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火摺子是什麼黑科技產品

Posted 竹筒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火摺子是什麼黑科技產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代火摺子是什麼黑科技產品

2、古代建築屋脊上的神獸都是什麼

古代火摺子是什麼黑科技產品

經常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對於火摺子這種東西應該都不陌生。每次一到月黑風高夜,主人公一身黑衣,飛檐走壁,要搞事情的時候,火摺子就會閃亮登場。它就類似於現代的打火機,隨取隨用,一吹就著,讓你能夠在黑燈瞎火中,看清自己的處境。
不過為什麼古代的火摺子這麼神奇呢?吹一吹,火光就出現了,就像變魔術一樣,接下來,讓我們走近火摺子,走近古人的智慧,揭開它背後的秘密。
了解它,從認識它開始
要想深入地了解一個人,就要先從認識他開始。同樣,要想知道火摺子背後的秘密,就要先從認識火摺子開始。我們先來看看它的製作材料,在古代,火摺子最早是從南北朝出現的,一般分兩種,一種軍用,一種民用。
好一點的火摺子是添加了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材料和香料做成的,這種因為相對來講,造價比較高,所以只有富人用得起。而窮人用的火摺子大多是由易燃的紙錢或草紙為原材料製作而成。
雖然材料不同,但是最後呈現出來的樣子大致相同,最後都是要將成品插進竹筒里,點燃,剩下一點火星,保存。
需要的時候取出,好一點的火摺子,比較易燃,晃一晃就燃了,劣質一點的,就需要你掌握吹的技巧。當然,普通人家都只是拿火摺子當照明工具,或者是生火工具,用來抽水煙之類的,不會隨便用火摺子,不像電視劇里演的,拿著火摺子去盜墓探險,搞事情。
透過現象看本質
接下來我們來講一講火摺子一吹即燃的原理,它的這種現象在物理學上,人們稱之為「復燃現象」。它的定義是指「帶火星的木條遇到純氧(或純度較高的氧氣),重新燃燒的現象」。我們來看看它的發生條件,就不難理解火摺子一吹就著的現象。第一,帶火星,第二,遇到濃度較高的氧氣。我們再回想一下他們的操作,從竹筒中取出帶火星的火摺子,向它吹氣,加速氧氣的流動,火摺子重新燃燒,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不用的時候之所以要把它們保存在竹筒里,也是為了讓氧氣與其隔絕,火摺子燃燒過後,竹筒內的氧氣量相對較少,更多的是一氧化碳,構不成「復燃」的條件。而且,放在小小的竹筒里,也更易攜帶,隨取隨用,方便操作。由此看來,古代人民的智慧還是不可小覷的。
火摺子背後的意義
別看火摺子的體積小,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小玩意,它背後的意義卻非常大。
火摺子的出現,意味著古人已經開始學會便捷地保存火種了,這將大大便利他們的生活。也正是在這個的基礎上,人們不斷地進行改良、發展,出現了各種新型的取火工具,慢慢地,才有了我們現在的打火機。
要知道古人雖然很早就發現了火,也學會使用火,但是因為無法保存,他們必須不停地尋找野火,甚至是去借火。一方面,很麻煩,不利於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於人們對火的研究。而火摺子的出現,不僅方便人們取火,也讓人類的文明向前邁進了一步。
隨著時代的發展,火摺子開始銷聲匿跡
雖然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火摺子非常方便。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需求與追求也在不斷改變。就拿打火機來說,與那個時候的火摺子相比,它既便宜,又方便,也相對更安全,更重要的是,因為材料的原因,它更好保存。
所以,在火摺子之後,人們也慢慢發明了更好的取火照明工具,特別是清朝時期,西方「洋火」——火柴的出現和傳入,火摺子的地位開始被取代,直到現在,它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銷聲匿跡,只能在電視劇里看到它。
正常情況下,火摺子與打火機,人們也更偏向於用打火機。所以時代不同,需求不同,市場的產物也不同。火摺子雖好,但終究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不適合現在。
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已經不用火摺子了,但是正是因為當初有了火摺子的出現,才讓人們慢慢學會更好的保存火種,才能更好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它還是功不可沒,讓人不禁感慨於古代人民的智慧。
而且或許正是因為生活中不常見,人們對它的了解比較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看到演員拿出火摺子,一吹就著,才更覺得神奇有趣。試想一下,如果古裝劇里,他們拿著打火機,一按就有火,彆扭不說,神秘感也會大大降低。

