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 杜如晦

Posted 天下

篇首语: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房玄龄 杜如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房玄龄 杜如晦

2、唐代贤臣名将房玄龄与杜如晦是什么关系?

房玄龄 杜如晦

房玄龄 杜如晦

  房玄龄(579——648)

  姓名:房玄龄

  别名:房乔

  生辰:579年

  民族:汉

  忌日:648年8月18日(阴历)

  籍贯:齐州临淄

  地区:齐州临淄

  国家:中国唐朝

  职业:开国宰相

  信仰:兼容并包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 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后世相书称其“龙目凤睛,三台位列。”)”(《新唐书·房玄龄传》)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杜如晦(585——630)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 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唐武德元年( 618 )如晦被李世民(见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 。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当时世民弟兄间皇位继承的争夺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图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渊前谮毁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龄同被斥逐。九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89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房公,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玄龄公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又曾作【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

  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 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

  【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圭、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有唐一朝房门"五代三宰相":临淄系房氏玄龄公相太宗,河南洛阳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公相玄肃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备极荣光。后唐宰相兖州房知温是其七世孙,南宋高宗朝大学士房来(王来)是其十五世孙。

 

  【天下无二房】-----天下房氏本望出于清河,而玄龄公因功画像上凌烟阁,白衣封侯,延续了【清河世泽】,传下了【凌阁家声】,留下了【千古风流】。玄龄公是天下房氏后辈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唐代贤臣名将房玄龄与杜如晦是什么关系?

说起良相,在贞观以前人们会想起姬旦、伊尹,但他们的事迹怎样为国家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因为史料不详很少有人说得清,只能口耳相传认他们做好宰相;不过贞观之后,良相便有了更直观的代表人物,那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的事迹更直接更惠民,简直就是良相的模版。房玄龄是山东人,杜如晦是陕西人,他们的青壮年时代都是在隋大业年间度过的,身逢乱世,他们都看透了隋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并没有太多出仕的记录,只是安心的修习学问结交朋友,直到碰上新兴的李唐起义军,才开始贡献自己的才华。于是有人说,他们其实是生来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风云际会:难得忘年交

公元617年5月,李渊率众子女并麾下将士于太原起兵,开始了其推翻隋王朝创建新政的征程,第一个目标就是攻占长安。这一年的深秋,大军已驻扎在陕西渭北一带,这时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穿过猎猎军旗,自荐于军帐之外,他就是房玄龄,时年38岁。掀开军帐的正是李世民,时年19岁。两人是那么的不同,却又深深的吸引了彼此,可谓一见如故,从此便拉开了合作的序幕。当年11月,李唐的队伍攻破长安,房玄龄几乎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好朋友推荐给李世民,时年32岁的杜如晦。他们三个可谓忘年之交,房杜二人愿将满腹才华倾心献给当时还不足二十岁的毛头小子,实属难得;而李世民一直引二人为心腹,这一份信任亦重逾千金。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杜如晦一直充当秦王府兵曹参军,随李世民东征西讨,每每参与军国机要之事,俱剖断如流。房玄龄则被赋予“草拟檄文书信”的职责,且担当着为李世民四处延揽人才的重任。而意气风发的李世民,指挥着锐不可当的军队,在乱世之中肆意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兄弟夺嫡:最早被牵连

天下初定,李世民陷入与太子建成的夺嫡之战中。李世民武功初立,又修文史,其勃勃野心遮也遮不住,久列太子之位的李建成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这一番兄弟相争旷日持久、惨烈异常,不提也罢,对峙之中最早被牵连的便是房杜。建成忌惮二人的智慧,首先用计将他们调离秦王府,并时刻监督是否暗中来往。杜如晦更是遭受了身体上的摧残,一次下朝回家途经尹德妃家府邸,被尹父命人无缘无故的殴打了一顿,折断了两条肋骨并付出了一根手指。即便这样,也没有掐断房杜二人与秦王府的联络,直到玄武门事变的爆发。

