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Posted 矛盾

篇首语:其实最美好的日子就是,我对你闹,你对我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分析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征服者总是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和文化所征服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青、齐、洛、豫、冀、秦、雍、徐、兖等州相继发生起义,北方

  边镇一带反抗逃亡频繁。北魏统治集团与汉族地方豪强的矛盾、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封

  建中央集权与旧部落显贵的矛盾也十分尖锐。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行政治、经济、文

  化全面地深入地改革。孝文帝就承担并且实施了这样的改革。

  第一,班俸制代替断禄制。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

  财物、隶户。地方官吏只要上缴额定的租调,就可以任意搜括、贪污,旧制户调:帛二

  匹、絮二斤、丝一斤、谷二十石。有的州县只产麻布,因此,又令每户出帛一匹二丈,

  存放州库,作为官府委托商人调换布帛之用。有的商人籍此渔利。公元484年魏孝文帝

  下诏:「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简民事,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

  中规定:「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

  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使开国以来形成的贪污之风有所收敛。

  第二,以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西晋末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基层行政机构瓦解,

  出现以宗法关系为纽带,集军事、政治、经济为一体的坞堡。坞堡主管辖着前来依附的

  中小地主,众多的农民,部曲佃客。北魏初实行坞堡主任宗主督护制,所以民多隐冒,

  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公元486年开始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

  五里立一党长。负责督察户口,催督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令,从而健全了

  县以下基层行政机构。www.cha138.com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

  第三,实行均田制。北魏时由于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很多农民又得不到土地,

  农民或转入私门,成为豪强地主的隐户,或亡聚山泽起义反抗。隐户增多,使国家税、

  赋减少。农民的反抗,动摇着国家的统治,为了缓和这一社会矛盾,公元485年孝文帝

  颁布了均田令:「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

  受田三十亩。

  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均田令是北魏初期在旧都平城实行的计口授田、畿内课田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全

  国范围内推广。均田令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其实质是在保障鲜卑贵族和汉

  族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束缚农民于土地,强迫他们垦种土地,以增加封建国家的租

  调收入和徭役来源。均田令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自耕农民对所耕土地的占有,一些无地或

  少地的农民也多少得到了一些荒田。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北魏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还颁了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出帛一匹,粟二

  石;15岁以上未婚的男女1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其租调与一夫一妇数

  量相同。由于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主的营私舞弊,一般农

  户的负担略有减轻。流散的农民被强制定居,许多荫户户口脱离了宗主豪强。国家纳税

  户口及租调收入增加了。

  公元495年孝文武迁都洛阳。他向任城王元澄讲了迁都的理由:「今日之行,诚知

  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移风易俗,信为什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元澄回答:「伊

  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为了迁都洛

  阳,孝文帝于公元439年十月「幸金墉城。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

  始洛京。已卯,幸河南城。……乙未解严,设坛于滑台城东,告行庙以迁都之意。」

  迁都之后,又进行了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一系列移风移俗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仅缓和了当时紧张的阶级矛盾,也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亦有

  所缓和。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中

  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作为北魏第六位皇帝,在看到北魏统治的弊端后,为了加强统治,使北魏更加的强大,开始推行改革。

孝文帝雕像

因为北魏的崛起与强大,统治者统治手段的弊端日益暴露,为了巩固统治,不得不寻找更完整的体制来承载皇族的统治,在经过拓跋宏的深思熟虑后,决定将鲜卑族汉化。鲜卑族原来是游牧民族,其管理制度和经济文化都是松散和不利于管理的,当时的汉唐之风是最文明文化和最先进的统治体系,拓跋宏决定,要将野蛮转化成文明,继续生存。

改革内容全面细致,从迁都洛阳,到后来的文化礼仪都要效仿汉唐,无不显示出拓跋宏改革的决心。改革最终成功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巩固了统治者的封建地位。而拓跋宏之所以能将一个民族彻底改造,与以下几点原因是分不开的。

首先,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文明先进战胜野蛮落后,是历史的必然,拓跋宏深知游牧民族的制度已经不适合统治,所以索性换血重造。其次,拓跋宏的改革得到了冯太后的支持。而且孝文帝本人也是以身作则,是改革的积进分子,他讲拓跋的姓改为元,便是最好的证明。还有改革措施的全面细致,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农业生产,甚至是朝廷的规章制度都在改革范围内,可见改革力度之深,范围之广。最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没有什么比得上和平年代,衣食无忧来得让百姓信服,拓跋宏这一改革不仅解决了民族争端,更满足了百姓的愿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孝文帝是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继承人,拓跋宏五岁时登基为孝文帝。在母亲冯太后的帮助下,孝文帝亲政后,在北魏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孝文帝之所以有坚定的信心来实行改革,原因在于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会暴露的弊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北魏恢复活力。

孝文帝雕像

孝文帝意识到了吏治的弊端,在政治上颁布了四方面的措施来恢复北魏朝廷的清明。北魏帝在五岁时候登基为皇帝,朝中有些官吏乘着孝文帝年幼,借用职位之便来从中牟利。百姓们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孝文帝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重新制定了税收政策。为了不让官吏们借机牟利,孝文帝简化了税收流程。通过这项举措,重现让百姓对北魏朝廷恢复信心。除此之外,孝文帝为了不压抑北魏官员的活力,实行了官位考核制度。对于年满一年优秀的官吏,会进行提拔和升迁,对于政绩不好的官员会降级和处分。孝文帝旨在通过吏治的革新,让官员们发挥积极主动性为北魏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前往洛阳的目的在于,让鲜卑族人更加便捷的学习汉族文化,以此来巩固北魏统治者的政权。除此之外,洛阳处于黄河边,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更加促进了南北方的融合,有利于孝文帝统一北方流域,更加扩大自己的政权。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改革,旨在焕发北魏国家的生命力,巩固统治者的政权。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方面入手,旨在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并且恢复北魏的生产活力,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军事水平。在政治上,孝文帝共从四方面入手,深化北魏的吏治改革。其中,孝文帝为了提高官吏的政治业绩,实行奖惩制度。

