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谁最先离开梁山?其中暗含了什么智慧
Posted 梁山
篇首语: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水浒中谁最先离开梁山?其中暗含了什么智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水浒中谁最先离开梁山?其中暗含了什么智慧
《水浒传》中的公孙胜是个牛鼻子老道,他通晓阴阳八卦、识五行运转、观天象、降妖邪。他的师父罗真人是位神通三界、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的世外高人。公孙胜抱负远大、志在千里。他学到一身本领后,不甘心在深山古刹中埋没此生,想在尘世中建功立业,因此伙同晁天王等七人智取生辰纲,劫富济贫。
公孙胜的的离开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他历史上曾经选择主动脱离组织,历史问题没有交待清楚,此时组织上对他是否信任,这还是个大问题。不过我们今天要谈的不是公孙胜离不离开的问题,而是公孙胜为何是第一个离开的问题。
公孙胜是老资格的梁山元老,历经晁盖、宋江两朝不倒,非但不倒,而且还一直位列梁山革命集团领导核心层,最终在宋江自甘堕落为朝廷走狗、以众兄弟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时飘然出走。公孙胜是梁山的政坛长青树,最终全身而退,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我一直认为公孙胜是革命理想主义者。他并不好财,晁盖、宋江及众将多次送他金银都推之不受,他参与劫生辰纲,是为了获得革命的启动资金,而不是李逵般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他第一次离开梁山,就是在宋江上山之后。
那次出走事件,我认为是他已经看出了宋江不是个好鸟,与自己的革命理想有所分歧,于是借探母之机返回二仙山跟随罗仙人继续深造。但是即使公孙胜在看清了宋江的为人之后,对于自己昔日的战友们还是放心不下,在打高唐州时再度出山,显示了其对革命战友的同情心理。
除此之外,也很有理由怀疑“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把戏就是他一手操作的,毕竟他是这49名道士之中的一员,很难想象没有他这样的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宋江怎么能如此完美的泡制这一子虚乌有的事件。
也就是说,公孙胜同学长期从事梁山的领导工作,对于宋江的一些装神弄鬼的东西很是了解的,像那些什么九天玄女之类的事件,瞒别的粗人可以,瞒他这个半仙可不行。在北宋特别是徽宗时期,道教是第一大宗教,群众基础深厚,公孙胜利用其道士的身份,在神化宋江,包括神化这一百零八人是上应天宿方面,是比较不受怀疑的,这对于凝聚众多有着封建迷信思想的老粗们是很有作用的。
上面说过了,公孙胜同学是有着革命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牛人,其个人能力也超强,宋江和他的关系,肯定是互相利用、互相防范的作用。公孙胜虽然与吴用并列梁山上的执掌机密军师,但吴用早已倒向宋江,而公孙胜同学一直与宋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从领导核心宋江的角度上来看,这就很令人生厌了。
厌烦是厌烦,但是宋江是拿他没办法的。一则公孙胜的实力在那摆着,暗算不起作用,二则公孙胜是革命元老,说话还是算用的,所以当公孙胜看不惯宋江而选择主动离开的时候,宋江也装模作样挽留一番,实际上两个人都心知肚明,只是大家没有明着反目。
所以说公孙胜第一个离开宋江,是他最先看清楚了宋江的本质,反正辽国也破了,自己仁至义尽,所谓道不同不足以与谋。所以,聪明人一定要学会激流勇退。然而,激流勇退说说容易,做到却难,公孙胜同学因为是有特殊身份的牛人,所以他做到了。实际上历史上像这样一直处于政治权力核心而又能全身而退的人物还是如凤毛麟角般的稀少的。
因此,宋江受招安后公孙胜回蓟州出家。淮西平定后,遵师命辞别众兄弟,功成身退,回家奉母,修习道术。如见首不见尾的入云神龙,从此隐居在山林泉石之中。隐居时以每日作诗饮酒为乐 最后享年82岁。
公孙胜淡泊名利,正因为他的性格让他选择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无疑是梁山好汉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
人物性格分析 入云龙公孙胜为什么最先离开梁山
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虽然在最早版本的《水浒传》中并不出众,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统治者崇尚道家的风气,公孙胜在《水浒传》中的出现得到了许多的拔高。到了最后公孙胜成为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日行千里的世外高人。
公孙胜是一个道士,道号一清先生,绰号入云龙,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跟随二仙山紫虚观的罗真人修习道术。要知道公孙胜到底为什么会选择离开梁山,首先要先知道公孙胜为什么会上梁山。
公孙胜之所以会上梁山,是因为当时与晁盖和吴用等八人一起劫取了大名府梁中书送给权臣蔡京的生辰贺礼。最后遭到官府的严追堵截,为了保住性命,不被官府抓住,于是公孙胜便与晁盖一起投了梁山。
公孙胜与大部分梁山好汉一样,都是因为迫不得已才进入梁山的。但是与旁人不同的是,公孙胜不是一个武力高强的莽夫,或者是智谋无双的文士,公孙胜有着道士这么一个特殊的身份。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士,而是一个道法高深的道士,当初他们能逃开官府的追捕,正是因为有公孙胜施法。
公孙胜自己说: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为因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
这一点就告诉我们,公孙胜道法高强,并不怕官府的武力堵截。所以在事情过去之后,公孙胜有选择离开的资本,而不怕官府仍然在追捕他。