房谋杜断:谋计得天下

玄武门事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史书上当然有记载,但众所周知的原因,书上的记述完全不足采信;历年来史学界一直争辩不休,也始终无法得出能够说服大家的结论。这扭转了唐朝乃至中华历史的事件,或许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知道真相,所知的只有结果:经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齐王李元吉,这对难兄难弟的十个儿子同日被杀,紧接着李渊授李世民军政大权并很快立其为新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改国号为贞观。而这次事变,正是房杜二人的谋划,不管它是如何发生的,也不管它是如何的残忍无情,不得不说它是成功的,它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房杜二人可谓居功至伟。

才华横溢:联手铸盛世

李世民初登基,立刻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中书令,掌管中书省业务;任命杜如晦为右仆射、兵部尚书,掌管门下省业务。二人一个善谋一个善断,配合默契,治理国家可谓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虽贞观之初经历了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内忧外患,却也很快呈现出一派治世的景象。贞观四年,国家经济开始繁盛,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与此同时,唐朝派出的军队一举歼灭东突厥,在军事和外交上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是贞观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但也是在这一年,杜如晦因病去世,时年46岁,甚至没有等到大获全胜的部队凯旋。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因病去世,时年71岁,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时年53岁,那一段“贞观之治”的历史至此终结。时至今日,贞观的历史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因为太难得……而身为左丞右相的房杜自然功不可没,他们亦成了后世宰相的楷模。

相关参考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杜如晦

历史上有些人的的成功,取决于杀伐决断,尤其是谋朝篡位这种事情。快一步,就会坐上金銮宝殿,称孤道寡。慢一步则会人头落地,儿女被斩尽诛决,妻子变成别人的床上玩物。这方面失败的例子就是三国时候的大将军何进。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杜如晦

历史上有些人的的成功,取决于杀伐决断,尤其是谋朝篡位这种事情。快一步,就会坐上金銮宝殿,称孤道寡。慢一步则会人头落地,儿女被斩尽诛决,妻子变成别人的床上玩物。这方面失败的例子就是三国时候的大将军何进。

都说 ”房谋杜断”,这个小故事,就体现了杜如晦的决断能力

说起古代的名相,有一个词叫「”房谋杜断”,说的就是唐太宗时期的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意思是房玄龄擅长谋划,而杜如晦擅长决断。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杜如晦。杜如晦是陕西西安人,家里世代为官,爷爷杜果是隋朝

房玄龄怕老婆 吃醋的由来

唐朝宰相房玄龄是太宗李世民的智囊,在很多重要的国家大事上总是给李世民出了不少好主意,杜如晦则善于决断,他们二人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合称“房谋杜断”。房玄龄虽然官至宰相,位高权重,但在家里却是全由夫人说...

房谋杜断佐太宗

  “房”指房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杜”是杜如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高祖武德年间,二人均为秦王府的重要谋士,助秦王李世民平定群雄、取得帝位。  唐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

唐初名相杜如晦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

  杜如晦  杜如晦是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的重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从祖杲为北周、隋朝时期的显官。  杜如晦

房谋杜断是成语吗,

成语“房谋杜断”中的“杜”指的是().A,杜这个意思是,说的房玄龄。还有杜如晦。房谋杜断这个成语的来由?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

姚祟,姚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唐玄宗是哪一年请姚祟做宰相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授姚祟太师、太保(正一品)最高虚街蒙恬,魏征,房玄龄,王安石,杜如晦,姚祟哪几个是唐朝人蒙恬是秦朝时期军事家(秦国)。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凌烟

房谋杜断,"房谋杜断"指的是什么?

"房谋杜断"指的是什么?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

房谋杜断类似的成语,房谋杜断是成语吗

房谋杜断是成语吗是成语房谋杜断_百度汉语房谋杜断[fángmóudùduàn][解释]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