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为何废除内朝

Posted 王朝

篇首语: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孝文帝为何废除内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孝文帝为何废除内朝

2、古代刑罚之肉刑,即五刑中的墨/劓/剕/宫/大辟(汉文帝废除)

孝文帝为何废除内朝

在民族对立的时代背景下,第五代皇帝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于皇兴元年出生在当时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兴五年尚为幼儿的他便登基即位,成为北魏第六代皇帝,是为孝文帝。

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给予孝文帝极高的评价:“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十分贴合史实的。孝文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屈指可数的明君。

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那么,孝文帝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各种改革,实际上涉及“官僚制度改革(废除内朝)”、“国家祭祀改革”、“胡族、汉族家世的确定(分定姓族)”、“改变风俗和习惯”、“首创均田制”、“封爵制度改革”、“宗庙制度改革”、“确立北魏作为中原王朝的正统性”等多个方面。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下面我们按顺序进行具体的分析,看看这些改革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首先是“官僚制度改革”。简单地说,即北魏废除了此前一直沿用的鲜卑式官僚制度,全面采用中国式的官僚制度。如前所述,北魏从建国之初便存在着一个称为“内朝”的组织。与之类似的组织,也可见于中国历史上其他北方民族,其中蒙古、元代存在的称为“怯薛”的组织,与北魏的内朝及包括内朝各官员的称谓在内,都极为相似。

也就是说,内朝是根植于鲜卑传统的一种非汉族的政治组织,北魏的政治由内朝和外朝(处于内朝以外,根据中国式律令制原则,执行各项政策的行政组织)共同运作。

这样的双重结构在北魏建国后直到孝文帝时期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沿用,其原因可归结为北魏是非汉族所建立的政权,以及北魏由于自身急速扩大、疲于应对统治区内各地出现的状况,而未能对国家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废除内朝的原因

孝文帝废除了具有这种背景的内朝。在孝文帝断然推进改革的时候,经过建国以来的变迁,北魏内朝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内朝的成员中,已经有不少汉人担任文官职务,由于擅长文书处理的汉人官僚的大量进入,内朝逐渐丧失了这一组织被鲜卑等非汉民族占据的实质。

另外,由于北魏控制下的领土急速扩张,王朝需要处理的事态日趋复杂且分布广阔,内朝机构逐渐膨胀。原本由皇帝近侍构成的内朝,出现了很多带有各种具体职务的官职,这些官职的设置逐渐加强了对整套行政体系的监察。

这种变化趋势使得内朝与负责行政执行的外朝之间出现了许多摩擦,结果降低了行政效率。

到了孝文帝亲政时,有两条克服这种困境的道路可供他选择。其一是对此前的国家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极力抵制采用中原的各种制度和任用汉人,复归或强化非汉国家的制度。其二是废除鲜卑式的国家制度,全面采用中原的各项制度,以此谋求国家制度的一元化。

结果是,孝文帝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废除了之前堪称统治中国的基础的内朝制度。

古代刑罚之肉刑,即五刑中的墨/劓/剕/宫/大辟(汉文帝废除)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刑罚之肉刑,即五刑中的墨/劓/剕/宫/大辟(汉文帝废除)”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

在古代刑罚中,我们听过比较残忍的凌迟、腰斩、宫刑等刑罚名称,但对于肉刑很少听过,其实肉刑并不是具体到某一种刑罚,在古代主要是指古指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刑罚,而现代意义上的肉刑,所指范围更加广泛。

肉刑:古指墨/劓/剕/宫/大辟

肉刑,我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施加在犯人肉体上的所有刑罚,都可以称之为肉刑,但在古代肉刑则是特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奴隶制五刑”,其中墨刑惩罚力度最轻,而且是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肉刑,大辟即死刑,最为严重,一般的大辟是直接斩首,不过犯罪情节更严重则会挫骨扬灰之类的。

不过西汉文帝时期,进行刑制改革,下诏废除肉刑。当时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罪要被处以肉刑,他只有五个女儿,所以小女儿缇萦向文帝上书,说愿意去做官奴,以赎父亲的肉刑。文帝很感动,让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商议改革方案,将原来要执行的墨刑、劓刑和斩左右趾改成笞刑和死刑,为后来封建五刑(笞、杖、徒、流、死)的出现提供了借鉴意义。

1、墨刑(黥刑)——脸上刻字

墨刑,它又叫黥(qíng)刑,相对于其他刑罚它对人体的肉体的伤害应该是最低的,主要是在犯人的脸上刻字,然后涂抹上墨炭,成为你永久性犯过罪的一种标志,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发明,一直到清末光绪年间才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使用时.

