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同根相煎――长平之战弱强赵

Posted 平原

篇首语: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十八节 同根相煎――长平之战弱强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十八节 同根相煎――长平之战弱强赵

2、第十八节 改革乏力――积弊难除河西之地得而复失

第十八节 同根相煎――长平之战弱强赵

  讲完了秦国的纷争,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与秦有关的几次大战上来吧! >   在与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同赵国的战争最激烈,规模也最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长平之战。如果细说起来,长平之战的起因,还与“利令智昏”这个成语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呢! > >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以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为中心的韩国本土的联系。无奈, 韩桓惠王想把孤悬境外的上党割让给秦国以求得韩国的安定和平,可是上党郡的吏民们既不想归秦,又没有力量抗击秦军,郡守冯亭想,不如亲手把上党转交给赵 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 >   就常理而论,冯亭的想法很不错,可是,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 王却左右为难,不接吧,到手的金子,丢了实在是有点可惜,接吧,秦国肯定不会轻易放手,煮熟的鸭子,岂能让它飞了。百般无奈,赵孝成王就召集大臣们商议。 在赵国的这班大臣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那可真是火眼金睛,对其中的利害得失看得清清楚楚,他奉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必然会 引起祸患;更何况秦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就要得胜了,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如果接受了上党郡,一定会招灾惹祸。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认为发兵 百万,作战数年,都不一定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战果,轻易放弃,实在是有点可惜。赵孝成王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于是就去找他的叔父平原君商议。 > >    平原君即战国时期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赵胜是赵国的贵族,是赵武灵王的儿子,惠文王的弟弟。这个赵胜很是了不起,他虽然出身贵族,但却能够 做到礼贤下士,据说投到他门下的食客有好几千人。由于他的王室地位和才能,所以在他哥哥赵惠文王时,就被任命为赵国的相,辅助赵惠文王处理国家事务。赵惠 文王去世以后,他又当了赵孝成王的相,所以,赵孝成王很是信任他。关于要不要接受上党郡,平原君的意见是,即使赵国出动百万大军,耗费大量军费,一年半载 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上党的土地,这是一个天下掉馅饼的大好事,赵国决不能坐失良机。 > >   应该说,平原君的这番话,从现实实利的角度来分析,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若从未来的政治军事角度来分析,就有点短视了。也可以这么说,平原君的急近功利,导致了赵国日后军事上的被动和国运的衰微。 > >    然而,当时赵孝成王听了平原君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就派平原君作为全权代表,到上党郡去接受土地,并且给了冯亭一个华阳君的封号,以示奖赏。当然 了,赵孝成王还没有忘记对上党地区的守护,派出一代名将廉颇率领重兵进驻战略重镇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守护上党地区,以防秦国侵犯。 > >   赵国坐收上党郡,从表面看是捡来了一个大便宜,可是却埋下了与秦争战的祸根。果然,没过多久,赵国就大祸临头。原来,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捡”去了,就派左庶长王(hé)率领大军前来攻打赵国的长平。 > >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的人头脑发昏,丧失理智, 平原君贪图坐收上党的利诱,以致引起秦赵大战,使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都快被秦军攻占了。 > >   其实,在这个成语背后,还有着更深的政治军事原因。 > >   从表面看起来,长平之战的直接起因是秦赵两国对上党地区的争夺,那么秦国与赵国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争夺韩国的上党呢?如果赵国主动放弃与秦国争夺上党,是否可以避免40余万赵军葬身长平的历史悲剧? > >   先说秦国与赵国争夺上党的问题。从赵国方面讲,接收韩国上党,是有“大利”可图。所谓大利,并不单指上党17城的便宜,而主要在于上党是赵都邯郸的屏障,接收上党可以满足赵国国土安全的需要。 > >    从秦国方面讲,争夺上党是从其兼并山东六国的战略需要出发的。早在战国中期,就有人断言,如果秦国占领了上党、太原,就等于占有天下的一半,立足上党, 就可以置三晋于死地,灭齐、楚于一旦。上党不仅是天下大势的制高点,更是三晋的生命线。秦国一旦占有上党,太行山东麓的赵都邯郸、太行山南面的韩都 郑和太 行山东南面的魏都大梁将面临灭顶之灾。在中国历史上,上党高地的得失,对中原王朝的兴亡至关重要。三晋一旦灭亡,齐国、楚国、燕国便不堪一击了。更何况对 于秦国来说,上党郡乃是一只已经煮熟了的肥鸭子,生性贪婪的秦昭王,又怎么会容忍赵国坐收渔翁之利,白白地捡了一个大便宜? > >   因此,当秦昭王得知上党郡已经归了赵国之后,就于公元前262年发兵攻赵,要把这只已经吞在赵王口中的肥鸭子夺回来。 > >   但是,秦昭王决没有想到,他这次要从赵孝成王嘴里抢出来的,不是一只香酥肥嫩的肥鸭子,而是一块肉虽然很肥,但绝对是难啃的硬骨头。 > >   因为,当时的形势尽管是秦强赵弱,但赵国的领军人物是大将廉颇。 > >    廉颇是战国时代著名将领之一,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国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在中阳(今山西 省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廉颇曾经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率领赵军攻打齐国,长驱深入齐国境内,攻取阳晋(今山东省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 齐),威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 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 >   廉颇不愧是战国名将,在保卫上党郡初战失利的情况下, 并没有气馁,而是对长平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敌我态势做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分析。廉颇认为,只要赵军布置一支劲旅锐卒固守长平不失,秦军便无法涉足上 党,更无法逼近邯郸。长平地处长治、晋城之间的分水岭南沿,漳水由分水岭北流,丹河出分水岭南流,分水岭实为天然屏障。长平地区广40余千米,袤37千 米,面积百余平方千米,略呈矩形。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状如箕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丹水纵贯全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战争而言,则山地有险可凭, 特别是西、北方面有高平关、长平关、故关等群塞依东西向山岭排列,向南呈俯冲之势,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丘陵地形则对军队运动无大阻碍,可以隐蔽 迂回;河谷平川则极宜大部队调度和辎重运筹转输。凡此等等,极利于赵军固守而不利于秦军进攻。

