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传统戏曲里的包公形象有没有联系

Posted 包公

篇首语:百艺通,不如一艺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传统戏曲里的包公形象有没有联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传统戏曲里的包公形象有没有联系

2、历史人物 真实历史上,包拯有没有后代?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传统戏曲里的包公形象有没有联系

  在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法官,莫过于宋代的包拯了。几乎所有的国人都知道“包公”。包公名气这么大,和传统戏曲有极大的关系。在近代小说里,包公并没有成为一个主角。可是在传统戏曲里,包公的故事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凡是和案件、法律有关的剧目,主角多是包公。
  那么传统戏曲里的包公形象和作为历史人物的包拯有没有关系呢?真实的情况是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和传说不同的是,他有一个很圆满的家庭,有在双亲照顾呵护下成长的童年。他的父亲包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出帅南京(今商丘),上护军。死后被朝廷赠刑部侍郎。用今天的官阶来衡量,包拯生于一个厅局级干部家庭。
  包拯自幼接受儒学教育,走科举之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满29岁那年终于中了进士。朝廷已经任命他为建昌县知县,可他却以父母年老、家中无人照顾为由,辞不就职。
  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有兄弟。从他考取进士不愿意出任官职来看,家里没有其他能够侍养父母的兄弟,他应该是个独子。
  包拯在家一呆10年,直至父母病逝、3年守丧完毕,他才在乡亲们的劝勉之下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出任天长县知县。这一年是仁宗景v四年(1037),他已是一个39岁的中年人了。
  包拯的宦途非常顺利,除了因“失保任”(被他保荐升职的官员犯罪而受连带处罚)被降级一次,包拯的官阶一直向上。他担任了10年的地方官,后来转到朝廷监察系统任3年,主持过谏院、代理过御史中丞,在这段经历中,包拯建立起自己的嫉恶如仇的名声。弹劾了很多的朝廷重臣,包括当时的宰相宋庠、宋庠的弟弟宋祁、名臣张方平等人。
  皇v二年(1050),宋仁宗决定任命自己宠幸的张贵妃的堂伯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另外三个官职意义不大,而宣徽使来源于唐代,主持朝廷朝会,北宋初年往往以宣徽使兼枢密使,掌握军事指挥。
  到了仁宗朝,这个官职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在朝廷礼仪上,位次仅次于宰相、枢密使。包拯当时主持谏院,率领谏官上谏,认为按照宋朝惯例,后妃亲属不得担任宰相及军职,这次是皇帝恩宠贵妃过度,宰相未能及时阻止,“反复数百言”,包拯自己言辞激烈,以至于溅了仁宗皇帝一脸的唾沫星,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
  至和三年(1056)阴历十二月,包拯被任命“权知开封府事”,嘉v三年(1058)阴历六月解任,实际上包拯在开封只有18个月多一点而已。刚到庭,书吏们要检验一下包拯的能耐,故意一起围上来、捧着公文汇报事情。包拯一一听取阅读,当场处断几十起。未能了结的,几天后一一催问,没有完成的立刻严究。书吏再也不敢糊弄长官。原来民间起诉要到衙门口的书吏把持的“牌司”,包拯下令打开大门,直接由自己受理案件。
  包拯在开封任职期间还整治了沿河的违章建筑,执法不避权臣。包拯的个人人品绝对无可指摘。他为官廉洁,六亲不认。他为人极其严肃,史称他“不苟言笑”,开封民众称包拯“笑比黄河清”,自诩“未尝伪色辞以悦人”。他极其节俭,做再大官,“奉己俭约如布衣”。
  后来包拯主要担任财政系统的官职,当了4任转运使(地方最高财政长官),最后被任命为三司使,这个官职是北宋特创的,号为“计相”,主管财政审计,其地位仅次于宰执(宰相和枢密院)。包拯最后的结局是进入到“宰执”之列。
  宋仁宗在1060年任命包拯为枢密副使,包拯开始正式进入朝廷的决策班子,可是这时包拯的身体却开始出状况了,枢密副使一职他基本没有到任,拖了一年多时间就去世了。包拯的个人家庭生活也很平淡。他娶妻董氏,也是官宦之家出身。长子包X,出任潭州通判,死于任上。
  包公中年丧子,伤心欲绝。包X已经成婚,没有孩子,他的妻子崔氏不顾包拯的劝导和母亲的威逼,坚持要在包家守寡。在包拯死后,崔氏听说当年被包拯赶出家门的包拯的妾,在回娘家后曾生育一子,于是崔氏将那个孩子接回包家,取名包,作为包拯的后代。
包公真实形象包拯戏曲

历史人物 真实历史上,包拯有没有后代?

