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尋美丨錦繡石鼓 千年書院 湖湘文化從這裡發祥
Posted 石鼓
篇首语: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雁城尋美丨錦繡石鼓 千年書院 湖湘文化從這裡發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雁城尋美丨錦繡石鼓 千年書院 湖湘文化從這裡發祥
紅網時刻衡陽4月14日訊(記者 譚倩 李璐)「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這是曾國藩對衡陽古書院的評價。雁城風暖,萬物復甦。春天悄然而至,我們還在抗擊疫情,但云海、古樹、群花仍在,星空、書院、日出仍在。
石鼓書院,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國家級4A人文旅遊景區。
公元806年,唐朝隱士李寬在石鼓山上築廬「求真觀」,即為石鼓書院雛形。石鼓山自古就有「石鼓江山錦繡華」之美譽,衡陽古八景的「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頭酒百家」亦在此地。山體保留了較為完整的露天摩崖石刻,這在我國現存古書院里是絕無僅有的。
公元805年,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赴任途中路過衡陽,賦詩一首《合江亭》,其中「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成為後人爭相傳送的佳句。公元997年,宋衡州郡人李士真修建書院。公元1035年,宋仁宗賜額「石鼓書院」,與嶽麓、睢陽、白鹿洞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此後,眾多名家賢達紛至書院講學,朱熹、張栻、曾熙等更是其中翹楚,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楊度等一大批濟世之才也由此走出。
石鼓書院建於唐,揚名於宋,繁盛於明清,又在近代毀於日寇炮火,幾經興廢,最終於2006年在原址上照舊重修。如今的石鼓書院已恢復了中國書院講學、藏書、祭祀的三大功能,並延伸開展了「石鼓書院大講堂」、啟蒙學子開筆禮、傳統文化義務講解等系列文化推廣活動,為湖湘文脈傳承再添新彩。
石鼓書院在教學授徒中始終堅持將儒家經典與康濟時艱相結合,以義理之學育人,鑄成了鮮明的精神文化內涵,那就是濟世恤民的強烈愛國情懷,並由此衍生出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勇於擔當的奉獻精神,明道義正人心的尚德精神,為有用之學的務實精神。
行走在石鼓書院內,依稀可見當時學者大儒神采飛揚地講課、莘莘學子聚精會神聆聽的情景,作為儒學思想千年發展脈絡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這座書院的一磚一瓦留下了它獨特的歷史痕迹。歷經1200多年的滄桑,今天的石鼓書院舊貌換新顏,是集講學問道、覓石探幽、遊覽休閑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勝地,歡迎著來自四面八方,想一探中華思想文化發展脈絡的人們。
汉朝历史 湖湘文化的源头贾谊故居
贾谊故居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长沙作为“屈贾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贾谊是一个年少有为的人物,在其,十八岁即能诵诗属文,精通儒家经典,22岁任博士,同年升为太中大夫,同僚之中,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
贾谊的故居位于长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处)。贾谊故居始建于西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时期,由皇帝敕命修缮贾谊故居,这是对贾谊故居的第一次重修,此后的两千多年里,贾谊故居历经了约64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在1998年。明朝成化年间,长沙太守钱澍寻贾谊古井,募款修建贾太傅祠,这是贾谊故居第一次以祠宅合一的形制重修。贾谊祠后建有大观楼,祠前有一口井,相传是贾谊所凿,称太傅井,井旁有一石床,为贾谊当年原物。宅前有两块碑石,左右各一,高约丈余,字迹剥蚀不可辨认。又有大柑一株,传为贾谊手植。以上文物均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后仅存亚殿一座,祠正堂正壁上,刻有屈原像。古井尚在,古碑尚存,石床1958年被盗,旁另辟小巷,名为太傅里。
贾谊故居是贾谊被贬居长沙时的住所,始建于汉代,东晋改为陶侃庙,南朝修复,唐宋时其规模达到鼎盛,历经元明清各朝,1938年“文夕大火”后,在废墟上建太傅殿,“文革”中又遭毁灭性灾难。
1999年,贾谊故居一期(占地面积1.77亩,由太傅祠、水井、寻秋草堂三部分组成)修复工程完工并重新对外开放。然而,与历史建制相此(明清时期占地约30亩),贾谊故居现有规模过小,远不能反映故居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精神。2006年,市政府市长现场办公会决定将贾谊故居二期修复工程列为全市“十一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现贾谊故居共三进,包括:
