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善终的李善长

Posted 功臣

篇首语: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得善终的李善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不得善终的李善长

2、77岁的李善长无权无势,朱元璋为何要在他老后处决他

不得善终的李善长

李善长( 1314―1390 )
字百室
南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年少时读过一些书
很有智谋
熟习法家学说
谋划都能切中要害。朱元璋攻占滁( chú)州一带时
李善长前去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知名长者
留下他担任幕府书记的职务。一天朱元璋向其请教道:“四面八方都在打仗
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李善长回答说:“秦末大乱
汉高祖以一布衣平民起兵
心胸开阔
很有气度
知人善任
不喜欢乱杀人
因此五年成就了帝王事业。如今元朝纲纪已经败坏
天下土崩瓦解。您出生在濠州
那里距离汉高祖的家乡沛地不远。山山水水呈现出帝王气象
您是当然秉受了的。只要您效法刘邦的所作所为
天下不难以平定。”朱元璋听后称赞他说得好。
从此把他当作心腹
参预机密谋议。李善长筹划粮饷
制定战略非常能干
因此更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的威名越来越大
众将前来投靠的
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干
荐举给朱元璋
又代朱元璋表达诚恳的心意
使众将都能安心。有时众将因事互相闹意见发生不合时
他耐心地为他们调解。郭子兴由于听信了流言蜚语
有一段时间对朱元璋起了疑心
夺去他的部分兵权
又想把李善长夺过去辅佐他
李善长坚决谢绝不去。因此朱元璋更是十分器重他。朱元璋屯军和阳
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鸡笼山寨
只留下少数兵士帮助李善长留守和阳
元朝大将探听到那里的情况前往袭击
李善长设下埋伏击败了元军
朱元璋对他更是刮目相待。
朱元璋收编了元巢湖水军以后
李善长极力劝说他渡江攻占集庆(今南京)
以做为自己发展的根据地
朱元璋接受了建议
先率军攻下采石
大军直逼太平
李善长事先书写好禁止军队掳掠的告示
并让将士们攻打下城池以后
马上张贴在大路两旁
因此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
没有人敢违反禁令。最后朱元璋终于攻占集庆
从而确定了自己的基矗在准备夺取镇江的时候
朱元璋担心众将不能约束部下
因此假装发怒
对以前有违反军纪的要重处他们
而李善长出面营救才得以赦免。所以占领镇江以后
军纪严明
百姓还不知道有大军到来。以后朱元璋成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
他任用李善长为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人都为中书省的属官
然而军机进退
赏罚章程
大都由李善长决定。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后
李善长兼任大都督府司马
后又提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朱元璋当上了吴王后
授给李善长右相国的官职。李善长熟悉前朝的典章制度
处理政事很有效率
又习于往来报聘的言辞。朱元璋有要招纳收降的
就命令他撰写劝降的文书。朱元璋凡亲自率领军队征战的时候
都命李善长居守大本营
将领和官吏们都服服帖帖
听从他的领导
百姓安居
他转运调配军队的粮饷从来没有缺乏。李善长曾经请求官卖两淮产盐
制定茶法
都是反复衡量考虑元朝的制度
除去其弊端才制定出来的。后来又制定钱法
开矿冶炼
铸造铜钱
规定鱼税
朱元璋政权的资财日益富足起来
而且百姓的日子也比较好过了。吴元年(1367)九月
朱元璋论平定苏州张士诚的功劳
封李善长为宣国公。职官制度改变以后
左官高于右官
又任命李善长做左相国。朱元璋刚渡江时由于天下大乱
军纪也很难维护
因此许多的时候都用重法。有一天
他对李善长说:“法律中有三条一人犯法
亲属等连带制罪的条文
是不是过分严重了?”李善长乘机请求除犯有叛逆大罪的人以外
都免除连坐
于是朱元璋命他和中丞刘基等人主持裁定法律条令
颁布朝野。
朱元璋即位做了皇帝
追尊自己的祖父母和父母、册立皇后妃嫔、太子、各王
都是由李善长充当大礼使;设置东宫太子的官员属下
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
