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留美名,鸿门巧逃脱

Posted 刘邦

篇首语: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中留美名,鸿门巧逃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关中留美名,鸿门巧逃脱

2、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是谁 身前身后留美名

关中留美名,鸿门巧逃脱

  取信于民,攻心为上 >   汉元年十月(前206年), 刘邦终于来到灞上,咸阳城就在面前。 > >   刘邦年少时的理想是做一 个游侠,行侠仗义,自由自在;起兵时,刘邦想雄踞一方,兄弟都跟着自己荣华富贵;刘邦投奔项梁时,想裂土分疆,做诸侯王,世代相传。但是当刘邦浴血奋战, 到达咸阳城时,他想要做的已是皇帝了,想一统天下。 秦始皇能做到,自己为何不能做到?刘邦出身贫贱,但是他并没有把秦始皇放在眼里。此时,他终于第一个攻 入关中,实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愿望,心中怎能平静? > >   秦王子婴驾着素车白马,慢慢向刘邦驶来,他用丝绳系着脖子,脸色苍白。刘邦在关外 一个月的时间,咸阳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起义军的进逼,秦二世把罪责归到赵高头上,赵高逼死了秦二世,扶子婴登上皇位。子婴登上皇位就杀了赵高, 接着便迎来了刘邦的大军。可怜的子婴,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做了亡国的皇帝。 > >   这时,子婴把封好的皇帝的御玺和符节恭敬地交给刘邦。刘邦接 过玉玺,心中抑制不住地狂喜,甚至大脑一片空白,都不记得受降仪式是怎样举行的。受降仪式结束后,大家议论应该怎么处置子婴。樊哙说:“杀了算了,以绝后 患。”刘邦想一想说:“不可。当初怀王派我西进关中,最看重的就是我的宽厚;再说人家既然投降,还要杀掉人家,不义。”众将领听了,都十分钦佩刘邦的为 人。刘邦把子婴交给主管官吏,吩咐要好好相待,然后就率领队伍浩浩荡荡向西进入咸阳。 > >   秦始皇生前一心追求不朽,还希望死后继续帝王生活,没想到骊山陵墓的建造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到刘邦进驻咸阳,大秦帝国走到尽头,给刘邦留下了一座豪华奢侈的咸阳城。刘邦策马从城中穿过,只见一座座宫殿、一重重大门,心中不停地感慨叹息:好一个秦始皇! > >    进入皇宫,刘邦更是目瞪口呆。曲径斜栏,彩屏罗帐,奇珍异宝,美女佳人,一切恍如梦中。他不停地在问自己:“这一切难道都要属于我了吗?我难道真的就是 关中王了吗?”就在入关之前,那还是一个虚幻的梦境,如今,这个梦境是如此逼真,如此贴近,伸手可触。这一路走来,刘邦满脑子的疑惑,满脑子的问题,想得 他头昏脑涨。 > >   从进入咸阳城就开始在刘邦耳边喋喋不休的是樊哙,当年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就娶到了一个有财有貌的老婆,樊哙就意识到刘邦是 个传奇的人物,没想到现在,真的有荣华富贵摆在面前。他心直口快地问:“大哥,咱们今天就住在这里了吧?给我分哪一间呀?”樊哙的话一下子击中了刘邦,难 道今天以后我就能住在这里,刘邦兴奋地拍了拍樊哙的肩膀说:“你也真够心急的……” > >   当时在旁边的 张良一直在观察刘邦的表情,听到他们 的对话,他脸上透出一丝担忧。他叫住樊哙,分配他一个差事,樊哙走后,张良就问刘邦:“主公,今日就想住进皇宫?”刘邦不置可否,他正拿着一件精美的铜烛 台仔细地观看。张良看到他这个样子,平静地问:“主公想过没有,您为什么能到这里?”刘邦放下烛台,回头看着张良,觉得他这个问题太愚蠢了,“当然是因为 我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打出来的!”“主公,错了。那是因为 秦朝暴虐无道,主公才能够来到这里。” > >   张良接着说:“我今天说的话也许不是很中听,但一定是忠言。您替天下铲除了凶残的暴政,就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住进皇宫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纣为虐’。俗话说‘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主公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 >   刘邦被张良说得哑口无言,沉默好一会儿,然后双手整理了一下衣冠,自我解嘲地说:“看来泗水亭长真没有这样的福气。”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宫廷。张良跟在后面,脸上露出一丝微笑。随后刘邦下令将秦宫奇珍异宝入库封存,派专人看管,然后退军到灞上。 > >   张良一句“清廉朴素”让善于学习的刘邦想了好几天,他觉得自己能先 项羽进入关中,并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武力,而是身边有一帮聪明人,这帮聪明人给刘邦的军事教育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他心里酝酿着一个想法…… > >    几天后,刘邦召集各县的父老和德高望重的人,诚恳地对他们说:“原来秦朝残酷无道,你们受尽苦难,那样的日子到头了。过去,议论朝政得失要灭族,相聚聊 天要处以死刑,百姓苦不堪言。入关以前,我和诸侯们约定,谁先进关中谁就在这里做王。我第一个到关中,自然是这里的王,我说什么,你们应该相信。”在场的 人都随声附和:“相信,相信。”刘邦接着说:“那我现在与父老们来个约定,我的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判刑,抢劫者治罪,索性就叫‘ 约法三章’ 吧。剩下的没有了,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不受任何干扰, 安居乐业。”这话一说完,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面露喜色。这些 表情都让刘邦很受用,他接着总结说:“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决不会伤害你们,请不要害怕。” > >   这次会议给百姓吃了一个定心丸。刘邦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维持社会治安。 > >   秦地的百姓非常高兴,议论纷纷:“沛公真是好人,对百姓太好了!”“咱们的苦日子结束了,拨开乌云见太阳了……”也有见识广一些的人担忧地说:“听说沛公还在灞上等待各路诸侯会合,万一他们商量对策,沛公不在关中做王怎么办?” > >   善良的百姓想用诚意留住刘邦,争先恐后地送去牛羊酒食,慰劳将士。刘邦亲自出面感谢,但不肯接受,刘邦说:“我们仓库里的粮食充足,多谢乡亲们牵挂。”老百姓纷纷传颂沛公的德行。 > >   这一年,刘邦五十岁。 > >    千钧一发,鸿门斗智 > >   刘邦进入关中以后施行的一系列措施,在关中百姓中引起很好的反响,百姓也毫不吝啬地给了他许多赞誉,他想做关中王应该是迟早的事吧,但是没想到,事情悄悄地起了变化。

