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战争胜利后中国为何主动后撤20公里

Posted 边界

篇首语: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印战争胜利后中国为何主动后撤20公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中印战争胜利后中国为何主动后撤20公里

2、历史军事 中国胜印度后为何主动撤军

中印战争胜利后中国为何主动后撤20公里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之后,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呼吁:“中印两国政府都应该以中印十一亿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共同利益为重,以亚洲和平和亚非团结的利益为重,竭尽一切可能,寻求停止边境冲突、重开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途径。”
  并主动提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第一,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前,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界上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中印之间曾发生了一些小的边界事件,这在双方边界正式划定前是难免的。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发生冲突,中国政府强调:“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双方暂时保持边界的现状,即双方暂时保持目前各自在边界上的管辖范围,而不越出这个范围。双方有分歧的问题,当然仍可通过协商求得解决。”
  而印度则坚持把过去英国单方面宣布的所谓边界,包括一些不现实的领土要求作为遗产全部继承下来,拒绝就这个问题进行任何谈判。由于中国以大局为重,严格遵守暂时维持现状,然后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的方针,以友好态度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印边界在1959年以前基本保持稳定,在近2000公里未定边界线上没有发生大的军事冲突。
  按照中央的部署,外交部曾制定计划,从1958年以后“五至十年内陆续解决未定边界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放在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之后。但是,1959年和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的两次武装冲突,中央不得不把这项工作提前摆到议事日程上。
  为推动中印边界问题和平解决,1960年4月,中国军队从东西两段的实际控制线单方面后撤20公里,使双方军队脱离接触,并且在撤出的地区停止巡逻。然而,印度却将中国的和平诚意视为软弱可欺。1961年,印军在西段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在中国军队后撤的地区相继建立了43个军事据点;在中段侵入中国乌热地区;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北推进,增设了许多哨所。中国政府多次要求印军退回实际控制线的印度一侧,印军拒不退出。因此,中国军队不得不在西段边界实际控制线的中国一侧重建哨所,恢复巡逻。随后,又在东段边界派驻了哨所。
  1962年10月20日,印军从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向中国军队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什么印军在这个时候发起进攻呢?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曾经分析说:“首先是由于中国一再忍让,印度政府得到一个错觉,以为中国不会进行反击。同时,印度政府错误地认为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很困难,在国际上很孤立,因此妄图用武力来迫使中国屈服。”
  在这种严重的局势下,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决策,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击了对手,取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在政治上始终保持主动。
  一是果断决定对印军的进攻予以反击。中国军队进行反击,是为了向印度表明,中国的克制忍让是有限度的,如果想用武力入侵造成既成事实,以此迫使中国承认边界现状是办不到的。毛泽东后来向外宾介绍情况时说:“他们以为中国人无论如何不会打他们,他们就一步一步地向麦克马洪线以北推进,有时甚至到了我们的后边,随便走来走去。我们的总理、总参谋长生气了,太欺人了,决定打它一下。”
  周恩来也曾解释说:“尼赫鲁不会放弃大印度帝国的思想,”“不会放弃他的侵略的立场。”“只有坚决自卫还击,才能逐步孤立他,才能使他知难而退,才可以暂时和缓。”“我们不给他一大打击,是不能引起大的变化的,”“不给他大暴露也是不能和缓局势的。”
  这张“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出版于1959年9月,出版单位是地图出版社(现名为中国地图出版社),该图用四种不同颜色的线条绘制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边界状况,包括当时两国出版的地图所画的边界线,1914年英国以不正当手段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以及1854年英国人约翰·瓦克所制地图上的克什米尔东部的界线,图中还用文字标注框标示出当时中印边境上的武装冲突及印军侵占处。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军队在东段一举全歼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第七旅,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占达旺。在西段,清除印军在中国境内的许多据点,收复大部分领土。第二阶段,中国军队在东段控制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大片土地,在西段驱逐入侵印军,拔除印军全部侵略据点。
  二是在对印军进行必要的反击后主动提出解决边界问题的积极建议。中国军队对印军进行军事反击,是不得已的、被迫的。中国坚持认为,两国边界的争议只能通过和平协商的办法来解决。因此,反击战第一阶段在军事上给予印军沉重打击后,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呼吁:“中印两国政府都应该以中印十一亿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共同利益为重,以亚洲和平和亚非团结的利益为重,竭尽一切可能,寻求停止边境冲突、重开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途径。”
  并主动提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第一,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前,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界上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第二,在印度政府同意前项建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双方协商,把边界东段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同时,在边界的中段和西段,中印双方保证不越过实际控制线,即传统习惯线。
  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事宜,由中印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第三,中国政府认为,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该再一次举行会谈。在双方认为适当的时候,中国政府欢迎印度总理前来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便,中国政府愿意前往德里,进行会谈。
