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欧洲的匈奴帝国

Posted 草原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威震欧洲的匈奴帝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威震欧洲的匈奴帝国

2、匈奴 匈奴西迁和阿提拉帝国

威震欧洲的匈奴帝国

匈奴骑兵
公元一世纪,活动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受到汉朝的多次征伐,于公元91年从新疆北部西逃,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所谓“匈奴西迁”。对于匈奴的西去,我国史籍虽有记载,但十分简略,至于匈奴最后何处去,史籍没有记载。公元4世纪中期,一支被欧洲人称为“匈人”的强大骑兵队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境,以后席卷欧洲的大部,并以匈牙利平原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匈人究竟是什么人?他们来自何方?这是欧洲人长期以来一个未解之谜。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西交通的发达,东西学术的交流,史学家们才逐渐弄清出现于欧洲的匈人原来就是从中国西迁而去的匈奴。史学家们不仅考证清楚了匈奴的西迁路线,也知道了他们是怎样入侵欧洲的。
1、在里海北岸草原休养生息
公元91年从新疆北部西逃的匈奴,首先到达乌孙(今伊犁河上游一带),在这里停留了几十年。公元155年,我国北方另一游牧民族鲜卑人自东而西进攻乌孙,匈奴又被迫西迁。由于迁徙途程很艰难,匈奴单于(匈奴首领)把老弱留在乌孙,只率领2--3万精壮善战的人踏上征途。他们从乌孙出发,经过康居(今独联体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折西北方向,穿越咸海北岸,再向西进发,于158年抵达里海北岸草原地带。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匈奴的骑兵马不停蹄,横贯欧亚大陆,直线距离达2600公里。从此,匈奴就在这里休养生息了近200年。
里海北岸草原是东欧大草原的一部分。在东欧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的主要民族有乌果尔人和阿兰人。阿兰人分布在顿河以东至伏尔加河、南至高加索山脉的里海草原地带,我国史籍称之为“奄蔡国”或“阿兰聊国”。阿兰人是饶勇善战的民族,它的骑兵曾消灭罗马最优良的步兵军团。但西迁匈奴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毫不费力地占据草原作为安身之地。 匈奴所以能如此顺利地占据里海北岸草原,主要得助于东欧草原气候的变化。从公元2世纪开始,携带云雨的大西洋气旋改变了路线,由吹向草原转而吹向草原以北的森林地带,甚至吹向极地苔原。由此而引起了伏尔加河的集水面积偏向北方,里海和咸海水位下降,沙漠扩大,森林退向北方,湿润的草原干旱了。这场旱灾直到4世纪中期才结束。大旱灾迫使原来居住在草原上的乌果尔人和阿兰人进行迁徙。乌果尔人趁冬季结冰时向北沿鄂毕河和伏尔加河北上,到达森林地带和北部苔原。阿兰人则向西渡过伏尔加河,到达里海北岸。这样里海北岸地区就形成一个没有居民的自由空间。草原的荒漠化对于匈奴来说,并没有什么妨碍,因为匈奴原本长期生活于中国干旱的漠北地区,是一个特别能耐旱的民族,何况里海北岸的荒漠化远非中国的漠北可比,辽阔的干旱草原正适合匈奴的粗放的游牧业。就这样,空旷的荒漠化草原成为了匈奴休养生息的安全地域。匈奴所以能在里海北岸草原上休养生息,除了得助于“天时地利”之外,也由于这一时期的匈奴一改以往不断侵扰相邻民族的习性,而与周边民族,尤其是北邻的乌果尔人友好相处,彼此没有发生冲突。 近二个世纪的休息生息,使匈奴积聚了力量而在4世纪中期勃兴于欧洲东境。
2、连败阿兰人和哥特人
