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皇储制度及其演变

Posted 太子

篇首语: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的皇储制度及其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代的皇储制度及其演变

2、高中历史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清代的皇储制度及其演变

  皇位继承,是古代王朝的大事,常实行预立储君制度。但这种制度也有弊端,就是明定出将来的皇帝继承人,难免有攀附者,形成太子党,无论在太子时期还是太子继承皇位以后,都有可能因太子党造成朝政的动荡。再有,储君的人选也是个大问题,不制定一个众人必须遵从的原则,也会发生争夺与政乱。
  古代开国时期之君主的传位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传位给共同打天下的本家兄弟,即兄终弟及;另一种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即父死子继。但皇帝妻妾多而子女多,皇位只有一个,嫡长制因此应需而生,但嫡长制仍有不可克服的固有弊端。家庭中的嫡庶之分属于等级制,一夫多妻的皇家中,等级下的不平等及由此产生的矛盾,是不可改变的痼疾,所以虽然制定嫡长制,并不能彻底解决皇位继承上的矛盾。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上述弊端,在清代被一定程度地消除,这是由于清代满族皇帝实行特殊的秘密立储制度。为说明这一制度的来历,有必要把满族皇家立储制度的演变做简要介绍。
  清政权的开创者努尔哈齐(赤),最初曾立嫡长子褚英为继承人,后废掉而继立嫡次子代善,不久代善也被废黜,而定其死后由本家诸旗主推举其中一人为“汗”的办法,结果嫡子正白旗主皇太极被推举为汗,后称皇帝。皇太极死后,其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之子肃亲王豪格争夺皇位,这场争夺实质上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的斗争。结果以折中方案解决,二人都不入选,而以皇太极之子年方6岁的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而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这一结果,实际是父死子继制取得初步胜利,因而顺治帝生前便曾有意立嫡子为太子,因其早夭而未能实现,但父死子继制在满族皇家中已成为主导观念,因而顺治帝临死前,其子玄烨被定为皇位继承人,并没有发生皇家其他人争执的风波,顺利继位,是为康熙帝。康熙帝的继位,标志着满族皇家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最终确立。
  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帝年仅两岁的嫡长子胤i被立为太子,当时正值三藩之乱,此时立太子,当还有以“国本”稳定人心的考虑。迨至康熙四十几年时,皇太子胤i已是30多岁的成年人,当太子也已有30多年,父子之间难免产生一些矛盾。与此同时,太子党也逐渐形成,胤i的权力欲也在不断地增长,更因他娇惯成性,凌辱鞭笞王公大臣。康熙帝终于忍无可忍,将太子废黜监禁。他只有这么一个嫡子,于是其他庶出皇子乘机纷纷谋求储位,甚至不择手段,出现残酷激烈的储位之争。鉴于这种情况及储位久虚,康熙帝不得不又把他复立。可胤i仍恶习不改,且纠结党羽又形成太子党。其他皇子也继续谋夺储位,诋毁胤i,制造舆论。储位之争使康熙帝终日愤懑、心力交瘁,愤怒难忍,严厉处死几个太子党人,断然再次废掉太子。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延续多年,很多官员被卷进政治斗争的漩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终,皇四子胤G继位。他究竟如何获得皇位,至今学界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雍正帝继位后,鉴于以前严酷的储位之争及其给朝政带来的严重影响,决定实行秘密立储。其方法是,皇帝将心中默定的太子人选书写为密诏,于匣内密封,当众藏于皇宫之乾清宫内最高处正大光明匾之后,向臣民表示“国本”已立,以安天下。另写一份与此内容相同的密诏,由皇帝自己收藏。皇帝临终前,以两份密诏所书太子之名宣示而传位。即使皇帝突发不测,未能以身藏密诏示人,或猝亡而别人未能找到这份密诏,也有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的密诏为凭。雍正元年(1723)八月,雍正帝就是以这种方式密立了储君,被密立的储君,便是皇四子弘历,也即日后的乾隆帝。此后,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也都是先被密立为太子,而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咸丰帝只有一子载淳,其临死前当然地由此子继位,是为同治帝。此后同治、光绪二帝都无皇子,均是死时从旁支选取继位者。
  秘密立储除了将所立太子保密外,另一要点是不拘嫡长,从优选择。乾隆帝在最初实行秘密立储时,还有嫡长情结,这或许与他对嫡妻孝贤皇后情笃有关,并爱及其所生嫡子。嫡子死后,乾隆帝对传统的嫡长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权衡其利弊,决定废除嫡长制的局限,不拘嫡庶长幼,择优选储。为避免皇家内部及朝臣出现异议,还专门为此发表上谕进行说明。他也进一步表明观点:立储“以长不以贤,以贵不以长之说”,“实甚谬”。实际上,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实行秘密立储,就必须破除嫡长制,否则人们仍可从诸皇子中谁嫡、谁长的身份中猜测出谁是被密立的储君。实际上,第一个实行秘密立储的雍正帝就已经不拘身份高低、长幼之序而选储君了。
  雍正帝密立储君,所立之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其身份就既非贵,也非长。雍正帝所以弃长选幼,立身份并非最高的弘历为皇储,当是弘历的才能与品性被他看重。乾隆帝在实行不拘嫡长的密立储君之制后,最初想立瑜妃所出、文武才能皆优之皇五子永琪,但永琪英年早逝。乾隆三十八年(1773),再次密立,乾隆帝也是弃长立幼,立品德较优口碑最好的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储,即后来的嘉庆帝。此后嘉庆帝、道光帝密立储君,也都在自己诸皇子中德、才方面作权衡考虑,才进行选择的。
制度清代

