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明朝命运的郏县之战
Posted 战役
篇首语: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决定明朝命运的郏县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决定明朝命运的郏县之战
明朝大将孙传庭的长处就在于擅长自力更生,积蓄力量。柿园之役败归陕西后,孙传庭招兵买马、发展生产、置办武器,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陕西官军实力有显着增长。
孙传庭还发明了一种战车,上面装载火炮,车厢里存放士兵的衣服和粮食,名叫火车。这种火车共打造了二万辆,组成一个火车营,由总兵的白广恩统领。
火车打仗时可以用来冲击骑兵,宿营时可以作为栅栏保证野战部队安全,行军时还可以作为后勤运输工具,对于长途行军打仗,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火车机动性差,在野战中往往容易吃亏,其防守和后勤的作要大于进攻的作用,在大规模的战事中自身难保,很可能会引发溃败,大规模发展火车,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
五月,崇祯命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不久又封他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并赐予尚方宝剑。
八月,在崇祯的一再催促下,孙传庭在西安关帝庙誓师,统率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部十万众东出潼关,同时檄调各路人马夹攻李自成。
李自成得知陕西官军出关的消息,亲统大军北上河南迎敌。
由于河南境内赤地千里,缺少粮草,李自成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郏县以南的地区,把后勤问题留给长途跋涉的官军。
由于民军放弃了潼关到郏县的广阔地带,陕西官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八月上旬占领洛阳,九月八日攻战汝州,民军督尉四天王李养纯投降。
李养纯的投降后向官军泄露秘密,给民军带来很大损失,他报告说:民军的老营在唐县,精锐部队在襄城,地方上任职的文武官员屯聚在宝丰。
孙传庭根据这个情报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行动,首先攻破宝丰,斩伪州牧陈可新等,然后挥师唐县,将安置在那里的民军家属斩杀贻尽。
九月十四日,官军和民军主力在郏县进行激战,民军战败逃跑,官军紧追不舍,果毅将军谢君友被俘杀,李自成本人也差点被擒。后来民军逃入襄城,官军也尾随而至。
面对危局,一些民军将士产生的投降的念头。李自成说:“别担心,我杀藩王,焚烧皇陵,罪在不赦,不妨再次决一死战,如果不能取胜,你们再杀我投降也不晚。”
这时老天帮了民军的忙,大雨整整下了七天,城外露舍的官军苦不堪言,由于道路泥泞,官军的粮车难以移动,官军的后勤出现问题。
官军希望破郏县获取给养,但是郏县早己坐吃山空,破城后只得到一些骡马,很快就被士兵们分食殆尽。
这时李自成派大将刘宗敏率一万名骑兵从小路抄到官军后方,切断官军的粮道,为了麻痹官军,李自成用大牌写下战书,约定日期同官军决战,以此牵拌官军。
士兵们有雨淋没饭吃,情绪开始浮燥起来,孙传庭无奈之下,只好决定回师迎粮,他命令河南总兵陈永福留守军营,自己统率嫡系陕西官军分路回师打通粮道。
陈永福部下士兵看到陕西官军走了,自己却被留下来忍饥挨饿充当替死鬼,都愤愤不平,也都跟在陕西官军后面撤退(前军移,后军乱),陈永福无法控制局面(永福斩之不能止),官军队伍大乱,民军乘机发起进攻,官军全线崩溃。
官军逃到南阳才缓过神来,调头迎战民军,双方展开大战。
民军战阵共有五重,第一重是饥民,第二重是步兵,第三重是骑兵,第四重是精锐骑兵,第五重是家属。
官军攻破了民军前三重战阵,与第四重战阵的精骑相持不下,鏖战中,白广恩部火车营招架不住,率先溃败。
火车营的溃败引发连锁反应,骑兵也招架不住逃跑,战场形势瞬间发生巨变,由双方互相厮杀变为一方追杀另一方。
民军倾巢而出,穷追不舍,一日一夜追杀四百余里,官军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
此役,大明仅有的“一副家当”损失殆尽,成了待宰的羔羊,民军的战略问题也迎刃而解,扩大战果,乘势夺取关中,就像顺手牵羊一样简单。
十月,民军攻陷潼关,孙传庭死于乱军之中。崇祯怀疑孙传庭没有死,不予赠荫。
民军长驱直入,一路克捷,很快就包围了西安。
十一日,西安守将王根子打开城门投降,秦王朱存枢被活捉,陕西巡抚冯师孔等人自杀身亡。
占领陕西后,李自成兵分三路,追剿官军残余势力,肃清陕北并收取西北固原、宁夏、甘肃三边军事重镇。
