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幽禁在瀛台的光绪,为何不选择逃跑

Posted 光绪

篇首语: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被幽禁在瀛台的光绪,为何不选择逃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被幽禁在瀛台的光绪,为何不选择逃跑

2、珍妃是怎么死的

被幽禁在瀛台的光绪,为何不选择逃跑

一、在瀛台幽禁中,光绪有没有做逃跑的努力?

戊戌政变后,慈禧训政,光绪被剥夺了一切权力,并被监控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初被控制,光绪一时不能适应,愤怒、烦躁中伴有恐惧,对此《戊壬录》有记载:

初七日,有英国某教士,向一内务府御膳茶房某员,询问光绪之躬安否,某员言已患失心疯病,屡欲向外逃走云。盖光绪自恐不免,因思脱虎口也,乃为西后之党所发觉,遂幽闭光绪于南海之台。当光绪欲外逃时,闻有内监六人导之行,至是将六监擒获,于十三日与康广仁等六烈士一同处斩。而西后别易已所信任之内监十余人,以监守台。

这一段记载来自于茶房某员的话,其用词估计欠缺推敲,比如屡欲向外逃走中的逃走二字,想来光绪不是傻子,逃走是偷偷进行的,在不为人觉察的情况下,经过秘密筹划,利用某种机会忽然出走,脱离慈禧的掌握,岂有屡欲逃走的道理,欲者,想逃而未逃,并不是真的逃跑,光绪屡屡将欲逃之念表露出来,并不是为了逃跑,只是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想来光绪以帝皇之尊,一朝之间沦落得囚徒般被人看守,其心理上一下子如何能接受了,愤怒、暴躁等情绪中夹杂着对未知命运的恐惧,那茶房官员形容其为失心疯,倒也能反映出光绪当时的状况。另外,以内监六人导之行的话更是荒谬,光绪若真的逃跑,还能这样子摆排场,让六名之多的太监前呼后拥着偷偷逃跑?

被幽禁到瀛台之后,光绪也曾用出走来表达愤怒或者反抗,此事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光绪帝外传》的记载是:迁上于南海瀛台,三面皆水,隆冬坚冰结。传闻上常携小阉踏冰出,为门者所阻,于是有传匠凿冰之举。这个记载也很有意思,常携小阉与上边引文的屡欲外逃其实是一个意思,光绪若真的打算逃,那就不会常常踏冰出,因为这样只会打草惊蛇,引小阉屡屡踏冰,是他心中烦躁愤懑不平无法发抒,所以明知难出宫门却硬是要去闯门。

其实光绪要逃跑,在西狩的路上,逃跑的机会十分多。八国联军进京,慈禧惶惶如丧家之犬,随行人员也不多,对光绪的看管自然有所松懈,但是光绪此时并没有任何逃走的迹象,更没有因逃跑被抓的记载,所以可以肯定,光绪一直没有逃跑的打算。

二、光绪有无逃跑机会?

即便是在瀛台幽禁时期,光绪也是有逃跑机会的,对他的看守并不像传说中那样严,究竟他是皇帝,那些看守的太监不至于特别无礼,像对待囚犯那样对待他。如上述引文中,光绪踏冰而出时,就可以带小太监随行,另外,还有资料记载他曾经将外人引入宫内给自己镶牙,并且是在秘密状态下引进来的,慈禧毫不知情,事后慈禧才知道了整个过程。此记载出自《述庵秘录》,原文如下:

昔汪君穰卿与一宫中修电线者相识,此人历述禁闻。汪君之笔记乃至一大册子,中有二事,颇骇听闻。一日,城内某牙医家,忽有一人以脱齿一枚令其镶配。医谓非面见脱齿之人,无法镶治。此人乃携以偕往,至宫中一极远极深之处,见一人服青布抱,独坐座上、面色惨黑。痛苦之状,目不忍见。口齿上津津血液溢露,医乃为之镶配而出。初意但以为宫中太监,不知其为谁某也。翌日,此导引之人来访,谓昨镶牙甚善,今已无苦,命我予君以一荷包及四两银于。医谢而受之。至又翌日,忽另有一人仓皇来访,谓汝某日曾人宫镶牙,信乎?导引者我兄也,今已以此获祸,被扑杀矣,尸骇掷露,无钱买棺,如何如何。言已痛哭。医乃知牙痛者即为光结皇帝,乃系被西后打脱。后又怒此监私引医人为之已病,故扑杀之也。

这个故事扑朔迷离,让人几乎不敢相信,但是仔细想来,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光绪固然无权,宫中的太监宫女大都畏惧慈禧、李莲英,不敢公开帮助光绪,但是光绪身为皇帝,其悲惨遭遇不但在社会上有很多同情者,在宫内也有不少同情者。这些同情他的太监得知他被慈禧毒打,牙齿掉落、疼痛难忍,出于怜悯或者出于义愤,悄悄地帮助他找医生医治,这个可能还是有的。牙医能被引进宫,肯定有守门太监的配合,光绪如果能利用太监的同情心,施苦肉计,再给自己觉得可靠的太监许以其他诱惑,比如成功脱逃之后怎样重用、重谢等等,那么,光绪成功逃出宫门是大有希望的。

