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怎么回事

Posted 都城

篇首语:百艺通,不如一艺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陈桥兵变怎么回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陈桥兵变怎么回事

2、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

陈桥兵变怎么回事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详细过程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赵匡胤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评价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
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是什么事件 陈桥兵变介绍

  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的事件,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介绍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史称恭皇帝。先皇刚刚去世,继位的新皇帝年纪又太小,后周的政局开始陷入不稳定状态。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邻国辽国联合北汉进攻后周。主政的太后毫无主见,眼前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听到这个消息,四下无措。再加上新皇帝年幼,不得不依靠辅政大臣——宰相范质。范质将朝中所有武将都过了一遍,只有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才能解救后周于此次危难之中。

  那么陈桥兵变是谁发动的呢?与众臣商议之后,决定派赵匡胤出兵击退辽国和北汉军队。谁知,赵匡胤以兵少将寡为由,拒绝出战。周世宗没去世之前,赵匡胤掌握着禁军。周世宗去世之后,后周政局极度不稳定,朝中大臣谏言削减赵匡胤的权利,不能让他再继续掌握禁军,因为他是整个后周不稳定的最大因素之一。

  给不给赵匡胤兵权,变成了一场博弈。不给兵权的话,辽国和北汉的军队就要攻进都城。给了兵权,后周的江山怕也是要易主了。权衡之下,宰相范质还是给了赵匡胤最高军权,调动全国兵马来解决这场战争。

  赵匡胤摔着大军到达陈桥驿,在此驻扎夜宿,与此同时,他的兵变计划也开始了。赵匡胤的亲信先是散布消息,“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出征的将士们或许也感觉到了后周将不久已,情绪很快就被带动,纷纷响应。赵匡胤的亲信们眼见着时机成熟,就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醒来的赵匡胤身上,伏在地上大呼“万岁”。于是,“醉酒醒来”的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

  赵匡胤随即班师回朝,仗也不去打了,直接奔回都城开封,逼迫恭皇帝禅位,将后周的政权夺走,建立宋朝。

相关参考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是什么事件陈桥兵变介绍  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的事件,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介绍

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典故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久无战事的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什么意思,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讲的

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讲的是什么事?拥立之声震荡原野,赵匡胤在酒醉酣睡中猛醒。赵普、赵光义已带领武装将领破门而入,对赵匡胤说诸将无主,愿立殿前都点检为天子。并不由分说便把象征皇位的黄袍加在赵

陈桥兵变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陈桥兵变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陈桥兵变”,就是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了后周,自己黄袍加身的这么个过程,因为赵匡胤是武将,因此称为兵变。倘若看了宋史,大家都会觉得赵

历史上真实的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就是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了后周,自己黄袍加身的这么个过程,因为赵匡胤是武将,因此称为兵变。  倘若看了宋史,大家都会觉得赵老板这事做的实在是体面,没有阴谋,没有流血,找老板在上班的时

历史上的陈桥兵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之初,陈桥这个小小的驿站裏,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长远影响後世的大事件,三军拥戴殿前部点检赵匡胤为天子.回戈东京,建立北宋,史称“陈桥兵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

陈桥兵变只是走过场,凭这三大先决条件,赵匡胤不兵变也能当皇帝

赵匡胤当皇帝,源于陈桥兵变。这场兵变,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事实上,陈桥兵变只是走过场。因为赵匡胤已经有了当皇帝的三大先决条件,凭这三大先决条件,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也能当皇帝。哪三大先决条件呢?第一,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顺应民意还是蓄谋已久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陈桥兵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河南陈桥小镇,因为一千多年前的陈桥兵变而闻名,这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表面看

陈桥兵变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陈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