授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其它的职衔仍像原来的一样。不久
他率领掌管礼仪的官员制定帝王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礼。朱元璋巡幸汴梁的时候
李善长留守在南京
一切朝廷政事听凭他的酌情处理。不久李善长上奏制定了六部官制
提议规定官员和百姓服丧的装束以及百官朝贺东宫太子的礼仪。李善长奉命监修《元史》
编辑《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确定全国高山大川神祗的封号
分封亲王
功臣封爵行赏等
事无巨细
全都委任李善长和各位儒臣谋划进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朱元璋说:“李善长虽没有汗马战阵之劳
但是为我效劳很长时间了
军队粮饷的供给方面
功劳很大
应该给他进封大国。”于是授他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
封为韩国公
每年给俸禄四千石
子子孙孙世袭。赐给铁券
可免去他两次死罪
免去他的儿子一次死罪。当时封为公的人
有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和李善长六个人。而李善长位居第一
朱元璋把他比做汉代名相萧何
赞扬称颂达到了极点。
李善长由于长期位高权重
因此慢慢也有了骄横之心
加上胸怀狭隘妒忌
对不同意见的官员
多行排挤。
如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有侵犯李善长的权力
他立即考察他们的过失
上奏免去了他们的官职。后来连老臣刘基也因某一法律条文与他发生争辩且对骂。由于压力
自己感到不安
刘基就请求致仕回乡了。李善长位居人臣之首
富贵至极
也逐渐骄傲起来
朱元璋也开始暗暗讨厌他。洪武四年
李善长因病辞官
朱元璋赐给他临濠的田地若干顷
设置守坟户150家
又给佃户1500家
仪仗士20家。隔了一年
李善长病愈
朱元璋任命他主持修建临濠的宫殿
迁徙江南一带的富有百姓14万到濠州种田
让李善长经营管理
为此他留居在濠州几年。七年
提升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做太仆寺丞
存义的儿子李伸、李佑都做了郡牧所官。九年
朱元璋把长女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次子李祺
封李祺做驸马都尉。起初确定婚姻仪礼
公主遵行儿媳的规矩很恭敬
李善长一家荣耀显赫
很使当时满朝文武羡慕。李祺娶公主以后一个月
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说:“李善长轻慢皇上宠信
骄傲放纵
陛下生病不能上朝理事将近十几天
也不问候
驸马李祺六天不朝见
把他叫到殿前
他又不知认罪自责
这是很大的罪过。”因此定罪削去李善长每年的俸禄1800石。不久任命他和曹国公李文忠掌管中书盛大都督府、御史台
共同议定军国大事
监督圜( huán )丘工程。
丞相胡惟庸
起初为宁国县知县
由于李善长的荐引
提升为太常寺少卿
后来成为丞相
因此两人互相很有交往。而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
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
胡惟庸谋反被杀
牵连为胡党而判罪被杀的人非常多
而李善长像以前一样未受什么牵连。御史台缺中丞
朱元璋还让李善长治理御史台的事情
他多次提出建议。但到了洪武十八年
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际上勾结胡惟庸
朱元璋下诏书免去他们的死罪
安置到崇明。李善长没有为此感谢恩典
朱元璋怀恨在心。又过了五年
李善长的年纪已经77岁
年老行为更不检点。
他曾经想建自己的住宅
就向信国公汤和借300名侍卫兵士
汤和秘密报告朱元璋。四月
京师有一批判罪应当迁徙到边地去
李善长的亲信丁斌等人也在其内
李善长几次请求不要迁徙他们。朱元璋为此大为生气
审问丁斌。
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
因此说出李存义等人以前与胡惟庸交往情状。命令逮捕李存义父子审讯
他们供出的案情牵连到李善长
说:“胡惟庸准备谋反的时候派李存义暗地去劝说李善长。善长吃惊地大声呵的斥说:‘你说什么胡话
要是让人知道你干的事
这是要灭九族的。’后来
胡惟庸又派李善长的老部下杨文裕去游说李善长
说:‘事情如果成功的话
当用淮西地方封他为王。’李善长惊骇没有答应
过了很久
胡惟庸再次派李存义前去游说
李善长长叹着气说:‘我年纪大了。等我死以后
你们自己去干吧。’”又有人告发李善长说:“大将军蓝玉领兵出塞外
到捕鱼儿海
捕获得胡惟庸勾结沙漠的使者