匈奴的再次西迁,并深入欧洲腹地,始于公元4世纪中期。这次西迁,与欧亚大草原的旱灾结束有关。公元4世纪,季候风把太平洋的水份重新带到了戈壁沙漠,而气旋也把大西洋的水份再度带到伏尔加河以东,草原上长达一个世纪的旱灾因此而结束。咸海和里海的水位相继升高,伏尔加河以东的草原地带又增加了湿润度,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因而南移,干旱草原的面积因而缩小。匈奴经营的是粗放的游牧业,需要人口稀少的辽阔的空间。当旱灾结束,干旱的草原越来越狭小时,匈奴的庞大畜群便显得拥挤。另觅新的生存环境,是匈奴再次西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促成匈奴进行这次西迁的是阿兰人的东归。2世纪,阿兰人离开渐渐变得干旱的里海沿岸草原,但在他们的心目中,这里仍是他们的土地。当天旱结束,长满各种青草和禾本科植物的草原又向东伸延时,阿兰人纷纷东归故土。他们把草原上的匈奴人看成是入侵者。阿兰人和匈奴人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匈奴与阿兰人的战争开始于公元360年。阿兰人的力量远远超过匈奴。阿兰人有精良的骑兵,在西边又有一个可靠的同盟者--东哥特人。东哥特是当时雄踞东欧的一个大国,它的境域从波罗的海直到亚速海,从蒂萨河到顿河,境内外臣服于它的民族有10多个。阿兰人还拥有要塞,而匈奴却不懂攻占要塞的方法。但由于匈奴与其周围的民族友好相处,这些民族与匈奴并肩作战,从而大大壮大了匈奴的力量。同时,匈奴又运用频繁的骚扰战术,使阿兰人疲惫不堪,终于在370年战胜阿兰人。匈奴以迅速移动的骑兵队伍控制着从里海到亚速海的北高加索草原。阿兰人被匈奴打败,消息传开,震动了欧洲,欧洲人把这支形貌有别于他们的胜利者称为“匈人”。
匈奴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阿兰人并没有彻底溃败,他们仍据守着山麓的要塞,同时控制着顿河的河滩平地,它的同盟者东哥特人则集中实力扼守着顿河的陡峭的右岸,阻挡着匈奴的进攻。匈奴对东哥特人的战争始于37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匈奴避开正面之敌,迂回到东哥特人的背后,使东哥特人措手不及。匈奴在与阿兰人作战时,靠打猎维持给养,以小规模的骑兵队伍,一边作战,一边打猎。据史家记载,371年,匈奴的骑兵看见一只母鹿在塔曼半岛(亚速海南岸的半岛)上游荡。他们立刻追赶捕猎。母鹿被赶到海岸边,一纵身跃入海中。它在水中“时而向前走几步,时而停下来”,就这样涉水过了海峡,到达对岸克里木半岛。捕猎者跟随着它,弄清了水下浅滩的位置,知道沿着这样的浅滩,便可涉水过海峡。
匈奴就这样沿着浅滩涉水过了海峡。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俘获了克里木半岛沿海地区的西徐亚人。接着,穿过克里木半岛,直达彼列科地峡,出现在东哥特人的后方。这时的东哥特人已非匈奴的对手。他们的国王赫曼立克已经110多岁,老迈无能,无法摆脱险境和适应变化的形势,臣属于他的各民族因饱受欺凌,不仅不受其控制,反而援助匈奴。375年,赫曼立克眼看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大部分东哥特人投降了匈奴,不愿投降的则西向投奔分布在今罗马尼亚的西哥特人。匈奴继续向西挺进,进逼西哥特。西哥特人在德聂斯特河上设营布阵,企图阻止匈奴渡河。
然而匈奴却在远离西哥特人设营布阵的德聂斯特河上游偷渡,向西哥特人的后方发动突然袭击,西哥特人大败,纷纷逃窜到多瑙河边。376年,他们在得到罗马帝国的允许后,渡过多瑙河,在南岸的麦西亚地区(今保加利亚境)住下来。至此,整个南俄草原和多瑙河下游北岸地区尽为匈奴所占据。 400年,匈奴继续向西挺进,长驱直入欧洲腹地,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匈牙利平原,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境域辽阔、威震欧洲的“匈奴帝国”。
匈奴帝国欧洲