在八国联军已经进入北京,紫禁城内乱糟糟一片的时候,光绪脱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当此时,北京一片混乱,《庚子国变记》称:是日,百官无入朝者。。。。。。宫中人纷纷窜出。负责攻打列强使馆的董福祥也跑了,带兵出了城,纵兵大掠而西去。在宫内,许多太监宫女偷了宫内的值钱东西就逃走了,宫内已经完全没了秩序,大家谁也不管谁,犹如末日来临一般,这时光绪只要胡乱穿一件太监的衣服,就可以乘乱逃走,他不需要跑得很远,只要跑到东交民巷列强的使馆里,基本上就算摆脱慈禧的控制掌握了。他不跑也行,藏在宫内某一隐秘之处,等慈禧他们逃跑之后再出来,那也是一个效果。慈禧在当时的情况下,她急着逃命,内心惶恐,不可能彻查宫内的每一个角落寻找光绪,即便慈禧想查,太监宫女们都跑的跑、躲的躲,也没人替他查了,紫禁城内的房屋千间万间,光绪是自小就在这儿长大的,岂能找不到一处容身的地方?

但是光绪没有这样做,光绪不做偷偷摸摸的事,他此时要去列强的使馆,并且是明目张胆的告诉慈禧,慈禧不让去,他是非去不可,除非慈禧强行禁止:

太后之将奔也,皇上求之曰:无须出走,外人皆友邦,其兵来讨拳匪,对我国家非有恶意,臣请自往东交民巷向各国使臣面谈,必无事矣。太后不许。上还宫,著朝服欲自赴使馆。小阉奔告太后。大后自来,命褫去朝服,仅留一洋布衫,严禁出户,旋即牵连出狩矣。(王树《德宗遗事》)

想来光绪是皇帝,其观念究竟与市井小儿和乡间小儿不同,或许他认为偷偷摸摸的事不是帝王应该干的,所以宁愿被囚被杀,也不愿违背心中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一个皇帝,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又有点心酸。如此看来是光绪自己不想逃,从来没想过逃跑,因为这违背他的价值观念。

在西狩路上,光绪也有逃跑机会,那是在过洋河时,当时洋河水大涨,波涛滚滚,连桥也冲毁了,慈禧一行不敢贸然就涉水而过,遂到附近找当地人作向导抬舆,沿着水浅处才敢缓缓而过。慈禧太后害怕洋人追赶,对那些当地人说抬她过河,到了下一处有重赏,那一干人自然是先抬慈禧的肩舆过河,其他官员太监之辈当然是随着肩舆以保护慈禧的安全,而把光绪的肩舆仍在河岸边不予理睬,此刻跟随皇帝的,只有忠于他的肃亲王善耆。《德宗遗事》记载了这段事情:

文武官校及内侍等全班随太后舆过河,仅剩皇上一舆,支杵留于此岸,舆夫之外,尚有一个臣,则肃亲王善耆也。肃王心以为诸人送过太后,必分班渡回助抬乘舆,久之,望彼岸全班拥护远去无影矣。上在舆中忿极,向肃王大发雷霆。肃王奏曰:臣是皇上的人,臣知皇上生平因好着急,吃亏多矣。事已至此,臣劝皇上以后莫轻着急。上不语。肃王乃往村中求村人助抬而过,直至追及太后舆,末见诸臣有一人回迎。可见若辈平时之习惯矣。

那些人只顾巴结慈禧,此时哪有心思理睬光绪。肃亲王善耆无奈下,到附近村上又求人帮忙,这才将光绪抬过了河,赶上了慈禧一行。由此事看,光绪在西狩路上逃跑的机会不是没有,但问题是光绪压根儿就没想过逃跑,他是不屑于做逃跑这类事的,宁愿公开向慈禧说要回北京。这件事是肃亲王善耆亲口告诉王照的,王照还怪怨肃亲王失策,说当时为何不抬了皇上直接回北京复政?

珍妃是怎么死的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幽禁于西苑瀛台。珍妃也因干政被拘禁于紫禁城中的北三所,两名宫女日夜轮流看守,门从外面锁上,饮食从门下送入。珍妃原来所居的景仁宫被封,她位下的太监也受到牵连,不是被处死,便是被罚做苦役或驱逐。慈禧还谕令所有太监,不准为珍妃传递信息,如果查出,就地正法,绝不姑息。从此,这一对彼此相爱的眷侣遥遥相望,不得相见。珍妃直到死,也未能再见光绪一面。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后、瑾妃等逃往西安,珍妃却没有在随行之列,在出逃之前,她坠井而死。关于珍妃的死,民间有种种说法。

有人说珍妃是自己跳井而死的,慈禧西逃前,因为不能带太多人,所以让珍妃回娘家避祸。可珍妃不识大体,死活要跟随。慈禧一怒之下便让她去死。没想到珍妃倔犟,说死马上就跳井死了,旁人拦也拦不住。这是慈禧的后人说的,但是这一说法难免有为长者讳的意味,既然不能带太多人,命珍妃回家避祸,那么让珍妃的姐姐瑾妃随行又是何道理呢?

