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里,哪一旗是最厉害的

Posted 白旗

篇首语:没有理想,那些所谓的奋斗都是空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八旗里,哪一旗是最厉害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代八旗里,哪一旗是最厉害的

2、八旗制度每一旗多少人,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一旗有多少人

清代八旗里,哪一旗是最厉害的

大家都知道清朝有八旗,这也是清朝最基本的一个制度。但是要是硬要说哪个更厉害,还真的无法衡量。

为什么会说无法衡量谁更厉害呢?就这样说吧,像是镶黄旗、正黄旗以及正白旗都是皇上领导的。其他的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以及镶蓝旗都是王爷啊贝勒的收下。然而这代表什么?这什么都不代表。都算你是上三旗的人,见到王爷贝勒依旧还是要请安的。

再举个例子,如果按照人口数量来说的话,八旗里正黄旗的人口最多,而正红旗的人口最少。主要还是因为正红旗的佐领最少的原因。

清代八旗是由排序的。光放的顺序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但是即使镶黄旗作为头旗,这个顺序是按照什么宗法辈分来说的,它并不能代表身份的高低。怎么说?你是镶黄旗的平民,但是你肯定依旧没办法和镶蓝旗的背柜相比的。

所以说并不能界定清朝八旗中,哪一旗最厉害。所以大家明白了吗。

八旗制度每一旗多少人,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一旗有多少人

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一旗有多少人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后金创立的八旗制度,每旗有多长人?

八旗的建立及演变:

  年 代 地 点 人 物 设 旗 情 况   1601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初设正四旗:黄、白、红、黑   1615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   同时增设镶四旗即: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1635年 盛京沈阳(天聪9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编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极 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充汉军为八旗   合 计 8×3=24旗×7500人/旗 18万人   2、八旗的三级组织形式及人员兵力:   (1)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2)八旗组织中的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3)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   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详细介绍一下八旗制度?和八旗的旗主是谁?