匈奴 匈奴西迁和阿提拉帝国

匈奴西迁和阿提拉帝国

曾经推动欧洲许多部落迁徙的匈奴人的西迁,其具体过程和影响素为史家所重视,本文对此作一些概略介绍。

蒙古高原上的匈奴

匈奴是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夏代称“荤粥”,在商代称“鬼方”,在西周称“猃狁”,在春秋时称“戎”、“狄”,至秦汉始有匈奴之称。匈奴族诞生兴起的摇篮,在漠南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山脉一带,后逐渐向北扩展至漠北。公元前三世纪,匈奴进入铁器文化时代,社会发生阶级分化。氏族贵族奴役压迫奴隶和平民,势力不断增强。公元前209年,有军事首领冒顿杀其父头曼,夺得大权,统一各部,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①。自此匈奴便完成其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建成一军事奴隶制的国家。

匈奴当冒顿单于统治时,曾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南侵中原,北取浑窳、屈射、丁零、隔昆、新犁,西北并征服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傍等二十六国。其领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为便于统治,匈奴单于将政权机构划分为三部分:首脑单于庭,直辖匈奴中部;左贤王管辖匈奴东部;右贤王管辖匈奴西部。单于是匈奴最高军事、行政首脑。左、右贤王是其下的最大的军事、行政长官。匈奴军事贵族,将全体匈奴丁壮编为“甲骑”,迫使他们去进行无休止的战争。其目的一是要“得人以为奴婢”;二是要卤获丝绸和酒米食物,以满足贵族们的奢侈享受和社会需要。繁荣、富庶的中原地区是匈奴最大的掠夺目标。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出兵反击匈奴。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一战被击败后,他深感无力抵抗,只得采取消极的和亲政策,以公主嫁单于,岁给匈奴絮、缯及酒米食物。可是这并未能终止匈奴的侵扰。文帝时,匈奴“岁入边,杀略人民甚众。云中、辽东最甚,郡万余人。”(《汉书·匈奴传》)及武帝即位,汉朝国力强盛,遂发动反击匈奴的正义战争。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几次出塞远征,给匈奴军事贵族势力以沉重创伤,汉边境威胁暂时缓和下来。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一部分以郅支单于为首,逃奔中亚,为汉将陈汤所消灭;一部分以呼韩邪单于为首,归附中原汉王朝。自此汉、匈关系和好,匈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东汉初年,匈奴奴主贵族侵扰势力重新抬头,又成为汉边境的严重威胁。不久匈奴内乱,管领南边八部的右奠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于公元48年,重新接受中原汉王朝的统一领导。至此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贵族坚持掠夺政策,继续与汉为敌。史记匈奴连年“杀略钞掠”,“北边无复宁岁”,最严重时,汉只得让“河西城门昼闭”。明帝时,东汉国力增强。于是又发动一次征伐北匈奴的正义战争。公元89年,以车骑将军窦宪为首、耿秉为副的汉军,在南单于和缘边义从羌胡兵的配合下,大破北匈奴,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又得八十一部降众,前后二十余万人。汉军追至燕然山(今杭爱山),出塞三千余里,刻石纪功而还。翌年,汉兵会同南单于出鸡鹿塞(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南),再破北匈奴。公元91年,窦宪“复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大破之”(《后汉书·窦宪传》),斩阏氏名王已下五千余级,单于与数骑脱亡,向西边的乌孙逃去。汉反击北匈奴的战争胜利地告一结束。

