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改变欧洲历史
Posted 鼠疫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鼠疫改变欧洲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肆虐欧洲的鼠疫在晚清时期仅用4个月搞定,当时用了什么方法
鼠疫改变欧洲历史
鼠疫改变欧洲历史
1348年,一场鼠疫大流行,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史。这个时候是中国的元朝末年。
这次鼠疫最早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奥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人记录下来:最初症状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有肿块,然后皮肤会出现青黑色的斑块,因此当时被称为黑死病。染病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3天内死去。
疫病皆有传染源,黑死病的源头是老鼠及其携带的跳蚤。最早感染黑死病的是蒙古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草原上的老鼠把瘟疫传染给了他们。蒙古人居于中国北方,从成吉思汗起向西扩张,横扫中亚和欧洲。1345年,占领中亚、西亚的蒙古人进攻黑海之滨一个叫加法的城邦,加法向东罗马帝国称臣。面对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加法人坚壁清野,闭城不战。蒙古人围城一年,久攻不下,而瘟疫在军中蔓延。蒙古人知道这种瘟疫会传染,于是用抛石机将染病身亡的士兵的尸体抛入城内。加法人不了解这种瘟疫,对抛进来的尸体置之不理,亦莫名其妙。尸体腐烂后,恐怖的瘟疫便随之爆发。现在看来,是腐烂的尸体释放出病菌,污染了空气,毒化了水源,导致了瘟疫。这是最早的细菌战。加法人大批死亡,全城恐怖,打开城门,纷纷仓皇逃窜。而城外的蒙古大军也不战而退,鼠疫同样没有放过他们,他们也没有免疫力。
劫后余生的加法人乘船逃往他们的宗主国——东罗马帝国。然而,加法城爆发瘟疫的消息已经传遍欧洲,所有的港口都拒绝他们登陆。意大利威尼斯让他们的船只在海上隔离40天后才准许上岸,意在阻止瘟疫传入。但船上携带细菌的老鼠会游泳,它们早已泅渡到岸上,可怕的黑死病因此开始在整个欧洲蔓延。
当时,欧洲教会不知道老鼠是传染源,认为猫是幽灵和邪恶的化身,鼓动人们捕杀猫。猫几乎濒临灭绝,没有了天敌的老鼠肆意繁殖,加剧了黑死病的流行。那时欧洲的医学也非常落后,不论得了什么病,都是千篇一律地实行放血疗法,放血不奏效,又使用通便剂、催吐剂。仍不奏效,就用火烧灼淋巴肿块。这都是西方医学鼻祖、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传下来的方法,不过也超越了希波克拉底,新疗法是把干蛤蟆放在皮肤上,或者用尿洗澡。这些疗法自然也无效。于是人们只好相信上帝,把瘟疫归结为人类自身的罪孽惹得上帝愤怒。要赎罪,一些人手执带着铁尖的鞭子彼此鞭打,一边被打一边哼唱着“我有罪”。
这场黑死病使欧洲人死亡约2500万,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所造成的恐怖只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才可比拟。
意大利人薄伽丘的《十日谈》写作背景就是黑死病流行时期。当时佛罗伦萨十室九空,七位男青年和三位姑娘为避难躲到郊外的一座别墅中。为消耗时间,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一共讲了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十日谈》书名由此而来。
米兰人无意中找到了一种阻挡瘟疫蔓延的有效办法:隔离。当瘟疫快要蔓延到米兰时,大主教下令,对最先发现瘟疫的三所房屋进行隔离,在周围建起围墙,围墙内的所有人不许迈出半步,结果米兰避免了瘟疫。这是人类对传染病第一次建立隔离制度,并一直沿用至今。
黑死病在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的进步。一个名叫希利亚克的医生在教皇支持下开始解剖死者的尸体,而在此之前解剖尸体被教会视为大逆不道。希利亚克正确判断出鼠疫的两种类型,即肺鼠疫和淋巴腺鼠疫,前者通过空气传播,后者通过血液传播,前者的感染性更强。解剖学由此开始发展,西方医学逐渐认识了人体生理,进而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
欧洲人由此改善了卫生习惯。在此之前,在巴黎、罗马、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街道上,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人们终年不洗一次澡,为遮掩体味,法国人才发明了香水。鼠疫流行后,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挖掘宽敞的下水道,并且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国际上把对鼠疫的防治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从14世纪一直到17世纪中叶,黑死病每隔几十年都会在欧洲重现,但再也没有造成像第一次爆发时那样惨烈的疫情,这应归功于公共卫生的改善。到20世纪中叶,抗菌素的发明使鼠疫成了容易治愈的疾病,如今鼠疫仅在非洲贫穷落后地区偶尔发生。
欧洲鼠疫流行使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极其短缺,农奴地位因此提高,于是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欧洲封建贵族由此开始逐步衰落,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步走上历史舞台,直至出现资产阶级革命。一场传染病,就这样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肆虐欧洲的鼠疫在晚清时期仅用4个月搞定,当时用了什么方法
