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范留故里 忠孝励乡亲――开国上将杨勇的故事

Posted 部队

篇首语: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风范留故里 忠孝励乡亲――开国上将杨勇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风范留故里 忠孝励乡亲――开国上将杨勇的故事

2、他是乡亲口中的三害之一,为何却以 ”忠孝”之名流传千古

风范留故里 忠孝励乡亲――开国上将杨勇的故事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毛泽东口誉的“杨勇上将,上将杨勇” 忠孝两全,清正廉洁的崇高风范举世景仰。本文采撷的是杨将军留在故乡文家市的部分故事。
初识领袖毛泽东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胜利会师。20日清晨,听说神往已久的毛委员要在会师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文家市少年儿童团团长、共青团员杨世峻邀来胡耀邦、周振财等亲密小伙伴爬上会师坪的围墙,骑在墙头上好奇地观看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场面,认真地聆听毛委员的讲话。杨世峻还特地带着笔记本和铅笔,一字一句地,细心地把毛委员的讲话记录下来,以便传达给文家市所有的儿童团员和共青团员。
毛委员慷慨激昂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杨世峻的心,尤其是当毛委员讲到秋收起义部队这颗“小石头”终究能砸烂蒋介石这口“大水缸”的时候,杨世峻似乎从中吸取到了一种无穷的力量,心中萌生起了跟着起义部队去砸“大水缸”的念头。
这是杨勇第一次见到领袖毛泽东并亲聆其教诲。当时他并未想到,此后自己的命运竟会和毛泽东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毛泽东的爱将。
邀罗荣桓到家里做客
会师大会刚结束,杨世峻就去找部队首长要求上部队。正好碰到一位操湖南口音的高大个子——时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党代表罗荣桓。
“长官,我要上部队,您带我去吧!”杨世峻一个立正,还敬了个象样的军礼。
罗荣桓眯着双眼,审视着跟前这个英俊的少年。
“多大岁数?家住那里?叫什么名字?”罗荣桓和蔼地问。
“报告长官,我叫杨世峻,小名‘统伢子’,家住文家市中街,今年14岁。”杨世峻回答得干脆利落。
“14岁?正是读书年龄嘛!还是要读书,长大了再参加部队吧!”
“我在里仁学校快高小毕业啦,还是文家市少年儿童团团长呢,我们陈校长说过,少年儿童团员就是革命的预备士兵,今天是我当正式士兵的好机会,请您一定带我去,就让我这个团长带个头吧!”
“你家里人会同意你跟部队去打仗?那可是提着脑袋过日子呀!”
“我妈非常支持我闹革命,我的两个哥哥都参加了革命工作。不信,您去我家看看,问问吧!”杨世峻一把拖着罗荣桓往家里走。
罗荣桓被杨世峻的真情所感动,从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伢子,也就随杨世峻穿过里仁学校巷道,出街门,越过狭窄的小街来到了杨家。
杨世峻的父亲病故已多年,母亲刘世珍带着几个儿女继续开着丈夫传下的“杨利生饭铺”。cctop.见统伢子领来了个起义部队长官,杨家兴高采烈。得知罗长官还冒吃早饭,杨家恳留他在家用餐。刘氏乐呵呵地说:“我们家开饭店,弄餐饭不为难!”为接待这个远方来的尊贵客人,刘氏临时杀了一只母鸡,取出最佳的佐料,使出最好的手艺。还做了几道文家市最上乘的土菜一点不留地端上饭桌。
美滋美味的菜饭让罗荣桓大饱口福,他边吃边夸刘氏的好手艺,特别赞赏那钵鸡肉的味道鲜甜可口,啧啧连声:“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鸡肉!”
饭后,罗荣桓无论如何也要付饭钱,杨家那里肯收?临别,罗荣桓耐心地向杨家讲他暂时还不能带杨世峻去部队的道理,他爱抚着杨世峻的脑袋说:“你还小,好好读书吧,过几年我一定来文家市接你去当红军!”