宋代名臣包拯,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一个刚正不阿的黑脸包公,脸虽然很黑,但是一双眼睛却像是明镜一般,照射出罪犯,为民做主,这也是人们爱戴包公的一大原因。不过,包拯算是功成名就流芳百世,但是却很少听说他有什么儿女,很多人也只知道他的好友和属下,却不知道他的后人。那么包拯是否有后人,他们又是谁呢?

包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民间他是正直公正的化身,俨然已经神化。包公的原型是宋代的包拯。

包拯,字希文,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从知县干起,历任知州、监察御史、知谏院、转运使、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多个职位。因为曾获得龙图阁直学士的贴职,常被人称为“包龙图”。从政期间,处事公平正直,为官清正廉明,敢于直言犯谏,善于查断案件,赢得了较高的威望。他的事迹被不断加工,逐渐在民间树起了“包公”的伟岸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清官的杰出代表。

关于包拯的后人情况,主要记载于《宋史》、《包拯墓志铭》等史料中。包拯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包繶,为正妻董氏所生,官至太常寺太祝,于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就去世了。次子名叫包綖,为包拯与正妻随嫁的侍婢(纳为妾)所生。

包拯曾经弃逐包綖的母亲,包綖出生于外祖父母家,包拯开始甚至不知情,包繶的妻子崔氏反而暗中帮助抚养包綖,尽着长嫂的义务。包繶不幸早逝后,崔氏才把包綖带回了家中,后来又改名包绶。

包绶五岁的时候,包拯就去世了,仁宗觉得很可怜,荫补他为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后来官一直做到了潭州通判,并且还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为妻。

包拯的两个女儿和古代其他女子一样,没有留下名字,只知道他们都嫁给了普通官员。

包繶生有儿子包文辅、包永年;包绶生有四子三女,儿子分别名叫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所以说,包公一脉算是开枝散叶、后继有人了。网传船王包玉刚也自认包公后人,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据《宋史》载,包拯对后代约束极严,曾立誓:“后代子孙做官,若有犯贪污受贿行为的,不能放回到同宗姓本家中,死了不能葬在包家祖坟里,不服从我的意愿,就不是我的子孙!”

看来,包拯的刚正不阿还真不是吹的。

相关参考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

”包公断案”中的铡刀,不符合历史事实

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包公戏”是在元朝兴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中;近代以来,包公

历史上的包青天真有那么神吗

包拯真有这个人,但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历史上的包拯://baike.baidu/view/1716.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

包青天没有尚方宝剑狗头铡,“包公戏”扭曲宋朝司法

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包公戏”是在元朝鼓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浩瀚处所戏中;近代以来,包公案”

包青天没有尚方宝剑狗头铡,“包公戏”扭曲宋朝司法

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包公戏”是在元朝鼓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浩瀚处所戏中;近代以来,包公案”

包公也有黑历史?如果不是这位陪嫁女他将绝后

话说包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形象,让《宋史》、民间小说、甚至族谱上对他的家事记载得语焉不详,似乎要掩饰什么。按照包氏族谱记载,包拯唯一的妻子李氏,在他3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包公的长子包繶过早夭折,唯一

包青天头上的月亮之谜,历史上的包拯头上有月牙吗

在我们中国影视戏曲形象中,有一小我额头上标着一个弯弯的月亮,人人一看也就知道,这是包拯包苍天了,说话包苍天已经是和小新月结子的绑缚在一路了,这种模样使得包苍天的形象看起来既神秘又稀奇,那么包苍天额头的

包公为李宸妃平反昭雪?狸猫换太子不攻自破

...很精彩,然与史实出入较多,有许多想象和拼凑的成分。历史上刘后过世、宋仁宗亲政的明道二年(1033年),包拯刚中进士不久,而且因为父母年高,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的职务,他都辞不赴任,一直在...

包公为李宸妃平反昭雪?狸猫换太子不攻自破

...很精彩,然与史实出入较多,有许多想象和拼凑的成分。历史上刘后过世、宋仁宗亲政的明道二年(1033年),包拯刚中进士不久,而且因为父母年高,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的职务,他都辞不赴任,一直在...

被误解最深的历史人物,颠覆常人的认知,他还是你认识的包拯吗

提起包拯,你最先想到的是不是面如黑炭,头顶有月牙的形象,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不仅头上没有月牙,还不黑!那么,为什么在后世对他的描述里,包拯会变成一个“包黑炭”呢?包拯出生的的家庭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