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是谁 身前身后留美名

论英伟,他比不上秦始皇和汉武帝;论名气,他比不上唐太宗和清圣祖;论功绩,他比不上隋文帝和宋太祖;论谋略,他比不上光武帝和武则天;论刚猛,他比不上明太祖和明成祖。然而,若要论生平无懈可击,要论身后无一微词,只要他一出场,包括上述十大杰出帝王在内的所有皇帝统统靠边站。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周世宗柴荣。

柴荣虽然只当了五年半皇帝,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凝集了中国历代帝王之美德。在位期间,柴荣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虚心纳谏,锐意革新,抗击外敌,关心民生,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强势发展。司马光生平最佩服的帝王就是柴荣,他称赞柴荣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真正做到了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溢美之词,无与伦比。司马光是个严谨之人,他不顾宋朝皇帝之感受,把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皇帝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说明柴荣为人、为政的完美程度确有登峰造极之处。

柴荣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任皇帝,史称周世宗,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统帅。柴荣是郭威的内侄,早年因家境败落曾到江陵贩卖过茶货,郭威见他办事谨慎,为人厚道,便收他为义子,并把家里开支等事交给他去打理。柴荣经商之余,非常注重读书习武,几年下来就已经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这段经历,不仅将柴荣塑造成了一个器貌英奇的帅小伙,同时也让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为他以后的完美人生揭开了光辉序幕。

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称帝,柴荣被任命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在任期间,柴荣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了吏民的一致好评。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掌握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不久,郭威病死,遗命柴荣接管后周政权。柴荣即位之初,就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目标和长远构想,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相当罕见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也是为了顺应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柴荣进行了一些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军事上,柴荣募集天下壮士,组建了一支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在扫除群雄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政治上,柴荣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在政府的主要部门,提高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在经济上,柴荣降低税收,整顿钱币,兴修水利,疏通漕运,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柴荣的改革立竿见影,国家实力逐步增强,统一全国的大业也提上了议程。

柴荣是个非常讲求策略的人,面对周围虎视眈眈的割据政权,他决定先易后难,即先对付后蜀,后将兵锋指向南唐,最后挥师北伐强敌契丹。历次用兵,柴荣大都御驾亲征,要么自率亲骑,临阵督战,要么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甚至还冒着箭石冲锋陷阵,与众将士同甘共苦,这种身先士卒的干劲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于是战士皆奋命争先,多次在不利条件下扭转战局,在逆境中反败为胜。除了作战勇猛外,柴荣对军纪要求也非常严厉,对于临阵脱逃之人,不管是将校还是监押使臣,柴荣做到了奖罚分明,决不姑息。

在战场上,柴荣英姿飒爽;在生活上,柴荣更是催人泪下。柴荣非常关心民众疾苦,有一次,柴荣与百官会餐时,指着满桌的酒菜对众人说:朕在宫中吃美味佳肴,深愧无功于民而坐享天禄,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只有亲冒矢石为民除害,还略可自安。这些话如果放在今天,足以让那些高官们汗颜。最让人感动的是,柴荣曾说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这种高度和境界更是让历代帝王自惭形秽。难怪司马光会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但凡明君、仁君,大都非常重视臣属的进谏。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已经让后人顶礼膜拜,而柴荣的虚心求谏更让人刮目相看。显德二年(955)二月,柴荣下诏,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同年四月,柴荣再次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两番求谏,无不凸显了柴荣在倾听民声上的主动性和强烈性。单从这一点上看,柴荣的完美指数已无人超越。