“八旗”以旗帜的颜色命名,分别称为: 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相继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洲。于是,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便成为“满洲八旗”。 所以人们通常所说的八旗,实际上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总共有二十四旗。清朝初期的皇宫设计,就生动地体现了八旗制度的丰富内涵。 所以八旗子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由不同民族兄弟共同组成的。在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内,除了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其他民族的人。 不同民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在八旗制度下,他们都被称作“旗人”。不过据清代档案记载,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所属的旗人,由于民族不同待遇也不同。 三百年前,八旗子弟冲出那片狭窄的河谷平原,来到外面的广阔世界,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清朝鼎盛时期,当时疆域,东自台湾及其所属钓鱼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海诸岛,北抵恰克图,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除了隶属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旗人”外,还有被称为“民人”的汉族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这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这一空前“大一统”盛世的实现,八旗子弟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斗争中,众多八旗子弟也同仇敌忾,为国捐躯。 八旗子弟历来擅长“骑射”。清朝统治者以武功定天下以后,依然注重八旗子弟的骑射技艺,在八旗驻防之地一律设立“教场”,用以训练。甚至在皇宫紫禁城内,也开辟一片空地,修筑“箭亭”。皇帝经常在这里观看王公大臣、八旗官兵们弯弓射箭,奖优罚劣。 河北省围场县境内,山峦起伏,林海茫茫。这远离京师数百公里的塞外胜地,曾经是清代著名的“木兰围场”。 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八旗官兵除了日常训练,在京郊南苑、卢沟桥等地行围操练之外,几乎每年都浩浩荡荡,来“木兰围场”,狩猎习武。有时,一年举行两次。 八旗子弟不光是习武,也重视文化。入关以前,虽然战事频繁,戎马倥偬,但清太祖努尔哈赤坚持聘请教师教育他的儿子们。清太宗皇太极也曾下令,让贝勒、大臣等官员子弟读书。 入关伊始,八旗子弟既操练骑射技艺,又热衷于文化学习和艺术修养。雍正对八旗子弟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八旗子弟学文的要博览诗书,学得有用的学问,学武的要烂熟弓马,研究战略,成为保卫国家的人才。 所以八旗的文教事业取得蓬勃发展,在八旗子弟最集中的北京,尤为典型。清代全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紫禁城内的上书房和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都曾经接纳一批又一批八旗子弟,培养、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国学人才。清朝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的《八旗通志》中曾称赞说:学校里的八旗子弟们,形神儒雅俊秀,饱读诗书,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中成长为国家的贤良人才。 三百年间,八旗子弟的许多文学作品享誉四海,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世界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词人纳兰性德也是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他的词集《侧帽集》、《饮水词》问世后,一时间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 当然,曹雪芹和纳兰性德早已是名满天下了。除了他们,八旗子弟中还有一大批在音乐、绘画、书法以及科技等方面颇有造诣的人才。 比如:康熙第三子诚亲王允祉,精于历法、数学,奉命编辑了《律历渊源》、《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康熙第十六子庄亲王允禄,精于数学、乐律,在乾隆年间管理乐部时,考定古乐,依据古籍《周礼》,铸造出博钟、特磬各十二口,逢朝廷大典时,用这种乐器来演奏。 乾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精通满文、蒙古文和汉语及天文、数学,又擅长书画,著有《焦桐誊稿》。他的儿子绵亿,擅长书画。 荣亲王永琪的孙子奕绘,擅长篆书,精于数学、天文,曾任钦天监监正,参与过纂修《御定历象考成后编》、《御定仪象考成》等典籍,并以30年的时间,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一书。 还有满洲正白旗人唐岱,是清朝皇室的画师,他经历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康熙称他为画坛“第一手”、“画状元”。他的精美之作,被编入《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 除了个人成就之外,八旗子弟在组织、参与整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 康熙皇帝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君主之一。康熙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在文化方面,他也颇有成就。他本人的作品主要有《御制诗集》、《御制文集》等。 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他组织编修的《御制清文鉴》、《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古文渊鉴》、《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 乾隆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6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在乾隆中前期,他勤政爱民,文治武功与日俱增,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乾隆也好写诗,而且他是诗写得最多的一位皇帝,有《御制诗集》和《御制文集》等作品,然而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主持编修的《四库全书》,以及以《御制五体清文鉴》为代表的清文鉴系列辞书。 