  这三项建议于1962年10月24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中国政府主动提出这三项建议,对在战场上已经取得重大胜利的中国军队来说,是一个重大让步。印度政府却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当天就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建议。与此同时,印度还积极寻求美国的军事援助,进行战争准备。他们不仅继续在中印边境地区侵犯中国的领土、领空,而且加紧迫害在印华侨,纵容在印的西藏叛乱分子进行反对中国的罪恶活动。这样,迫使中国政府再次反击印军进攻,并取得胜利。
  三是在第二阶段自卫反击后主动采取重大的和解步骤。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引起许多国家的担忧和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为了在政治上取得主动,争取各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中国政府在第二阶段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后,根据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一贯原则和方针,决定立刻在中印边界全线主动停火,准备后撤。1962年11月21日零时,《人民日报》以声明的形式公布了这个决定。决定指出:第一,从本声明发表之次日,即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第二,从1962年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虽然至今是在传统习惯线以北的中国领土上进行自卫反击,但仍准备从目前的驻地撤回到实际控制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并且从这条线再后撤20公里。在中段和西段,中国边防部队将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第三,为了保证中印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往来、防止破坏分子的活动和维持边境的秩序,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的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一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中国政府将经过外交途径把上述检查站的位置通知印度政府。
  这一举动,在世界舆论中引起巨大轰动,许多国家在感到意外的同时,纷纷为之称道。缅甸驻华大使叫温称这些措施“非常崇高、宽大”,“印度政府应该予以接受,并采取同样措施”。蒙古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访华期间对周恩来说:中国政府对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大主动,这是明智的步骤。中国关于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中印冲突的建议,我们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中国在政治上进一步取得了主动,而印度则陷入被动之中。
  如何评价毛泽东关于双方后撤20公里的决策。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上,毛泽东关于双方“后撤”的决策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认识。一些人对这个决策提出质疑,认为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不仅当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给今天解决这个问题留下后患(即难以要回当年我们后撤而被印方占据的地区)。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情况。
  从国际战略的角度考察,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不仅继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而且与苏联的关系恶化。因此,争取和团结包括印度在内的亚非国家的支持,搞好同他们的关系,就显得特别必要。中国政府在处理中印边界问题中所提出的积极建议和采取的“撤军”等措施,使很多国家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其中包括一些过去对中国持有偏见和怀疑态度的国家。这样,中国就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国际地位和声望在这场集政治、军事和外交于一体的斗争中得到提高,避免了四面受敌局面的出现。
  从边界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双方后撤的决策也是必要的。如周恩来所说:“在有争执的边境地方,如果不使双方的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就很难避免冲突。”另外,当时仅由中印两国谋求直接谈判还不够,还需要其他亚非友好国家进行斡旋。从实际效果看,由于中国政府率先停火并且撤回自己的部队,中印边境的局势缓和下来,为一些关心亚非地区和平的国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斡旋奠定了基础。至于“后撤”带来的问题,只能在以后条件成熟时通过两国和平谈判予以解决。
  如何理解中国政府在边界谈判中坚持以恢复1959年11月7日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为谈判的基础。这个问题,是中印边界第二次武装冲突后中国在谈判中与印度之间的一个重大分歧。印度方面坚持首先恢复因印军一再入侵而造成的1962年9月8日以前的边界全线状况,然后再举行会谈。
  为什么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坚持要以1959年11月7日线为谈判基础呢?周恩代表中国政府是这样解释的:“印度政府所谓恢复9月8日以前的边界状态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印边界东段,它意味着印军重新侵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中国领土;在中印边界西段,它意味着印军重新侵占他们从1959年以来在中国境内建立的军事据点。这种状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这是印度军队凭借他们已经侵占的有利军事地位在10月20日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的状态。这是孕育着严重到不可避免的边境冲突的状态。无论是恢复9月8日的边界状态,或是恢复10月20日的边界状态,都是不公平的,都不可能带来和平。”“印度政府不同意恢复1959年11月7日的边界状态,而要求恢复1962年9月8日的边界状态,就证明印度政府从1959年以来用武力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印度建议恢复的状态是三年来印度军队越过实际控制线、侵占中国领土后的状态;而中国建议恢复的状态却是三年前中印边境基本上保持平静的状态。按照印度的建议,只有中国一方面后撤,而印度不仅不撤,还要前进,还要重新侵占中国领土;按照中国的建议,中印双方互有撤退,而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后撤的距离还会远远超过印度军队后撤的距离。”他还指出:“根据中国政府的决定,中国边防部队将撤离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二十公里。这就是说,他们将不仅撤出在最近的自卫战斗中所进驻的地区,而且将撤到远离他们1962年9月8日或10月20日所在位置的地方。
  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是根据当时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由任何一方任意加以规定,加以解释。双方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都是从自己管辖的地区后撤,因此不发生一方占便宜、另一方吃亏的问题。而且,这样做,既不妨碍每一方对自己撤出的地区继续行使管辖,也不损害任何一方对边界的主张。”从周恩来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无论从哪方面看,印度的建议都是片面的、强加于人的,是要中国屈服的;而中国的建议对于双方来说,却是对等的、互让的、互相尊重的。
中国主动胜利

