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是忠诚曾拒绝参与对汉灵帝的政变

Posted 曹操 汉灵帝 政变

篇首语: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操本是忠诚曾拒绝参与对汉灵帝的政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曹操本是忠诚曾拒绝参与对汉灵帝的政变

2、历史人物 曹操本有机会改写历史,可惜没有听懂吕布最后的七个字

曹操本是忠诚曾拒绝参与对汉灵帝的政变

公元188年,朝廷人事进行了重大调整。朝廷选拔一些清流名臣,比如刘焉、刘虞出任州牧、刺史,前往益州和幽州平定变乱。但是,些许的改良无法改变全局的颓势,经历了黄巾之乱的重创之后,东汉王朝已经日暮西山,气息奄奄。

本年的六月,有位叫做王芬的官员,密谋发动一场政变,诛杀汉灵帝,册立宗亲合肥侯为帝。可是政变还没有实施就宣告破产,王芬也只能自杀而死。在这场密谋中,王芬曾经邀请曹操加入,可是曹操却拒绝参加。作为一位曾经热衷官场,对于政局有严重不满的曹操,为何会不参与这场政变呢?

我们看看王芬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政变。

灵帝即位之后,多行恶政。朝廷先是由外戚窦氏专权,窦武想要联合朝廷清流的势力剿杀宦官,不料消息泄露,窦武不能当机立断于是反被宦官诛杀。整个天下掀起了一场牵涉几十万人的大清洗,无数名士文人被杀。由于汉灵帝宠幸宦官,公元184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汉灵帝不但没有遏制宦官势力,反而打击正义之士,让宦官势力更加横行。

确实,在当时汉灵帝的恶行已经让一些士大夫强烈不满,不过多数人还是不敢参加这样的行动。比如曹操,比如华歆。

当时曹操是这么拒绝王芬的,“废立皇帝,是天下间最不吉利的事情。在古代,伊尹和霍光曾经做过,但却是在计算成败,权衡得失之后再做。这两个人都身居高位,满怀忠诚,加上有众人的辅佐,因此才能获得成功。而现在,各位认为前人的成功轻而易举,而没有看到眼前的困难。用这种非常手段来达到目的,不是太危险了吗?”

曹操此人,虽然一生狡诈,但是说话也比较坦荡。在这里曹操没有高谈什么君臣大节,而是给王芬分析利害。伊尹、霍光之所以成功,既是因为他们心怀忠义,更是因为他们手握天下大权,有许多人的支持。王芬呢,不过是冀州刺史,追随的人也不过是二三流的官员,很难获得天下人的认可。

王芬被曹操拒绝时,也曾经邀请平原人华歆和陶丘洪参加。陶丘洪很想去,可是华歆劝阻了他。华歆说:“废立皇帝是大事,连伊尹、霍光都觉得困难。现在王芬等人性格疏阔,又缺乏威武的气概,我料定这次的行动一定会失败。”于是,两人都没有参加。

华歆的话补充了曹操没有说出的一点,即起事领导人王芬的性格存在严重缺陷。毕竟华歆是和朋友聊天,曹操是直接告诉王芬,当然不好意思说明王芬的缺点了。作为行动的领导人,如果没有缜密的思维,就难免考虑不周;没有威武的气概,就难以收服人心。华歆说的颇有道理。

其实,从王芬等人起兵的直接原因来看,这次政变也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当时,东汉名臣清流领袖陈蕃的儿子陈逸和术士襄楷在冀州刺史王芬的府上做客。当时襄楷说:“天象显示,对宦官不利,那些黄门、常侍们看来就要被灭族了。”陈逸听了非常高兴。冀州刺史王芬在座,也非常兴奋,说:“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我愿意做先锋扫除奸佞。”然后王芬就和各地豪杰联络。

也就是说,这次行动,并非是经过深思熟虑,不过是一个术士的一番说辞,讲什么天象显示,宦官必然灭亡什么的。虽然说中国历代许多人,尤其是一些皇帝高官都信奉什么星相之说,可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政客们在玩弄星相,借助所谓的星相来制造舆论,左右政局罢了。而把星相当成行动的依据,未免本末倒置了。

王芬行动的起因,十分的轻率。

当然王芬也曾经有过一个实施计划。当时汉灵帝想到自己在冀州河间地区的旧居(汉灵帝在做诸侯王的时候的居住地)巡查。王芬又借口说黑山军攻打冀州的一些郡县,于是开始征召军队,准备在汉灵帝到达河间的时候以武力劫持汉灵帝,然后杀死所有宦官,废黜汉灵帝,另外册立合肥侯为帝。

可是,王芬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位术士告诉汉灵帝说,北方有一道赤气横贯天际,建议汉灵帝不要去北方。汉灵帝就取消了河间之行。

汉灵帝不来了,王芬的行动就完全落空了。

之后,估计是王芬的消息泄露,汉灵帝下令王芬解散征召的士兵,并征召王芬前往京城。王芬害怕,就辞官潜逃,逃到平原地区的时候自杀了。

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也就是王芬密谋政变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以宦官蹇硕作为首领,选择了一些出身权门的将领担任校尉,曹操也名列其中,担任典军校尉。当时汉灵帝非常看重蹇硕,看重西园新军,连大将军也要听从蹇硕的调遣。

曾经只是担任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的曹操,一跃而成为西园新军八校尉之一,除了因为曹操能干,加上其父曹嵩的宦官家族背景外,不知道和王芬之死有什么关系呢?