杨世峻噙着热泪送别罗荣桓。次日,他又邀来胡耀邦、周政财等小伙伴一直将秋收起义大部队送过文家市街后的高升岭。
引泉智斗敌
文家市白马冲尾的岭脚下,有一口水井,纵是大旱年岁,汩汩清泉也常涌不断。几十年来,这甘甜清澈的泉水无私地滋润着白马冲里的稻菽黍梁,哺育着白马冲人的子子孙孙。这里的百姓无不深爱着它,都亲切地称它为“将军井”。
 1930年4月下旬的一天,文家市孙家F浏八区苏维埃游击队驻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贝坤同志传来参加游击队不久的杨世峻。“杨世峻,你是青年团员,又是个中学生,觉悟高,人聪明,地方又熟,我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贝坤同志把“重要”二字说得特别重,拖得特别长。“什么任务?快讲呀!”杨世峻自三月间从浏阳中学(浏阳一中)投奔游击队后,还未领过什么重要任务呢。今天听见主席这么神情凝重地讲来,他心里可乐开了花。他一蹦三尺高,拍着胸脯,眼巴巴地望着贝坤同志,生怕贝主席不放心他。贝坤见他这幅模样,严肃而又亲切地说:“过几天,游击队有一次攻打文家市的军事行动。得事先跟文家市的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不然将贻误战机!”杨世峻从贝坤手中接过信件,发誓说:“若有失误,愿受军法处置!”
 杨世峻家住文家市中街。小时候,他常邀小伙伴们去四周山上打柴、玩耍。这一带的地形、道路他可是闭着眼也能说得清、走得准的。
 杨世峻按照贝坤主席的嘱咐,化装成一个砍柴的青年农民,将信件塞进担柴的竹枪棍内,封得看不出任何破绽。杨世峻唱着山歌上山了。他在白马冲尾高山的甘露亭附近砍了一担又干又大的柴,轻便地挑到了山脚下。天气久晴,虽是四月也够火辣的了。杨世峻一边用手巾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想着“一出冲可就是文家市啦!”他正高兴,却一眼瞥见前边来了几个巡查“赤匪”的白鬼子。自毛泽东从文家市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后,国民党反动派对文家市实行了“烧关、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凡是与革命有牵连的人家都遭厄运。驻守在文家市的白鬼子日夜出巡,四处搜查“赤匪”。尤其是对过往孙家F的人查得更严、更凶。
“得闯过这一关呀!否则……”杨世峻紧张而又镇定地思忖着。白鬼子越来越近了,他一眼瞧见路旁边有一坨大石头,石头下有一丝泉水流出,他急中生智,就势将柴担往石头边一放。抽出镰刀使劲地挖石崖下的泉口。“干甚么!”五个白鬼子端着枪一拥而上,将杨世峻围住,五双贼眼一齐朝着杨世峻溜溜转,射出逼人的凶光!“我口渴得不得了啦,你们看,多好的泉水哟!”杨世峻若无其事地回答,继续挖他的泉水。五双贼眼扫视了他一阵,见是个地道的砍柴人,并未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也就不吱声了。其实,他们口也渴得很,又走累了,于是都一个个往大石头上坐下。“快挖,多聚点水,我们也喝上一口!”一个瘦猴样的冲着杨世峻喝道。“嗯,我不正卖力挖么?”
 挖呀挖的,不一会便挖出了一个蛮大的坑,没过多久,就聚满了一坑清清冽冽的泉水。杨世峻“请”五个白鬼子一一喝过泉水,然后自己俯身用嘴贴着水坑,“咕咚、咕咚”地吸了个饱!
 五个白鬼子喝过泉水,陆续起身,那个瘦猴似仍有点放不下心,伸出刺刀朝两捆柴捅了几下,又瞧了一阵子,还是未发现什么,于是手一挥,领着他的同伙,哼着逍遥曲儿径直往甘露亭的山道上去了。这时,杨世峻绷得特紧的心弦才放松了。他乐颠颠地挑上柴担轻悠悠地出了白马冲……
 说来也巧,自从杨世峻在这里挖下泉坑后,这泓泉水便越流越大,越来越清甜可口。上下山的路人无不喝上几口。后来,白马冲人干脆把这里改成了一口水井。
改名抒志
威名显赫的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杨勇原名杨世峻,他是怎样改名的呢?说起来可有个故事呢。
