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Posted 天下
篇首语: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秦始皇尽灭六国,事在公元前221年,自此至公元189年,董卓行废立,东方州郡,起兵讨卓,海内扰乱分裂,共400年,称为中国的盛世。在这一时期之中,中国的历史,情形是怎样呢?“英雄造时势”,只是一句夸大的话。事实上,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正因其能顺著时势,进行之故。“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倒是真的,因为他能决定英雄的趋向。然则在这一个时期之内,时势的要求,是怎样呢?依我们所见到的,可以分为对内对外两方面:对内方面,在列国竞争之时,不能注全力于内治;即使注意到,亦只是局部的问题,而不能概括全体,只是一时的应付,而不能策画永久。统一之后,就不然了。阻碍之力既去,有志于治平的,就可以行其理想。对外方面,当时的人看中国已经是天下的一大部分了。未入版图的地方,较强悍的部落,虑其为中国之患,该有一个对策;较弱小的,虽然不足为患,然亦是平天下的一个遗憾,先知先觉的中国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亦有其应尽的责任。所以在当日,我们所需要的是:(一)对内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二)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 秦始皇所行的,正顺著这种趋势。 在古代,阻碍平天下最大的力量,自然是列国的纷争。所以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郡的设立,本来是军事上控扼之点,第三章中业经说过。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据点的必要。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郡。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当时还每郡都设立一个尉,但其权远在郡守之下,倒是不足重视的。 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好在当时,金属铸成的兵器为数有限,正和今日的枪械一般,大略可以收尽的。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和锺、鐻。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县。 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原来古代社会,内部没有矛盾,在下者的意见,常和在上者一致,此即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后世阶级分化,内部的矛盾多了,有利于这方面的就不利于那方面。自然人民的意见,不能统一。处置之法,最好的,是使其利害相一致;次之则当求各方面的协调,使其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此即今日社会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原理。但当时的人,不知此理。他们不知道各方面的利害冲突了,所以有不同的见解,误以为许多方面,各有其不同的主张,以致人各有心,代表全国公益的在上者的政策不能顺利进行。如此,自有统一全国人的心思的必要。所以在《管子·法禁》,《韩非子·问辨》两篇中,早有焚书的主张。秦始皇及李斯就把他实行了。把关涉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关系技术作用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涉及社会、政治问题的,所许学的,只有当代的法令;有权教授的人,即是当时的官吏。若认为始皇、李斯此举,不合时代潮流,他们是百口无以自解的,若认为有背于古,则实在冤枉。他们所想回复的,正是古代“政教合一,官师不分”之旧。古代的情形是如此,清朝的章学诚是发挥得十分透彻的。坑儒一举,乃因有人诽谤始皇而起,意非欲尽灭儒生,并不能与焚书之事并论。 以上是秦始皇对内的政策。至于对外,则北自阴山以南,南自五岭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认为应当收入版图。于是使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南之地。今之河套。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东起现在朝鲜境内,秦长城起自乐浪郡遂城县,见《汉书·地理志》。西至现在甘肃的岷县,成立了一道新防线。南则略取现在广东、广西和越南之地,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大略桂林是今广西之地,南海是今广东之地,象郡是今越南之地。取今福建之地,设立了闽中郡。楚国庄蹻所开辟的地方,虽未曾正式收入版图,亦有一部分曾和秦朝交通,秦于其地置吏。 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看以上所述,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这亦非他一人所能为,大约是法家所定的政策,而他据以实行的。这只要看他用李斯为宰相,言听计从,焚诗书、废封建之议,都出于李斯而可知。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即不论实际的情形能行与否,亦还要顾到行之之手腕。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运粮饷去供给;这样,人民业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著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造阿房宫,在骊山起坟茔,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都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并不认为合理之举,甚而至于认为反常之态。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著报仇的愤恨和复旧的希望;加以大多数人民的困于无告而易于煽动,一有机会,就要乘机而起了。如果扶蘇成為二世,秦朝會不會長治久安
而扶蘇若順利接班,他的執政方略極有可能是在不改變秦國法治的前提下,對部分嚴刑峻法進行調整,吸
取部分“仁政”的精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行。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狩天下做了兩件可謂“一反常態”的事——
第一件,跑到九疑山祭祀舜帝;
第二件,跑到會稽祭祀大禹。
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舜和大禹,都是上古的賢王,以仁德和愛民著稱後世,更是孔子所宣揚要天下的諸侯應當效法的。那麼作
為法家的忠實擁躉者秦始皇為何要祭祀孔子所尊崇的聖王?
這說明秦始皇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統治下,徭役太重,百姓“苦秦”,他通過祭祀聖王,向百姓傳遞一種信
號:我要效法堯舜禹,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大凡國家有什麼重大方針策略調整之前,基本都會搞出點輿論(比如我朝某大官快倒臺之前,總是會有些
風言風語,傳播上管這叫“預熱期”),而這件事可以看成是秦始皇對秦政苛嚴的反思,如果始皇帝並未
暴亡,回到咸陽極有可能會有新的、相對寬鬆的政治方略出臺,緩解人民與統治階級的矛盾。
那麼扶蘇是不是秦始皇最中意的繼承人?