历史军事 中国胜印度后为何主动撤军

   2008年11月12日,外交部解密了从1961年到1965年期间的外交档案。在本次开放的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及1962年10月至11月间当年中印边界冲突的机密文件。

  胜利后为何主动撤军  1962年,中国和印度之间因为边界争端而发生了冲突。从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这场冲突持续了1个月左右,中国军队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可是,此后中国军队主动停火并后撤。至今仍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外交过于软弱,当时应当将本属于中国的领土夺回,但本次解密的外交档案却向我们表明了中国外交的宽宏雅量。  1963年1月的一份解密档案中写道:为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国边防部队不仅主动停火、主动后撤,而且还把战斗中缴获的军用物资主动交还给印度方面。1962年12月14日和16日,中国政府曾两次照会通知印度政府,中国方面表示,中印边界问题应当通过和平方式而不应当通过武力解决,希望中印边境冲突不要再起……向印方移交军用物资,就是中国政府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所采取的友好步骤之一。  可是,“中国方面采取的每一个善意行动,至今都没有从印度方面得到积极的响应。相反,却往往遭到印政府的歪曲和污蔑,称中国的自卫反击战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中国政府也对未来寄予希望:“中印边界问题总是要和平解决的,希望印度政府改变蓄意敌视中国的态度。”  亚非国家对此战持何态度  根据1962年底的外交档案,从1962年11月13日起,周恩来总理曾在一星期内,向几内亚、古巴等数十个亚非国家领导人通报中印边界情况,客观介绍了中印边界问题的背景和发展。  中印战争发生后,与两国都很友好的一些亚非国家并不是坐视不管,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斡旋行动。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志明就曾分别公开致信刘少奇和印度总统及总理。在致刘少奇的信中,他表示欢迎和赞扬我国政府11月21日的停战声明;在致印方的信中称,为了中印的友好、亚非各国团结和反对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阴谋,希望印度接受中国和平解决争端的建议。  马里总统凯塔也表示出了同样的愿望。1962年10月24日,他称中印之战为:“亚洲两个兄弟国家之间的敌对行动”。凯塔愿意从中斡旋,以挽救日趋严重的局势。  周总理回信罗素介绍情况  解密档案显示,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希望中印双方能够尽快停火撤退,通过磋商解决争端。  对于罗素的来信,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给予高度关注,周恩来总理给罗素回了一封长信,详细介绍了中印边界的历史形成问题。  在印度挑起冲突后,周恩来积极主动地通过外交努力,让国际社会客观了解到冲突的真实情况,争取支持。  为何公布交还武器清单  中印之战后,中国政府并未立即对外公布交还印度武器的清单,而是在战争结束了几个月后才予以正式公布。  在此次解密的外交档案中,记者找到了原因。一份档案中记载,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在1963年1月8日发表谈话称,印度方面从中国方面接收了一批中国边防部队缴获的印军装备,这些装备都已“损坏不堪”,中国方面交还这些装备是为了“宣传的目的”。  档案显示,关于中国边防部队把缴获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交还印度方面一事,中国政府之前并未予以公布,而且中国报纸也没有做过任何透露。中国政府只是两次照会印度政府通知了有关情况,这无论如何不能叫做“宣传”。“实际上,第一次公布这件事并且就此掀起一场恶意污蔑中国的宣传运动的,正是印度自己。”中国政府现在是“不得不公布有关事实真相”。  在这份档案的后面,列出了所有交还印度的军用物资清单,足有四页纸的内容。“任何没有成见的人都可以看到,中国政府这一行动是一种友好、慷慨的行动。正如清单所表明的,中国交还的物资,绝大部分是完好的,清单中所列的一部分损坏了的武器和装备,也都是印军在撤退时自行破坏了的和在战斗中损坏了的。”  印度俘虏获准庆祝国庆日  在一份1962年12月17日的档案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给外交部条法司发函咨询关于印军俘虏的事。当时关押在西藏察隅的印军俘虏要求在1月26日庆祝印度国庆日。  当时的总参谋长罗瑞卿看到申请后作出批示,说要向外交部的同志咨询一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国际惯例。外交部条法司一位叶参赞进行了回复,表示认可。  战争中印军遗体的处理  一份名为《中国和印度红十字会就收集印军遗体的来往文件》的解密档案记录:1963年4月初,印度红十字会致电中国红十字会,要求到中国境内的奇普恰普河等六个地区收集在战斗中死亡的印军遗体。  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复电称,印军遗体已妥为埋葬。可对方仍要求来中国境内按印方习俗处理遗体。  对于印方的再次要求,中国红十字会表示,为了照顾印度习惯,与有关当局联系后,将派出工作人员于1963年8月15日分批前往上述六个地区。1963年8月30日左右,结束了清理和焚化遗体工作。在这项工作完成后,将把骨灰和遗体交还给印度红十字会。中国如此周到的安排,印方红十字会却不领情,声称将直接派出几个小组乘直升机飞入中国境内。中国红十字会最终致电对方称,中国政府已要求印政府停止印度红十字会的上述行动。后来,印方再未就此事致电中国红十字会。  据《老年文汇报》2008。11。25

