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军里的敢死队

Posted 士兵

篇首语: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秦军里的敢死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揭秘秦军里的敢死队

2、历史秘闻 中国古代有敢死队么

揭秘秦军里的敢死队

  不怕被砍头,还是无法配备?  1974年3月, 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临潼县得以重见天日,由于规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近日,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兵马俑中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冲在战争第一线的士兵和将领不戴头盔?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为什么连头盔都不给士兵配备?  秦国士兵上战场时袒胸赤膊,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兵马俑的一些士兵都是戴着一种小圆帽,据考古人员证实,这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但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军费紧缺还是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秦汉史专家徐卫民教授就此问题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秦国本身就是个崇尚武力的民族,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样,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这里的甲也仅仅是指盔甲,但是却不包括头盔,不同的兵种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这些盔甲是皮质的,很简洁,这些都是为了显示出他们的这种尚武的精神。  这种尚武的精神从其他著作中都能感受到。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记录了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他说,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  秦国士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主要动力源于可以进爵。  既然崇尚武力,为什么不戴头盔更好地保护自己?徐教授说,不戴头盔是为了在战场上显出英勇的气势,可以压倒敌人。并且商鞅的两次变法都有针对军队的改革,最重要的两条就是:“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级制度。”  这些都规定了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必须英勇杀敌,而真正在战场上立了军功的士兵就可以加封爵位。徐教授说,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么,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  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加封进爵,这是秦国士兵在战场上可以英勇杀敌的主要动力。据史书上记载,秦国直到统一六国的时候,共杀死敌人约有160万人。  除了军功授爵外,什么原因造成这个民族嗜杀成性?  记者问徐教授,除了根据首级授爵的原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造成了这个民族崇尚武力?是不是秦国本身就是一个野蛮的民族?  徐教授解释道,秦国的崇尚武力,和秦国整个发展过程密不可分,秦国原本是坐落在东海边的一个小国,但是由于其他国家的挤压,被迫迁徙到西边。而中原国家一直把这个秦国当成戎族,也就是少数民族来对待,很瞧不起它,认为它是个没有开化的民族。可以说,秦国是在一种很艰难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  除此而外这还跟它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因为秦国地处西边,靠游牧民族比较近,也可以说是在这些游牧民族的包围中发展起来的,而游牧民族比较擅长在马上射猎,这个对秦国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耳濡目染的就会形成这种崇尚武力的民族精神。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安作璋也同样认为,秦国的崇尚武力,这个跟其民族的发展是有紧密的关系。由于秦国地处西边,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偏僻的小国,在春秋时期都没有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就是因为瞧不起秦国,称它为西北蛮夷之邦。所以,秦国一直以来的国策就是奖励耕作、发展农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加强军队的训练。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秦国崇尚武力的精神。  相关链接  “喜”的竹简披露内幕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1155枚(另残片80片),从竹简推断墓主为秦狱吏“喜”,简文内容主要是法律、行政文书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  “喜”用竹简记载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  除此而外“喜”的竹简上还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历史秘闻 中国古代有敢死队么

兵马俑的一些士兵都是戴着一种小圆帽,据考古人员证实,这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

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

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

但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军费紧缺还是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秦汉史专家徐卫民教授就此问题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秦国本身就是个崇尚武力的民族,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样,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

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这里的甲也仅仅是指盔甲,但是却不包括头盔,不同的兵种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这些盔甲是皮质的,很简洁,这些都是为了显示出他们的这种尚武的精神。

这种尚武的精神从其他著作中都能感受到。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记录了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

他说,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

秦国士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主要动力源于可以进爵。

既然崇尚武力,为什么不戴头盔更好地保护自己?徐教授说,不戴头盔是为了在战场上显出英勇的气势,可以压倒敌人。

并且商鞅的两次变法都有针对军队的改革,最重要的两条就是:“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级制度。”

相关参考

中国古代有敢死队么

兵马俑的一些士兵都是戴着一种小圆帽,据考古人员证实,这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但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这究竟是什

无畏生死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临潼县得以重见天日,秦军敢死队由于规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近日,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兵马俑中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是什么

7次负伤都是自己用指头把子弹抠出来

核心提示:一旦打起仗来,许世友勇猛无畏,身先士卒。他常说:“人死如吹灯,杀头不过碗大的疤。”许世友曾7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敢死队长。他曾7次负伤,每次都是自己硬用指头把伤口里的子弹抠出来,糊点南瓜瓤

揭秘巨鹿之战上项羽以少胜多的原因 巨鹿之战取胜的原因

巨鹿之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史记》、《汉书》等皆有记载。项羽军队破釜沉舟,大败20万秦军,秦军严重损失,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项羽也确立了在起义军中的

揭秘古代青楼里的头牌姑娘都有哪些技能

按照赛金花说法,上海的一等妓院叫“书寓”,“亊亊书寓”,那里的妓女除了需要姿色,要粗通文墨,会诗书琴画,还必须要会唱“楼会”、“思凡”、“长亭”或“化蝶”之类的小曲——八大胡同真正形成规模、日益走向繁

揭秘古人袖子里的口袋能装少东西

  汉代的袖子是琵琶袖(貌似又是垂胡袖),袖口很小,一般跟手腕差不多大小,基本可以放东西。  还有,古人的袖子也有窄袖,就是袖子是直的,请不要被现在的电视剧误导了,宽袍大袖一般只有贵族会穿,既然是贵族

揭秘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杀了谁

揭秘项羽破釜沉舟杀了谁楚怀王在接到赵王的求助后,派兵前去救援以解巨鹿之困,宋义任上将,项羽为副将。结果在行军途中项羽将上将宋义斩首杀害,自己取代其职率领部下攻破秦军大获全胜。项羽杀害宋义的举动震惊全国...

揭秘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杀了谁

揭秘项羽破釜沉舟杀了谁楚怀王在接到赵王的求助后,派兵前去救援以解巨鹿之困,宋义任上将,项羽为副将。结果在行军途中项羽将上将宋义斩首杀害,自己取代其职率领部下攻破秦军大获全胜。项羽杀害宋义的举动震惊全国...

揭秘武侠小说里的蒙汗药究竟是种什么东西?

在一些古典小说与今之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古代江湖中人利用蒙汗药来窃取钱财。《水浒传》中,多次提到这种强效的麻醉剂“蒙汗药”,这种麻醉剂喝下去能让人晕睡过去,毫无知觉。对这一神奇的药物,不少人认为纯系无

故宫里的国宝,揭秘了秦人起源,可惜被乾隆几个字糟蹋了

我们常常说自己是华夏子孙,龙的传人,这是因为,我们信奉的是龙文化。龙在上古究竟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还是由爬行动物演变的虚构生物,亦或是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是史前各部落兼并,图腾糅合而成?至今还没有定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