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

Posted 瓦岗军

篇首语:时机未到,资格未够,请继续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

2、隋末农民起义的意义,隋末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

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早在大业七年(611年),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翟让因畏罪逃亡到瓦岗寨(今滑县南),继 而聚众起事。不久后,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纷纷加入,势力渐强。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发生严重的内讧,李密杀翟让,并坚持在东都城外与 隋军相峙的错误战略。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引兵西归,在洛阳城下与瓦岗军相遇,瓦岗军被宇文化及军和王世充军前后夹击,大败。九月,李密 西走,降于唐朝,瓦岗起事军队终于溃散。
瓦岗军简介
徐世绩建议西上郑、宋(今郑州商丘一带)发展。
大业十二年(616年),王伯当引荐曾参加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加入瓦岗军。李密有胆略,多智谋,在他的策划下,瓦岗军很快就壮大起来,并成为中原地区起事军队的主力。及后瓦岗军攻克了荥阳(今河南郑州)诸县,又战死了前来镇压的隋将张须陀,声威大振。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瓦岗军攻克了兴洛仓,并将贮存的大批粮食分给民众。隋留守东都的越王侗急忙派刘长恭、斐仁基兵分两路合击瓦岗军。 李密先击破刘军,后又招降了裴仁基。由是李密成了瓦岗军首领,统众至数十万人,几乎控制了河南全境。四月,瓦岗军进逼东都,炀帝遂派王世充坚守之。但这时 瓦岗军却发生了严重的内讧,李密杀了翟让,并坚持在东都城外与隋军相峙的错误战略。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引兵西归,在洛阳城下与瓦岗军相遇,瓦岗军被宇文化及军和王世充军前后夹击,大败。九月,李密西走,降于唐朝,瓦岗起事军队终于溃散。
瓦岗军起事
翟让出逃 率众起义
大业七年(611),东郡法曹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于是,他逃亡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众起义。同郡的单雄信、徐世绩也都前往参加。他们在永济渠沿岸劫夺来往船只,以致“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起义队伍逐步扩大起来。
李密投奔瓦岗军 战杀张须陀
大业十二年(616),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投奔瓦岗军。李密较有政治眼光,他建议翟让积极发展势力,扩大影响。翟让重视李密的建议,首先攻取了荥阳。
荥阳是中原的战略要地,向东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关。虎牢关以西的巩县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已逼近东都洛阳。可见,夺取荥阳是瓦岗军发展势力的重要一步。
面临强大的瓦岗军,荥阳太守杨庆无可奈何,隋炀帝特派“号为名将”、“威振东夏”的张须陀为荥阳通守,镇压瓦岗军。李密认为张须陀勇而无谋,遂 建议翟让与张须陀正面接战,佯败而北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张须陀紧跟翟让十余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间时,李密伏兵四起,隋军陷入重围。张须陀为了救被瓦岗军包围的部下,几度杀回重围,最后,力竭而死。张须陀战败,隋军“昼夜号哭,数日不止”。可见,这次瓦岗军的胜利是对隋炀帝政权的 沉重打击。
农民起义军

隋末农民起义的意义,隋末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

隋末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

隋末没有农民起义,隋末是最典型的关陇贵族造反,按时间先后顺序、导致杨广身死国灭的三大主要力量是:1.瓦岗寨,是隋朝权贵2代李密改造、利用盘踞瓦岗寨的土匪翟让团伙(李密入伙时匪帮人数是数百人)而成的。2.李渊集团,关陇贵族2代,杨广的表弟。3.宇文化及团伙,隋朝权臣2代,弑杀杨广的刽子手。此前还有杨玄感造反,所有隋末造反的最前肇因,之后所有叛乱都有杨玄感叛乱余孽的参与。杨玄感,关陇贵族、权臣杨素的长子。而杨广被谋杀时,窦建德团伙、刘武周团伙等等都只是一些数千人的匪帮,除了隋政府的中高级官吏就是地方杀人越货的匪徒,促成乱民风起的动力也根本就不是阶级压迫、民族压迫,而是各个野心家别有用心的煽动,因为按“隋书”记载,隋朝的存粮一直吃到贞观初年,隋末根本不存在缺粮、活不下去等现象!有个别历史白痴曾说过大运河的役夫是造反的主要参与力量,可笑的是隋末造反开始时大运河修竣已将近十年,驴唇不对马嘴!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隋末农民是怎么起义爆发的