官军将领白广恩、高汝利、左光先、陈永福等人先后投降,民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展开进攻,到崇祯十六年底,民军占领西北各重镇,把明朝二百多年来传统的军事基地变成了民军的大后方。
郏县战役和松锦大战一样,都是决定明朝命运的战略决战,在这两场战役中,明军并非没有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归于失败。
两场战役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明军都是先胜后败。
二、都是因为明军主动撤退导致失败。
三、都是因为缺乏粮草而撤退。
四、都是因为长途进军产生后勤问题。
两场战役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郏县战役是一场夹生饭,官军人数远远少于民军;而松锦战役中敌我力量相当。
二、作为指挥官,孙传庭的失误在于过度使用火车营,在大战中有拖累部队的嫌疑;而洪承畴的失误在于胆小畏战。
三、郏县战役中官军遇到连阴雨,造成后勤困难; 松锦战役中洪承畴过于保守,过度收缩部队导致后路被断,是造成后勤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洪承畴战败投降当了汉奸崇祯亲自祭祀,孙传庭战死沙场却没有得到赠荫。
赞曰: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起,战车就早己被淘汰,孙传庭却花大力气制造战车,实在是匪夷所思。究其原因,无非是想增强防守的力量,岂不知争战中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兵败如山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有什么能够保得了身家性命呢?
崇祯年间史料记载旱情严重,有所谓小冰河期之说,然而孙传庭复出后指挥的两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决战(柿园之役和郏县之役)都因为遇到连阴雨而战败,概率实在是高。是历史记载的不够全面呢?还是明朝气数己尽,连老天爷都不帮忙呢?
命运明朝
历史军事 决定司马懿命运的关键之战——新城之战
如果要提到三国用兵厉害的有哪些人?撇开曹操刘备这些不算,估计大家想到最多的是诸葛亮,而提到诸葛亮,又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最大对手司马懿。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司马懿谋士出身,擅长的应该是谋略策划,行军打战相对来说应该不是很擅长。在三国演义里,自曹真死后,曹魏西线防线由司马懿负责,一个诸葛亮,一个司马懿,两人开始了三国后期最巅峰的对决。
从演义来看,用兵方面司马懿貌似远不如诸葛亮,司马懿一次次被诸葛亮逼得很狼狈:被嘲笑穿女人衣服,上方谷差点被烧死,几万大军被诸葛亮空城计吓退,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等等,似乎司马懿远不是诸葛亮对手。事实上果真如此?其实未必,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即便诸葛亮再怎么厉害,六出祁山,还是被司马懿挡在汉中不能出祁山一步(之前两次北伐主要是曹真负责)。
司马懿之前之所以没有展现他用兵的能力,不是不行而是没有机会:从曹操起到曹丕再到魏明帝曹叡对司马懿一直是颇多猜忌,从不赋予他真正的兵权,一直到夏侯尚死后南线无人可用才不得不启用司马懿,但凡曹叡手中有人可用都不会让司马懿出头,从这点其实也能看出,曹氏三代都认可司马懿用兵能力,只是一直在压制他而已。今天不说司马懿和诸葛亮在曹魏西线的巅峰对决,只说说司马懿复出的第一战,那就是他擒杀孟达的新城之战来分析下司马懿的用兵之道。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真不敌诸葛亮(这是演义中所说,正史中不同),所以魏明帝曹叡御驾亲征驻跸长安,同时下诏司马懿复出(之前因为受到猜忌被曹叡削职一直闲置)都督荆、豫二州军事,率领南阳诸路兵马前往长安和曹叡会合。恰在此时,曹魏西南重地新城郡(之前的东三郡,原来在刘备手中,关羽死后,孟达惧怕之下叛逃蜀汉并献出东三郡与曹丕,曹丕对孟达很重用,把东三郡整合成新城郡交给孟达防守)太守孟达反叛曹魏,意图重新回到蜀汉。司马懿当时刚复出,曹叡并没有赋予他假节也就是遇事可以不用奏报便宜行事的特权,所以按照正常的流程,司马懿要先禀奏曹叡得到许可之后才可以出兵;而且司马懿之前被削职在家,现在刚复出,他应该更加小心才对,孟达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诸葛亮特意写信提醒他,孟达也没在意。