贾太傅祠----供奉贾谊铜像及其著作
太傅殿----贾谊生平及思想介绍
寻秋草堂——清以来,寻秋堂为文人墨客凭吊贾谊之后,吟诗作画之处,游人亦在此饮茶休息。
碑廊——内陈列《古今名人咏贾诗选刻》及明清历次重修故居碑文。共有历代名人咏贾诗二十一首及明清重修故居碑文五篇。贾谊故居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长沙作为“屈贾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早的名人故居,拥有现存年代最久且连续使用至今的古井,其基址考古发掘出金砖、玉器、瓷器、陶器、银元等文物。
在长沙,贾谊撰《吊屈原赋》、《 鸟赋》,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故后人称其为“贾长沙”,故宅被誉为长沙最古的古迹及湖湘文化的源头。贾谊后又任汉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撰《治安策》,他提出的治国方法被二千多年来封建皇帝奉为经典,他制定的削藩的方案,被汉武帝采纳后,彻底解除了困扰中央集权的诸侯王割据的威胁,其国防、民本、农本和教育思想,在现代仍闪烁着火花。
相关参考
上海考古歷史6000年、建城史700年以來,勤勞勇敢的上海先民不僅篳路襤褸以啟山林,開創了發祥於松澤文化、廣富林文化的上海古典文明,在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同時,也與入侵自身的病毒(瘟疫)相鬥爭。瘟疫的
贾谊故居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长沙作为“屈贾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贾谊是一个年少有为的人物,在其,十八岁即能诵诗属文,精通儒家经典,22岁任博士,同年升为太中大夫,同僚之中,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
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开始,以英国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近代。近代是中国备受列强凌虐、奴役和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谋求独立,向西方学习,努力奋起从
來甘肅,必嘗的六大甘肅美食,在這裡滿足你對西北美食的所有想像
甘肅省南北跨度很大,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甘肅,大多數人對其印象停留在不露聲色的傳奇上,絲綢之路、敦煌、戈壁……同時甘肅還蘊藏著無限美食。在中國,整個省份
懸泉置遺址位於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側1.5公里處的戈壁荒漠中,從這裡出發,向南便能到達南依三危余脈火焰山,一路向北便是西沙窩,根據歷史記載,在漢唐年間,這裡曾經是瓜州與敦煌之間往來人員和郵件的一大接待
即衡阳衡阳【名称由来】衡阳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在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衡山之南,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雁城”,也缘于“南岳独秀”的衡山而得名。【传说】相传北方的大雁因惧怕塞
作者冰兒一初次見面,寶玉對黛玉說了那句令後人無數次引用,現今仍位於撩妹之榜首的情話: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儘管這是“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的通俗版,但這句更溫柔旖旎,繾綣多姿,前世今生,盡在其間——“
中亞也就是亞洲中部的內陸地區,這個地區剛好在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大國的中間位置,也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裡過,狹義上限於中亞五國。經過觀察可以發現,這裡的而很多國家都帶著一個
這裡是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紫氣大道老子故里,眾妙之門牌樓很是氣派,一位騎三輪車的老人和一名漂亮的女士正從這裡經過。老君臺又名昇仙臺,相傳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昇,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
這裡是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紫氣大道老子故里,眾妙之門牌樓很是氣派,一位騎三輪車的老人和一名漂亮的女士正從這裡經過。老君臺又名昇仙臺,相傳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昇,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