慈禧出逃前夕,已经有了将珍妃置于死地的念头。有人说珍妃进言请光绪留在北京,主持议和。慈禧一怒之下命崔玉贵将其推入乐寿堂后的井中。也有人说珍妃并未说过让光绪留京的话,是慈禧以不能任洋人侮辱为由将其害死。珍妃不愿意死,慈禧便命令崔玉贵将她强行推下井,这口井后来被称为珍妃井。

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议和成功,远在西安的慈禧派崔玉贵回京探听消息,并命内务府打捞珍妃的遗体。珍妃的遗体在井中泡了一年多,已经膨胀变形了,再加上井口又小,打捞了很久才被打捞上来,内务府置办棺材,将其遗体装殓入棺,简单潦草地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的宫女墓地。

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次日,发布了一道懿旨,将珍妃的死说成是仓猝之中,扈从不及,节烈可嘉,并追封她为贵妃。珍妃的姐姐瑾妃怀念她,在珍妃井附近设置了一个小灵堂,神龛供奉着珍妃的神位,神龛横额上亲书精卫通诚4个大字,以颂扬珍妃对光绪的一片真情。

民国二年(1913),在瑾妃(时为端康皇太妃)的要求下,宣统帝溥仪将珍妃迁葬光绪景陵妃嫔园寝。1921年,溥仪以珍妃温恭夙着,追谥为恪顺皇贵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珍妃是怎么死的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幽禁于西苑瀛台。珍妃也因干政被拘禁于紫禁城中的北三所,两名宫女日夜轮流看守,门从外面锁上,饮食从门下送入。珍妃原来所居的景仁宫被封,她位下的太监也受到牵连

1980年考古队打开光绪陵墓,为什么先是作呕,后是沸腾呢

光绪皇帝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傀儡皇帝。他在位的38年里,大权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之手。尤其是经过戊戌变法之后,他就彻底失去了自由,被幽禁在瀛台,最后也死在了这里。在1913年的时候,他的遗体被安置在崇陵。

1980年考古队打开光绪陵墓,为什么先是作呕,后是沸腾呢

光绪皇帝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傀儡皇帝。他在位的38年里,大权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之手。尤其是经过戊戌变法之后,他就彻底失去了自由,被幽禁在瀛台,最后也死在了这里。在1913年的时候,他的遗体被安置在崇陵。

光绪帝曾被软禁过的瀛台,之后还住过一位大佬,是故意还是巧合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皇帝不仅没有了权利,也没有了自由,他被慈禧关在了瀛台,这件事情是大家都知道的。后来还有一个大人物在这里也住过,而且也是被软禁的,他就是黎元洪。清朝廷灭亡以后,看起来国家是统一的,

光绪帝曾被软禁过的瀛台,之后还住过一位大佬,是故意还是巧合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皇帝不仅没有了权利,也没有了自由,他被慈禧关在了瀛台,这件事情是大家都知道的。后来还有一个大人物在这里也住过,而且也是被软禁的,他就是黎元洪。清朝廷灭亡以后,看起来国家是统一的,

光绪和慈禧为何相继去世

光绪三十七年(一九○八年),三十七岁的光绪皇帝载湉在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他死后的第二天下午,掌握了他一生一世的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仪鸾殿去世。两位冤家似的人物死的时间竟然如此相近,是巧合,还是

古代大臣被诛三族,为何家人不逃跑,而是坐着等死

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哪个朝代,皇帝为了更好的统治,都制定出让人听了就直冒冷汗的酷刑,最可怕的莫过于凌迟、腰斩及炮烙等。遇到仁慈的皇帝,会废除一些刑罚,但古代有一种罪行,一旦触犯绝不可饶恕,即谋反之罪。

古代没有身份证,被诛九族者为何不逃跑

诛九族这种刑罚在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总之就是把你的七大姑八大姨拉出来统统地杀掉。名副其实的「”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那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出现了,这些被牵连的人为什么不跑呢?俗

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袁世凯密告吗

按照过去流行看法,1898年「”戊戌变法”之所以演变成「”戊戌政变”,光绪帝之所以泣血瀛台、幽禁十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之所以流亡海外十几年;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锐、刘光第和杨深秀六君子之所以壮志未

光绪向左,明治往右

中日两国近代历史上,当明治天皇以“民族之父”的形象光芒四射蜚声东瀛时,光绪皇帝却以“瀛台之囚”的身份独尝生命最后的悲凉时光。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同为一国之君,他们的命运却为何如此大相径庭?反思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