隋朝末年,统治者征敛无度,民夫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多列沟壑,骸骨遍及平野。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成蒿莱。加之灾年饥馑,谷价猛增,百姓困苦,冻馁交加。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农民揭隋炀帝竿而隋朝统治,计当时约百余支,遍及全国。

隋末农民起义的起因?

对于隋炀帝发动战争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义,自唐朝以来,众多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不断地从许多方面发表评论,进行研究。由于三次征伐高丽的失败,直接导致隋王朝的倾覆,以隋为鉴的唐朝统治者便主要从如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等现实政治的角度,孤立地看待这一事件,谴责隋炀帝穷奢极欲和滥用民力。唐人的评论虽有其合理之处,但若以此来概括这场战争的起因,则无疑失之偏颇。其实,唐朝统治者对这场战争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洞若观火。所以,他们在把战争的责任归究于隋炀帝个人的同时,却在实际上继承了隋朝对朝鲜的政策。

  唐人的评论,极大地左右了后人的研究,甚至成为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建国以来,这种观点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如岑仲勉先生便认为:隋炀帝征高丽“师出无名,无非好大喜功的思想在作怪。……此一战役应列为侵略性战争。”[1]把这场战争的起因归究于隋炀帝个人的领土扩张欲。这种观点混淆了国内政治同国际政治的区别,夸大了一个国家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中的选择自由和个人在国际政治上的作用,把对政治权力的运用视为对政治权力的追求,不能阐明在东北亚地区各国间价值观念和现实利益,进而揭示这场爆发战争的内在因素。

析论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特点及其影响

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特点是和当眩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的。

