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三次反击匈奴的战役

Posted 汉武帝

篇首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三次反击匈奴的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汉朝三次反击匈奴的战役

2、汉朝历史 和亲匈奴,海内渐安

汉朝三次反击匈奴的战役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自古以来,中外在战争中先发制人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在此仅谈汉朝三次反击匈奴的战役。  第一次反击:  公元前一二七年,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犯汉朝的上谷、渔阳,杀辽西太守,俘两千余人。为此,自文景之治以来养精蓄锐多年的大汉帝国采取了果断的回应,汉武帝即派年轻将领卫青统率大军自云中向西迂回,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汉军以闪电之战术,先发制人,突袭匈奴,击败了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秦时大将蒙恬开辟的河南地,建立朔方郡,从关中移民十多万到此屯田戍边,由此不仅控制了河套地区,而且解除了匈奴骑兵对汉都长安的威胁。在此期间,卫青曾先后七次击退匈奴入侵,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保卫了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鉴于卫青的战功,汉武帝派特使奉大将军印授予卫青,由其统率所有抗击匈奴的汉军。  第二次反击:  公元前一二一年,汉武帝派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精兵万骑,自陇西两次出击,一次逾焉支山(在今甘肃山丹县),一次逾祁连山(今甘肃境内)奔驰千余里,数败匈奴骑兵,计斩获匈奴四万余人,迫使匈奴浑邪王杀掉休屠王,领数万人来降。汉王朝便将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塞外,号称五属国。自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远东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经济的交流上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霍去病前后六次击退匈奴进犯,战功卓著,不让其舅卫青,由是受到汉武帝的宠信与重用。  第三次反击:  公元前一一九年,此次出兵是历来规模最大的,远征漠北,为汉朝与匈奴的大决战。汉武帝征调了大量兵士,令卫青、霍去病各领骑兵五万人、步兵十万人及马十四万匹,分道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部队。卫青率西路汉军出定襄,渡过沙漠千余里,与匈奴单于交战。卫青立即以战车“自环为营”,并指挥五千精锐骑兵向匈奴阵地冲杀,先发制人。匈奴亦派一万骑兵向汉军猛攻。双方激战终日,飞沙走石扑面而来,两军阵容都分不清,仍互相拼杀搏斗。最后,卫青派出两支轻骑兵,分左右两翼迂回包抄单于,单于遂败退,率领数百亲骑突围逃走,汉军则追至窴颜山赵信城。霍去病也率东路汉军出代郡塞外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接战。汉骑兵冲杀勇猛,连续作战,彻底打败了匈奴东部兵,捕俘匈奴酋长八十三人,斩获七万余人。左贤王率残部溃逃,霍去病猛追不舍,直至狼居胥山才胜利回师——此即后来辛弃疾所说之“封狼居胥”也。这次大战匈奴损失八、九万人,大漠以南,再无匈奴之“王庭”。汉军也死了数万人,马十多万匹。总之,双方都损失严重。可是,汉军胜了,匈奴却败了。从此,匈奴远遁,塞北漠南不复有单于政权,匈奴已是“牧马中原空有梦”了!  三次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是战进攻,采取的是先发制人的战术,既集中优势兵力歼敌,同时又运用大胆穿插迂回包抄的打法,切断匈奴与别的民族的联系,并派人联系其他国夹击匈奴,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只是在如何看待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事情上,历来都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大规模的出击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家的虚弱;另一方则认为,在匈奴的侵扰危及汉朝之安全时,就应坚决反击。由是,后世每遭外患,上面两种观点就都会得到回应:主战派坚决要求抵御外辱,主和派则引用历史先例,认为求“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但是我们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看,从没有“战、和”一是一非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而应当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汉初,天下继秦末及楚汉之战,国势疲敝,民心厌战,若在这时轻易对外使用武力自然不合时宜,故吕后、文帝皆以忍让和亲之策对匈奴。可是匈奴贵族却得寸进尺,以为汉室软弱可欺,屡犯边境,每每一岁掳人即多达万计,甚至威逼至距长安不远之地。倘若至此仍一味退让,则国家焉有安宁之日?而且经过前几代皇帝的六七十年休养生息之后,汉朝国势业已大为振兴,具备了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的能力,于是汉武帝毅然决定实行战略反攻,发动了上述三次大规模出击,基本上平定了匈奴这一外患。  汉武帝  虽然,抗击匈奴的确劳民伤财,但若不进行反侵略战争,那么国家就会为守边而征收大量赋税,老百姓也要为戍边而长期承受巨大之负担与牺牲,整个帝国皆将处于外患笼罩的阴影之下。对次,我们可以看看宋代的历史教训。 宋代 在最大的投降派 赵官家 之主使下,一味对金委曲求全,甚至不惜堕落到向金称臣,并岁贡数十万布帛、数十万银两以及割让大片土地,虽有宗泽、岳飞、辛弃疾等人亦只能徒叹奈何,“山河破碎风飘絮”,只留下零丁洋的叹息。从宋至晚清,中华民族倍受外患之苦,一味妥协投降,不思集中力量来抵御外侮,结果一再引来亡国之祸,教训诚可谓惨痛!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外用兵不仅要谨慎选择时机,也必须量力而行。即以汉武帝征讨匈奴来说,经过三次大规模出击后,尽管匈奴遭到了巨大打击,但汉朝也有相当大的损失,此时本应立即停止使用武力,以恢复国力。可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却一味继续以武力来解决问题,不断拓土开边,这不但日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使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国力被无谓地消耗,虽然其晚年也为此而反悔,却已天不假年矣——而后来汉朝廷还要再对匈奴采取和亲之策,所以才有昭君出塞。因此凡事皆应有度,以免过犹不及,如果不懂得适可而止,恐会使事情朝相反的方向转化,岂可不慎之?  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就做得很好。大家可以去看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的“突厥进逼京师”,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李世民部署军队,即使决战唐军也一定能够取胜,然而他却采取了与突厥媾和的行动,没有诉诸战争。这是因为,如若发动决战,势必多有所杀伤,这不利于唐朝国内在经过长期的战乱之后需要恢复生产与修养生息的大局,也不利于最终彻底战胜突厥的长远利益(唐灭东突厥之战将另文评述)。由此可见,在做一件事情之时,不应贪图眼前的局部利益,而要从整体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着想。唐太宗就是这么做的,于是终于在贞观四年亡东突厥,为唐朝清除了一大外患。我们今天建设自己的国家,诚当如此!