匈奴统治集团的分裂,除权力争夺这一政治因素外,还有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因素。原来匈奴人以游牧畜牧为生。他们在大漠南北,放牧牛羊马驴等牲畜,“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史记·匈奴传》)这与南面以农业为生的中原汉族人民的生活条件迥然不同。游牧地区的牛马、羊毛、肉类、乳制品等是中原人民所缺少而又需要的,汉人所产的谷类和手工业产品也为游牧部落所必需。因之匈奴上下层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用牛马、毛皮换取汉人缯絮酒食。《汉书·匈奴传》有匈奴“乐关市,耆汉财物,汉亦通关市不绝以中之”的记载。《后汉书·南匈奴传》也记北匈奴“远驱牛马与汉合市”。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是游牧地区经济和农业地区经济的共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一个重要条件。匈奴迫切需要同汉发展经济文化联系,这一点集中反映到政治上,就有以呼韩邪为首的亲汉派贵族集团的出现。与此同时,匈奴也存在一股与汉敌对的社会势力——军事奴主贵族集团中的保守派。他们遵“先古之制”,视掠夺是一种“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①。他们不愿发展商品生产,通过关市来换取中原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宁用掠夺手段来猎取财物。以郅支为首的军事贵族集团即代表这些无视匈奴人民与汉和平友好往来愿望的军事保守派势力。匈奴社会内部的这两股力量反复较量、斗争,最后至东汉,亲汉势力占据绝对优势,那与汉敌对的北匈奴,在内外夹攻下失败了。它无法在漠北立足,便只得向西奔逃,把掠夺战争强加到西方各国人民的身上去了。

北匈奴西迁

北匈奴退出漠北,向西发展,经过三百年,深入欧洲腹地,激起西方社会政治的大变动,是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关于匈奴人的西迁过程却长期不为人知。因为此事东西方古典作家都缺少记载。我国古代史学家记匈奴在大漠南北的活动,十分详尽;而于北匈奴的西迁,只偶尔提到。罗马晚期的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约330—390年)著《历史》,有关于匈人(Huns)越顿河入侵欧洲的最早记载。可是匈人原住何处,是怎样地来到,却一无所知。十八世纪,法国人德奎内著《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首次提出欧洲的匈人即中国史书上的活动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人。后来德国人希尔特著《伏尔加河流域的匈人与匈奴》,对德奎内匈人即匈奴人的说法进行详细论证,至此,匈奴西迁始为学术界所留意。在我国学者研究过匈奴西迁的有洪钧、章太炎、梁启超等。近年齐思和等又进一步作了些探讨。现在北匈奴西迁的具体过程大体上总算弄明白了。

北匈奴西迁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 伊塞克湖和伊犁河流域时期(公元91至160年)

公元91年,北匈奴被东汉击败后,向西逃至乌孙。《后汉书·南匈奴传》说:“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乌孙是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的游牧国,地方宽广。北匈奴逃至其地后,仍不时出没天山,进行侵扰。公元119年,北匈奴攻入伊吾(今新疆哈密县),杀死汉将索班。此后,北匈奴呼衍王常来往蒲类海(今巴里坤湖)一带,专制西域,入寇河西。东汉朝庭乃以熟悉西域的班勇为西域长史,出屯柳中(今吐鲁番东南的鲁克沁)。公元124年,班勇发龟兹等国兵,击走北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今新疆腾格里山)。公元126年,班勇再发诸国兵进击呼衍王,呼衍王逃走,其众二万余人附汉,北单于亲率万余骑来救,也被汉军击退。后班勇调归,北匈奴又往回侵扰。公元134年,汉车师后部司马率加特奴掩击北匈奴于阊吾陆谷(在今新疆博格达山),斩首数百级。翌年,北匈奴呼衍王率兵反扑,侵入车师后部。公元137年,敦煌太守裴岑将兵出击,杀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破灭其众。公元151年,又有一个呼衍王将三千余骑入侵伊吾,汉将司马达出兵至蒲类海,呼衍王退去。此后史书就没有北匈奴入侵的记载了。但两年后即公元153年,《后汉书·西域传》还提到车师后部王阿罗多叛汉,逃入北匈奴,“戊校尉阎详虑其招引北虏,将乱西域”。这说明此时北匈奴还在乌孙一带活动。

(二) 锡尔河及其以北地区时期(公元160至290年)

北匈奴在公元160年左右离开乌孙,西走康居。康居位于锡尔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不过西走的北匈奴不是全部,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后建悦般国。《北史·西域传》说:

