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对联训妻

Posted 夫人

篇首语:不要以为你的努力可以一劳永逸,权当做你始终一无所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调元对联训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调元对联训妻

2、历史秘闻 才子的下联堪称经典

李调元对联训妻

  清朝时,有个书生叫李调元,为人幽默风趣。经过十年苦读,终于一举成名,高中进士,被朝廷派往地方作县令。任上,他体恤民生疾苦,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一天,李调元偕夫人到庙中去上香。回去的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打架,旁边则站着好几个看热闹的小孩。李调元叫衙役去拉架,并询问缘由。衙役回来报告说,两个小孩是亲哥俩,他们是在比摔跤,并不是真打架。李调元听了,呵呵一笑,对夫人说:“我有一联,请夫人对一下?”他的夫人出身书香门第,才学绝不亚于丈夫,便微微一笑:“请出句吧。”
  李调元用手一指那两个孩子,说:“手足相残,捉乎?”这是一个拆字的游戏,李调元以那两兄弟看似打架,实际是比摔跤的事为题,提手旁与足字组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捉字,那意思是说,兄弟两个打架,要不要抓起来?夫人从容答道:“心血来潮,恤也。”竖心旁与血字组合,恰好是一个恤字,对得极为工整,又巧妙地回答了丈夫的问题。李调元连声叫好。
  李调元有个女儿,嫁与本县王举人之子为妻。她自恃是县令的女儿,不把公婆放在眼里。有一次小两口拌嘴,婆婆说了她几句,她却反唇相讥,还推了婆婆一下,差点儿把婆婆推倒。王举人恼了,气呼呼地去找李调元说理。
  李调元也很生气,他知道王举人夫妇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女儿的行为的确不对,很想去教训教训女儿。但他听王举人说话声音大,怕让夫人听见后,跟他争吵,未免有失体统,当即示意王举人压低声音:“内人在内,不可大意。”不料夫人在里边听得清清楚楚,王举人一走,便出来问他:“什么事不可大意啊?”李调元连忙赔笑说:“我正琢磨对联呢。这一回你肯定对不上了。”夫人说:“你说吧。只要你出得来,我就对得上。”李调元说:“好大的口气!你听着:内人在内,不可大意。”夫人皱了皱眉头,丈夫这句话有点儿自嘲的意思,又挺为难人的。因为内字中包含一个人字,实际是说自己在屋里的意思。想找出一个类似的字来,的确不容易。不过毕竟是读书人家出身,她稍微想了一下儿,说道:“汝女由汝,何必小心?”
  李调元一听,不由得拍案叫绝。夫人这一句,对得非常工稳,且又明白无误地告诉李调元,对女儿该咋教训就咋教训,不必心存顾虑。
  李调元当即去女儿家,把女儿教训了一顿。从此,她孝敬公婆,再也没有发生过对公婆不敬的事儿。  
对联

历史秘闻 才子的下联堪称经典

历史上那些个有名的才子,像北宋的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明朝的解缙和唐伯虎,清朝的纪晓岚和李调元,均在对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对子,像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秃驴何在?东坡吃草!”,可谓是巧妙至极,只能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明朝的时候,有个小官吏,叫伍文定,此人文武双全,生性耿直,不善迎奉,讲究忠义,颇受周围的朋友的尊敬,有一次,他陪同了一位当地的县令到城外散步,两人均着便衣而行,看着一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知府自恃甚高,大包大揽的将这些政绩都归到了自己的治下,很是不要脸,听得伍文定很反感!

走着走着,走到了一处宅院门口,看见了一个年轻的姑娘正蹬着梯子,往外看风景,那清秀白皙,楚楚动人的脸颊犹如一朵鲜花,而那知府是个老不正经,见此漂亮的姑娘,顿时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愣是直勾勾的盯着人家看,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可能那姑娘发现了院外有人在看她,急忙缩回了身子,不见了,而那县令还色眯眯的盯着发愣,久久的不能拔腿,且还一边遥望等待,一边脱口而出一上联来。

上联:墙内桃花,露出一枝难入手

县令这上联出的很是猥琐,联中“桃花”指的是那姑娘,意思是说,刚才墙上露了一面的姑娘真是漂亮,可惜我没办法弄到手。这知府尽显不正经,色眯眯的景象,一旁的伍文定听此,内心顿时厌恶不已,突感恶心,便挖苦他说

下联:园中梅子,不消几个便酸牙

伍文定这下联应对堪称巧妙,“梅子”指的是酸梅,联中之意是说,你个堂堂的县令,看人家姑娘漂亮,就这么酸溜溜的不长好心眼,可真有点不要脸了。上下联不仅对仗工整,取之实景,且意境相符,堪称经典至极,县令听后,顿时脸色青一阵红一阵的,异常的难看,连忙拔腿就走!

相关参考

出自女人之口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始于五代十国,胜于明清。在历史上,出了许多对对子的高手,比如宋朝文豪苏轼,明朝大才子唐伯虎,这些才子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关于对联的趣事。清朝诗人李调元名气没那么大,但同样才华横溢

历史秘闻 才子的下联堪称经典

历史上那些个有名的才子,像北宋的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明朝的解缙和唐伯虎,清朝的纪晓岚和李调元,均在对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对子,像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秃驴何在?东坡吃草!”,可谓是巧妙至

历史人物 刷新三观的古代奇葩古诗,这还是我认识的古人吗

鸡叫宋赵匡胤>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鸡叫明朱元璋>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咏麻雀清李调元>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

古人常说“饭前不训子,睡前不训妻”,背后有什么道理

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古代农耕社会下,人们靠着勤劳的双手温饱,而在广袤的土地上,充满智慧的老祖先,因势而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它们各占一席,独领风骚,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至帝王,下旨百姓的喜爱,

国民党史 李调生

李调生江苏武进人,1884年生。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广东中央银行秘书、广东与江西印花税局局长等职。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与顾问。1928年1月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印花税处处长,10月任

知名人物 陈调元生平故事简介,对陈调元的评价

陈调元,字雪暄,直隶(今河北)安新县人,1886年11月12日(清光绪十二年十月十七日)生。1904年入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毕业后赴武昌任陆军第三中学堂教习,1909年任保定陆军通国速成学堂地理教官。1

对联写作基础(第三章对联格律

第三章、对联格律对联的格律是指在对联创作中要遵循的基本规范。“格律”一词原指诗、词、曲以及律赋等韵文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在对联创作中把形式方面的基本规范称之为“格律”,

春节贴对联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由来:按照我们民族的风俗,过年都要贴对联,民间俗称为对子。那么过年为什么要贴对子呢?在我国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中,就有关对联来历的记载了。故事说: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

贴对联的寓意和顺序 春节贴对联的由来

贴对联,汉族传统年俗。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

孔子思想对联,一副体现孔子思想仁和礼的对联

一副体现孔子思想仁和礼的对联  孔庙位于曲阜市中心,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的对联很多,进门就是清代大才子、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1724—1805)的一副:与国咸休,安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