李善长将他藏匿起来不向上报告。”于是御史们不断上章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人
也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互赠财物
交结私语。罪名于是成立
说李善长身为功臣元勋、皇亲国戚
知道谋反的阴谋而不告发
怀疑观望
心怀两端
真是大逆不道。正巧这时有人报告星象有异常变化
预示应当改换重臣应灾。于是李善长及其妻子、儿子、兄弟、子侄全家70多人都被诛杀。而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关遇春、宜春侯黄彬、定南侯陆聚等人
都同时作为胡惟庸同党被杀。而已经死去的追加定罪的人也有许多。
朱元璋亲手书写条列他们的罪状
附上供词
作为《昭示奸党三录》
布告天下。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和公主被迁徙到江浦
过了很长时间死去
李祺的儿子李芳、李茂
因为公主的恩情没有定罪
李芳为留守中卫指挥
李茂为旗手卫镇抚
都免去了世袭。
李善长死去的第二年
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说:“李善长和陛下同心
出生入死而取得天下
是功臣第一人。
生前封为公
儿子娶了公主
亲戚都被任命了官职
作为大臣的名位到了顶点。假如说他自己想要图谋不轨
尚未可知
可是如今说他打算辅佐胡惟庸
那就大错特错了。
爱自己的儿子必然超过兄弟的儿子
这是人之常情
安定地享受着万全富贵的人
必定不会怀着侥幸心理去追求那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的宝贵。李善长和胡惟庸是子侄辈之间的亲戚罢了
而他与皇上却是亲子女间的亲属。假使李善长辅佐胡惟庸谋反成功
他也不过是功臣第一人而已
太师国公封为王而已
儿子娶公主
女儿成为妃嫔而已
难道还会比今天更加富贵的吗?况且李善长难道不知道天下不可以侥幸取得?元朝末年的时候
想要取得天下的人不知有多少
结果没有不粉身碎骨、灭绝宗祀的
能够保全脑袋的有几个人?李善长为什么亲眼见到这种情况
却又在衰老疲倦的年纪去蹈杀身灭宗之祸呢?凡是干这种事的人
一定有深重仇恨
激起变化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父子之间或许互相挟制而希求逃脱灾祸。如今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完全是陛下的骨肉至亲
没有丝毫的仇怨
何苦忽然做这种事?如果说天象告变
大臣当灾
杀了李善长以应上天的警示
那就更不应该了。我担心天下人知道这件事后
会说功劳大得像李善长那样尚且有这样下场
四方将会因此而瓦解。如今李善长已经死去多年
说也没有益处
我只是希望陛下将来以此作为鉴戒罢了”。朱元璋得到这件奏疏
竟然没有怪罪他。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77岁的李善长无权无势,朱元璋为何要在他老后处决他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为了自己的皇位,杀了很多曾跟随他出生入死的「 ”兄弟”。在这些功臣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那位掌管朝政的胡惟庸,像这种人已经威胁到他的地位,要杀了他,也是情理之中。在那场杀戮里,他明明饶恕了李善长,为何会在李善长已经77岁的年纪里还要把他处死? 朱元璋 李善长这个人堪比汉代丞相萧何,有大才。到了晚年的他,手上没权没势,也没有犯过多少错误,犯不着会威胁到朱元璋,并且他和朱元璋还是儿女亲家,说起来还是一家人,那为何要杀他呢? 李善长 第一点就是胡惟庸党派曾劝过他一起造反,而他虽然明面上拒绝了,但是实际内心并不是这么想的。这一句我们可以从《明史》中找到答案:「 ”颇心动”反正朱元璋若是想杀他,肯定能找出理由。 第二点就是说他明知道胡惟庸通敌蒙古,却没有上报。这一点在明史中也有记载:「 ”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 反正都是围绕着多年前的胡惟庸案都给他定的罪,而且这些罪名都只是猜测,没有真正的证据。而且,既然不是造反,怎么能杀他全家七十多人口? 胡惟庸剧照 有学者说,由于他的弟弟和胡惟庸勾结,朱元璋在杀了胡之后时赦免了李存义。但是,他没有及时对朱元璋表示感谢。李善长没有表示感谢,事实上确实不对。但是,这不能成为斩首的理由。 个人认为,除了他个人的原因,朱元璋更想威慑朝政,毕竟李善长做过最高的官,爵位也很高,他就是一个标志,而朱元璋把他杀了,就是想告诉大臣:你们只能服从,就算你们没有反叛,但只要有一点不忠心念头,我就能杀你全家。 李善长剧照 在一个封建社会,帝王的心思我们很难猜透,但起码有一点,他们所做之事,定是为了自己屁股底下的皇位,或是为了那锦绣绵延的万里河山。