由于隋炀帝大兴土木和对高丽的战争,隋朝人民摇役负担极为沉重,据统计,自隋炀帝即位(605年)至第一次征高丽(612年)七年间,隋王朝所强迫役使的民力达三千零一十二万余人。这一历史背景形成了隋末农民起义第一个特点:以反对繁重徭役和兵役为号召。首先发难的山东长白山王薄起义军,所作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即提出“譬如辽东死,斩头何作伤”,反对到高丽去打仗。歌词一经唱出,“避征役者,多往归之”。李密瓦岗军,其讨隋炀帝檄文中,也列举了隋炀帝“广立池台,多营宫观,金铺玉户,青琐丹墀”,以至“穷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资财”的大兴土木、役使劳工的罪行。所以,在隋末各支反隋起义军里,为逃避征役而投进反政府行列的,是最基本的群众。《隋书》的作者感慨地说:“彼山东之群盗,多出厮役之中,无尺土之资,十家之产,岂有陈涉亡秦之志,张角乱汉之谋哉!皆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切,救死萑蒲”。 隋末农民起义的第二个特点是参加的阶级和阶层十分广泛,除基本队伍是受封建制度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农民外,参加反隋起兵的还有上至王公贵戚,中包括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下至僧侣、奴婢和少数民族等。这表明隋王朝已经处于与整个社会为敌的对立地位。史称迨至隋末,不仅贫苦农民难以活命,许多中产之家也纷纷破产,以致连在政府里助编国史的名士王孝籍,也因为“不免输税”,弄到“申旦不寐、饥寒切体,卒岁无聊”的地步。这说明隋王朝统治末年,遭到了广大社会阶层的不满和反对。隋末农民战争中,起兵的领导层内,杨玄感可算作原隋政权王公贵戚的反隋典型代表。他是炀帝宠信大臣越国公杨素之子,官至二品,授礼部尚书之职,高丽战争中亦十分受重用,负责黎阳督运。杨玄感在613年发动反隋起兵;跟随他起兵和一同谋划的尚有:位至兵部侍郎的斛斯政,官至民部尚书的李子雄,位至司农卿的赵元淑等。此外,参加起兵的还有许多大官僚如观王杨校、虞世基、来护儿、裴蕴、郑善果诸人的儿子,共达四十余人。这说明隋王朝统治阶层中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混乱。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也大量涌进了反隋起义队伍,而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瓦岗军中的魏征、房彦藻、祖君彦,窦建德军中的宋正本、孔德绍、杜伏威、李子通江南农民军中的李百药等,皆是代表。僧侣为首的起义,则有扶风沙门向海明,自称“弥勒出世”的唐县宋子贤,还俗道人吴郡朱燮,以及自称“大乘皇帝”和“耶稣皇后”的怀戎沙门高昙晟和尼静宣。奴婶起义则有灵武、平凉一带称为“奴贼”的白瑜娑等。除此而外,还有各少数民族的反隋队伍,人数也相当众多,如武威、张掖一带西域胡的起义,秦陇地区的屠各胡人起义,山陕的稽胡起义,江南地区的俚、僚诸族人民起义等等。这么众多的阶级、阶层和民族,使隋末农民大起义呈现着一种波澜壮阔的图景,同时也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形势。 隋末农民起义第三个特点是地区的广泛。北至马邑(今山西朔县)、榆林(今内蒙托克托西南)、上谷(今河北易县)、渔阳(今河北蓟县)。南至高凉(今广东阳江)、苍悟(今广东封开)、信安(今广东肇庆),东自吴(今江苏苏州)、余杭(今浙江杭州)、海陵(今江苏泰州),西至武威(今甘肃武威)、金城(今甘肃兰州)、平凉(今宁夏固原)、灵武(今宁夏灵武),几乎隋王朝整个版图上都布满了各支反隋武装。这些反隋武装性质虽各不相同,其目的却都是为反对隋炀帝的暴政,推翻这个腐朽政权。但是和其它一些朝代不一样,隋末各支武装并未形成一支统一的反隋队伍,他们各不相属,各自拥地割据自雄。在这些众多的起义军中,地区比较集中的有四处:河北地区,瓦岗附近,江南地区和山陕地区。河北地区后来汇集成为窦建德起义军,瓦岗地区后来汇集为以李密、翟让为中心的瓦岗等,江南地区后来汇集成为以杜伏威、辅公袥为首的江南起义军。山陕地区农民军和地主武装错综交杂,没有形成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后来都汇集到李渊的反隋武装中,成为李唐夺取天下的重要生力军。 隋末农民起义最后一个特点是,反隋起兵往往与粮食、粮仓问题密切相联。这是与隋王朝仓储的过头政策有关的。隋朝文、炀两世,在全国大肆搜刮粮食,在各地设置大量粮仓,如卫州(今河南汲县)黎阳仓、洛州(洛阳东)河阳仓、洛阳洛口仓和回洛仓、陕州(今河南陕县)常平仓、华州(今陕西华阴县)广通仓等等,仅洛口、回洛两仓储粮即达二千六百四十万石。国家粮仓满了,广大农民却在饥饿线上挣扎。史载:“是时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物”。人民以致“初皆剥树皮而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槀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这种情况,迫使人民不得不起来造反,而且常常从抢国家的粮食开始。例如,马邑刘武周起兵,即因为太守王仁恭“不敢辄开仓廪,赈恤百姓”,诱惑群众起兵夺粮,“开仓赈给,郡内皆从之”。武威李轨起兵,涿郡罗艺起兵,皆以开仓赈粮以为召或“开仓以赈穷乏”。隋末最大一支起义军瓦岗军的盛衰也与隋王朝的仓储有很大关系,由于瓦岗军连克洛口、洛口、黎阳三仓,开仓赈粮,队伍迅速猛增,“一旬之间,胜兵二十万余”,最盛时达到百万。当时名仓巨廪成为起义农民争夺的巨大目标,而也正由于瓦岗军掌握了隋王朝最大三仓,才使它成为隋末农民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隋末农民大起义有着重大的历史作用。首先,这次起义推翻了腐朽的隋王朝,解脱了隋政权暴政所加在广大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它还使新建的李唐王朝,不得不重新考虑调整统治政策,从某种意义说,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是隋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统治的结果。唐初统治者经常以隋亡为签戒,考虑如何调整政策。他们认为,隋朝曾经“统一寰宇,用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何以一旦土崩瓦解,归于灭亡呢?关健就在于“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面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戢”,所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才决定改革制度。其次,隋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尤其是又一次横扫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有的起义军“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说明他们狠狠打击了士族。隋末农民军还打击了寺院地主,史称“寰中法侣,尽婴涂地之灾”,“佛寺僧坊,并随灰烬”,“诸寺饥馁,烟火不续”等等,都说明这一情况。另外,通过隋末农民战争,奴婢身份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我们从唐代均田制取消奴婢受田的规定,可以推测到奴婢大多数通过斗争摆脱了奴隶身份,成为了一般平民。还有,唐朝租佃制的发展,也说明了通过隋末农民起义,部分农民也多少改变了依附关系。上述这一切,都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作