八旗子弟的辉煌业绩永远彪炳史册,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入关以后不思进取,只图享受,终于一步步走向腐败没落的结局,让人扼腕痛惜。 八旗的士兵,在入关以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他们战时当兵,平时务农,生活虽不富裕,还能维持生计。但是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治阶级铺张、奢侈的风气,悄然兴盛,并对八旗子弟产生了严重的腐蚀作用。 曾几何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八旗劲旅渐趋腐败,作战能力大大削弱。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军纪松懈,士兵丧失斗志。朝廷不得不依靠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将士,经过长期作战,才将“三藩”平定下去 再往后,八旗官兵日益腐败。据史料中记载,他们玩乐器、穿锦衣、骑肥马,入班唱戏,请客喝酒,当官的连会也不开,班也不上,来上班的,也不干什么正事,不是谈笑取乐,就是唱戏。 到了清朝中期,很多八旗子弟穷困潦倒,靠预支饷米、典卖朝廷发给的土地、领取救济度日。八旗兵成为一支徒有其名、不能打仗的老爷兵。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财力枯竭,粮饷不能按时发放,加上贪官污吏层层克扣,使得普通旗人雪上加霜,生活艰难。 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八旗制度的崩溃,八旗子弟也同自己的“旗人”身份挥手告别。无论旗人曾有过怎样的辉煌与尊荣,或是怎样的萎靡与耻辱,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初建四旗,用黄、白、红、蓝四种颜色作旗帜。增添的四旗,用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种颜色作旗帜。然而,八旗的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据《光海君日记》卷169所载,“初始为青、黄、赤、黑五种颜色旗帜,尔后为黄旗无画、黄旗画黄龙、赤旗无画、赤旗画青龙、白旗无画、白旗画黄龙、青旗无画、青旗画黑龙八种颜色旗帜。”至于比较规范的八旗颜色,到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二月,始见之于《满文老档》记载有: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共八种颜色的旗帜。其四镶旗为:将原来的整黄、整白、整红、整蓝的旗帜周围镶上一条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不镶边的黄色旗帜称为整黄旗,即整幅的黄旗,习称正黄旗;镶红边的黄旗称为镶边黄旗。习称镶黄旗,俗写厢黄旗。其他六旗也是如此。于是形成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合起来称为八旗。八旗样式如下: 八旗的形成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伴随统一战争的进行,归服的人口日众,先前那种只凭血缘关系的军事与生产组织,已不能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了。于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下,八旗制度便应运产生了。《满文老档》中记载如下:“聪睿恭敬汗将收集众多之国人,尽行清点,均匀排列,每三百丁编一牛录,牛录设额真一人、牛录额真下设代子二人、章京四人、村拨什库四人。将三百男丁以四章京之分编塔坦,无论做何事,往何地,四塔坦的人按班轮值,其同工、同差、同行走。”(额真来自蒙语,是主人的意思。) 随着统一战争的不断扩大,牛录编设的增多,为适应多兵力、大规模作战统一指挥的需要,努尔哈赤将五牛录(实际大多不止五个)组成一个甲喇,在由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即旗。并以八种不同形式的旗帜作为标志,行军战斗;生产劳动;行政管理均为一个固定单位。旗是八旗制度中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最大的军事编制。 八 旗 漫 话 伊尔根觉罗·泰来 在辽宁省档案馆所存的清代档案中,有大量关于“八旗制度”的史料。什么是八旗制度?八旗是什么样子?八旗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八旗制度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建立起来的?八旗制度在清代建国和以后近三百年的国家统治中的作用如何?以及八旗的最后命运。这不仅是史学家研究清史中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和史学爱好者一定要掌握的知识性问题。本文根据省档案馆所存的档案和一些清史专家的研究成果编篡而成,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八旗”的问题。虽不是什么专业的的清史研究成果,但足可以作为工作之余漫谈的话题。感兴趣者,请点击辽宁省档案局的网页中《网上展览厅》栏目,相信您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八旗生计 清代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八旗创立以来,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活跃了三百多年。他们辉煌过、成功过、也衰落过。但是,在三百多年间,中国的白山黑水、辽沈大地、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天山南北、西南边陲、闵粤海疆、宝岛台湾都曾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名垂青史,功在史册。他们绝不单单是后来被人们所称的“纨绔子弟”。八旗子弟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朝鲜族及一些维吾尔、俄罗斯族人等。 三百多年间,八旗子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辽阔的中国版图许多是由八旗子弟开拓的。清代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大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当时的疆域,东自台湾及所属的钓鱼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海诸岛,北抵恰克图,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除了隶属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旗人”外,还有当时被称为“民人”的汉族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这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使上是绝无仅有的。 驻防八旗 驻防八旗是被清政府派驻到全国各地扼要守险的八旗军,顺治年间,驻防各地的八旗兵丁有1万5千余人;康熙、雍正年间有7万9千人;乾隆、嘉庆年间有10万余人,一直到清末。