杨世峻13岁那年正在家乡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念高小一年级。当时,北伐军已攻占长沙城。在革命形势鼓动下,杨世峻参加了儿童团。一天,体育老师组织儿童团在学校操坪上练队列,文家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里仁学校校长陈世乔经过操坪。先生见就数杨世峻的步子走得好,便停下脚步当众夸奖杨世峻,啧啧称杨“是个当兵的好料子”。体育老师接话:“他的口令也喊得挺好的呢!”先生禁不住乘兴叫杨世峻出列喊着试试。cctop.杨世峻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的迈步队列前中央,脚跟一磕,做了个深呼吸喊道:“稍息,立正”先生听了杨世峻那洪亮有力的口令,越发高兴,连声夸:“好,好呀!丹田之气很足嘛!”先生兴犹未尽,走近队伍前,大声说:“同学们,你们都应该象杨世峻这样,认真对待军事训练,增强军事素质。‘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一种陈腐的偏见。同学们想想,如果没有北伐军将士浴血奋战,会有我们今天扬眉吐气的好日子么?同样,要保住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没有手握武器和忠诚于革命事业的战士也是绝对不行的啊!”
说到这, 陈世乔先生环视了一下大家,继续说道:“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诗篇中曾这样歌颂爱国将士‘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这说是说,忠诚、勇敢、刚强不屈,才是一个好儿男应有的阳刚之气呀!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把‘勇’字分成两部分,上面像不像一顶‘帽’子,下面像不像一个‘男’字呀?”同学们齐声答:“象!”先生紧接着往下说:“男儿戴上军帽当然就是士兵,所以这‘勇’字就正是形容士兵的。我希望同学们发奋读书的同时,要刻苦参加军事训练,砥砺志节,把自己锻炼成一名能文能武的预备士兵,以便将来能担当革命重任。”
杨世峻受到校长的当众夸奖心里甜滋滋的。校长的话就数他听得最认真,心里记得特别牢。在以后的学习训练中,他更加刻苦努力。不久,他就当上了文家市儿童团的队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了文家市地区一名杰出的年轻革命者。
1930年6月,17岁的杨世峻梦寐以求当红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经浏八区苏维埃政府介绍,去平江县黄金洞参加了彭德怀同志领导的红军随营学校。根据杨世峻参军前的表现,不久,随营学校党组织就批准他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被选为党支部青年委员,还被任命为政治队的班长。
从此,杨世峻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可是他脑子里总在酝酿着给自己改个名字,以适应这种新生活,激励自己做一个文武双全、忠勇兼备的红军战士。改个什么名字才好呢?一连好多天,他拟了好几个名字,但都是很快被自己否定了。一天,一个灵感突然涌上心头,13岁那年,他受到 陈世乔先生当众夸奖,先生给同学们讲屈原‘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诗句,讲解“勇”字时的那一幕竟然鲜明地闪现在他的脑海里。他双手一拍,高兴地跳了起来,顿有所悟地自语道:“好,就取这个‘勇’字!”于是,杨世峻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勇”,向校领导报告后,得到赞同和批准,这以后,杨勇以忠诚、勇敢、刚强不屈的好儿男阳刚之气刻苦学习,英勇作战,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上,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迈向了他的将军之路。
乡亲开国上将