“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

南北朝时,乌孙为蠕蠕所侵逼,已迁到葱岭山中,故此处说伊犁河流域的北匈奴遗留所建之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北匈奴进一步西迁康居同汉在西域所给予的反击有关,更重要的是遭到新兴的鲜卑的威胁,无法在伊犁河流域立足。公元一世纪,中国北方的鲜卑族逐渐兴起,到二世纪檀石槐时,它“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后汉书·鲜卑传》)北单于遗留于漠北的十余万落归属了鲜卑,自号“鲜卑兵”。逃至乌孙的北匈奴,因乌孙遭鲜卑打击,也受到严重威胁。在此种情况下。它只得把掠夺矛头再次指向西方,沿着西汉时郅支单于的老路,侵入康居。

(三) 顿河以东、里海以北地区时期(公元290至374年)

北匈奴在康居的活动,史书不记。它在什么时候离康居西去,也无直接记载;但有间接资料说明它在公元290年左右达到顿河以东、里海以北地带。《北史·西域传》说: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是三世矣。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魏克姑臧,悉见虏。文成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

奄蔡国,一名阿兰,又叫粟特。其居地在顿河流域及里海以北一带。据《魏书》记载,后魏通西域,始于公元435年。这一年后魏“遣使者二十余辈使西域”;同时有“粟特国遣使朝献”。《北史》记匈奴侵入粟特(奄蔡)的史事,必是从后魏使臣或商贾中得到的。“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这是使者商人追叙历史口吻,忽倪应是与他们同时代的君王。中国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按此计算,“有其国”当是九十年前的事。如此匈奴征服阿兰应发生在后魏通西域之前九十年,即公元345年左右。阿兰人勇猛善战,匈奴自侵入,至杀其王而彻底征服其国土,必有一甚长的过程。据阿尔明尼亚史学家法斯塔斯和摩西记载,当公元290年时,亚美尼亚国王的军队中,不但有阿兰雇佣军,还有一队匈奴士兵。此匈奴士兵不可能从南方的波斯,西方的黑海和东方的里海募得,只可能来自顿河流域及里海以北一带的阿兰。这样,我们可确定公元290年为匈奴侵入阿兰的开始年代。

匈奴彻底征服阿兰,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历史》对此事亦有记述。他说匈奴人从东方冲杀过来,阿兰人予以坚强的抵抗,双方发生大战。阿兰人虽然十分勇猛,却敌不过匈奴骑兵,终于国土被征服,一部分四散逃奔,大部分降服于匈奴。他们作为“同盟者”,随匈奴人出征,成为匈奴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地区时期(公元374至400年)

公元374年,匈奴在其国王巴兰姆伯尔率领下,越顿河,侵入东哥特人领地。此时东哥特国王亥尔曼利克年老力衰,初战失利。他不忍亲睹国破家亡,旋即自杀。后来东哥特人虽然继续奋战,终仍不敌,为匈奴所征服,一部分西奔,逃到西哥特人那里。西哥特人国王阿散纳利克闻匈奴来袭,忙在德涅斯特河畔整阵以待。不料匈奴人不正面进攻,却乘月夜,从上游偷过河去,猛袭其后方,西哥特人大败,纷纷逃窜,后得到罗马皇帝允许,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不久,东哥特人赶来,也渡过多瑙河,与西哥特人汇合。这些逃奔者后来由于罗马官吏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巨大的反抗浪潮。公元378年,罗马皇帝瓦连斯亲自率兵出征,被哥特人所杀,帝国遭到沉重的打击。

匈奴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努力巩固统治,人口猛烈增加。此时大规模的进攻暂时停止了,只有一小队匈奴人越过多瑙河,和哥特人一道,骚扰东罗马。又另有一股匈奴人越高加索山脉南下。公元384年,他们进至美索不达米亚,攻爱德沙城。公元396年,又兵临萨珊波斯帝国首府泰西丰。这些小规模的侵扰,未能产生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西迁过程中,匈奴人不时吸收被征服部落人民加入自己的队伍,又与之通婚,这就无法保持纯粹的蒙古人种血统。有考古学家说:“古人类学材料表明,匈人是一个混合民族”。这是不错的。但四、五世纪罗马人记载,匈奴人中等身材,宽胸阔膀,四肢粗健,颈脖强壮,头颅圆形,双目细小,鼻子扁平,胡须稀疏,这些特点看来证明匈奴人的主体依然属于蒙古人种。