按驻地划分可分为畿辅驻防、东北驻防和各直省驻防。 畿辅驻防始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是年设昌平州、固安、采育里、张家口、古北口、独石口等地驻防。 东北驻防。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备受清政府的重视。包括盛京驻防、吉林驻防和黑龙江驻防。 盛京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驻防的兵力仅次于京畿地区。设盛京将军1人总辖之,下设副都统4人、副都统衔总管1人、城守尉8人、协领15人、防守尉2人、佐领131人、骁骑校207人;主要驻防地为盛京、兴京、凤凰城、义州、牛庄、锦州、金州、辽阳、熊岳、复州、宁远、广宁、铁岭、开原等。 驻京八旗 驻京八旗,也叫禁旅八旗或京旗。是满族定鼎北京后拱卫京师的那部分八旗。驻京八旗的职责是拱卫京城,负责帝都的安全,故而又分别组建了各种军事组织。其人员由各旗抽调组成。有如下一些组织: 侍卫处:是皇帝和皇宫的警卫部队。清初挑选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才艺出众之子弟为侍卫。“用备随侍宿卫,亦得选预环列”。“凡轮值殿庭,以领侍卫内大臣等总统之。其侍卫等更番轮值,凡六班、分两翼。宿卫乾清门、右内门、神武门、宁寿门为内班。宿卫太和门为外班。行幸驻跸宿卫亦如之”。(《光绪会典事例》卷1106)顺治初年定,领侍卫内大臣6人,即上三旗每旗2人。内大臣6人,散秩大臣无定员。侍卫的人数规定为上三旗每旗20人,共60人为一等侍卫;每旗50人,共150人为二等侍卫;每旗90人,共270人为三等侍卫;每旗30人,共90人为蓝翎侍卫。上三旗总共出侍卫570人。此外,还设有宗室侍卫。在侍卫之上又设侍卫班领12人、署班领24人、侍卫什长60人、宗室侍卫什长9人,均由上三旗等额出任。 盛世的旗人精神与八旗的衰亡 清朝前期,在太祖、太宗时代,经过战争的洗礼,一般旗人都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他们自重、自尊、自强,形成了良好的民族责任感。这种可贵的旗人精神构成了一代王朝盛世统治民族最基本的条件和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这是满族崛起和入主中原的关键,也是满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辉煌的动力。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民族,正如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初期就论定的那样:“满族是一个有本领的民族,是值得佩服的。”清朝盛世的旗人精神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满族贵族为首的广大旗人,在清朝初期都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进取精神。这主要表现在:1)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作为中华大家庭中的一个小民族,能成为一个时代统治东方大国的核心力量,并能团结其他民族,造就一个王朝盛世,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旗人当时的“文不爱财,武不惜死”的奉献精神不能不说是一个根本原因。特别是那时宗室贵族,哪怕是皇子皇孙也都讲究建功立业,从小就跟随父兄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他们一心为国的责任感和带头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鼓舞了八旗兵丁。 旗人兵饷 有清一代,清政府禁止旗人从事农、工、商各业,当兵成为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八旗军队中的兵丁是从各旗中的壮丁中挑选的,挑选兵丁俗称“挑缺”,被选中的称为“披甲”成为一个正式八旗兵丁。清廷为确保八旗军的稳定和具备较高的战斗力,陆续建立起一系列的兵丁挑选、演练、粮饷等完备的制度。 旗人粮饷,俗称“钱粮”。其中包括月饷(每月一次)和季米(每年四季发放)。康熙朝定制:京旗前锋、护军、领催,月饷4两,马兵月饷3两。每年饷米均46斛(合23石);步兵领催月饷3两,步兵月饷1两5钱,每年饷米均22斛(合11石)。这是所谓的“坐粮”,在出征时另有“行粮”每人每月银2两,每月小米8合3勺(《广阳杂记》卷1)。旗兵饷银,由各旗领催于每月初二统计分配后,于翌日发放。除按月领饷外,旗兵领米也由各旗档房和领催掌其事。每年四季,每季领米一次,所以又叫“季米”。领米时间分旗定期,一种为“二五八冬”,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为领米时间;另一种为“三六九腊”,即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为领米时间。 八旗子弟 清代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八旗创立以来,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活跃了三百多年。他们辉煌过、成功过、也衰落过。但是,在三百多年间,中国的白山黑水、辽沈大地、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天山南北、西南边陲、闵粤海疆、宝岛台湾都曾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名垂青史,功在史册。他们绝不单单是后来被人们所称的“纨绔子弟”。八旗子弟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朝鲜族及一些维吾尔、俄罗斯族人等。 三百多年间,八旗子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辽阔的中国版图许多是由八旗子弟开拓的。清代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大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当时的疆域,东自台湾及所属的钓鱼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海诸岛,北抵恰克图,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八旗制度的组织形式 八旗制度为三级组织,即牛录—甲喇—旗。 牛录是八旗制的基础。牛录为满语,是女真人传统的狩猎组织。据《满洲实录》卷3所载:“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一箭,十人中立一总领,属 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原注:华言大箭,厄真,华言主也)。”因此,“牛录”的派生意思,则是指大箭持有者自愿结合的十人围猎群体。牛录额真即为这个十人群体推举的头领。努尔哈赤起兵初期,牛录人数不十分固定,辛丑年(公元1601年)厘定为300人。每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统领之。下设代子二人、协助牛录额真管理所治人户、田宅、兵籍等事。代子之下设章京四人,职司文书、粮饷等事。天聪八年皇太极将章京的满文名定为“拨什库”。 甲喇是牛录之上、旗之下的一级组织。定五牛录为一甲喇。甲喇行则一路,止则一处,战则攻一 正红旗 正黄旗 正蓝旗 正白旗 镶红旗 镶黄旗 镶蓝旗 镶白旗 北京八旗方位图 乾隆 努尔哈赤 沈阳故宫八旗王亭 没落的八旗子弟 八旗军队征战