他是乡亲口中的三害之一,为何却以 ”忠孝”之名流传千古

《神雕侠侣》里面,郭靖曾对杨过说起,给他起名过,字改之的缘由,是希望他能知错就改。而杨过也不负所望,除暴安良,终成一代大侠,但这只是小说家言。 在中国历史上,确有一位知错能改,成为后世模范的英雄人物,那便是周处。 01 为祸乡里 周处,字子隐,西晋时期义兴阳羨(今江苏宜兴)人。其父周鲂,是原来吴国的鄱阳太守。周处少年时父亲就已过世。 不到二十岁,便膂力超群。喜好纵马驰骋,在田野间打猎。又不拘小节,行为疏放,做事随心所欲,州里的百姓受其所扰,对他既害怕,又厌恶。 年龄渐长,周处也知道自己被乡人们所不喜,有了改变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在和父老们聊天时问: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还有什么事让大家高兴不起来呢?” 想来,答话的老人要不是喝高了,就是被周处害过,当面就感叹道:「 ”三害不除,有何可乐的?” 周处也实在,接着问:「 ”是哪三害?”答:「 ”南山上有吊睛白额猛虎,长桥下有翻江食人蛟龙,和你一块儿并为三害。” 被人当面说成是祸害,搁谁都受不了!但周处此时已有心向善,竟不生气,说:「 ”像这些祸患,我能除去。”老人说:「 ”你要是能除了这三害,简直就是整个郡都值得庆祝的高兴事,又岂止是去除了灾害这么简单。” 这也是一个真敢问,一个真敢答! 02 勇除三害 人生最牛的事就是实现自己吹过的牛。 周处于是进山用弓箭射杀了老虎。又跳入河中和蛟龙进行搏斗(此处的蛟龙应是鳄鱼),蛟龙沉浮翻滚,游了几十里,而周处一直紧随其后,经过三日三夜,大家以为周处和蛟龙一起死了,都如过年一般相互庆贺。 周处杀死蛟龙后返回乡里,听闻父老们在相互道贺,才知道大家对他平时的行为痛恨到何种程度。 黯然神伤的他去求教当时东吴的名士陆机、陆云兄弟。当时陆机不在,见到了陆云,便将自己的经历告知了陆云,感叹道:「 ”想要开始修养操守品行而年纪已大,恐怕是来不及了。” 陆云既知他有降龙伏虎的能力,又岂会看轻他,于是对他说:古人看重早上明白道理而晚上就能改正。你前途还可以,就怕立不下志向,何必去担忧不能彰显名誉于世间!” 周处于是磨砺意志,发奋读书,既有文采,又有仁义刚烈的志向,与人交谈必是忠义诚信,还能时时克制自己的情绪行为。终于将「 ”自己”这一害也除去,新生为一名五好青年。 03 出仕为官 一年后,名声传出,本州政府对他伸出橄榄枝,任命他为东吴的东观左丞。孙皓统治末期,已官至无难都督。 等到西晋灭吴后,灭吴主将王浑在吴国的皇宫——建邺宫举行酒宴,喝嗨了的时候,对在场的吴国旧人说:「 ”在座诸位都是亡国后留下来的人,难道就没有一点感伤吗?” 周处对於志得意满的战胜者,不卑不亢回怼道:「 ”汉末天下分崩离析,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的感伤,又怎么会只有一个人呢!” 当时西晋篡夺曹魏天下刚四年时间,王浑从曹魏官员转为西晋官员,论身份也属于亡国之人,自然被这一番话怼的满脸通红。 周处进入洛阳后,渐渐升任为新平太守。在任期间,对戎狄等少数民族进行安抚讲和,先前反叛的羌族部落也重新归附,雍州土地上遍是对他的赞美。 转而担任广汉太守。前任太守积压了很多诉讼案件,竟然还有三十年前的案件没有裁决。周处详细了解了其中曲直,很快便将这些案件处理完毕。 后以母亲年老,辞官回到故乡。 不久朝廷征召他担任楚地内史,他没去赴任,朝廷紧接着又征召他担任散骑常侍。周处说:「 ”古人辞大不辞小。”于是先到了楚地。 此地刚经历死亡祸乱,人员复杂,风俗各异,周处以儒家的思想来教育敦促他们,又将无人认领的尸骸和野外散乱的白骨安葬好,这才响应征召前去赴任散骑常侍,远近之人对他的行为都交相称赞。 04 得罪权贵 到他在都城做官时,就经常对朝廷行为劝谏讽喻。后来又升任御史中丞(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负责对朝臣纠察弹劾,而周处履职尽责,从不避讳宠臣贵戚。 司马氏夺天下后不久,就出现了王崇石凯斗富的闹剧,晋武帝不但不管,在他后宫中反而出现了羊车望幸的荒淫之事。及至他的儿子,也就是那个问青蛙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那个「 ”白痴皇帝”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专权,朝政乌烟瘴气,八王之乱起,大臣们崇尚奢侈,贪腐之风盛行。周处刚直的处事风格触动了不少权贵的利益。 