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主持下编纂的巨著
Posted 道家
篇首语: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吕不韦主持下编纂的巨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这本奇书严禁出国,日本韩国必须通过走私才能得到,书名含义很深
吕不韦主持下编纂的巨著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3]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
这本奇书严禁出国,日本韩国必须通过走私才能得到,书名含义很深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历时19年,全书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一书在我国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都有着重要影响力。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当今国人没有几个能够通读它,更不用说融会贯通了。究其原因,既与其宏篇巨制有关,另外从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所谓「 ”资治”即意为有助于治道,而非生财之道。 明人王夫之对《资治通鉴》四字的解释是这样的——「 ”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 ”鉴”者,能别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其曰「 ”通”者何也? 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以无辱者在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故曰「 ”通”也。 原来,《资治通鉴》意在经世致用,它就是如何统治天下的最佳指南,一部帝王教科书。寻常百姓去钻研它,说是做学问,怕是也没人会相信。 因为成书不易,书名又是宋神宗御赐,加上《资治通鉴》讲述的是国家治乱之道,书中有「 ”纵横权谲之谋”,乃是国之利器,属于高度机密敏感内容。面世之初,就属于严格管控的物资,禁止出口。当初,高丽国王派使臣向大宋朝廷苦苦哀求,即使是友好邻邦也被宋廷残忍拒绝。 越是密不示人,越是会引来好奇者的觊觎之心,世间事莫不如此。宋廷对友好邻邦高丽如此,与宋廷素无往来的日本对《资治通鉴》只能是望洋兴叹了。很快,历史到了两宋之交时期,趁着宋廷时局动荡、战乱频仍的时候,韩国与日本终于得偿宿愿,通过民间走私的方式先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资治通鉴》。 不久,高丽国率先学习宋王朝,也在宫中开始讲授《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一传入日本,就引得日本的政治家、思想家的高度重视,给予该书极高评价,是天皇、幕府最爱读的书,成了日本培养统治者的教科书。直到日人锐意维新脱亚入欧的时候,《资治通鉴》仍是明治天皇案头的必读书。 司马光苦心孤诣的专门选用「 ”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的史料,皓首穷经编纂《资治通鉴》,正是意在「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史学家王鸣盛曾如此评价《资治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然而,近代以来的许多人觉得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属于封建糟粕,我们背负了传统糟粕这个大包袱前行会落后挨打,因此旧的传统文化应当悉数抛弃。 这种论调近百年来一直很有市场,显然已经不能笼统的用崇洋媚外来总结概括。个中原因,值得每个人深思反省。 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如此不堪吗?在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树文化自信。 一个不自信的民族如何会有未来?发展固然重要,但用仰人鼻息、做人云亦云应声虫换来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资治通鉴》浓缩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历朝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政治兴衰得失,直到今天仍有借鉴学习的地方。相关参考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
这本奇书严禁出国,日本韩国必须通过走私才能得到,书名含义很深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历时19年,全书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一书在我国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都有着重要影响力。然而
他不仅是成功的商人,还是秦国的大相,甚至在有生之年,还组织了著书,因此才有了《吕氏春秋》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他的一生极具传奇性色彩,世人对他的评价历来也褒贬不一。真实的人,尚且难推断好坏,何况是久远
《吕氏春秋》是一部宏博奇伟的巨著,历来被视为先秦杂家代表作。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说: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
他不仅是成功的商人,还是秦国的大相,甚至在有生之年,还组织了著书,因此才有了《吕氏春秋》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他的一生极具传奇性色彩,世人对他的评价历来也褒贬不一。真实的人,尚且难推断好坏,何况是久远
请问是否各个朝代都设有记载历史的专门机构各个朝代都有。只不过战国以前的记载遗失和破坏了大部分(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自秦朝以来,历史的记载大都比较系统和完善。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和编纂人员。自吕不韦的《吕氏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字千金的典故 战国时期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的典故:《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为秦相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
·陈遵妫陈遵妫,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参加创建紫金山天文台和昆明凤凰山天文台,推动并主持我国《天文年历》的独立编纂工作,主持创建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天文科普场馆——北京天文馆。潜心研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