高中历史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文/徐汉平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汉字的演变

  关于汉字的起源,曾因苍颉造字的传说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的大量发现,这层面纱被逐渐揭开,露出庐山真面目。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津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2O世纪8O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商周时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这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流行的青铜铭文(金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春秋以后,由于诸侯割据,“文字异形”。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始皇帝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原秦国字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稍后,程遍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

  曹魏时,钟繇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仅如此,而且自东汉末年起,汉字的书写已成一种专门的艺术即书法。

  二、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

  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革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2。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朝鲜文字称谚文。它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朝鲜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

  李朝初期,世宗在宫中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

 

  总之,汉字词汇丰富,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悠久灿烂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参考

清朝时期的文字 中国清代满文的出现及演变

我国清朝时期重要的的文件都是由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书写的,这与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关,满、蒙通婚是清王朝历来的规矩,而藏、回地处边陲,最重要的是起到了稳定的作用。在民间,老百性依然沿袭了明朝时期

清代军机处及其秘书职能

 清代军机处及其秘书职能  作者:易杨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中央一级的秘书工作,除了曹操为魏王时,曾经一度设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外,其它各个封建王朝,大都是以尚书、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刑罚是对犯罪分子进行刑事制裁、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工具。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开始,犯罪现象就从来没有消退过,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消失。自从国家正权的建立,就代表着公力救济取代了私力报复,国家成为了唯一有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和特点求答

演变历程: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君主专制脉

清代浙东经史学派的主要成员及其成就

  根据我们的研究,本节对浙东经史学派的主要成员及其学术成就进行简要介绍。>>  1.经学为主兼治史学者:黄宗炎、万斯大、阎若璩黄宗炎(1616—1686),字晦木,一字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生于明四

初中历史专题《从汉到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温馨提醒:图片能够点击放大旁观。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测验的登科数量、测验内容、测验法式发生了转变。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根蒂络续扩大;科举测验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

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以及所有权归属

1、先秦:西周实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它规定:一切土地周王所有;受田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春秋时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施皇帝‧官僚制度之意义与演变

和封建制比较,郡县制有何历史意义?郡县制的历史意义是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

府院之争的演变 民初府院之争原因分析

 民初政府的设立和制度的建立为之后的府院之争埋下了祸根。民国法律确立了所谓的内阁制度,但这一制度在民初的中国由于水土不服发生了变异,以至于演变成为民国初年的府院之争。那么,民初的府院之争究竟

浅谈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其对明朝产生的深远影响

当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认识到了宰相权力对皇权的影响,于是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废除存在两千多年之久的宰相制度,并且在《皇明祖训》中表示子孙后代不可再立宰相。从此皇帝开始兼理相职,相当于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