梁王司马肜,司马昭的八弟,司马炎的叔叔,被后世评为处高位而没有坚强的意志,遇危事而不能舍生取义,政治上如墙头草,随风倒,也是个蔫儿坏的主,因为违法乱纪,被周处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处理,因此而得罪了他。 05 陷害出征 公元296年,西北氐、羌等族拥立齐万年为帝,举兵叛乱。朝中权贵厌恶周处,想借刀杀人,便都推荐他,并说:「 ”周处是吴国名将的后代,忠勇刚烈且果敢沉毅。”于是朝廷封周处为建威将军,隶属夏侯骏(夏侯渊之孙)西征。 伏波将军孙秀知他此去必死,就对他说:「 ”您有老母在堂,可以以此推掉这件差事。”周处慨然答道:「 ”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然辞别母亲为君王做事,父母又哪还有儿子?今日便是我报效国家的时机。” 齐万年听闻周处要来,对左右说:「 ”周处昔日在新平做官,我知其为人,文武双全,若独自带兵而来,势不可当。如若受制于人,便可一战而擒之。” 既而朝廷下令梁王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周处知道司马肜心怀怨恨,必会陷害自己,但自认为人臣尽节,不宜推辞畏惧,于是心怀悲愤,感慨上路,想来心中已经坚定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思。 中书令陈准知道司马肜将会徇私报旧日之仇,于是上书皇帝:「 ”夏侯骏和梁王司马肜皆是贵戚,绝非将帅之才,进不求功名,退不惧惩罚。周处南方人,忠勇果劲,与这二人有旧怨而无后援,一定会丧命。应该下诏让孟观(当时的猛将,又是帮助贾南风夺权的宠臣)领精兵万人,为周处先锋,必能歼灭贼寇。否则,司马肜一定会让周处担任先锋,那样的话,一定会失败的。” 可是把持朝政的贾南风又怎会听他的? 06 壮烈殉国 当时贼寇屯兵梁山,有七万之众,而司马骏逼周处以五千兵前去攻击。 周处说:「 ”军队没有后援,一定会失败,我一死倒没什么,却要连累国家徒增耻辱。” 司马肜不听,只是命令周处进兵讨伐,周处只得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至六陌(今陕西兴平)攻击齐万年军。 开战之前,周处手下军人还未进食,司马肜便催促下令赶快前进,并断绝了他的后援。 周处知道此战必败,赋诗一首:「 ”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说完后便展开战斗,从早上到傍晚,斩首以万计。弓弦被拉断,弓箭已用完,而卢播、解系带兵在旁观战不救。 左右亲兵劝他撤退,周处手按剑柄说:「 ”这是我奉行臣节,为国献身的时刻,为何要退!况且古代良将受朝廷之命,出入凶险之地,都是有进无退。而今诸路军马不守承诺,势必不能救援。我身为大臣,以身徇国,有何不可!”于是力战而死。 战后,朝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赐钱百万,墓地一顷,京城地五十亩为宅邸之用,又赐皇家田地五顷。皇帝下诏说:「 ”周处母亲年老,加上是远方人,我每每怜悯她,赐给她医药酒米,直到她终年。” 07 后世评价 等到司马睿当皇帝时,为褒奖周处而商量给他加谥号,太常贺循说道:「 ”周处德行清雅方正,才能度量均超出当时的人;历任四郡官长,安定人心执行好的政策;入朝监理百官,严守臣节而不畏权贵;带兵出征,面临危险而舍生取义。这都是忠良贤臣盛美的德行,英烈勇士高远的节操。按照谥法:义无反顾的执行美德就是孝。”所以就以「 ”孝”做了他的谥号。 可悲的是,那个陷害他的司马肜,谥号也是「 ”孝”。 房玄龄在编撰《晋书》时,写完周处的经历后,感叹道:仁义岂是天生,遵从既是君子,背弃便是小人。周处少年时行为放纵,不受约束,堪比凶蛟猛兽,纵横乡闾荼毒乡亲,但最终能战胜自己,振奋精神,闻过则改,轻生重义,以身殉国,可谓志节之士。 王守仁曾感叹: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看周处一生,无论是勇除三害、为官执政、战场效命,都能牢记当初立下的志向,以仁义君子的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正应了孟子的那句名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细笔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相关参考