隋末农民起义都有谁

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河北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其他的就是封建贵族的地方势力了,不算是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6)

相关参考

李密

  李密(汉语拼音:lǐmì),(582~619),中国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领袖。唐朝诗人。京兆长安人。隋末,以父宽荫为左亲侍。宇文述劝令学,因谢病读书。尝乘一黄牛,被以蒲鞯,挂《汉书》一帙于角上

翟让

  翟让(汉语拼音:ZhaiRang),(?~617)中国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前期首领。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东南)人。曾任东郡法曹。大业七年(611),翟让与同郡人徐世(即李)、单雄信起兵于瓦岗

此人乃瓦岗寨好汉,写下一首非常励志的诗,年轻人应该认真读一读

隋朝大业七年,山东齐郡农民王薄率先高举义旗,吹响了隋末农民战争的第一声号角。此后,各地的义军风起云涌遍地开花,大大小小几十只义军队伍逐鹿中原,争夺天下,被《隋唐演义》形象称呼为“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

罗士信资料简介罗士信怎么死的

【罗士信资料简介】罗士信怎么死的?罗士信vs李元霸谁厉害?  罗士信,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唐初时期猛将。罗士信原为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部将,随其征讨农民起义军,后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在

隋末最大的起义势力,不是李渊父子,他只差一点就能夺得天下?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各路军队都想争夺天下。当时起义军数量众多,而其中,李密所率领的瓦岗军一度曾经是最大的一股势力。他原本不难夺得天下,最后却因为反复无常,丢掉了唾手可得的大好江山。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

晋阳起兵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柴绍人物生平

...)嫁给了柴绍。此时,农民起义烽火已燃遍全国各地(参见隋末农民起义),并逐渐形成以李密(参见瓦岗农民起义)、窦建德(参见窦建德起义)、杜

晋阳起兵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柴绍人物生平

...)嫁给了柴绍。此时,农民起义烽火已燃遍全国各地(参见隋末农民起义),并逐渐形成以李密(参见瓦岗农民起义)、窦建德(参见窦建德起义)、杜

《瓦岗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瓦岗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强大的瓦岗军为何会失败?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瓦岗寨》是一部广为人们喜爱的小说,书中讲的是发生在隋末的瓦岗军起义的故事。历史上确实有过瓦岗军起义,而且是非常著名

誓死不降还是因仇被杀

这些天已经接连介绍了瓦岗军中的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裴元庆、徐茂公的历史原型,他们确实参加过瓦岗军起义人生经历,他们的在隋末唐初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介绍瓦岗军中另一位十分重

誓死不降还是因仇被杀

这些天已经接连介绍了瓦岗军中的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裴元庆、徐茂公的历史原型,他们确实参加过瓦岗军起义人生经历,他们的在隋末唐初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介绍瓦岗军中另一位十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