是不是曾经得知政变消息的曹操向宦官集团泄密,然后假托术士,阻止汉灵帝河间之行,然后又除掉王芬,借王芬的血染红自己的乌纱帽呢?或许不是,或许是,谁又知道呢?

历史人物 曹操本有机会改写历史,可惜没有听懂吕布最后的七个字

曹操本有机会改写历史,可惜没有听懂吕布最后的七个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好,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讲个关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吕布人人都知道的,他是东汉末年的一名特别勇猛的武将,人们都用“人中吕布”来称赞他的勇猛无双。方天画戟和赤兔马成为了他专属的个人标志。但是吕布的结局却不怎么好,因为不怎么好的人品最后在白门楼被俘。吕布在被曹操杀了之前大喊出七个字,曹操竟然都没有听懂,因而错失了本可以改写历史的最好的机会。> >说到吕布,在最早期的时候是跟着丁原后面混的小弟,因其个人能力比较突出,非常的得丁原的赏识,还认了他当义子。只是吕布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忠义可言,做人方面也没有什么立场,后来被董卓一番利诱之下,就直接出卖了前主子丁原,并且把他给杀了。转而投向了董卓的门下,认了董卓当干爹。董卓也不是什么好人,这个人生性残暴,而且对属下多有猜忌,特别是吕布这样的人,虽然说他勇猛无敌,但是却不是什么忠心之人,所以对他诸多忌惮。后来,吕布又在王允的挑唆之下,杀了董卓,这个地方三国演义中就有貂蝉和吕布的小故事,具体的描写了当时美人计的施展的过程,现在还在被后人津津乐道,毕竟美女英雄的故事从古至今都是人们茶余饭后乐于讨论的问题。杀了董卓以后,吕布就当上了温候,跟王允一起执掌朝政,这时候算是他的顶顶风光的时候了,但是因为他此前先背叛丁原后背叛董卓,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得到了世人的唾弃。> >此后吕布就开始了人人喊打的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活。在兵败董卓的旧部之后,吕布逃出了京城,他先去投奔了袁术,但是遭到拒绝,然后又去投奔讨伐董卓的同盟军袁绍,到了袁绍那里还自认为有功,狮子大开口找袁绍要兵要马。这种行为就很难让人不怀疑他的动机,于是袁绍就产生了想办法灭了他的想法,不过还好吕布不傻,聪明的看出了苗头,躲过了一劫。> >之后,在争夺兖州的时候,吕布中了曹操的计所以失败了。吕布一路往东逃,去投奔刘备。见了刘备后,他说出了一句大实话,他说自从他杀了董卓之后,就没有人再敢收留他了,人人都恨不得拒而远之,而且都想杀了他。也是,他自己可能也知道是什么原因的,但是他为了生存,只能委曲求全的寻求一个容身之处。但是这肺腑之言,并没有让他安心蛰伏太久,在袁术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又禁不住袁术的二十万斛大米的诱惑,又叛了刘备,带着部队进军下邳,打败了张飞,并且还抓住了刘备的一家老小,逼得刘备实在没有办法,也没地方可逃,毕竟后院的一家老小在人家手里呢,于是只能在无奈之下向吕布投降了。这一战,可以说真正的上演了一部农夫与蛇的故事,刘备好心的收留了无处可去的吕布,却再一次的遭到了他的背叛,被他反过来狠狠的咬了一大口。刘备的心里对他也是恨得要命啊,没有办法,谁让他当初心软了呢,现在心痛只有自己知道。> >后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吕布为了帮助刘备解围上演了一出“辕门射戟”,这一做法好像是显示出他自己左右为难,但是实际上他真实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自己着想而已。他很明白目前的形势,如果袁术灭了刘备的话,自己也活不了太久,但是此时的他也不能跟袁术产生正面冲突,毕竟自己现在也没有什么实力不是袁术的对手,于是就把决定权交给“老天”,自己装了一把老好人。> >之后,吕布在跟袁术和亲的过程中,也同样是反复无常,先答应了婚事,后来又悔婚,在加上自己的刚愎自用不听取手下的意见,最后在白门楼他尝到了被自己属下背叛的滋味,他逼不得已,只能向曹操投降。被曹操俘虏了以后,他还不断的跟曹操辩解,说他自己一向优待下属,他们只不过是临时起意背叛的,还强烈的要求曹操松绑。曹操自然是知道吕布的身手的,哪里肯这么放了他,放了他的话就很难再控制住他了。曹操对吕布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吕布说,“曹公如果您能得到我相助的话,我可以率领骑兵,你率领步兵,你我合力就可以统一天下了”。曹操一向是爱才的,他自然知道吕布在战场上的能力的,一时间竟然有点心动了。但是这时候刘备在一边说了一句话,让曹操终于还是下了决心杀了吕布。刘备说的是“曹公您别忘了丁原和董卓是怎么死的”。> >可以说是刘备的这一句话,直接促成了吕布的灭亡,吕布死之前对着曹操大喊了一句“大耳儿最叵信者”,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大耳朵的刘备不可以相信。但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曹操却并没有把他这一句话当回事,愣是没有听明白其中的深意,以为不过是吕布垂死挣扎想拉旁人下水罢了,却不知道自己确实错过了吕布最后一句“金玉良言”,没有在刘备没有什么实力的时候灭了他。> >主要还是因为吕布这个人太过于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别人帮了他转眼就会翻脸不认人,如此的绝情绝义,让他成为了无法让人相信的小人。曹操也没有想到他说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说的唯一“靠谱”的话,只可惜这些都是之后的事了,吕布不忠不义的人品已经在人们的眼中根深蒂固了。不知您对吕布有何看法呢,欢迎给小编留言哦。