第十八节 改革乏力――积弊难除河西之地得而复失

  从秦厉共公开始,秦国亦随历史的脚步,踉踉跄跄地走进了战国时代。 >   为什么说秦国是踉踉跄跄地走进战国时代呢? > >   因为,刚刚迈进战国时代门槛的秦国,这时候政权交递频繁,君不安位,国无宁日。从公元前476年秦厉共公继位至公元前399年简公之子惠公继位,秦国于75年内先后立君五位,最短的国君在位仅仅四年。 > >    不过,走进战国时代的晋国政局比秦国还要乱。晋国由于在春秋前期发生过几十年的公族内乱,所以晋国的历代君主采取不给公族子弟封地和官职的办法,消除公 族内部对君位的威胁。可是,这样一来,政权就渐渐落到了卿大夫手中。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已经是“政出家门”,由卿大夫主宰一切,国君竟成了傀儡,甚至被任 意杀死或废掉。所谓的“家门”主要是指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范氏、中行氏。 > >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执政者智伯为了削弱韩、魏、赵 三家势力,维持公室统治,向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各要100里的土地和户口。韩氏、魏氏畏惧强横的智氏,不敢不给,而赵氏却不买智氏的账。于是,智氏胁 迫韩氏、魏氏一起攻打赵氏,包围了赵氏的都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晋阳城十分坚固,魏、韩、智氏三家打了一年也没有攻下来,智伯便掘开汾河水灌城,城内 的情形十分危急。赵氏权衡利弊,派人联络韩、魏,讲明 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杀掉了智伯,共同在晋国执政。攻灭智氏之后,韩、魏、 赵三家形成了鼎足之势。他们害怕晋公室 东山再起,于是便三家分晋,消灭公室,站稳了脚跟。 > >   公元前403年,三家同时派人到洛阳,请求周威烈王封他们为诸侯。这时国力贫弱、无力驾驭诸侯的周天子,看到分晋已是既成事实,也就顺水推舟,册封了韩侯、魏侯、赵侯。三家得到册封后,各自建立了都城和宗庙,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 > >   就在晋国发生“三家分晋”的这一段时间里,秦国经历了厉共公、躁公、怀公、灵公、简公五代君主。 > >    这五位秦公的政治军事才干实在不怎么样,在秦的发展史上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作为守国之君,甚至连先公们打下的都邑城镇土地都守不住。相比较而言,秦厉 共公还算是有点小作为,比如在他为君时期,先后还有蜀人、楚人、晋人及义渠戎来朝贡献礼,秦国开始了与蜀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厉共公还不时地对周边的戎 狄进行征伐,曾一度攻灭了大义渠戎国,俘虏了义渠戎王。在这一段时间里,厉共公还向东攻打晋国的边城,占领了晋的魏城,向南夺取了楚国的南郑,并且建筑了 城郭。但是,到了秦躁公继位之后,形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郑发生叛乱,而且义渠戎也死灰复燃,攻打秦国的要地,一直打到渭河边上。躁公在位13年,无 所作为,功业平平。躁公去世之后,他的弟弟从晋国归来,继承了君位,这就是秦国历史上的秦怀公。怀公看到秦国在与魏国的争战中屡屡失败,国运堪忧,主张实 行改革,但这时,秦国的大权旁落到公卿们的手中,庶长晁与大臣们发动宫廷政变,将其包围,怀公被迫自杀。怀公在位五年,死后由他的孙子,即太子昭之子登上 君位,是为灵公。灵公看到三晋攻秦,两次都攻到泾阳等腹地,于是就把都城迁到战略要地泾阳,并且几次发兵攻打魏国,想夺回失去的土地,但未能奏效。秦灵公 作为有限,但有两件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点痕迹,一是在吴阳作上,祭祀黄帝,作下,祭祀 炎帝;二是进击魏的少梁之地,并且在魏秦交界处修筑长城,以阻止 魏军的进攻。秦灵公死后,他儿子连有改革思想,但为贵族所不容,未能继承君位,而是由从晋国迎回来的怀公之子,也就是他的叔父悼子继承君位,这就是秦简 公。简公时,秦国国力更为衰落,魏国乘虚而入,接连攻占了河西之地。 > >   秦简公即位之时,关东各国社会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为了适应社 会发展需要,秦简公实行了一些革新措施,比如,公元前409年“令吏初带剑”,前408年“初租禾”。所谓初租禾就是按照土地占有者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 征收农作物实物税。这项制度的实施,就是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承认土地 私有的结果,大大刺激了私有经济发展,得到了封建地主与自耕农的支持。 > >   但是,秦国的奴隶制经济变化极其缓慢,国力长期处于疲弱状态, 在与强魏的争战中,败多胜少,据《史记》等资料记载, 吴起率魏军大胜秦军六七十次,秦国的国力、军力疲软程度可想而知。惠公继位之后,进行了一些改革,从 魏国的手中夺回了河西的一点地方,但是,楚国却乘秦国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无力南征之机,攻占了秦汉水流域之地,达到汉中东南部,蜀也攻占汉中之地。直到 惠公继位之后的第13个年头,才倾全国之力攻楚伐蜀,收复了汉中,初步构成对楚对蜀的战略防御体系,秦国的周边环境才稍稍恢复了安定的状态。 > >    但是,正如吴起与魏文侯论山河之险时指出的那样,对于一个国家的长久安危来说,山河之固,固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经济的发 展,“在德不在险”,秦国此时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制约秦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所以秦国尽管竭尽国力与魏争夺河西之地,与楚争夺汉中 之地,藉以自保,但在腐朽落后的政治制度下,军心士气,国力民力都无法与经过改革后的魏、赵、齐、楚等国相比,秦惠公十一年,魏国的河西守吴起以5万兵力 大破秦军50万军队,完全夺取了秦国早在 秦穆公时期就占有的河西地,即今天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土地,河西全境到此全部归于魏国。魏国攻战河西 之后,就沿河修筑了一道长城,把秦的河西土地变成魏的河西郡,成为插入秦国领土内的一把尖刀,秦国军队被迫从黄河西岸后撤,对魏军采取守势。河西之地被魏 占领后,此时的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 > >   面临 如此危险的形势,秦国统治阶级认识到,要对付强敌,就必须有一个政治上成熟的君主。而这时,即位为君的出子只有两岁,由他的母亲主持朝政。出子的母亲为了 笼络人心,大量赏赐外戚和宦官使得秦国的国库空虚。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出子的母亲采取加重税率的办法,横征暴敛,这自然引起了地主和自耕农的强烈不满。这 时,秦国的有识之士和公室贵族们都希望秦国能够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重现当年秦穆公时的强盛。

