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南北朝时期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Posted 北齐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被忽视的南北朝时期难得一见的好皇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被忽视的南北朝时期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2、历史秘闻 此人对中国的影响力超过了孔子,但是,却被世人忽视了两千多年

被忽视的南北朝时期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战乱期间,小的国家不断的建立,也不断的灭亡。很多皇帝都昏庸无道。到了南北朝末期的北周,出现了一位有所作为的好皇帝。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宇文家族的一员,叫宇文邕(yong)。

宇文邕,字祢罗突,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北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史称: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年―578年在位。

宇文邕本无机会当上皇帝,因为他的两个兄弟都还算是有所作为,但当时的权臣宇文护帮了他,宇文护先后杀死了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北周明帝宇文毓,将宇文邕推上了皇位。宇文邕为了重蹈自己兄弟的覆辙,于是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了10几年,然后经过周密的计划杀死了宇文护这个乱臣贼子。从此开始了他真正的皇帝生涯。

宇文邕登基后,把目标定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为此决定集中精力搞好内政,增强国力。而当时北齐国力已是江河日下,渐渐失去了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与北周对抗的实力。宇文邕于是于公元563年联合突厥出征北齐,屡屡获胜,攻占北齐20余城。后因突厥撂挑子,北周军队孤军奋战最后失败。

这次失败使宇文邕摸清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决定继续发展和增强北周的国力。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宇文护像一座大山一般挡在他亲政的路上。宇文邕决定先除掉宇文护,扫清亲政的障碍。宇文邕与对宇文护不满的大臣多次商议,终于拟定诛杀宇文护的计划。公元572年,宇文邕设计在太后宫里杀掉了宇文护,随后将其儿子、兄弟及亲信斩尽杀绝。终于迎来亲政。

亲政后,宇文邕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政上,发展生产,吸收均田农民充当府兵,扩充军备加强实力。

公元573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

公元574年5月15日,周武帝不怕死后下地狱的威胁下诏"禁佛、道二教,经书、佛像尽毁,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为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国家纳税服役,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而在宇文邕禁止佛教之外,起初亦禁止道教。

公元575年,自感实力大增的周武帝派18万大军讨伐北齐,接连攻克了北齐30座城池,最后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弃进攻,班师回朝。这次出征使得北齐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北周抗衡了。

公元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邺城,俘获齐主,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

公元578年,宇文邕在亲征突厥的途中病倒,同年,病情加重,在回到洛阳当天就病逝,时年三十六岁,遗诏长子皇太子宇文继位。

宇文邕在位18年,忍辱负重了12年,用不到6年的时间统一了北方。不幸的是,他早逝了。历史不能假设,假如历史可以假设,那我想杨坚恐怕真没机会建立隋朝了。

历史秘闻 此人对中国的影响力超过了孔子,但是,却被世人忽视了两千多年

儒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并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尊孔子为先师。后人为了见其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叫做“儒教”,故:孔子亦被尊为“儒教圣教主”。

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因为,儒教拥戴神权,认为:皇权至上。然而,儒学却是儒教推出的教学方法,曾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使用儒学教书育人、管理社会。

这其中,“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相同也不同,三者都是儒教文化产物。

而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存在,更需要加深认识。

都知道,儒教是千年来中国所奉行的国教。所以,大家很自然地将其与孔子联系。其实,孔子的“原教旨儒教”核心是:以“教育”来感化,不诉诸武力,以“和平”方式来处理问题。但是,再来看这些帝王们,有几个人是客客气气和你好好讲道理的?大家都是兵戎相见,倒是打不过了才会低头去“和议”。

所以,汉武帝刘彻的“独尊儒术”,并非单纯的将孔子那套学问搬来,而是对前人治国经验的重组。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经典案例:

一是秦始皇;

另一个是宋襄公。

前者是出了名的“以法治国”,后者则是主张“仁义治国”。治国之道各异,但是,国家的下场却是一样。于是,二者的“融合”,则开启了帝王们治国的新思路。不过,这并非汉武帝独创,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一个人发现了儒学和法学完全可以“共事”,他就是:荀子。

其实,荀子本人是儒家出身,由于,两个著名的弟子韩非子、李斯,而常受人争议其学派,更因为他是这二人的老师而遭到了不少抨击。在他看来:“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无教养的人是不会为善的”。而弟子韩非子更是将其发扬光大,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不过,韩非子只是“单线”发展,将“法”发扬到了极致,也正因为此,他才能提出了“君主专制”。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君主们一心追求的东西,只是,再经过嬴政的一番检验,似乎让人感觉到“此路不通”。而儒学的独家崛起,更给了人一种感觉:“法学”没戏了。

那么,果真如此么?

再来看看荀子的主张,“性恶论”是其基本调调,可以以此衍生的却是“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只是这个论调,会让“圣人的教化行为”失去存有论的根据。但是,如果将其嵌入到“仁义之教”中,岂不就完美了?至此,帝王家的治国之术便全新出炉了,看似“为儒独尊”,其实,内里已经得到了“改良”。

千百年间的帝王们,无一不在遵循着“君主必须权势在手,方能治理天下”的理念。而这个,又是韩非子对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演化升级版。因为,在荀子看来,要想让社会“遵循”某一规则,便要强加一定的“强制性”,最终,则需要通过“奖惩”来维护等级的秩序。

不过,“法”太过至多为“霸”,而“礼治”和“法治”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的成为“王”。因此,这个才是君王们真正想要的。荀子师徒俩,看似“道不同”,一个只重“法”,一个很看重“礼”,但是,内里却没有什么区别,都强调了君王的“至上权力”,对于不听话的人,惩罚是最能见效的。

只不过,徒弟更为实际,不必拘泥于过去,而要立足于现在。

所以,在这种治国之术下,注定皇权“至尊”,而民则“无权”。

因为在法家的认识中,国家的大权,必须集中在君王一人之手,而这,势必就会形成“强弱”的对立。看那千年来的历史,这个现象何曾反转过?帝王家很是聪明,前人的覆车之鉴让他们意识到:惟有以“礼”来“包裹”这个“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治”。

其实,刘彻在将“儒家”捧得很高的同时,除了标榜他将是一位“仁义之君”,又何尝不是向往荀子所提出的“圣王”呢?哪位帝君不想超过“先王”?故他的思想无论怎么看,都可以入帝王的眼。至于百姓们如何想,当然,还要用“儒家”去教化了,只要帝王的真正心思不被识破就好。

于是,其学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那些批评。但是,其学问,有些却早已深入民间,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当然,后来也有些学者一语道破这千百年来的“帝王之术”,就是“秦政”。但是,在荀子的学术中,除了“法”的部分,在“知行观”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更指出:“不要固守旧的知识,否则,会对正确的认识形成阻碍。”

然而,重新再看他的学术,应是“顺看”,而不是从帝王之术的角度上去分析,那样恐怕会有片面之见。其实,他坚持“礼治”,主张“礼”和“法”的结合,他在给予“秦政”褒奖的同时,也批评其“无儒”。这大概就是汉代儒学家从他这里获得的启发,只是,在“帝制”的时代,君王们只会偏向更利于他们的一端。

而这些在外人看来,这一切的起因,皆因荀子。

参考资料:

【《中国儒教史》、《史记·荀卿列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帝王(16)荀子(12)儒教(3)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