其次,公孙胜是一个道士,道士本就隐居山林潜心修道,而不会过多的在外抛投露面。如果说在梁山上是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杀,那么隐居山林,回到人烟稀少的二仙山继续修道,与在梁山涉足红尘之事相比,公孙胜自然会选择回到二仙山。
最后公孙胜喜欢游历山水,这个喜好,注定了公孙胜不可能一直待在梁山上。
除了公孙胜离开梁山,我们还要注意到,公孙胜是第一个选择离开梁山的人。而且他的时间节点,卡的非常奇妙,是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后。
这一点我们可以想到这么一个原因,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晁盖的领导人地位,受到了动摇,渐渐的被宋江联合吴用等人架空。到了后来宋江已经隐隐超过晁盖,成为实际上的领导者了。这么一个情况的出现,想来与公孙胜的离去有着关系。
公孙胜与晁盖交好,并且十分欣赏晁盖。首先我们看两人见面之时,公孙胜说:“我不为钱米斋粮,闻知保正是个义士,特求一见。”“贫道久闻郓城县东溪村晁保正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未知义士肯纳受否?”
一个“义士”的称呼,已经足以看到公孙胜对晁盖的欣赏了。晁盖是一个极为有义气之人,想来在逐渐的相处过程中,公孙胜对你的感官可能越来越好。这就导致了后来他在见到宋江上山之后,联合他人一起架空了晁盖,选择离去的原因。
公孙胜想要帮助晁盖,但是却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所以他最后选择了离开。另外追加一点,公孙胜当时离开之时,借用的是自己老母亲一人在家,他不放心的理由。所以从明面上来看,公孙胜选择离开就是因为自己的老母亲。
公孙胜淡泊名利,从来不要任何功名。正因为他的性格让他选择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没有任何功名利禄,所以他在最后选择了离去,得到了一个对他而言特别圆满的结局,是一个极为幸福的人物。
相关参考
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虽然在最早版本的《水浒传》中并不出众,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统治者崇尚道家的风气,公孙胜在《水浒传》中的出现得到了许多的拔高。到了最后公孙胜成为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着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深受民众喜爱。主要描写的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其中最为备受争议的人物便
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虽然在最早版本的《水浒传》中并不出众,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统治者崇尚道家的风气,公孙胜在《水浒传》中的出现得到了许多的拔高。到了最后公孙胜成为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
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虽然在最早版本的《水浒传》中并不出众,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统治者崇尚道家的风气,公孙胜在《水浒传》中的出现得到了许多的拔高。到了最后公孙胜成为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
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虽然在最早版本的《水浒传》中并不出众,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统治者崇尚道家的风气,公孙胜在《水浒传》中的出现得到了许多的拔高。到了最后公孙胜成为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
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虽然在最早版本的《水浒传》中并不出众,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统治者崇尚道家的风气,公孙胜在《水浒传》中的出现得到了许多的拔高。到了最后公孙胜成为了
导读:梁山好汉武功高强者固然不少,但书中以鲁智深、武松、李逵、卢俊义和五虎将(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武功为高,当无疑问。五虎将等多擅长枪大刀,马上显威,如果行军打仗,倒也停当,若是近身徒
导读:躺在六和寺的病榻上,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林冲笑着问一只胳膊的武松:你说,在梁山,谁是杀气重的人?马上林冲,马下武松,老林,你让我说啥好呢?望着林冲,打虎英雄武二郎一时语噎。应该说>水泊梁山是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离开梁山后得以善终的四个好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施耐庵先生笔下的《水浒传》中梁山泊上一百零八位好汉又可以分为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其中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便是绰号呼
此梁山好汉最先看透宋江为人, 死前留下一句话,让宋江十分尴尬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身份各异,脾气不同,经历不同,凑在一起一团和气,似乎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合理,实际上整部《水浒传》,其实写出了很多职场人生,再团结的团队也一定会有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