孝文帝画像

即北魏官员们任职满一年,就会加升一级;如果政绩不好就会降一级。其次,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赋税负担,孝文帝实行税收制度的变革,保证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官吏们再也不敢利用职位之便收刮百姓的民脂民膏。第三,为了奖惩官吏,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度。其中规定,如果官吏贪污一匹绢布就要被处死,除此之外,孝文帝规定官员的田地不可买卖,朝廷根据官吏们的职位高低来进行土地划分,等到官吏离职时,土地规下一任官吏使用。第四,为了士族阶层进入官场的公平性,孝文帝对任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孝文帝将官位划分为九品,官吏的官位进行各方面的考核而定。第五点,孝文帝决定将北魏都城迁至洛阳。孝文帝这一举措旨在让鲜卑人接受汉文化的熏陶,统治者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和统治。经济上,孝文帝实行了均田制和创三长制、改革租制。通过一系列的税收改革制度,缓解百姓阶层的压力。文化上,孝文帝实行移风易俗政策,让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并且实行少数民族通婚,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北魏孝文帝是隋唐时期伟大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叫做孝文汉化,指的是在五代十国中间孝文帝所推行的政治上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汉化运动。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方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国家的统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解了社会的矛盾。

孝文帝改革石刻

汉化运动是指在朝廷之中一定要说汉语,不可以说鲜卑语,还有官员和官员家属要统一穿汉族的服饰,并且要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皇族原本姓拓跋,在汉化运动实行之后则改为姓元,同时两族人要支持两族人的联婚,并采用汉族的统治方式,沿用他们的官场惯例与传统,还要学汉族的仪容仪表,尊重老人,并要学习孔子的以孝治国的思想,使胡汉融为一体,奠定隋唐的盛业。

在政治方面,孝文帝采用的是俸禄制和三长制,俸禄制是为了稳定政治局面,三长制是为了清楚的知道征收租条有根据和准则,同时又能查清大量的隐匿人口。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实施之后,便有了很好的反响,不仅顺利的发展了时代潮流,并且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文化进程,同时又为隋唐时期鼎盛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得不承认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为隋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凡事有两面,有利就有弊,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既不能否认他们原有的文化,也不能过于认同他人的观点全都是对的,那样并不一定有帮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后人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孝文帝在推行改革中,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措施便是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这是由于这两项政策,才得以促进民族融合,为后来民族统一奠定了坚实、强有力的基础。

孝文帝雕塑

孝文帝5岁登基后,母亲冯太后便为孝文帝找来了汉族老师,来教导孝文帝。孝文帝在汉族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下,对汉族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孝文帝从中认识到,只有儒家文化才能巩固统治者的政权。

孝文帝亲政后,决定实行汉化政策,为了让百姓了便利地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孝文帝准备将都城迁往洛阳。孝文帝说出这一举措后,引来朝廷保守派的反对。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顺利地将都城前往洛阳,为民族融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了让鲜卑人彻底的汉化,孝文帝在全国推行汉化政策。主要的内容有:通汉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孝文帝为了让百姓坚信自己汉化政策的决心,孝文帝将本名“拓跋宏”改为“元宏”。在孝文帝长期推行下,汉化政策越来越深入人心,鲜卑族和汉族逐渐没有了界限。对孝文帝来说,他加强了黄河流域的统治,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改革者持之以恒的决心,让民族融合的果实深入人心,鲜卑人和汉族人在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和发展,开启了民族融合的大门。

相关参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北魏孝文帝是隋唐时期伟大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叫做孝文汉化,指的是在五代十国中间孝文帝所推行的政治上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汉化运动。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作为北魏第六位皇帝,在看到北魏统治的弊端后,为了加强统治,使北魏更加的强大,开始推行改革。孝文帝雕像因为北魏的崛起与强大,统治者统治手段的弊端日益暴露,为了巩固统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改了什么姓氏?

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改了什么姓氏?拔列氏改为梁氏;叱罗氏改为罗氏;贺葛氏改为葛氏;是贲氏改为封氏;可地延氏改为延氏;阿鹿桓氏改为鹿氏;他骆拔氏改为骆氏;薄奚氏改为薄氏;乌丸氏改为桓氏;素和氏改为和氏;胡古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孝文帝是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继承人,拓跋宏五岁时登基为孝文帝。在母亲冯太后的帮助下,孝文帝亲政后,在北魏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孝文帝之所以有坚定的信心来实行改革,原因在于孝文帝看到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后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长远方向来说,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还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影响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革新与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初衷是焕发北魏国家的生命力

孝文帝是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继承人,拓跋宏五岁时登基为孝文帝。在母亲冯太后的帮助下,孝文帝亲政后,在北魏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孝文帝之所以有坚定的信心来实行改革,原因在于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会暴露的弊端,...

北魏孝文帝改革初衷是焕发北魏国家的生命力

孝文帝是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继承人,拓跋宏五岁时登基为孝文帝。在母亲冯太后的帮助下,孝文帝亲政后,在北魏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孝文帝之所以有坚定的信心来实行改革,原因在于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会暴露的弊端,...

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期的措施:1、政治上:(1)整顿吏治:地方长官的任期按政绩好坏觉定,不固定年限;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并加大反贪污力度,树立御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什么时间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为了改革的持续和深入,孝文帝改革共分为两个阶段了执行。前期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改革,改革时间为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孝文帝五岁时候登基为皇帝,朝政大权都由冯太后主管。在冯太后的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