2、劓刑——割鼻子

劓刑,它最早起盛行于我国的夏商时期,到了汉文帝之时就废掉了这种刑法,属于肉刑五刑(宫刑、黥刑、刖刑、大辟)之一。而指的就是受刑人被会被割掉鼻子,宫刑(男子就阉割、女子就幽闭),反正肉刑就是会要割掉身上的某些东西了。 对人格尊严的.

3、剕刑——砍断双脚

刖刑[yuè]是什么刑罚?刖刑在我国的古代酷刑中的五大肉刑(刖刑、黥刑、劓刑、宫刑、大辟(及死刑))之一,这种刑罚相对于其他几种来说要残忍一点,就是将人的双脚给砍去,和膑刑在本质上是有着一定的区别。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氏璧的发现者.

4、宫刑——男性阉割、女性幽闭

幽闭刑也被称之为是女子宫刑,也是古代女子妇刑中的一种,听这个名字都不像是什么好“东西”,幽闭指的就是让女性的下体像闸门一样关闭,让其不能进行性生活,从而达到惩罚犯罪女子的目的。食色乃性也,就算是女人也一样少不了这方面的生活,这种.

5、大辟(死刑)——斩首

大辟,它其实是死刑的统称,一般的死刑就是直接斩首,但是为了达到惩戒效果,后来还出现了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火烤热,令有罪者行走其上,最终坠入炭火中烧死的炮烙之刑,将受刑人捣成肉酱的醢刑以及将受刑人杀死并晒成肉干的脯刑,它们都属于大辟。

相关参考

古代刑罚之肉刑,即五刑中的墨/劓/剕/宫/大辟(汉文帝废除)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刑罚之肉刑,即五刑中的墨/劓/剕/宫/大辟(汉文帝废除)”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在古代刑罚中,我们听过比较残忍的凌迟、腰斩、宫刑等刑罚名称,但对于肉刑很少听过,其

缇萦上书为父求情 汉文帝感其孝心废除肉刑法

淳于意是西汉初临淄人,精于医道。由于求医者众,他不常在家,病家常失望,日久愤懑异常。汉文帝十三年,有权势之人告发淳于意,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肉刑(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

大开杀戒 一个男宠竟让冯太后毒死儿子献文帝

...他们入宫,轮流陪伴她。这三人同为太后男宠,几乎外廷内朝人人皆知,免不了背后议论,传入献文帝耳中,使他大失面子。这

清朝末期废除科举为何加速清朝的灭亡

政见发布了一篇名为《废除科举加速清朝灭亡?》的文章,介绍某篇新鲜出炉的论文。论文关注的虽是清末废除科举这一史学界老话题,然而使用了社会科学的论证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这篇即将发表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Eco

清朝康熙帝为何要废除长城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谁是中国历史第一个主张废除肉刑的人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

雍正皇帝为何下旨废除腰斩酷刑,背后有什么故事

原标题:雍正皇帝为何下旨废除腰斩酷刑,背后有什么故事?先了解下腰斩,所谓腰斩自然是将犯人以斧钺拦腰斩断,使其成为两截,历史上最著名的腰斩行刑用的铡刀,自然是包拯包青天府衙之上的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了

乡绅交税纳粮,乾隆皇帝上台,为何废除了雍正皇帝的遗政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去世。随后,25岁的宝亲王弘历继位,年号为乾隆。乾隆皇帝在上台的第二年便废除了雍正皇帝遗留下来的很多政策,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乡绅交税纳粮政策。为了安抚各地的乡绅们,乾隆

他为何会废除延续了千年的腰斩 都说雍正心狠

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有腰斩了,那时候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的“斩”就是腰斩,而“杀”才是后世所谓的斩首。我们人的重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从腰部砍为两半后,不会立即死,而且还神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

明宣宗为何执意要废除自己的原配妻子胡皇后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胡一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宣宗废后指的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废掉他的原配妻子皇后胡善祥一事。>明宣宗>朱瞻基与胡善祥是由明成祖朱棣指婚的。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