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得失成败,最成功的是清朝

Posted 鲜卑

篇首语: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的得失成败,最成功的是清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北魏孝文帝的得失成败,最成功的是清朝

2、北魏孝文帝如何成功迁都

北魏孝文帝的得失成败,最成功的是清朝

北魏是中国第一个少民入主中国的王朝,版图广大,在太武帝拓跋焘时代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南朝原本是中国正统,是汉族王朝,儒教文化自然是根深蒂固。让人意外的是,北魏也是儒教文化,儒化的程度更深,以至于南朝陈庆之惊呼:衣冠士族尽在江北!他自己非常震惊,他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反而不是中国人了,那些索虏反而是正统的中国人。

陈庆之来到的时候,正是北魏的末期,这个时代北魏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好几代皇帝都是汉人血统。国语没了,国服没了,就连墓地也在洛阳,再也不许葬在塞北了。

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源于一个人,即孝文皇帝拓跋宏。拓跋宏是北魏王朝最汉化的皇帝,他所主导的改革融化了鲜卑民族,牢牢统治了汉族地主的精神。少民王朝入主中国不外有4种模式,一,不汉化,二,中国地区实行汉法,民族地区实行民族法,三汉化,四,实行汉法,但民族不汉化。

北魏属于第三种,彻底汉化。辽国是南北分治,北方是契丹制度。元朝基本是部族制度。清朝是各民族保持本色,政治制度用汉法。

四种模式,最成功的是清代。

孝文帝由于是第一代入主中国的王朝,还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全部是首创,所以他完全是手忙脚乱,被中国文化征服了。

辽国是看到了北魏灭亡这一点,采用了一国两制。

元朝是接触了西域的阿拉伯民族,它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

清朝是看到了元朝灭亡太快,采用了汉化。

为什么说清朝是最成功的。

清朝在少民王朝中统治的时间最长,长达二百七十年。这是第一。

清朝保持了满族的特征,这是第二。

清朝提升了满族的文化水平,这是第三。

清朝统治的领土第二大,这是第四。

孝文帝的确是政治家,但是北魏衰败就是从他开始。他主导的改革,成了北魏文弱的发端。北魏本来是特别强盛的,灭北凉,灭柔然,灭高车,灭后燕,灭国无数。

孝文帝快乐的和汉族地主在洛阳联姻,而鲜卑族军民却被放在六镇防御柔然,朝廷派去的汉官又贪婪残暴。最后的矛盾是,汉族地主竟然要把六镇鲜卑贱民地位写进宪法,六镇鲜卑真的就是名副其实的贱民了。

北魏之亡始于六镇起义,五胡民族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者,最后起义被镇压,但是六镇军阀羯族尔朱荣却壮大了起来。他**跋扈,主宰了北魏王朝。尔朱荣死后,他的部将高欢、宇文泰又分裂了北魏,是为东西魏。等到二人的儿子建立北齐北周,魏国是彻底灭亡了。

汉化未尝不可,但是操之过急就必然引起副作用。拓跋鲜卑是融入了中国,但是再也不会是统治民族了。这是以一个民族的消亡为代价来提高人种文化的。

现在的元好问什么的北魏后人,可以骄傲的说自己是文明人了,诗书比汉人更精通,但是他们怎不想想,曾经几百年前他们是中国的主人啊。现在他们还是吗?他们还有他们的国家吗?中原是汉人的,北方是蒙古人的,就是没他们的事儿了。现在鲜卑人去大兴安岭老家试试,蒙古国军队必然把他们驱逐。

孝文帝是想通过全部汉化来实现汉人淡忘抵抗意识,达到成功统治中国的目的。这他倒是做到了,但是这其实就是失败了,以顺从中国来统治中国,那还有什么意义吗?日本人要是以顺从中国来统治中国,那岂不是日本屈服了。

因此孝文帝这个人吧,没有进取心,没有斗志,面对问题只是消极对待,从来大熔炉都是外国对非本国民族的,唯独孝文帝是对本民族开涮的,这岂不有自虐倾向。

史海钩沉,鲜卑终究是文明人了,他们还知道五胡乱华是可耻,孝文帝大概永远也想不到,他的后人会以鲜卑为耻,拼命隐瞒身份。这种融合最好不要搞,既然做过那么多残虐的事儿,你以为融合了就会忘记吗?日本人融合大家会忘记南京大屠杀、济南惨案、旅顺大屠杀吗?大家会以日本人为荣吗?都是此理,和亲并不能消灭历史,并不能消灭野蛮的形象。

