恽大方地把这些钱财分散给了同宗族的人。其生母司马英去世得早,父亲续弦,给他找了个继母。父亲死了,杨恽对待继母如同对待亲娘,孝敬有加。继母无子,死时也留下几百万的家财,继母还专门遗嘱全部归杨恽继承,杨恽没听继母的,而是把这几百万分送了继母的兄弟们。父母先后两次留下近千万资产,杨恽分文不留,“皆以分施”。

在官场,杨恽更是不贪不占,以廉洁公正着称。

这样的一个又有才华,又清廉正派的人,该是上下交口称赞、美誉不尽了?事实却并不如此。

杨恽身上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伐其行治,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同位有忤己者,必欲害之,以其能高人。”什么意思?就是说杨恽这个人呀,喜欢自我标榜,好吹嘘自己的德才能力,高傲自负;尤其让人难忍的是,个性刻薄,老爱戳别人的痛处,揭人的疮疤;特别不容人,同事中但凡有谁与自己的意见相悖,他想方设法予以加害。

这脾气、这胸襟、这涵养,身在官场不懂圆通,实在是大忌。就因为这个性,杨恽在朝廷里得罪了不少人,树敌颇多。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自以为正直的杨恽,别说影子斜,整个人都让人给扳倒了。

朝中有位太仆,叫戴长乐,杨恽咋看咋不顺眼,十分讨厌他。可这个戴呢,来路很是特殊,是汉宣帝早年落难时的知己,刘询意外做了皇帝,立马召这个哥们到身边,安排做了亲信宠臣。可想而知,跟这种人过不去,杨恽的下场是注定要失败的。果然,架不住戴长乐一而再地在皇帝面前撺掇,杨恽最终被废为庶人。

吃一堑当长一智?杨恽江山好易秉性难改,罢官为民后,虽灰心于政治,却决不安分守己,他开始“家居治产业”,着手经商。经商你就经商呗,却要显摆,“起室宅,以财自娱”,做房地产,发财了,张扬恣肆,以财取乐。他的想法是,我花我挣的钱,我玩我的,该是不碍你什么人了吧!

杨恽富豪的日子过得得意洋洋,自由自在。交结天下,高朋满座,花天酒地,名闻一时。政坛处境诡谲,商场不关他人,杨恽满以为自己就此可以风风光光下去。殊不知,像他这种有过相当政治伤疤的人,经商发财,照样会有人说三道四的,人们免不了对其致富产生种种揣测和非议,怀疑其生意的纯洁性。

杨恽有个好朋友叫孙会宗,任安定郡太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写信提醒杨恽,说:“大臣废退,当阖门惶惧,为可怜之意,不当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高位上退下来的人,就应当待在家里谨小慎微,千万别经商置业,更不要去结交宾客,再图虚名。

杨恽读罢好友的信,犯了倔脾气,这什么逻辑,做官耿直难容宵小,自个儿凭本事赚钱自个儿花也有闲话,还让人活不?!他愤然给孙会宗回了封信,这封信便是几可与其外公的《报任安书》相媲美的《报孙会宗书》。

信中大发牢骚,谩骂好友,愤世嫉俗。结果不久,被人告发,宣帝下令逮捕入狱。最终,以大逆不道罪腰斩于市,老婆孩子流放西部酒泉郡。

官商之道相通,均需柔术也。

相关参考

揭秘司马迁外孙杨恽才华卓着缘何会被腰斩

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书》的最后一章《太史公自序》里讲,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工作之后,他又另誊抄了一份,这就使《史记》有了正、副两个本子。个人修史,一旦遗失或遭水火,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所以司马迁很小心...

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清朝康熙帝为何要废除长城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揭秘秦始皇因一句谎言而修筑万里长城

 揭秘秦始皇因一句谎言而修筑万里长城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盘踞在重峦叠嶂之间,蜿蜒在沙漠之上,气势磅礴,坚固雄伟,被视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曾有权威人士做过统计,修筑长城所用的砖石,

康熙帝为什么要废弃长城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秦始皇心中的长城与康熙皇心中的长城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

秦始皇:武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兵力强盛,秦军战力强,以蒙恬这类强将与强兵兴筑长城抵御外族康熙:联姻康熙以联姻方式跟蒙古结盟,将蒙古视为防御帝国的长城,中国自古以来侵略中国的蒙古反而成为屏障中国的长城。蒙

康熙天下一统却废长城

导读: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康熙为何要废弃长城

...劫掠内地,地处北方的赵、燕、秦三国深受其害,遂各筑长城防御。秦统一天下后,利用三国故长城,连为一体,西展至临洮,东延至辽东,筑成万余里的土石防御工程,其主观意图是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侵,但长城对中...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康熙为何要废弃长城

...劫掠内地,地处北方的赵、燕、秦三国深受其害,遂各筑长城防御。秦统一天下后,利用三国故长城,连为一体,西展至临洮,东延至辽东,筑成万余里的土石防御工程,其主观意图是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侵,但长城对中...

刘秀得到郭圣通的帮助,为何后来要废后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秀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的能力和品貌在中国众多帝王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不过在他建立东汉之初,却面临着一道难题,那就是该立郭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