在人类对抗传染病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场疾病的恐怖程度能与发生在十四世纪4、50年代的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相比。在短短六年时间里(1347年至1353年),黑死病夺走了约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们现代人都知道,黑死病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鼠疫,这是一种名叫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
鼠疫曾给中世纪欧洲带来极沉重的打击,然而鼠疫的梦魇却并不仅仅发生在当时。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许多时期,都发生过大小不一的鼠疫疫情。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最惨痛的鼠疫经历发生在1910年到1911年的东北。这场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流行性鼠疫”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夺走了6万多人的生命,一时间整个东北地区都可谓是谈“鼠”色变。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场疫情的来龙去脉。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发现第一例感染鼠疫的患者。在随后两个月时间里,疫情沿着当时的中东铁路肆意蔓延,从海拉尔、齐齐哈尔到哈尔滨、长春、奉天(今沈阳)。感染鼠疫的患者成批死亡,整个东北地区都笼罩在鼠疫的阴影之中。
1910年12月,清政府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赶赴东北处理疫情。由于鼠疫是非常烈性的传染病,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差,因此伍连德究竟能不能打赢这场与鼠疫的较量其实在许多人心中都存在疑惑。然而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伍连德和他的团队仅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控制住了疫情。截止1911年3月1日,鼠疫死亡人数下降到了0。一件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奇迹却被伍连德实现了。那么问题来了,伍连德当时究竟是用了什么方法战胜疫情的呢?
首先,伍连德通过对患者尸体解剖确定了这次疫情是鼠疫中的肺鼠疫。这种传染病可以通过呼吸和飞沫的方式进行传播,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有效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伍连德派1000多名士兵对中东铁路中方管理沿线进行交通管制,所有途径旅客都要观察5天后才能放行。当时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沙俄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进行管制。如此一来就有效阻止了患病人员在旅途中扩散病情。
当时还处于清朝晚期,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没什么知识,也不相信科学。家里有人去世后,往往要想方设法将尸体偷偷运到城外土葬,以求得入土为安。可是患鼠疫去世死者的尸体本身就是高危传染源,无论是在送葬过程中还是在土葬之后都存在极强传染性。因此伍连德排除重重阻力,派士兵挨家挨户进行搜查登记,发现病人立即送到定点医院,发现尸体则必须进行焚烧掩埋。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初一,2200多具尸体在哈尔滨城北的公共墓地进行集体焚烧,其中有不少尸体还是从已下葬的坟墓中挖掘出来的。通过这种近乎铁腕的方式,伍连德团队终于控制住了传染源。
伍连德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在定点医院分设不同院区,分别是疑似病例院区、轻症病例院区、重症病例院区。通过这种分类对不同程度的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手段,既节省了医疗资源,又使患者最大限度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伍连德还发明了一种在两层纱布中间放一块吸水药棉的纱布口罩。这种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中的细菌与病毒,保护未被传染人群。
经过伍连德团队的一系列努力,东北鼠疫从第一例发现到最终实现0死亡只用了4个月时间。考虑到当时的环境,这项成绩完全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伍连德本人也因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声名远播,后来成为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梁启超曾赞誉道:“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即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用四个字来概括梁启超的这一评价那就是——国士无双。
事实上,伍连德当年控制疫情的手段在今天仍同样适用,即传染病防治三大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未被感染人群。
尸体(7)鼠疫(6)疫情(3)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