但是司马懿偏偏不按常理出牌,这时候就能看出司马懿用兵的精髓了:胆大,老练,果断,自信。胆大和果断指的是如果奏明曹叡,从宛城到长安,包括朝廷决断的时间来回至少一个月,所以司马懿并未奏报曹叡,而是大胆的果断先行出兵;老练体现在司马懿先派人告诉孟达说要他带人随同自己一同去长安与曹叡会合,一副毫不知情的样子麻痹和稳住了孟达,同时急行军倍道疾行,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兵临城下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司马懿的自信源自于他对战局的把握上,他知道自己虽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只要自己拿下孟达就安然无恙,曹叡不仅不会怪他,还会褒奖他。结果不言而喻,孟达哪是老狐狸司马懿的对手,加上上庸和金城的申仪兄弟早已暗中投降司马懿,孟达被杀,新城郡有惊无险。
此战意义重大,不仅仅体现了司马懿高超的用兵水平(此战算得上是司马懿一生用兵的巅峰之作),化解了曹魏的一场危机,更重要的是此战算得上是决定司马懿命运的关键之战,擒杀了孟达使得司马懿重新赢得了曹叡对他的信任,假如此战司马懿败北,可想而知,曹叡一定会让他坐冷板凳一直坐下去,也许在曹叡有生之年司马懿都没有机会了。从这点来看,也许这才是司马懿擅自用兵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不允许自己错过这次机会,即使是承担风险也在所不惜。
如果孟达能把司马懿拖在新城郡,司马懿无法赶到西线和曹真回合,诸葛亮也就不会有街亭之败了(当然正史上不是这样,正史上街亭之战没司马懿什么事,都是曹真和张郃的功劳)。事实上诸葛亮一直视司马懿为自己的最大对手,之前司马懿之所以被曹叡削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了马谡离间之计,此番司马懿复出,诸葛亮也是大惊并忧心忡忡,此后两人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倒是为三国添色不少。
相关参考
1644年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存在着三个主要政权,苟延残喘的明朝,锐意进关的清朝,以及代表以李自成为主的大顺朝。1644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一年。此时的明朝可谓是已经气数无多,既要防备农民军随时会攻向北
如果要提到三国用兵厉害的有哪些人?撇开曹操刘备这些不算,估计大家想到最多的是诸葛亮,而提到诸葛亮,又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最大对手司马懿。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司马懿谋士出身,擅长的应该是谋略策
关原之战是决定日本近代命运的关键战役,也非常富有传奇性,早上开战,下午就打完,6小时就分出了胜负,也为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画下句点。1600年9月15日发生的关原之战,为日本历史上的战乱画下休止符,是决
关原之战是决定日本近代命运的关键战役,也非常富有传奇性,早上开战,下午就打完,6小时就分出了胜负,也为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画下句点。1600年9月15日发生的关原之战,为日本历史上的战乱画下休止符,是决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高举义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高举义
鄱阳湖大战是指宋龙凤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一场著名水战。这场战役,是朱元璋当皇帝、建大明最为关键的一场恶战。此战的地位,在今天
鄱阳湖大战是指宋龙凤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一场著名水战。这场战役,是朱元璋当皇帝、建大明最为关键的一场恶战。此战的地位,在今天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在东北地区打的一场关键性的战役,明军以惨败而结束。此战决定了之后明衰清盛的命运走向。一个是地大物博,资源雄厚的大明帝国,一个是新兴政权,蜷缩在东北一隅的女真小国,那么,明朝为何战败?萨
宋金争夺太原之战:决定北宋命运的城市保卫战 晋阳城虽然被毁灭了,但太原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没有改变,宋辽高梁河战役不久,北宋名将潘美被任命为三交都部署,肩负起了抵御契丹的职责,而刚刚归宋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