相关参考

朱元璋为何除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他是朱元璋在明朝建国后封的"开国六公爵"之首,开国第一功臣,赐爵韩国公。而人们津津乐道的刘伯温,也就是刘基,也才仅仅封了一个伯爵。按照古代"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

77岁的李善长无权无势,朱元璋为何要在他老后处决他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为了自己的皇位,杀了很多曾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在这些功臣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那位掌管朝政的胡惟庸,像这种人已经威胁到他的地位,要杀了他,也是情理之中。在那场杀戮

朱元璋为何封李善长第一功臣

  朱元璋能成功离不开一个人——李善长。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共封了六位公爵,排在最前面的就是韩国公李善长,也就是说在朱元璋心里,李善长是“第一功臣”,那么这个负责后勤工作、无武功建树的李善长如何会得到

战功卓著却不得善终

  源义经  中国有西楚霸王,日本有源义经。源义经在日本人心中地位崇高,他的一生充满英雄义气,更有悲剧色彩,所以成为日本很多传奇、故事的素材。源义经死于而立之年,为他的亲哥哥所杀,战功卓著却不得善终,

出将入相的吴起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上,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政治改革家,他与商鞅齐名。总之,吴起出可为将,入可为相,的确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少见的一个全能型的人才。但是出将入相的吴起却不得善终,什么原因呢

清初名臣苏克萨哈,为何不得善终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幼年继位的他被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指定了四大辅政大臣,在其亲政之前辅佐康熙帝处理朝政,这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这其中有一个极为终于清廷的人,但是最后却惨死于错

一人病逝两人不得善终

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虽然因为刘备的信任,而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同样由于刘备的白帝城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最终在五丈原死而后已。对于自己和刘备都念念不忘的北伐曹魏、复兴汉室,诸葛亮只有选定自己

曹操家三代媳妇均不得善终

《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天龙八部》里的“凌波微步”就来自于这篇奇文。传说《洛神赋》暗含了曹植对嫂子甄氏的爱慕,真实性难以考据。三国是一个男性英雄的世界,从攻城拔寨的体力活,到运筹帷幄的脑

古罗马皇帝为何总是不得善终

君士但丁一世,相信了解古罗马历史的朋友们对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他是古罗马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君士但丁一世结束了戴克里先之后的内乱,重新统一了帝国,并且击退了蛮族的入侵,重新建立了君士但丁堡。他还

与范蠡齐名的谋士为勾践复国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最后不得善终?

与范蠡齐名的谋士为勾践复国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最后不得善终?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要说到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肯定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尤其是他身边的谋士范蠡更让人看成是智慧的象征,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