今日人物10月28日,杨勇、叶圣陶,那些出生和去世的名人大家

[生]106年前,1913年10月28日:data-filtered="filtered"杨勇上将出生于文家市清江一贫农家庭。杨勇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杨勇,原名杨世峻,湖南浏阳县人。杨勇将军是威名赫

使蒙哥马利折服的杨勇上将,毛主席称赞“上将扬勇”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如云战将中,杨勇将军是威名赫赫的“三杨”(杨勇、杨得志、杨成武)之一。在长征路上,在平型关大捷中,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里,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杨勇将军智勇双全,百战百胜,勇

勇冠三军的杨勇上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如云战将中,杨勇将军是威名赫赫的“三杨”(杨勇、杨得志、杨成武)之一。在长征路上,在平型关大捷中,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里,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杨勇将军智勇双全,百战百胜,勇冠三

开国上将钟期光的故事

他是开国上将,人称巨头,救过刘少奇,孙女是著名演员现在有个非常活跃的著名女演员,她的身世非常让世人好奇,猜来猜去没完没了,很多人都说她是某位开国名将的孙女。现在,她的家世还在受世人争论,不过,另外还有

开国上将杨得志的故事

杨得志(1910-),湖南省醴陵县人。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1师班长、排长、连长,第45师管理科科长、93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

开国上将杨成武的故事

杨成武(1914-),福建省长汀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十二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政治委员,

开国上将许世友的故事

  许世友和酒  在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许世友可称得上是一位“饮中豪杰”。一直到逝世,他嗜酒之癖也未改变,可以说酒伴随了许将军的一生。  1933年1月23日,许世友率红34团解放了川北重镇巴中。

十个有关开国上将的历史小故事

1.1943年夏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作报告。陈赓将军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将军不语,取主席搪瓷杯“咕咚咕咚”喝之。而后,擦嘴、敬礼、报

开国上将王震与北大荒的故事

  早在1954年,王震就派铁道兵五师副师长余友清率部踏查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一带荒原,最后选点在虎林县境内。1955年夏天,王震两次来密山视察,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开发北大荒的报告

开国上将黄永胜为何对罗荣桓元帅感激涕零? 这里面有个小故事

在四野的诸多猛将中,黄永胜能打仗是出了名的。林彪之所以器重他,并非因为他会拍马逢迎,而是因为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是,一支部队能够长期打胜仗,只靠一个善战的司令员和一群能打的将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