汉朝历史 和亲匈奴,海内渐安

  “和亲政策”的治国策略,使得汉朝边境得到了安定,也使得大汉江山得到了维护,但这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决策,一旦时机成熟,大汉王朝必定反击。> >    匈奴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长期在中国北部的草原、沙漠地区游弋,过着粗放的游牧生活。秦王朝时期,蒙恬率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黄河以南的 土地,并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入侵。匈奴部族的老酋长名叫头曼,他是一个非常粗犷的人物。他的前妻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冒顿。后来,头曼又喜欢上了另一 个年轻的姑娘,并生下了一个幼子。头曼日益衰老,对后妻和幼子也就越来越疼爱。时间长了,头曼打算把酋长的位置传给幼子,但又怕长子冒顿不答应,于是头曼 想借他人之手除掉冒顿,就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冒顿刚到月氏,狠心的头曼就发兵攻打月氏,希望月氏迁怒于冒顿而杀死他。冒顿机敏果敢,他察觉到了父亲的 意图,就趁着天黑夺取良马逃了出来。头曼见冒顿安然返回又惊又喜,认为儿子很有胆识,并把一部分部众分给他。但是冒顿却不肯原谅父亲,他表面上很温顺,内 心却对头曼恨之入骨。后来,他将鸣镐射向了自己的父亲,并把继母与弟弟除掉,宣布自己继任“单于”。> >   末年,当汉军与楚军于荥阳相持不下的时候,匈奴族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并且利用内地的分裂混战局势,不断地侵扰内地,给中原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   中原地区的富庶对寒冷荒凉地带的游牧民族来说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冒顿的势力壮大之后,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向汉朝的进攻和骚扰。建国后,将韩王信迁徙到代国,建都于马邑。匈奴大军包围马邑,韩王信因受到汉王朝怀疑,害怕遭到诛杀,率众于马邑投降匈奴。> >   刘邦不能忍受这种侵略,于公元前200年,乘着刚刚击败、统一中国的余威,亲自率领大军向匈奴进攻,结果在白登被冒顿团团围住,险些被俘,后来采用了贿赂单于妃子的方法才得以突围逃命。> >    刘邦苦于国家刚刚建立,无法与匈奴争雄,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大臣娄敬向刘邦建议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单于,实行和亲政策。娄敬认为当前汉室刚立,不 能跟匈奴汗国作战,冒顿单于弑父杀妻,蛮横至极,降服他的惟一的办法就是把公主嫁给他,多给他金银财宝作为安抚。娶了汉朝公主后单于自然就成为汉朝的外 婿,将来公主生孩子,继任单于更成为汉室的外亲成员,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战争了。刘邦觉得有道理,就想把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吕后听说后,坚决不同 意,反复地劝诫刘邦,刘邦也不敢太违背了妻子的意愿,就把一位宗室的女儿封为公主,嫁给了冒顿。> >   与匈奴开始和亲以后,双方“约为兄 弟”,西汉政府除了汉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外,每年还要送大量财物给匈奴。在武帝以前的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期间,汉朝在同匈奴的关系上,一直是奉行刘 敬(即娄敬,因建议定都长安有功,被刘邦赐姓刘)为汉高帝所制定的“和亲”政策,以妥协的方式来减缓匈奴在北部边境上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和亲政策”具有 屈辱性质,双方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政策的实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这也决定了这种政策的暂时性,一旦条件成熟汉朝一定会惊醒反击。 到时,随着条件的成熟,汉朝相继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作战,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之后,一直到汉元帝时才又一次实行了“和亲政策”。 从历史意义来看“和亲政策”的实施使汉朝边境获得了相对的安宁,也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团结与和睦,维护了大汉江山社稷的利益。