一个完美的皇帝,除了必备的文治武功,还应该有一段完美的婚姻。柴荣的皇后符氏,不仅是一位能够在战乱中独脱死兵刃之间的聪慧女子,同时也是柴荣事业上的贤内助和好帮手。柴荣称帝后,因为急于创业,有时难免会对众将发脾气,符氏往往会从容伺颜色,渐为解说,柴荣见符氏说的有道理,便意亦随解,由是益重之。一急一缓,柴荣夫妇二人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后来,柴荣亲征淮南,符氏认为不宜亲行,但柴荣执意要去,结果师久无功,符氏竟然忧成疾而崩,用生命诠释了这段完美爱情的至真至切。

英勇、睿智、勤勉、虚心、爱民,柴荣无愧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然而,再完美的人总会有缺陷。显德六年(959)六月,柴荣在北伐契丹途中突患重病,被迫班师。不久,崩于滋德殿,享年三十九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首用来赞美诸葛亮的千古名诗,同样适用于周世宗柴荣。柴荣去世之日,四方远近都自发的哀悼仰慕他,明清的皇帝对他的祭祀不断,后人对柴荣的评价向来有褒无贬,少有争议。英年早逝,使柴荣避免了历代长寿明君执政后期的昏聩,这不能不说是柴荣完美皇帝人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关参考

范增计策出现严重失误 鸿门宴刘邦逃脱的根本原因

年过六旬本应该是安享幸福晚年的时候,可已经70多岁的范增还在辅佐项羽争夺天下。虽说范增已经很大年纪了,但却是老谋深算,智慧超群。后只因和项羽产生间隙而离开,最后不幸病死在途中。范增虽说是因项羽而从楚营

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是谁 身前身后留美名

论英伟,他比不上秦始皇和汉武帝;论名气,他比不上唐太宗和清圣祖;论功绩,他比不上隋文帝和宋太祖;论谋略,他比不上光武帝和武则天;论刚猛,他比不上明太祖和明成祖。然而,若要论生平无懈可击,要论身后无一微

历史百科 柳公权笔谏留美名

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出现的又一位大书法家,世上并称“颜柳”,后人还用“颜筋柳骨”来概括颜书和柳书的艺术特色。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他的书法,深得唐穆

刘邦叛将曹无伤,告密项羽刘欲取王关中(导致鸿门宴的发生)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刘邦叛将曹无伤,告密项羽刘欲取王关中(导致鸿门宴的发生)”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在我国楚汉之争的时期有很多历史著名的人物,比如刘邦、项羽、张良等,而曹无伤这个人是谁呢

历史秘闻 刘邦叛将曹无伤,告密项羽刘欲取王关中(导致鸿门宴的发生)

全榜网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刘邦叛将曹无伤,告密项羽刘欲取王关中(导致鸿门宴的发生)”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在我国楚汉之争的时期有很多历史著名的人物,比如刘邦、项羽、张良等,而曹无伤这个人是谁

世界历史 此人吃光4万百姓,将妻妾分给士卒,留精忠报国美名,成千古名将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有普天同庆,万邦来朝的盛世,也有民不聊生,五胡乱华的乱世。而每逢乱世,必然涌现出很多的英雄人物,名将名相。下面这位县令,为了守城,吃光城中四万百姓,将自己的妻妾分送士卒,死后

"鸿门宴”是怎么回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兴起了许多反秦武装斗争。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队伍是其中最强大的,他们带领着队伍,联合攻打秦兵,并约定谁先打到关中,推翻秦朝,谁就可以在关中称王。  项羽兵力大,实力强,

项伯为什么帮刘邦?鸿门宴上项伯如何救了刘邦

项伯,名缠。他是项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杀了人,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避。项羽统兵后,他任左尹,为令尹的副职,随项羽一起进入关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守关自王关中,遂在鸿门发布命令:次日犒赏

历史秘闻 他劝项羽留关中霸王只说15字他怒回一句就被活活煮死

项羽,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西楚军事家、政治家。前207年巨鹿之战中,项羽统率楚军五万大破秦军四十万,决定秦朝覆亡之势,秦朝最后一位君主子婴自降为「秦王」,不再称「皇帝」。项羽起兵三年

历史经验 刘邦为什么能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沛公刘邦进入咸阳,有人劝他说:“关中地区比其他地方富裕十倍,且地势险要。听说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称王于关中。现在如果他来了,您恐怕就不能再拥有此地。应当迅速派兵驻守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