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不变节
Posted 单于
篇首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武牧羊不变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苏武牧羊不变节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苏武牧羊不变节的故事。公元前100年,刘彻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却派使者来求和,还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都放了回来。刘彻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一行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匈奴单于居住的地方。单于见苏武送礼上门,以为汉朝软弱,所以对苏武及使臣们傲慢无礼,态度专横。苏武忍辱负重,完成了使命,正当他们准备返回长安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原来,汉朝使者卫律在几年前出使匈奴时投降了匈奴,并被单于封为王。卫律原来的副使虞常对卫律卖身投靠匈奴心存不满,此次出使的副使张胜是他的老朋友,他便和张胜暗中商量,想乘单于出外打猎时,劫持单于的母亲,杀了卫律。然而,正当他们70多人准备起事时,有人告了密。单于逮捕了虞常,并想趁机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己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但被张胜和常惠将刀夺下,并劝慰了一番。
卫律奉令威逼苏武投降,遭到严辞拒绝,苏武说着便拔出宝剑,向自己身上猛刺。卫律慌忙抱住苏武,夺下剑来,然后找人给他疗伤。单于听说苏武宁死不降,对苏武的爱国气节产生了敬意,但他又不甘心让这样的人才再回到汉朝,便又威逼利诱劝降苏武,苏武不为所动。
于是,单于决定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当时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就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几天过去了,他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苏武软硬不吃,又生一计,想用艰苦的生活环境来消磨苏武的爱国意志,诱使他最终投降。他下令把苏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去放羊。临行前,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有时苏武饿得没有办法,就掘开野鼠洞,掏洞里的草料来充饥。每天,他一面放羊,一面抚弄“节杖”,希望总有那么一天,能够拿着节杖,重返祖国。天长日久,节杖上的绒毛脱光了,成了一根光秃秃的棍子,但苏武仍视为生命的支柱,连睡觉的时候,都紧紧地抱在胸前。
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
公元前81年,汉朝与匈奴几经交涉,匈奴才把苏武及其随员共9人放回长安。长安的老百姓听说苏武回来了,都出来迎接。他们看到满头白发的苏武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根光秃秃的“节杖”,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苏武19年矢志不渝,万古流芳。
牧羊苏武
被南宋扣押16年不变节 元朝“苏武”郝经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极为博大精深的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纵观中国各朝代,文化发展最为快速的当属中国唐朝、宋朝两个朝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的文人政客,他们不但在诗词上佳作如林,更是在政治上大有建树。虽然唐、宋两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在元朝也有着不少的著名文人,大儒学者郝经便是其中的一位。那么郝经是谁,他有何特别之处,他的一生经历又是怎样的?
郝经出生于公元1223年,祖籍是如今的山西省,出生地却是如今的河南许昌。郝经出生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儒,学识不凡,其祖先就是一知名儒生,其祖父郝天挺也同样如此,并且因学识不凡从事教学工作而闻名于地方。出生于如此书香世家,郝经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极好的学习习惯。
郝经出生之时正赶上乱世,金末时期到处兵荒马乱,郝经父亲为了养活一家六口只得四处奔波,郝经为报答父亲只能更努力的读书,由于其天资聪颖,后天学习又极为刻苦,其学问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久之后便被蒙古元帅张柔等看中,成为元帅府内的专职教师,郝经在教学之余,更是潜心研究学问,写下了许多的有名作品,如《春秋外传》、《周易外传》等,均收录于《陵川集》内。
郝经不仅是一名儒生,也是一名政客,受忽必烈器重成为抚副使。公元1275年,郝经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郝经的故事
在我国的汉朝时期,有一名大丈夫用他的睿智名垂千古,这个人便是苏武。在苏武的身上,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在面对凶残的匈奴时,他宁死不屈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对大汉朝的忠诚,在面对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时,他不轻言放弃,此志不渝,令人赞叹,可以说,苏武是汉朝时期的真英雄豪杰。郝经,元朝初期的著名学者,他的一生曲折离奇,被后世冠以南国苏武的称号,直到如今,中国国内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郝经的故事,那么郝经的故事都有哪些,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郝经具有哪些高尚的品德?