相关参考

曹操本是忠诚曾拒绝参与对汉灵帝的政变

公元188年,朝廷人事进行了重大调整。朝廷选拔一些清流名臣,比如刘焉、刘虞出任州牧、刺史,前往益州和幽州平定变乱。但是,些许的改良无法改变全局的颓势,经历了黄巾之乱的重创之后,东汉王朝已经日暮西山,气

历史人物 曹操本有机会改写历史,可惜没有听懂吕布最后的七个字

曹操本有机会改写历史,可惜没有听懂吕布最后的七个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好,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讲个关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吕布人人都知道的,他是东汉末年的一名特别勇猛的武将

历史人物 曹操选曹丕当接班人是真心的吗?其实曹操本愿并非如此

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按照概率来说肯定会有几位能同曹操的才华相匹敌,这样曹操在选择嗣子时也不用太纠结了。曹操是一个重文轻武的人,至少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是这样,其实曹丕的文学已经算是非常出众了,可惜他的

曾参与鸿门宴 纪信的简介

纪信(?-前204年,汉书高帝本纪作纪成),汉朝将军,赵人。曾参与鸿门宴,随刘邦起兵抗秦。由于身形及样貌恰似刘邦,在荥阳城危时假装刘邦的样貌,向西楚诈降,被俘。项羽见纪忠心,有意招降,但纪信拒绝。最终

曾参与鸿门宴 纪信的简介

纪信(?-前204年,汉书高帝本纪作纪成),汉朝将军,赵人。曾参与鸿门宴,随刘邦起兵抗秦。由于身形及样貌恰似刘邦,在荥阳城危时假装刘邦的样貌,向西楚诈降,被俘。项羽见纪忠心,有意招降,但纪信拒绝。最终

历史人物 许攸简介,与田丰、荀谌同为袁绍谋主

人物生平谋废灵帝许攸字子远,年轻时与袁绍、曹操交好。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并试图劝说曹操一起参加,但曹操拒绝,王芬欲趁汉灵帝北巡时

他本是荆州名将却投靠曹操,曾3次打败关羽,还杀得孙权狼狈而逃

提及三国英雄,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关羽、张飞、吕布、赵云、典韦这几位猛虎将士,他们的事迹和能力深入人心,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三国时代,也有一些英雄好汉有着功勋伟绩,但他们的名号却并不响亮,比如曹魏名将文聘。

他本是荆州名将却投靠曹操,曾3次打败关羽,还杀得孙权狼狈而逃

提及三国英雄,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关羽、张飞、吕布、赵云、典韦这几位猛虎将士,他们的事迹和能力深入人心,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三国时代,也有一些英雄好汉有着功勋伟绩,但他们的名号却并不响亮,比如曹魏名将文聘。

历史人物 三国胡昭为什么不出名?胡昭曾两次拒绝当曹操谋士的邀请

胡昭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书法家,而且胡昭更是一位长寿老人,活了89岁。这个年纪放到三国时期已经是个奇迹了,或者这就和他曾两次拒绝曹操的出仕邀请有关。胡昭本身也非常有才华,但是自己并不想参与到天下的纷争

历史人物 曹洪,曾参与汉中之战,并逼退张飞与马超

人物生平献马救主公元190年(初平元年)二月,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到了荥阳,被董卓的部将徐荣击败。其间曹操失掉坐骑,而董军追袭甚急,曹洪见状跳下马来,把坐骑让给曹操,曹操推辞不受,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