八旗制度的发展

一、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八旗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经过30余年的征战,基本上统一东北广大地区,遂于明朝断绝关系,建立奴隶制政权大金国,年号天命,定都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从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氏族成员出猎时,各随族党屯寨而行,每人出箭一支,以10人为一单位,称“牛录”(“大箭”之意),其首领称“牛录额真”(“主”之意)。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为适应对内战争的需要,努尔哈赤对牛录制度进行了整编。每一牛录扩大到300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因统治区域的扩大,兵力增加,又决定以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由甲喇额真、固山额真统领。将以前每牛录一旗改为每固山一旗。除原来的黄、白、红、蓝四色旗外,另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四正四镶共八旗。每旗兵共7500人,八旗共6万人,努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 八旗制度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兵士“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八旗旗主又努尔哈赤子、侄担任,他们既是军事统帅又是政治首领。八旗制度是后金政权的统治基础,把女真人严密的组织起来,不仅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且也对女真族的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清太宗——皇太极扩大八旗 皇太极时,把八旗兵扩大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24旗,约22万人。旗设旗主(固山额真)。入关后旗主改称都统(固山昂邦),由中央八旗都统衙门掌握。 三、顺治朝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顺治入关以后的八旗,又分为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和下五旗(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上三旗又称内府三旗,由皇帝亲自统帅,是“天子自将”的旗军,皇帝宿卫由上三旗中方武出众者组成。 随着统一政权的建立,八旗兵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人数约各占一半。 禁旅八旗又叫京营兵,负责保卫皇帝和拱卫京师,除皇帝宿卫外,其建制 有:亲军、骁骑、前锋、护军、步军五种,长官为从一品的都统或统领。此外,还陆续设置神机营、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等特种兵。 驻防八旗则分驻全国各军事要地,构成全国军事控制网。

关于清朝八旗制度。皇帝属于什么旗?那皇子、公主、亲王等属于什么旗?

除努尔哈赤一人的旗级在史学界有争议之外。清朝其他11位皇帝都在满洲镶黄旗。 以往电视里说的正黄旗是没有根据的编造。因为在皇太极的时候皇室嫡支就已经全体编入镶黄旗了,而后来皇子则根据规定一律入下五旗。

清朝皇帝本身一般都不提及什么旗籍,清朝皇帝(仅皇帝本人而言)本身就是八旗之主,统领八旗,但具体不属于哪一旗。属于何旗跟直接统领何旗不是一回事。这也正突出了皇帝的地位。其次就算有也不可能是正黄旗。

在哪个旗,跟姓并没有关系。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帝姓爱新觉罗(氏),但是每一旗都有爱新觉罗氏的人。皇帝的出身肯定是出于上三旗的,有一些下五旗的王宫贵胄,亲王嫔妃在取得很高的权势之后,也可以进入上三旗,俗称“抬旗”。

在最后定格的八旗制度中,上三旗无主,全部由清朝的皇帝直接管辖。下五旗每旗分佐领(外佐领)和府属佐领(内佐领)的隶属关系,其占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领,但实际上其实也是由皇帝直接控制。

不过,由于镶黄旗是八旗之首,同时也是满清军事,经济,政治的绝对力量,虽然皇帝不属于任何一旗,但是满族的皇帝都会把自己归类到镶黄旗下,毕竟他还有一个称呼就是“镶黄旗佐领上”。

而且,旗位并不固定,比如说你立了大功,那么就可能把你从下五旗提到上三旗之一,称为抬旗。抬旗一般来说已经是清朝人可以获得的最大荣耀,比什么顶戴花翎、黄马褂牛逼多了,而且旗位可以世袭。

