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何不遵秦始皇最后的圣旨
Posted 列传
篇首语:没关系,天空越黑,星星越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斯为何不遵秦始皇最后的圣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皇帝派心腹杀一功臣,他却抗旨不遵,非但没获罪,反而升官发财
李斯为何不遵秦始皇最后的圣旨
李斯这个人是一个传奇,是用战争统一六国的大秦国的第二位交椅。然而在这么封建的国度,李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上蔡人,作为一名外客,竟然能在秦朝爬到如此高的位置,肯定是有其手段,他的仕途必是流血的。
李斯和韩非是同窗学子,同拜于荀子门下,韩非和李斯都是传奇人物,韩非所留下的《韩非子》真是流芳百世,可是李斯的仕途地位却远远大于韩非,而且李斯的文笔也并不逊色于韩非。李斯的智慧也是当之无愧能当大秦国第二把手。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
嬴政上位之后,李斯就上书了这么一条策略,从别的国家内部分化他们,秦始皇采取了李斯的策略,也得到了不凡的效果,李斯就被提升为客卿。有计谋有策略,作为一个外客者也敢去提出意见,抓住了提升的机会。李斯就是这么一个能人。
再看一下他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当时一个叫郑国的人在秦国修渠,被发现了是间谍的身份,而其他六国也纷纷派间谍出使秦国。根据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会韩人郑国来闲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也在被逐名单中。就这样,秦国的大臣向秦始皇提出驱逐外客者的提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秦国着想,当然也有一些是眼红李斯的成分。李斯当时已经在浩浩荡荡的一群外客人返乡途中,蒙恬当时是新生代军队代表,更是李斯的好友,匆匆来劝返他。
在白雪飘飘下,李斯在众人的期望之下挥笔而就,写出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皇帝派心腹杀一功臣,他却抗旨不遵,非但没获罪,反而升官发财
导读:在古代,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若是有人胆敢抗旨不遵,轻则被贬官、砍头,重则会被诛九族。然而,早在西汉初年,皇帝派遣心腹去斩杀一位开国功臣,他却故意抗旨不遵,非但没有被问罪,反而升官发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秦朝末年,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虽然领着朝廷的薪水,却每个月都入不敷出,经常到朋友家蹭吃蹭喝,以屠狗为业的樊哙,与刘邦交往甚密,两人堪称铁哥们。之后,在樊哙与萧何、曹参等人辅佐下,刘邦开始了传奇的“创业”生涯。樊哙身强力壮,打起仗来勇猛无比,逐渐成为刘邦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刘邦听取了谋士张良的计策,率军先攻入了关中,并希望让项羽等人遵守“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协议。只可惜,项羽压根就不吃这一套,亲率大军前来找刘邦算账,准备一举将其灭掉。刘邦闻之大惊,立马赶到鸿门谢罪,樊哙也随他参加了鸿门宴。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宴会上,樊哙怒怼项羽,并掩护刘邦从小路逃走了,使得刘邦化险为夷。刘邦被封为汉王后,赐樊哙为列侯,升为郎中。
西汉建立后,天下还没有彻底平定,许多异姓诸侯王反叛不断,刘邦就对忠心耿耿的予以重任,让他多次带兵征讨叛军。樊哙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先后跟随刘邦一起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王信等人,成为麾下最勇猛、最信任的战将。后来,樊哙还娶了吕后的妹妹,与汉高祖刘邦成了连襟,这关系又更进一步,比张良、萧何等人都要受宠。
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也许因为这层关系,樊哙差点命丧黄泉。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伤病发作,短时间内上不了战场,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兵征讨叛军。樊哙刚出征没多久,宫中就流传出这样的说法:“现在皇帝日渐不行,吕后与妹夫樊哙已经串通好了,一旦皇帝驾崩,两人就会趁机夺权。”