这些王朝中蒙古人确实是最霸气的,宁死不肯实行汉法,中国有路,它实行省,中国有转运使,它实行达鲁花赤,中国有军队,它实行万户、千户、百户,中国有科举,它实行征召,中国有孔教,它信喇嘛教。蒙古失败的更快啊,一百年就回老家了。

史海钩沉,沧海桑田呀。

北魏孝文帝如何成功迁都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著名事件。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他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推行汉化改革。但是要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守旧贵族的反对,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必须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假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南下“伐齐”。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城下。他们神色倦怠,疲惫不堪,恨不得一屁股坐下不再起来,随行的诸多大臣同样精疲力竭,叫苦不迭。可是,孝文帝却精神抖擞,执鞭催马,命令将士立即开拔,一派不灭南齐誓不回归的架式。

文武百官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孝文帝的战马前,叩头不止,恳切请求皇上体恤下情,停止“南征”。孝文帝故意声色俱厉地喝斥道:朕正准备经营大事,统一天下,可你们这些人却推三阻四,有意迁延,须知道国有国法,军有军纪,你们如执迷不悟,再要说东道西,当心受到严刑的制裁!但是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依旧哭泣着上前劝谏,苦苦哀求。

孝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的迁都意见作为停止“南征”的交换筹码亮出,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那么索性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这里,否则 “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重之千载!”(《资治通鉴》卷一三八,《齐纪四》)不等大臣王公们有所反应,孝文帝又说:“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在场的大臣多不乐意迁都,但是却更不愿意“南征”,情急之下,只好挪步站到左边,表示同意迁都。不再“南征”的决定作出之后,群臣感激涕零,山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在孝文帝拓跋宏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剧中顺利实现了。

相关参考

北魏孝文帝如何成功迁都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著名事件。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为何年纪轻轻就抑郁而终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为何年纪轻轻就抑郁而终?自古家国难两全北魏孝文帝是一个敢于革新,带领鲜卑民族走向富裕精彩的好皇帝,虽然他的改革在实行之初不能得到本族人的理解,可是后来人们也都认可了他是对的。既然国

一个使刘备成功,一个导致刘备惨败

我们都知道桃园三结义,认为刘备一生事业成败的最关键的是这两个人,其实,不然刘备事业成败最关键的不是这两个人,而是糜竺和糜芳。一个促使刘备成功,一个导致刘备失败。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不同作为,才导致了刘备

百家讲坛北魏 冯太后,百家讲坛说辅佐北魏孝文帝的冯太后被称为“千

百家讲坛说辅佐北魏孝文帝的冯太后被称为“千古一后”?她不就是指导那场改革吗?还有什么功绩吗?能改革已很了不起,改革能成功那就更了不起,更何况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冯太后进行太和新制,官员实行俸禄制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简介 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在位465年-471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濬长子。456年被立为太子,465年继位。他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469年就将襁褓中的长子立为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简介 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在位465年-471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濬长子。456年被立为太子,465年继位。他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469年就将襁褓中的长子立为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孝文帝之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怎么死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他整顿吏治,倾心汉化,迁都洛阳,南征北战,对北魏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

揭秘: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他整顿吏治,倾心汉化,迁都洛阳,南征北战,对北魏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白日光天无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谁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谁?他是怎么死的?  自古以来,皇帝和皇后的感情最是难以捉摸,有的皇帝不喜欢皇后,只是迫于皇后背后的家世不得不立其为后;有的皇帝则是爱惨了皇后,甚至为了皇后而冷落后宫三千佳丽。在那么

冯太后为何无法废杀孝文帝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北魏的冯太后,与西晋贾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冯太后是成功的贾后,而贾后就是失败的冯太后。对孝文帝而言,冯太后也是一个狠毒的后妈(其实是后奶奶)。据史书上说:冯太后曾顾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