郝经在顺天府贾副元帅教书之时,有一位道士向郝经倾诉了家乡百姓的凄惨之状,由于蒙古官僚不受管制,四处横行霸道造成了一场场悲剧的上演。当郝经听了道士的讲述之后,奋笔写下《河东罪言》,并不顾自己的安危向忽必烈上书,所幸忽必烈是一名睿智的统治者,他不但没有怪罪郝经,并在自己继位后颁发政令,减轻税负,让百姓们休养生息。从这个故事之中,可以看出郝经心系天下百姓的高贵品质。
郝经在入仕之后,作为使者出使宋朝,但却被宋朝权臣贾似道私下关押了近十六年,一开始元朝还寻访郝经的下落,但几经无果后选择放弃,为了自救,郝经效仿汉朝苏武,利用大雁传书,最终获救,从这个故事之中,可以看出郝经性格中的坚忍不拔和足智多谋。
郝经的思想
作为南宋末期、元朝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学大师以及政治家,郝经曾数度向元朝统治者忽必烈上书进言,大大减轻了百姓们繁重的赋税,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在郝经的一生之中,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思想不轻易动摇,那么郝经的思想有哪些,他的思想主张中有哪些亮点,对于国家治理有着怎样的作用?
郝经一生之中,最为推崇的思想便是四海一家论,主张天下理应一统,不应存在着分崩离析的现象,反对不同族群之间的等级观念。对于“华夷之辨”的观念,郝经是极力反对的,华夷之辨思想的核心主要是用来区别华夏和蛮夷的,在这个思想之中,用礼仪、服饰等作为华夏和蛮夷的划分,符合者为华夏,不符合便是蛮夷。郝经认为这种划分显得有些过于武断,太过看重外在因素,如果一味遵循的话,社会将不能进步,国家也得不到长久的发展。
在郝经入仕之后,更是将他的思想融汇运用在治理国家之中,自从金国覆灭后,蒙古军队便想立即吞并南宋,郝经为此向忽必烈进言,讲道理摆事实,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忽必烈陈述了不易立即攻宋的原因,并力劝忽必烈与其在不适宜的时间里做不适宜的事情,还不如将主要精力用于内部治理上,正好利用这一时机革除弊政,屯田垦殖,巩固内部。事实证明,郝经的进言是无比正确的,郝经的治国思想为元朝的发展乃至立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参考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极为博大精深的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纵观中国各朝代,文化发展最为快速的当属中国唐朝、宋朝两个朝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的文人政客,他们不但在诗词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极为博大精深的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纵观中国各朝代,文化发展最为快速的当属中国唐朝、宋朝两个朝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的文人政客,他们不但在诗词
公元1260年,在漠南金莲川草原上,刚刚登上帝位的忽必烈亲自送别一支数十人组成的使团南下。率领使团的是大元朝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使团的目的地是南宋的首都临安。使团出发当天,忽必烈望着郝经一行远去的背影,
公元1260年,在漠南金莲川草原上,刚刚登上帝位的忽必烈亲自送别一支数十人组成的使团南下。率领使团的是大元朝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使团的目的地是南宋的首都临安。使团出发当天,忽必烈望着郝经一行远去的背影,
苏武牧羊匈奴被赶到漠北以后,慑于汉军的威力,再也不敢向南侵扰了。10多年内,汉匈之间没有发生过激烈的战争。时间一久,匈奴又有些不安分,除经常骚扰边境外,还扣留汉朝派去的使节。汉朝自然也用同样的办法回敬
苏武牧羊时衣食不保,宁愿吃毡也不愿意杀羊吃肉,你问我为什么,这不正是我汉人的铮铮铁骨与民族气节么?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苏武——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被囚匈奴一十九载,不失我汉民族气节。虽被匈奴人放逐
苏武牧羊律知武终不可胁①,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雪及旃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⑤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西汉疆域图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一心向汉的事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北海在哪呢?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在贝加尔湖。但是有人就不同意。比如某大学有几位学者认为,苏武牧羊的北海就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所谓的北海
> 苏武(?前60)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子卿。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赴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又把他迎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19年不屈服。始元六年(前81年)
《汉书》记载:「”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也就是说,因为苏武宁死不屈,不愿意投降匈奴,匈奴单于把他流放到「”北海”这个地方。给了他一群公羊让他放牧,并且对他说,只有公羊产了小羊,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