匈奴人为何在几百年间不断西迁?有些人企图用“外力的影响”来解释,好象匈奴每西迁一步都是由于受到其他民族压力的结果。的确,东汉与鲜卑曾给匈奴以打击,促使其西去中亚。但匈奴自锡尔河流域西迁里海、顿河一带,又渡顿河进入多瑙河地区,却并无何种民族从后给以压力。外因为条件,内因是根据,强大的汉和鲜卑挡住匈奴向东、向南发展,它就转向西方,“外力的影响”,只此而已。匈奴奴隶主贵族利用牧民流动特点,裹胁部众,无休止地向外发动战争,掠夺奴隶和财富,这一点才是匈奴西迁的社会根源,即其内因。匈奴劫掠,不仅我国史学家司马迁、班固、范晔等多有论述;西方作家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也有反映。他说,匈奴人“内心中燃烧着毫无人性的抢劫别人的欲望,对邻近的部族,大肆烧杀,一直攻打到阿兰人”。又说匈奴人追击西哥特人,大肆抢劫,后来“因为掠夺的东西过多,以致阻碍了他们的行动”,讲匈奴西迁,强调“外力的影响”,而忽略内因,那是不尽妥当的。

阿提拉帝国

从公元400年起,匈奴在乌尔丁领导下,又开始大规模的进攻,它夺占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引起日耳曼族的进一步迁徙。公元410年,西哥特人侵入意大利,攻破罗马城,烧杀劫掠,使西罗马遭到沉重的打击。

乌尔丁是一个虚荣心极重、不可一世的骄傲君王。有一次他指着太阳对东罗马色雷斯省总督说:“凡是它照射的地方,只要我乐意,我都能征服。”可是历史总爱捉弄人。公元408年,乌尔丁渡过多瑙河侵扰东罗马边境。当他满载虏获财物准备归去时,突遭罗马人袭击,大败而逃。不久,乌尔丁即离开尘世。以后若干年,关于匈奴的情况,我们全无所知。

进入五世纪二十年代,匈奴在新兴的阿提拉王朝统治下,日益强盛壮大,又成为罗马帝国的严重威胁力量,史称阿提拉帝国。

阿提拉王朝的建立者并非阿提拉本人,而是其叔父奥克塔尔。此人生平事迹,我们所知不多。他在一次进攻莱茵河畔勃艮第人的战斗中丧生,由兄弟卢加继位。卢加于公元422年和公元426年两次进攻、蹂躏色雷斯和马其顿。东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乌斯二世被迫向匈奴年贡350磅黄金,并允许在边境上互市,借以换得国境上的安全。公元434年卢加去世,王位由两位侄儿布列达和阿提拉继承。他们继续进逼罗马,要罗马交出匈奴外逃的叛逆;并以两王在位为由,年贡翻一番,增至700磅黄金。东罗马无奈,一一遵从。布列达和阿提拉虽然联合统治,但各有自己的领地。公元445年布列达遇刺身死,据说这件事是阿提拉主谋的。布列达死后,阿提拉独掌军政大权,成为匈奴帝国的唯一君王。

据约尔丹尼斯记载,阿提拉身材矮短,扁鼻子,黑皮肤,宽胸巨额,行动时,步态高昂,目光四射,仪表十分严厉,他爱好战争,又善谋划,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君王。阿提拉帝国的社会、政治情况,史料很少提到。匈奴贵族捕捉战俘为奴,使之从事家内服役和生产劳动;也把俘虏卖给罗马奴隶贩子。阿提拉统治的是一个奴隶制的军事帝国。

阿提拉即位后,向北欧、东欧扩张,征服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许多部落。公元447年,阿提拉又兴兵进犯东罗马。据记载,他的军队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附近和北希腊的温泉关。躲缩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乌斯二世被迫签订和约(公元448年),除立刻交付6,000磅黄金外,以后岁贡增至2,100磅黄金。阿提拉帝国版图十分辽阔,西达莱茵河,南至阿尔卑斯山,北至波罗的海、北海,东至里海以北,包括阿兰人故地都在其境内。阿提拉帝国的中心地带在多瑙河中游,那是他直接管辖的领地,首府在今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