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扶蘇並不如嬴政有為政的天賦,但在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兒子裡,也只有扶蘇才最具備
儲君資格。
一、 扶蘇為長子,其餘諸子均默默無聞,胡亥之所以撿著便宜,並不是始皇帝想傳位給他,而是“少子胡
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兒子愛慕父親,想一起出去玩玩,始皇帝答應了而已;
二、 扶蘇被始皇帝拉出去從軍歷練,有官職——九原監軍,有意思的是,這官職還是在他因為焚書坑儒衝
撞了秦始皇之後獲得的,也就意味著扶蘇非但沒受到懲罰,反而還升了官(始皇發怒並不代表他討厭扶
蘇,兒子有想法有膽識,我想作為父親,內心是欣慰的);
三、 將扶蘇與蒙恬放在了一起,蒙恬是誰,秦始皇同年出生的發小,當時最高階別的領軍大將,也是擁兵
最多的將領(30萬)。主要是蒙恬的弟弟蒙毅是郎中令,位居中樞,與始皇帝極為親密,蒙氏一文一武的
格局,已經是秦始皇為扶蘇選定的未來朝堂兩大柱石。
所以,雖然未明立儲君,但扶蘇是秦皇選定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只是始皇帝沒想到自己會死得這麼快(50
歲),很多後事都沒安排好。
史書記載以及當時人的評價都說,扶蘇為人比較仁慈,但扶蘇代表的是儒家的利益嗎?
很多人說扶蘇是儒家的,理由就是焚書坑儒之時,他為儒生們求情。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沒有任何依據能說明扶蘇代表著儒家的利益,如果犯法被坑的不是儒生,而是墨家子弟,扶蘇會不會求
情?
肯定也會。
《史記》這段扶蘇勸諫秦始皇的這段話中心思想並非保護儒生,而是“遠方未定,殺這麼多人,臣恐天下
不安”,他是站在維穩的角度去說的,並非站在儒家的角度去說。
所以幻想著扶蘇成為二世皇帝之後,他會廢除秦法而行儒政,這種機率是很小的。
秦法不可能廢除,因為扶蘇生長於秦帝國,從小接受的思想便是法家教育,讀的書估計都是商君書、韓非
子之類的,學習法令是皇家公子的必修課。
“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胡亥學的都是“獄律令法事”,那扶蘇能專攻四書五經?
那麼,綜合上面所有的結論——
1、 嬴政執政末年在反思,秦朝政治有朝寬鬆發展的可能性;
2、 扶蘇若繼位,群臣和天下都服氣,後來屠戮功臣、殺害皇族的事情不會發生,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當
朝名將各個俱在,即便出現叛亂,也不會像胡亥時候無法控制任其蔓延(當時名將除了章邯,基本都沒
了,就算章邯,滅張楚也是分分鐘的事;秦始皇留下的三公九卿,除了李斯,其他非死即逃,政府無法運
轉了);
3、 扶蘇仁慈,嚴苛的秦政調整成為必然,但扶蘇不是儒家,不會改變秦國法制,而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
秦始皇的後來所反思的:在不拋棄法制的前提下,減輕徭役,效法聖王,安定民心。
滅亡秦朝的第一把火是陳勝吳廣起義所引起的。如果扶蘇即位,減輕徭役——至少阿房宮、秦皇陵等大型
工程不會出現數十萬的徭役——民心在手,天下不會大亂;即便再有造反,蒙恬、李信、楊端和等名將也
能迅速平定,軍隊在手,有維穩保障;而扶蘇必然會頒佈新的政令,或許會對天下名士優先選用,政府能
夠高速運轉,出現問題能夠迅速解決,所以政治上也有穩定保障;有軍有民、政治清明,即便扶蘇沒什麼
能力,只要乖乖聽話,天下也能垂拱而治。
相关参考
而扶蘇若順利接班,他的執政方略極有可能是在不改變秦國法治的前提下,對部分嚴刑峻法進行調整,吸取部分“仁政”的精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行。秦始皇最後一次巡狩天下做了兩件可謂“
而扶蘇若順利接班,他的執政方略極有可能是在不改變秦國法治的前提下,對部分嚴刑峻法進行調整,吸取部分“仁政”的精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行。秦始皇最後一次巡狩天下做了兩件可謂“
秦朝这么强大,结果十五年时间,二世而亡。贾谊《过秦论》里总结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愚民政策,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
秦朝统一后实行了哪些政策?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本站小编告诉你。>秦王政灭六国后把全国定名为秦,国都定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如再延用过去“王”的称号就不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锐减的时期,相信我不用说大家也清楚,肯定是几次战乱时期,因为战争会导致人口锐减,不仅仅有战死,还有饿死的,被残害的等等。>比如秦末,这个时候六国起来争夺天下,再加上楚汉战争,秦朝末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锐减的时期,相信我不用说大家也清楚,肯定是几次战乱时期,因为战争会导致人口锐减,不仅仅有战死,还有饿死的,被残害的等等。>比如秦末,这个时候六国起来争夺天下,再加上楚汉战争,秦朝末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朝的成与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要说秦朝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原因,大抵在于“打天下”的法子虽好,但不能用在治天下上。秦始皇以法家思想实现富国强兵,以其强大的铁骑雄兵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是幽州蓟县人,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立了大功。宋朝建立后,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建隆元年(960)劝说太祖兵机贵速,出师平定李筠之乱,指出这
蒙古人从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元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高高在上,汉人、南人饱受剥削和压迫。元末,汉人、南人奋起反抗,红巾军大起义波及全国。>在起
刘秀简介以柔道治天下的儒君:公元前5年1月15日的夜里,光武帝刘秀出生在洛阳县城,这时候,刘秀的父亲刘钦还是洛阳县令。 刘秀简介 刘秀年少时,只是个没落皇族、一介布衣,刘秀曾经去长安求学,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