相关参考

中印一战打出了数十年的边境和平,中越战争为何不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五十年来总共发生了三次边境冲突,其中一以1962年的中印战争和1979年的中越战争规模最大。然而,这两场战争的结局和影响却是完全不一样的。60年代初期的对印反击自卫战,我国取得了辉

中印领土历史问题

中国和印度目前在边界问题上还存在多少争议?领土面积有多少?爱问整个中印边境分为东、中、西3段,边境争议地区的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何没有趁势收复香港?

  每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曾有机会收复香港,让“东方之珠”提前52年回归祖国,然而蒋介石为获得美英的支持,发动内战,屈从于美英压力,在最

西藏与印度历史上的战争

1.中国和印度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战争中印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一、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1911年,

不开一枪,就让冯玉祥惨败

在20-30年代军阀战争时期,有一场最特殊的战役。让蒋介石不费一枪一弹,就让一周就能打进南京的30万西北军后撤900公里,冯玉祥本人都被关押。在1929年4月,冯玉祥决心反蒋,当时嫡系部队最北只到了徐

中国与印度历史战争

1.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发生了几次战争一次,即1962年中印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

为何苏联出兵东北9个月后撤兵

核心提示:由“张莘夫事件”引发的反苏示威运动在短期内波及全国,对中苏外交产生了很大影响,英、美等国也强烈谴责苏联拆运东北工矿企业设备的行径。在中国爆发大规模反苏示威游行的情形下,斯大林下令苏军加紧破坏

中越战争后,中国胜利后到底得到了什么

中越战争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宣告结束,这场战争是我国发起主权维护的反击战,因为越南不断的侵犯我们的土地,骚扰边境人民,因此我国不得不对越南发起反击。越南因为受到苏联的蛊惑对我国出手,全然忘记当初是

14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何却输给了共产党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年,中国人受尽了屈辱和欺侮,十四年艰苦抗战,以牺牲上千万军民为代价换来了胜利的荣誉。抗战中虽有一些腐败,但并不严重,否则抗战的仗就会打不下去。抗战中有近百位将军为国捐

他是开国元帅,却主动上交兵权,一心去做一件事,生前遗言感人

代中国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为了表彰那些战功卓越的将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