公元450年,人称“上帝之鞭”①的阿提拉开始向西罗马进攻,这是因为东罗马受到多次劫掠,被迫交纳巨款,已穷困不堪,要夺取更多的财富,只有向西发展了。阿提拉派使者去西罗马,说皇帝瓦连提尼安努斯三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曾赠送阿提拉订婚戒指②,现在应该完婚,并要求将西罗马的一半领土作嫁妆。西罗马严词拒绝,说“她早已和别人订婚,并且按照罗马法律,女子无继承遗产之权”。阿提拉有王后,并有一群妃子,实无意于荷诺利亚,只不过要找一借口而已。当要求遭到拒绝后,他立即召集匈奴战士,并自哥特人、吉皮底人、勃艮第人,河滨法兰克人、阿兰人各臣服部落中征调人马,组成大军,号称五十万,渡莱茵河,进入高卢。阿提拉为了麻痹西罗马,扬言此次出兵,是为了讨伐西哥特人,对西罗马仍然友好。阿提拉在高卢劫掠城池,一个又一个,最后围攻重镇奥尔良城。

西罗马听到匈奴进攻消息,忙派大将阿提乌斯,联合西哥特人,赶往救援。阿提拉围攻奥尔良城,久不能克,闻罗马军来,遂拔围而去,向东北迂回。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尾随追击。公元451年6月20日,匈奴大军同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大战于巴黎东南的特洛伊城(在塞纳河北岸)郊外。此役十分惨烈,据说一日之内,战死者达十五万余人,双方胜负参半。③西哥特国王狄奥多利克阵亡,余部撤走;阿提拉亦退过莱茵河,返回匈牙利。

第二年,阿提拉又聚集大军,向意大利进攻。他认为前次在高卢的失利,是因为西哥特人援助了西罗马,今番攻意大利,则无蛮族来助西罗马了。果然不出所料,阿提拉越阿尔卑斯山,长驱直入,少有阻挡。他攻下意大利东北重镇阿奎莱亚后,即直捣罗马。西罗马皇帝瓦连提尼安努斯三世惶恐万状,急派教皇利奥一世前去议和。此时匈奴军内忽然发生瘟疫,死亡甚重,军粮供应亦感不足,加之东罗马援军赶到,阿提拉知久战不利,便接受和议。罗马让匈奴满载虏获财宝而去。撤退时,阿提拉扬言,罗马如不将多情的荷诺利亚公主送去,他是还要进攻意大利的。

阿提拉回国后,于次年(公元453年)又取一少女为妃。据约尔丹尼斯记载,婚礼之夜,阿提拉狂欢痛饮,沉醉不醒。次晨侍者入室,见少女垂面哭泣,阿提拉呕血不止,已悄然离开人世了。阿提拉死后,匈奴用金、银、铁合铸的棺材埋葬。墓地严守秘密,所有参加埋葬的人员均予以处死。

匈奴帝国是斯大林所说一个“偶然凑合起来的、内部缺少联系的集团的混合物。其分合是以某一征服者的胜败为转移的”,①它不可能长久维持。强悍精明的阿提拉死去,匈奴找不出一个能够管理这个大帝国的继承人来。阿提拉的儿子们争权夺利,为瓜分帝国领地而大战。被征服受奴役的附属各国也乘机起来造反。公元454年,吉皮底人、东哥特人在匈牙利的涅达尔河畔打败匈奴人,杀戮三万,阿提拉长子爱拉克阵亡,匈奴人被迫退至南俄罗斯大草原。阿提拉帝国中心地带匈牙利平原为吉皮底人和东哥特人所占领。与此同时,阿提拉另有一个儿子率领一小支匈奴人逃至多瑙河口的南面,在那里定居下来。盛极一时的阿提拉帝国就这样彻底瓦解了。

