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东巡“三不做”

Posted 康熙

篇首语: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却又不好好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康熙皇帝东巡“三不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康熙皇帝东巡“三不做”

2、康熙东巡都经过了哪些地方?谢谢

康熙皇帝东巡“三不做”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有过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东停留,东巡泰山、曲阜。这期间,他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同时,也有三件事他坚决不做,这同样反映出他思想进步的一面……   只祭山,不封禅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东巡来到泰山。他刚在山下的泰安城驻跸,侍臣便向他建议,应效法古代“受命于天”“易姓而王”的皇帝,举行泰山封禅大典。   泰山封禅是一种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其隆重程度超过历代历朝帝王登基的仪式,而有资格封禅的也只有政绩卓著的帝王。历史上秦汉唐宋各代,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许多有作为的帝王都曾经专程来泰山封禅。康熙作为功勋盖世的“千古一帝”,当然也有资格举行这一活动。   但康熙却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历代帝王为满足自己的骄侈之心,不惜花费巨资大搞封禅典礼,结果却并未获得上帝的福佑,此种劳民伤财之举实不足取。而且封禅不见经传,近乎荒诞。他遂告诫百官说:   朕向来崇尚实政,古人重金泥玉检(指封禅),徒劳民力,实无意义,故此行只为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绝不效前人铭功纪德,告成于天也。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康熙到泰山不封禅,并不是像他在《南巡笔记》中谦虚的那样:   “朕凉德菲躬,实未有丰功伟业,足以照示来兹。何敢效法前人,铭功纪德”,而是因封禅劳民伤财,徒劳无益,会给百姓造成沉重负担,这跟他此行“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的宗旨相违背。他的反对封禅,实出于爱民之心,是为老百姓着想。   康熙尽管不封禅,但对“五岳之尊”的泰山还是非常崇敬的。他深知“岳为五方之长,发生万物”,所以到泰山后他也礼节性地举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动,其最终目的还是“躬祀之为万民祈福”。   不看舍身崖   当康熙和群臣登上岱顶时,有的大臣建议他去看舍身崖。这舍身崖位于泰山日观峰南面,三面陡壁,下临深渊,地势极为险要。当地有个陋俗,为救治父母疾病,常有人来此跳崖轻生,以此显其诚心,换取神灵对父母保佑。当康熙听说这一情况后,极为气愤,严厉斥责官员们说:愚民无知,惑于荒诞之说,以舍身为孝,愚民不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孔子曾云“父母惟子之疾是忧。”子女生病,父母忧愁得不得了;当子女的舍身寻死,不能奉养父母,这是最大的不孝。此等处所,看它何为!宜晓谕百姓不要为无知妄说所误,地方官员宜严厉禁止,不得再有舍身事宜发生……从此,地方官员严格执行康熙的训令,在舍身崖边重修了围墙,并派更夫守护,使来舍身崖轻生者大为减少。康熙态度鲜明地反对并制止这一残害生命的陋俗,进一步彰显了他慈悯百姓的宽广胸怀。   只拜师,不拜王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康熙南巡北归来到曲阜,特意祭祀孔子。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康熙来到孔庙,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祝文中称颂孔子:“仰惟先师,得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罔不钦崇。”   从孔庙出来,康熙又来到孔林,谒孔子墓。他本应再对孔子行一跪三叩礼,可是当他走到孔子墓前时,站立良久,却没有跪拜。此时,引驾官孔尚任(剧作家,《桃花扇》作者)看出了帝意,便灵机一动,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然后让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礼。对此,在场的官员都大惑不解,衍圣公孔毓圻事后也向孔尚任询问。孔尚任解释说:开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为他看到了明正统八年大书法家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康熙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王。自己身为一国之主,不能再拜王。他到曲阜来是拜师,而不是拜王。为此,他才让康熙到一边休息一下,自己忙将墓碑上的“王”字用黄绫盖上。当康熙再次来到墓前时,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师行了大礼。   康熙身为九五之尊,却如此尊师重道。个中款曲,颇值得今人玩味……   
皇帝康熙

康熙东巡都经过了哪些地方?谢谢

康熙一生三次东巡。

康熙帝首次东巡,成行于康熙十年(1671)。

从九月廿四(10月26日)起,康熙帝开始巡视盛京所辖属地,考察当地民情。

对于东北边地,他格外挂心。

在奉天期间,他于十月初三(11月4日)、十月十四日(11月15日)召见宁古塔将军巴海,询问有关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性,了解有关沙俄的情况。

还叮嘱巴海要:“善布教化,以副朕绥远之意。”