汉高祖本来就对吕后干预朝政有所不满,现在又听说樊哙与她串通,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做出了一个极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做的决定,必须要尽快干掉樊哙。于是,刘邦将心腹谋臣陈平叫了过来,让他和周勃二人手持圣旨,即刻起身赶往樊哙的军营,将其头颅斩下,且让周勃代替樊哙的主帅位置。
陈平和周勃顿时懵了,这樊哙不仅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且是吕后的妹夫,万一汉高祖后悔了,他们二人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是,既然皇帝已经下旨,如果两人不从的话,估计也会很惨。陈平脑子相当灵活,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然后对周勃说道:“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押送到长安,这样虽然也有些抗旨,但也不至于那么惨,究竟对樊哙做何种处理,那就看皇帝的意思了。”
来到军营后,陈平略施小计就将樊哙拿下,让周勃暂时顶替了他的位置,自己则带人押着樊哙赶往长安。刚走到半路上,就听说汉高祖驾崩了,陈平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此时朝廷大权肯定有吕后所掌控,而自己现在又押着别人的妹夫。万幸的是,陈平并没有杀掉樊哙,仅仅是将他绑了起来。
到达京城后,陈平跪在汉高祖灵前痛哭,并且说道“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其实他这一句话,是说给旁边的吕后和樊哙说的,看到妹夫没事,吕后开心的几乎跳了起来,且没有怪罪于陈平和周勃。
汉惠帝继位后,陈平被任命为郎中令,不久后升迁为右丞相,官职和待遇都比以前高了不少。假如陈平当时真的按照圣旨一刀斩了樊哙,吕后肯定不会放过他,可见陈平绝对是老谋深算。
相关参考
始皇帝死后,一直被赵高秘不发丧,到了后面甚至伙同李斯、胡亥秘改圣旨,让自己即位,并发圣旨害死扶苏。让他奉诏自尽,为什么扶苏就没有反抗就死了?小编脑动大开一下,做下猜想!说起来扶苏在蒙恬军中,蒙恬的军队
导读:在古代,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若是有人胆敢抗旨不遵,轻则被贬官、砍头,重则会被诛九族。然而,早在西汉初年,皇帝派遣心腹去斩杀一位开国功臣,他却故意抗旨不遵,非但没有被问罪,反而升官发财,这究竟是怎么
历史秘闻 皇帝派心腹杀一功臣,他却抗旨不遵,非但没获罪,反而升官发财
导读:在古代,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若是有人胆敢抗旨不遵,轻则被贬官、砍头,重则会被诛九族。然而,早在西汉初年,皇帝派遣心腹去斩杀一位开国功臣,他却故意抗旨不遵,非但没有被问罪,反而升官发财,这究竟是怎么
李斯是帮助秦始皇灭六国的功臣,也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有着“千古一相”之称。李斯早年入官,就曾力劝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可见李斯野心不小。当时李斯用计谋离间各国君王,顺利帮助秦国将其他六国逐一消灭,最后终
著名的秦朝丞相李斯,他本是楚国人,又是儒家学子,为何最后跑到秦国来当官不说,还成为了法家学说的坚决拥护者呢? 李斯有经世之才,从小他就很聪明,后来他还拜在著名的儒家大师荀卿的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了皇帝的称号,还想着把皇位传到千秋万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巡游的途中,次子胡亥继承了皇位,赵高及丞相李斯假传圣旨,公子扶苏及蒙恬自杀,大秦帝国危机四伏。次年,陈胜和吴广
著名的秦朝丞相李斯,他本是楚国人,又是儒家学子,为何最后跑到秦国来当官不说,还成为了法家学说的坚决拥护者呢? 李斯有经世之才,从小他就很聪明,后来他还拜在著名的儒家大师荀卿的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了皇帝的称号,还想着把皇位传到千秋万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巡游的途中,次子胡亥继承了皇位,赵高及丞相李斯假传圣旨,公子扶苏及蒙恬自杀,大秦帝国危机四伏。次年,陈胜和吴广
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何与丞相李斯结下梁子:作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本应该继承秦始皇留下的伟业,为什么他年纪轻轻就自缢身亡?这和当时的丞相李斯又有什么关系,公子扶苏为什么和丞相李斯结下梁子? 据说扶苏爱
历史人物 成也李斯败也李斯,李斯既帮始皇统一六国,为何又亲手毁掉
斯是秦始皇的老臣、重臣,是随从秦始皇出巡的丞相。李斯变节,意味着大秦帝国的沙丘政变尘埃落定。没有人知道秦始皇已死的内幕,没有人知道秦始皇遗诏传位给扶苏;玉玺又在赵高手中。所以,秦始皇的遗诏可以轻易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