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霍去病

Posted 汉武帝

篇首语: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与霍去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丝绸之路与霍去病

2、汉朝历史 汉武帝逐匈奴的故事!

丝绸之路与霍去病

  
  提到丝绸之路,就不能不提匈奴人,因为匈奴人是丝绸之路开拓中最大的绊脚石。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虽然任务没有完成,却开通了一条通往西方世界的道路。
  当然,如果没有霍去病,这条道路也不可能开辟成功。公元前121年,年仅19岁的霍去病领军出征,奔袭千里,从匈奴人手中夺下了河西走廊,也标志着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这四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霍去病不到24岁便英年早逝,汉武帝用“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这样的阵势,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他的墓冢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样子,“马踏匈奴”的石刻也被摆放在他的墓前,来纪念他的赫赫战功。
  “马踏匈奴”石刻长190厘米,高168厘米,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用以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这件雕刻造型简洁,风格粗犷,是西汉时代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公元41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攻克长安城,命其子长子赫连Y(guī)镇守长安。这匹马原本立于长安县查家寨赫连Y的墓旁,后来被迁到碑林博物馆收藏。
  这匹石马除了四蹄之下空空如也之外,咋一看和马踏匈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造型简洁,风格粗犷,形容两者的词汇几乎都是能够换着用的的。而在专家看来,这其实就是少数民族学习和继承汉代石刻艺术的结果。
  从汉武帝对匈奴连续用兵开始,打通了丝绸之路,也加速了两个民族的融合。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公元304年,自称是王昭君后代的匈奴人刘渊,模仿汉族的制度,在长安建立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而这匹石马主人的父亲赫连勃勃,甚至放弃了本民族游牧的传统,在今天的陕西靖边县修筑起了一座恢弘壮丽的城池――统万城,这也是匈奴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城市遗址。
  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为了推行汉化政策,少数民族的复姓被改为单姓,属于匈奴的“赫连”被改为“刘”姓。从此之后,匈奴人便彻底和汉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霍去病丝绸之路

汉朝历史 汉武帝逐匈奴的故事!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西南,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先后建立了七个郡,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在东方,他于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半岛),并将卫氏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分别为: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及玄菟郡。

汉匈战争,又称汉匈百年战争是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前后历经130余年的战争。此一期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是以和亲政策和战争政策互相存在,另外,汉武帝的元狩二年(前127年)开始修筑「汉长城」。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

这一阶段采取了妥协的和亲政策。汉文帝时,「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前198年,汉高祖接受汉匈双方以长城为界并同意每年向匈奴朝贡丝绸,米酒和粮食,直至前138年汉武帝时期。[1] [2]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战开始,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结束。

前127年,卫青,李息出云中,西经高阙,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取得河南之战的胜果,夺取了河套地区,汉朝设置朔方郡。次年,又派遣校尉苏建率领十万人兴筑阴山甫麓的长城。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歼灭浑邪王的部队,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获得陇西,设置凉州四郡。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匈奴单于恨浑邪王损兵折将,浑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便投降汉朝。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余里,越离侯山,渡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史称「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一生战无不胜,凡六击匈奴,斩俘敌12万余人,收降4万余人。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刘屈牦与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史载:「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与广利辞决。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尚(长)何忧乎?』」后刘屈牦被腰斩,李广利妻被下狱。此时李广利正在燕然山乘胜追击,听到消息,恐遭祸,欲再击匈奴,取得胜利,以期汉武帝饶其不死。但之后兵败,李广利只得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数万人,在深入大漠一千余里的境内,没有足够的给养,很难生存。消息传来,汉武帝中止了与匈奴的战争,不复出兵。《资治通鉴》卷二十一,对于汉武帝使李广利对匈奴用兵一事,提出批判:「武帝欲侯宠姬李氏,而使广利将兵伐宛,其意以为非有功不侯,不欲负高帝之约也。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为不择贤愚而授之,欲徼幸咫尺之功,借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然则武帝有见于封国,无见于置将;谓之能守先帝之约,臣曰过矣。」

汉武帝晚年悔过,下罪已诏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此时汉朝大虚, 《汉书》:「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汉武帝去世那年,「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从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的浚稽山之战开始,至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汉援乌孙击匈奴之战而结束。

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汉遣五将军率16万骑兵,乌孙发兵5万骑兵,共击匈奴,取得了对匈战争的最后胜利。

后记

然而此一胜利是短暂,汉匈真正的战事一直延续三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永元三年(91年)大将军窦宪、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击鹿塞(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三千华里,大破匈奴于金微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彻底解决汉朝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东汉虽彻底击败北匈奴,但始终无法占领漠北之地,对领土扩张并无助益。另一方面,东汉击破北匈奴,使得鲜卑摆脱匈奴的威胁而壮大,鲜卑取代匈奴成为中国的边患。

故事就像李凌阿司马迁被宫刑等...里面应该有提到。

相关参考

汉朝历史 汉武帝逐匈奴的故事!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

汉朝历史 汉武帝逐匈奴的故事!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

丝绸之路与张骞

  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

历史人物 霍去病与卫子夫的关系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

历史人物 霍去病与卫子夫的关系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

历史上能够与冠军侯霍去病相媲美的武将是谁

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既然霍去病能够做出“封狼居胥”的伟业,以军功封冠军侯,那么后人在伟人的肩膀上,就能做出更伟大的事业。不巧,在东汉时期就有一名与霍去病旗鼓相当的民族英雄,冠军侯窦

请问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与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什么贡献

请问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与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什么贡献?丝绸之路→汉武帝派张迁出使西域各国以牵制战斗奴〜→长安经西域到大秦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后,并没有完成汉武帝交代的任务,没有说服大月氏一起夹击敌奴的任务

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是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允中。本书是一部以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集介绍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国外研究现状。与世界历史上其他航海

历史秘闻 请问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与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什么贡献

请问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与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什么贡献?丝绸之路→汉武帝派张迁出使西域各国以牵制战斗奴〜→长安经西域到大秦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后,并没有完成汉武帝交代的任务,没有说服大月氏一起夹击敌奴的任务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四、丝绸之路贯东西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我国利用蚕丝织成布料,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