同时叮嘱他:

飞牙喀、黑折虽服,然其性暴决,当善为防之。

尤须广布教化,多方训迪,以副联怀远至意。

罗刹贼寇虽云投诚,尤当加意防御,操练士马,整备器械,毋坠狡计。

颇有远见的康熙帝,此时就提出要团结少数民族,提防罗刹 贼寇,这对于边地的防御来讲,重大意义。

十月十五日(11月16日),他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蒙古王孙、贝勒贝子等人围场较射后,踏上归返回京城之路。

一路上,御驾经由老边、辽河桥、广宁县、榆林堡、连山、宁远、山海关、抚宁、永平府、蓟州等地,于十一月初三(12月3日)抵达京师,结束了首次东巡之行。

康熙帝的首次东巡,奠定了日后清帝东巡制度的基础。

虽说每次东巡均要对宫殿、寝陵、庙宇加以翻新,均有减赋免罪或赐银,盛京也因此获得较快发展。

但东巡队伍浩大,各级官员不胜其烦,沿途百姓不堪其扰,劳民伤财自寓其中。

康熙帝再巡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谷明。

彩帆画舣随风轻,萧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现兵。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此诗名为《松花江放船歌》,系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第二次东巡,视察吉林乌拉时的即兴之作。

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息后,康熙帝内心欢喜,决定再次东巡,到祖陵行告祭礼。

因第一次东巡时,未到永陵致奠,这次,他事先谕告奉天将军安珠瑚(?—1686),要亲去永陵谒拜。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1682年3 月23 日),康熙帝起驾动身,前往盛京祭陵。

三位后妃并皇太子允祁(1717—1785),一行约七万人一同前往。

时值春日。

“天气晴和,微风动筛,从者溢路,观者夹途,顾瞻远迩,莫不欢跃” 。

东巡队伍经过三河、蓟州、玉田等地,于二月十七日(3月25日)到达孝陵;廿三日(31日)出山海关,并在沿途中打猎;经宁远州、锦县,大凌河等地,最后于三月初二日(4月9日)抵达辽河西。

三月初四(4月11日),康熙帝到福陵、昭陵祭祀,共计五天。

他谕示户部和刑部,山海关外实行大赦:

山海关以外,及宁古塔等处地方,官吏军民人等,除十恶死罪不赦外,其余已结未结,一切死罪,俱著减等发落。

军流徒杖等犯,悉准赦免。”“奉天锦州二府属,康熙二十一年地丁正项钱粮,著通行蠲豁。

其官役垫补包赔等项应追银两,察果家产尽绝,亦并豁免 。

三月初九(4月16日)康熙帝出发北上到永陵进行了祭祀。

他还通知乌喇将军巴海,他将告祭并考察乌喇地区。

三月十二日(4月19日),康熙帝对乌喇地区进行了巡察,并在沿途围猎;三月廿五日(5月2日),康熙帝一行人到达吉林,他率文武百官和皇子在松花江岸边向东南方向的“龙兴之地”---长白山进行祭拜;三月廿七日(5月4日),二百余艘船队泛舟松花江上,康熙帝有感而发,写出了前面那首《松花江放船歌》。

在盛京和吉林围场狩猎,是皇帝东巡每次必需的惯例。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1682年5月20日)在盛京围场狩猎时,“上行围射殪一虎,驻跸威远堡”。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在第二次东巡的往返途中,组织的数次围猎之中,射杀猛虎就达39只之多。

他一生征战,善于骑射,认为人在塞外,连空气与泥土都会使人振奋。

“作为一个能左右开弓的优秀射手,康熙十分自豪,他射死过135只虎,96只狼、132头野猪及不计其数的鹿与麋 ”。

康熙帝一行在向福陵、昭陵辞别后,于当年五月,启程返京。

在这次历时80天之久的东巡中,康熙帝虽自言“我来问俗非现兵”,但实际上却是深入考察了东北边地情况,对越过乌拉尔山,逐渐东侵,犯我边境的罗刹,十分警觉,并立即着手部署防御,进行坚决打击。

东巡返京后,他决定调遣乌喇、宁古塔的兵力于黑龙江、呼马尔等处,并建立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制造军用战船,建成了一支有90艘船的舰队。

第二年,经过加强边地军事力量,加快松花江上运粮等缜密筹备,他果断命令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1629—1701),向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进攻,并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迫使俄国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与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康熙帝第三次东巡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轮明月照苍凉。