相关参考

曹植简介

曹植简介  曹植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的故事,尤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大家耳熟能详。文学成就斐然、史称“建安之杰”的曹

小说历史篡位者

一、为了皇位手足算什么历史十大著名的篡位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纵观历史,为了帝位,兄弟反目,互相谋害毒杀…上演了各种夺位、篡位的历史大剧。1、嬴胡亥作为中国封建皇权历史

曹植是如何挫败的

导读: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的故事,尤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大家耳熟能详。文学成就斐然、史称“建安之杰”的曹植,怎样从一个“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狂放豪迈之斗士,沦落为“饥者易食,寒者易

曹植为什么做不成皇帝

世人了解的,大都来自他的一首小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多数人都对曹植同情不已,有才嘛,不但有才,而且行文之间尽显无奈悲伤。而其兄却往往被认定为奸邪兄长,对弟弟迫害不

《七步诗》竟不是曹植原文

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短小而有名的诗篇之一,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成了成语,至今引用不衰。但这首诗是不是曹植写的,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古今都有学者认定此诗为伪,理由是几种古老的曹植

长平之战地图 长平之战相关电影电视剧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秦军主将白起坑杀了四十万楚兵,大大削弱了赵国的实力,然而秦国在之后的邯郸之战中没有把握机会,失去一举歼灭赵国的机会。  长平之战地图  从长平之战的地图可

长平之战的结果 长平之战有什么争议之处

长平之战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  长平之战的结果  长平之战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

长平之战的影响是什么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

长平之战的影响: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军史上规模最大、最早的围歼战,它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历时两年的时间结束,但是对于这个时间还存在着争议,但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是不争的事实。那个时候中国有很多的诸侯国

著名战役长平之战地图介绍,长平之战的意义是什么

长平之战地图周赧王在位时,秦国的实力日渐强盛,逐渐显示出无人能敌的局面,其野心也不再掩饰,开始攻打各诸侯国,决定走向统一中国的道路。而在这过程中则爆发了一场被历史铭记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地图在这场战争

长平之战简介,中国古代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时间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