相关参考

汉朝已经大败匈奴,为什么还要和亲呢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汉朝的故事。从刘邦和亲到汉武帝反击,汉匈关系在汉武帝时期发生逆转西汉初年,此时的北方匈奴已经逐渐强盛,而历经战乱的

二战1943年东线奥廖尔战役正式爆发德国第78突击师最后反击作战

奥廖尔战役,是库尔斯克战役期间中间阶段,在7月5日到11日德军的进攻最终以失败告终转入了全面防御。苏联红军趁着德军攻势消退,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了全面进攻,奥廖尔战役是库尔斯克的高潮部分,是苏联红军把握

漠北之战汉朝损失了多少 漠北之战的结果如何

河西战役之后,匈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小动作,不断在汉朝的边境活动骚扰。而汉朝内部,却因为长期与匈奴的拉锯战,产生了巨大的财政问题,于是汉武帝在国内实行了一些列的政策,复苏经济,准备

盘点秦国失败的三次战役,分别是哪三次战役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国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世上没有一直胜利而不失败的人,即便被称为常胜将军,也不能保证每一场战争的胜利。秦国灭六国的时候也是如此,虽然大秦铁骑最终踏平六国,但是这个过程却

晋楚争霸的三次重大战役规模有多大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晋楚争霸的三次重大战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晋楚争霸总共持续了一百多年时间,期间主要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分别是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其中晋国胜了两次,后来晋国在湛阪之战中再

汉朝公主嫁了十多个给匈奴可汗,为何没有匈奴公主嫁给汉朝皇帝

我们知道,匈奴的可汗经常会向汉朝求娶公主。在整个汉朝期间,有十多位公主嫁给了匈奴的可汗(或者是王爷)。但是,汉朝皇帝从来没有向匈奴求娶过匈奴女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匈奴女子长得丑吗?(匈奴和亲)「

改写欧亚千年历史的三场大战役

放眼全世界,把格局看得大一点,我们发现,汉唐对匈奴、突厥的直接用兵效果在帝国大棋局里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却收到了霍去病、李靖他们想都不敢想的效果——压制了西欧上千年,给中国争取到了战略机遇期。从汉朝到

传奇美女王昭君为保家国献身匈奴单于父子

...年均不得元帝宠幸。公元前33年,在元帝父亲在位之时,汉朝便与匈奴交好,于是第三次来朝的匈奴单于便向元帝提出

传奇美女王昭君为保家国献身匈奴单于父子

...年均不得元帝宠幸。公元前33年,在元帝父亲在位之时,汉朝便与匈奴交好,于是第三次来朝的匈奴单于便向元帝提出

匈奴人还建立过“汉朝”?匈奴人建立的“汉朝”中原人买账吗

匈奴人建立的汉朝是什么时期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了快来康康!八王之乱使西晋政权在北方的统治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很多少数民族就是在此时内迁的,“八王之乱”时也有部分少数参与,但大体上还是以西晋皇室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