而关于正黄旗,额,在皇宫里浇浇花,除除草,给阿哥贝勒王爷看看门什么的,都是正黄旗。

扩展资料: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旗

清朝时候八旗制度是什么意思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其实就是分封制。 皇太极征战多年,身兼两黄旗的主子。直到1644年后,多尔衮带着八旗入关争天下,巨大的成就和名望,让他的正白旗实力大涨,成为八旗中的扛把子。后来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夺走正白旗的统治权,和两黄旗一起归属于皇帝直领,称为“上三旗。” 我们熟悉的八旗,正式定型。 通过皇太极的一系列操作,废除选举大汗的邪路,采用称帝世袭的正路,拿到八旗集团的一票否决权。顺治又亲自统领上三旗,掌握37.5%的股权。 这种民主和集权、严肃和活泼融为一体的集团,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具有极其强大的战斗力。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清朝八旗制度中,哪一旗的实力最强

八旗中分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的实力要强于“下五旗”。

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称为“上三旗”。余下的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各地。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豪格统领的正蓝旗降入下五旗,此后未再变动。多尔衮病逝后,顺治皇帝接管正白旗的统领权。 在“上三旗”中实力最强的是作为皇帝亲兵的“正黄旗”

满洲有八旗 都是哪几旗啊?

满洲八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清军入关前,镶黄旗唯皇帝所属。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逐渐形成了皇帝直接控制上三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顺治前)或正白旗(顺治时期及后期),间接控制其他五旗的局面。

八旗之中,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按照各自权力排序如下: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也就是说,正黄旗最厉害。

扩展资料:

八旗制度的形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

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满洲

清朝(422)有多少人(4)

相关参考

清代八旗制度答案,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一旗有多少人

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一旗有多少人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

八旗制度每一旗多少人,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一旗有多少人

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一旗有多少人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

八旗哪个旗地位最高,满清八旗地位各不同,哪个旗的地位最高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八旗之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统辖,属于皇帝的亲兵,待遇条件优厚,称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分领,

从一组老照片聊聊清代八旗中最厉害的是哪旗

首先,清代八旗中最厉害的是哪旗?这个问题并没有准确的答案。因为会随着领导的不同而实力有所区别,做个比方,在皇太极时期可能是正黄旗最为精锐,所以实力最强,到了康熙时期则可能就变为镶黄旗最强。>先了解一下

古代刑罚中最让人害怕的是哪一种

原标题:古代刑罚中最让人害怕的是哪一种?最厉害的刑罚,当属精神和肉体上折磨的双重刑罚,那些一刀咔擦砍掉脑袋的方法在古代简直是最仁慈的死法了,我们是几千的古国,上有四大发明,下有对待不法分子的各种死法,

明朝四大首辅,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谁才是最厉害的那个

严嵩可以历久兼领明朝内阁首辅,天然有其的政治手段。严嵩性贪,这也成为了他倒台的致命弱点。此情面商要高于张居正、徐阶等人,其作秀的手腕更让明世宗朱厚心淹项背。严嵩兼领内阁长达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严

清代八旗制度全部答案,清朝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

清代末期乞丐有多厉害?用“绝子门”走遍江湖,见到就破财消灾!

清代末期乞丐有多厉害?用“绝子门”走遍江湖,见到就破财消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不得不承认金庸武侠笔下的武打小说里有个师门,尽管出生不高,并且里边的人都较为杂,可是其在江南烟雨中影响力

清代满族统治者建立八旗驻防不可告人的秘密

青州大小事,就关注@青州生活圈!八旗制度始于1601年,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清朝八旗驻防遍布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如果以驻防驻军作为有效管辖领土的标志,那么清朝领土是明朝的3至4倍。清朝政府在东北、中

清代八旗子弟的赌博之风严重吗

前段时间我看胥渡吧吐槽琼瑶剧《新月格格》,因为《新月格格》的思想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准,很多人都会同情努达海的正妻雁姬,因为雁姬本是个好人,一开始对待新月和小端亲王都很好,只是新月主动献身为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