公元461年,阿提拉有一儿子,名叫邓吉西克的,企图重建匈奴帝国,曾溯多瑙河而上,进攻河西的东哥特人,遭到失败。公元468年,他又渡多瑙河,向南进攻东罗马。这一次不但失败,而且自己也被杀死。这是史书提到有关阿提拉帝国残余的最后一件事。

匈奴人从亚洲蒙古高原西迁到欧洲,建立一庞大的帝国,在欧洲的社会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匈奴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腐朽没落的东、西罗马帝国。它的掠夺和破坏,不但加速了东罗马的衰落和西罗马的灭亡,并且在客观上有促进欧洲古典奴隶制瓦解的作用。其次,匈奴侵入欧洲,推动日耳曼族的大迁徙运动,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现代欧洲各民族的地理分布状况

即在此次社会大变动中形成。

注释

① 匈奴称天为“撑犁”,称儿子为“孤涂”。“撑犁孤涂”即天子之意。匈奴语大为“单”,王为“于”。“单于”即大王或皇帝。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0页

① 约尔丹尼斯和普利斯卡斯均不记此绰号,有学者认为,这是高卢某隐士为奉承阿提拉而献上的一个尊号。

② 荷诺利亚在十六岁时与臣下淫乱,事泄流放君士坦丁堡多年。为追求爱情(或者为了报复),她派密使对仅闻其名而未谋其面的阿提拉赠送定情戒指。有人认为这些都是耳闻,不足信。

③ 大战时间一说在451年七月初。双方战死者一说为162,000,另一说为300,000。有人认为后一数字可能是战死、病死和被杀戮的居民的总人数。

①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1979年人民出版社,上卷,第61页。

相关参考

从亚洲打到欧洲,蒙古帝国为何停不下征服的脚步

12世纪末,中国四分五裂的版图为成吉思汗的崛起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同前辈匈奴人和突厥人一样,蒙古帝国建立后也将南方的定居民族作为打击的首要目标。不过成吉思汗的过人之处在于重创西夏、金国后,他选择了撤军,

匈奴真的与汉族同祖同宗吗

匈奴在汉朝被彻底打残,有的内附,有的西迁远遁。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匈奴在东方的失败,居然成了他们在西方的崛起,匈奴一路西去,最终到达了欧洲,成了震撼欧洲等等"上帝之鞭",覆灭了东罗马帝国,影响深

曾经威震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到底是如何没落的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历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到19世纪40年代,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发展起来,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发动对西罗马的战争

   匈奴帝国曾称雄欧洲  公元1世纪中叶,活泼于蒙古高原的匈奴被中国东汉王朝屡次击败,又遭到蒙古高原新式的鲜卑族的挤压,不得不向西搬迁。尔后300年的史书中很少说到匈奴人的去向,公元4世纪

匈奴骑兵横行欧洲

匈奴欧洲骑兵

汉朝碾压匈奴的背后,是一场领先欧洲千年的 ”科技革命”在支撑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说起汉朝的功勋,您九成九会说是——北逐匈奴。您没说错:西汉有卫青、霍去病北逐匈奴、封狼居胥的豪情,东汉则有消灭北匈奴、迫降南匈奴的壮举。总之这一时期,大汉的军旗高高飘扬在苍凉大

汉帝国与匈奴的战争,间接毁灭了孔雀帝国

公元前2世纪,亚洲局势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从东亚到西亚,从海岸到高原,汉帝国、匈奴联盟、安息帝国和孔雀帝国,全部被推入了波谲云诡的大棋局中。古老的亚洲没有一寸土地是无主之地,为了争夺生存的权利和

匈奴历史简介

匈奴-简介匈奴人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

匈奴帝国的各代单于简介

南北匈奴分立在东汉初年,匈奴就大量进入塞内。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

欧洲第一位女皇帝—拜占庭帝国的圣伊琳娜

欧洲第一位女皇帝—拜占庭帝国的圣伊琳娜  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那么欧洲第一位女皇帝是谁呢?她就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伊苏里亚王朝(IsaurianDynasty)的末代皇帝圣伊琳娜(S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