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流亡公子重耳
Posted 公子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18 流亡公子重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8 流亡公子重耳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们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随从的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来到齐国。那时齐桓公还在,待他挺客气,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重耳。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不错,可是跟随的人都想回晋国。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去,这很好哇!”
重耳赶快辩白,说:“没有那回事。”
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耳总是不愿意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醒来,已离开齐国很远了。
以后,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臣子对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力量发兵送他回去。”
狐偃说:“这我们全明白,我们就不再打扰你们了。”
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楚成王对待重耳好,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公子流亡
历史典故 重耳流亡异乡
历史典故:重耳流亡异乡
晋公子重耳的父亲晋献公生了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和卓子五个儿子。晋献公年老时听宠妃骊姬的话,要把他和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杀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也分别逃到国外去了。重耳逃到了狄国,晋国有才能的人大多数也跑出来跟着他。
公元前年,晋献公死了,晋国内乱。重耳的弟弟奚齐和卓子先后做了国君,都给大臣们杀了。秦穆公就帮助逃到秦国的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当上国君后跟秦国失和,又杀反对他的人,有一批人就指望公子重耳回去做国君。晋惠公怕重耳回国,也打发人去行刺重耳。跟重耳的狐毛、狐偃接到父亲传来的信息,赶快去告诉重耳。重耳跟大伙儿商量,决定逃到齐国去。第二天狐毛、狐偃又接到他爸爸的信说:刺客提早一天赶来了。重耳急得也不通知别人就跑。有一个管行李、盘缠的人名叫头须,却拿着东西逃走了。
重耳这一帮一无所有的“难民”要到齐国去,得经过卫国。卫文公吩咐管城门的人不许他们进城。重耳和大伙儿饿着肚子绕到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向田边几个庄稼人要点儿吃的。几个庄稼人给了一块土疙瘩,还嘲弄他们。
重耳带着一帮人继续向前走,又走了十几里,再也不能走了,只好坐在大树下歇歇脚。重耳躺下把头枕在狐毛的腿上,别人都去掐野菜,煮了点儿野菜汤,自己不喝,先给公子送去。重耳尝了尝,皱着眉头,喝不下这号东西。
后来赶上来的赵衰带着一竹筒稀饭给重耳吃。重耳说:“你吃吧!”赵衰不愿一人吃,只好拿点儿水和在稀饭里,分给大家伙儿,每人吃了一口。
重耳他们好容易到了齐国。齐桓公那时还没去,他摆酒接风,叫跟着公子的人都安心住下。谁知没多久齐桓公死了,齐国也起了内乱。他们只得去投奔宋襄公。宋襄公刚吃了败仗,大腿受了伤,正在害病,就派公孙固去迎接,也像齐桓公那样待他们不错。过了些日子,公孙固告诉重耳的随从狐偃,指望宋国发兵护送公子回去,宋国还没有力量。
没法子,他们又离开宋国,到了郑国。郑国的国君认为重耳在外边流浪了这么些年,一定是个没出息的人,理也不理他。他们只好去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去招待他,两个人做了朋友。
重耳对楚成王说:“我真想不出怎么报答大王的恩典。要是我能回国,愿意跟贵国交好;万一发生战争,我就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楚成王的大将成得臣一听,气得偷偷对楚成王:“重耳将来一定忘恩负义,不如趁早杀了他!”楚成王不肯。
有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秦伯派人来请公子去,他有心帮公子回国。”
重耳表示愿意跟着楚成王。楚成王说:“秦国跟贵国离得近,早晨动身,晚上就可以到了。您还是去吧!”
重耳拜别了楚成王,到秦国去了。
秦穆公原来立重耳的弟弟夷吾为晋惠公,晋惠公的异母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但晋惠公即位后却发兵打秦国,失败后,割让了五座城给秦国,把太子圉(yǔ)送到秦国做抵押。秦穆公就把女儿怀嬴(yíng)嫁给公子圉。可是公元前年,公子圉又偷偷地跑回去想接替君位去了。第二年晋惠公一死,公子圉做了国君,就不跟秦国来往。秦穆公后悔了,决定另立重耳为晋国国君,先把他从楚国接来,并把原来嫁给圉的女儿怀嬴改嫁给圉的伯父重耳,表示友好。
公元前年,秦穆公发兵替女婿重耳打进晋国去,亲自率领百里奚等文臣武将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到了黄河边,秦穆厘米一半人马护送公子过河,自己留下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分手时双方依依不舍,秦穆公流下了眼泪。
上船时,重耳叫手下人七手八脚地把逃难中用的东西都扔在岸上,有人把脚上的破鞋也扔到黄河里了。狐偃跪在重耳面前说:“如今公子过河回到晋国,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挺放心。我想留在这儿了!”
重耳一听发愣了,说:“我全靠你们帮助才有今日。咱们在外吃了十九年的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啊!”狐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中,我们跟着您也许有点儿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另有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破鞋,还带去作什么呢?”
重耳一听脸红了,责怪自己得意忘形,存着享乐念头。他流着泪向狐偃认了错儿,吩咐手下人把扔了的破烂东西都弄上了船。狐偃他们这才没话说了。
他们过了黄河,接连打胜仗,公子圉逃了。晋国的文武大臣便迎回公子重耳,立他为国君,就是晋文公。
相关参考
晋献公、骊姬逼死太子申生后,重耳、夷吾兄弟仓皇外逃。四年后,献公去世,夷吾在姐夫秦穆公扶持下趁机返国,即位为惠公,但他不容哥哥回来,还把亲近重耳的大夫里克赐死,重耳只能在外继续流亡。公子重耳聪颖能干,
历史典故:重耳流亡异乡 晋公子重耳的父亲晋献公生了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和卓子五个儿子。晋献公年老时听宠妃骊姬的话,要把他和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杀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也分别逃到
历史典故:重耳流亡异乡 晋公子重耳的父亲晋献公生了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和卓子五个儿子。晋献公年老时听宠妃骊姬的话,要把他和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杀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也分别逃到
公元前636年正月,秦穆公和重耳到了黄河渡口,穆公再次设宴,嘱咐重耳:公子复国之后,不要忘了我们夫妇。于是分兵一半,由公子絷和丕豹护送重耳过了黄河,自己率领大军驻扎在河西等待消息。>> 要登船过
公元前636年正月,秦穆公和重耳到了黄河渡口,穆公再次设宴,嘱咐重耳:公子复国之后,不要忘了我们夫妇。于是分兵一半,由公子絷和丕豹护送重耳过了黄河,自己率领大军驻扎在河西等待消息。>> 要登船过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姓姬,名重耳,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他和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有五个儿子,申生是太子,是晋献公所娶大戎族女子狐姬生的儿子。重耳、夷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姓姬,名重耳,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他和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有五个儿子,申生是太子,是晋献公所娶大戎族女子狐姬生的儿子。重耳、夷
据《庄子》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制作了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木屐。《庄子·异苑》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也。”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提到,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
赵衰,字子余,晋献公时即为晋大夫,重耳早年将他作为老师看待。晋献公晚年逐杀群公子,赵衰因不满朝政,且料晋国必有大乱在后,遂慕名追随重耳至翟,一同流亡十九年,其间积极帮助重耳准备力量,伺机复国。重耳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