不贪玉宇琼楼看,独在遐陬理外疆。

桂树清光挂碧天,云开万里塞无烟。

远人向背由敷政,惟在筹边与任贤。

这首康熙帝所作的《口外中秋》一诗,写于他第三次东巡的八月十五之夜,有一种大战后,背负江山之重的苍凉。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夏天,康熙帝亲自挥军,经过三次大的征战终于平定了漠西蒙古首领噶尔丹叛乱。

他异常兴奋,决定要通过东巡祭祖,巡视塞北,督察军务。

七月廿九日(9月3日),在皇太后及胤禔(1672—1734)等7位皇子,2万多人,123辆大车随行下,康熙帝开始了第三次东巡。

这次东巡,康熙帝另辟蹊径。

他从军事考察角度出发,并未按照前两次的出行路线。

而是从京城至承德,由承德北进蒙古,由蒙古喀喇沁、敖汉进通辽、扎鲁特、科左中旗等地,最后经吉林到达盛京。

八月十五日(9月18日),时届中秋佳节,康熙帝驻跸在罗汉毕喇 ,内心慷慨激昂,遂赋那首《口外中秋》来表达这次东巡的目的。

九月廿六日(10月29日)康熙帝到达吉林乌喇后,“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一等阿达哈哈番,赐宁古塔将军沙纳海御用蟒袍、缨帽” 。

以表彰他们作出的贡献。

十月十三日(11月15日)康熙率诸王大臣到永陵行告祭礼;

十月十六日(11月18日)众人在前往福陵、昭陵拜祭;

十七日、十八日(19、20日)再次前往,并在开国功臣扬古利、费英东等人墓前奠酒;

十一月十三日(12月14日),康熙帝率众经山海关,永平、通州返回京师。

历次东巡中,属此次历时最久,路途最远,共计103天。

相关参考

康熙东巡都经过了哪些地方?谢谢

康熙一生三次东巡。康熙帝首次东巡,成行于康熙十年(1671)。从九月廿四(10月26日)起,康熙帝开始巡视盛京所辖属地,考察当地民情。对于东北边地,他格外挂心。在奉天期间,他于十月初三(11月4日)、

康熙帝真的“微服私访”过民间吗

《圣祖仁皇帝圣训》设有“省方”类目,记载康熙皇帝有关巡幸的一些谕旨,表明康熙皇帝的行政特色。省方,就是视察四方。翻开《清圣祖实录》,有关康熙皇帝巡幸的记载连篇累牍。他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

秦始皇东巡过几次

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第一次将国家进行了统一,有效的实施全国管理,解决了度量衡的统一,可谓是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一番盛世。那么在秦始皇登基为皇帝之后,他曾经数次做出一个举动,那便是东巡。秦始

秦始皇的后半生为什么不停的东巡

在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后称帝,成为中国汗青上第一位皇帝。新鲜的是秦始皇称帝后的后半生却一向都在出巡,然而有一半的时间是奔波在东巡的路上,这在历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

德惠的历史

德惠家乡的故事与传说康熙曾经两次东巡松花江,组成了庞大的船队,顺流而下,并在松花江上赋诗。在德惠半拉山子出土过镶嵌在匾额上的康熙印章,这也是目前东北地区所发现的唯一康熙题写匾额的历史痕迹,被吉林省博物

不封禅,不拜王,不看舍身崖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有过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东停留,东巡泰山、曲阜。这期间,他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同时,也有三件事他坚决不做,这同样反映出他思想进步的一面……只祭山,不封禅康

揭秘秦始皇三次东巡寻长生不老药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寻找长生不老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山东。在黄县停留期间,秦始皇诏见了徐福。徐福奉命陪同秦始皇登莱山、祭月神。秦始皇一行人离开

秦始皇三次东巡与徐福入海求仙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三次大规模巡视山东沿海地区,三次均经过徐福故里——秦齐郡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秦始皇东巡的目的,除向全国“以示强威,服海内”,宣扬他统一四海的功德,巩固中央集权外;主要是为了寻

秦始皇三次东巡与徐福入海求仙只为长生?

...经过徐福故里——秦齐郡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秦始皇东巡的目的,除向全国“以示强威,服海内”,宣扬他统一四海的功德,巩固中央集权外;主要是为了寻找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药,借助药物使自己永年不死,以永远统治...

秦始皇三次东巡与徐福入海求仙只为长生?

...经过徐福故里——秦齐郡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秦始皇东巡的目的,除向全国“以示强威,服海内”,宣扬他统一四海的功德,巩固中央集权外;主要是为了寻找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药,借助药物使自己永年不死,以永远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