古代建築屋脊上的神獸都是什麼

中國的古建築物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脊上又安放了六種人造之獸,合稱「五脊六獸」。古代先民將它們視爲神獸,頂禮膜拜,岐王六獸可以護脊消災。古建行內稱屋脊走獸爲小跑或「走投無路」,因爲它們已經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便會掉下去。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裏,起脊的硬山式、懸山式和廡殿式建築有五條脊:正脊、垂脊、戟脊、圍脊、角脊,其中最頂上的水平方向的脊爲正脊。正脊兩端有吻獸或望獸,垂脊上有垂獸。硬山式建築可爲老百姓用,懸山式一般是商業使用,廡殿式建築則是宮殿建築形式,只有皇家理事的地方纔能使用。

中國古建築都是以木材爲主料的,常有雷擊起火使得殿宇樓閣盡毀。《青箱雜記》中有云:「漢柏梁臺災,越巫上厭勝之法。起建章宮,設鴟魚之像於屋脊,以厭火災,即今世之鴟吻是也」。鴟吻就是吻獸,古人將之置於屋脊之上以避火災。此事在《唐會要》、宋朝《營造法式》等文獻中也有記載。

古代建築的屋脊大都是由木材覆蓋瓦片構成的,屋脊的坡度讓檐角最前端的瓦片承受了來自後方的推力,同時容易被大風吹落,所以需要瓦釘來固定。爲了保護瓦釘免受雨雪侵蝕,角獸就用來當做鐵釘的帽子,垂獸、戧獸、套獸也都是一樣的道理。這些獸自唐宋時的一隻逐漸增加,到了清朝已形成了一支隊列。

這些檐角屋脊上排列着的小動物一般叫做屋脊走獸、檐角走獸、仙人走獸、垂脊吻等,根據建築規模和等級不同,數目也有所不同,數目越多表示級別越高。多爲單數一、三、五、七、九,只有故宮金鑾殿不同,有第十獸「行什」,天下無雙。其次是皇帝日常處理政務的乾清宮,有九個;坤寧宮原有七個;東西六宮是五個;配殿一至三個。

給這些小獸領頭的是「騎鳳仙人」,後面依次爲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根據民間傳說,騎鳳仙人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借着他的關係往上爬,姜子牙看出了他的居心,而且知道此人纔能有限,便告訴他再往上就會摔下來。後人將此人放在屋脊的邊緣,以表示無路可走的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戰國時期的齊國湣王即位後,窮兵黷武,驕縱自大,致使君臣不和、內外樹敵,終於引來五國聯軍的討伐,出逃之後還被一路追殺。眼看走投無路之時,一隻鳳凰飛到齊湣王眼前,齊湣王飛身跨上鳳凰背項逃走,絕處逢生。所以,這脊端的仙人騎鳳也有「逢凶化吉」的寓意。

屋脊上的每個神獸都有各自的意義,龍象徵天子;鳳比喻有聖德之人;獅子代表勇猛、威嚴;天馬與海馬是神話中吉祥的化身;狻猊,據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說法認爲是龍九子之一;狎魚是海中異獸,滅火防災;獬豸也是傳說中與獅子類同的猛獸;鬥牛在傳說中是一種虯龍;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

相关参考

什麼樣的東西放客廳,既有面子又儒雅,40的男士都說它不錯

人們常說:科技改變生活,現在我們身邊都有很多科技化的產品,不得不說它們確實便利了我們很多方面需求,也讓我們成功享受到了時代進步的優越感,但即便科技再怎麼進步,有些古樸且帶有古文化氣息的東西依舊是值得欣

古代建築屋脊上的神獸都是什麼

中國的古建築物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脊上又安放了六種人造之獸,合稱「五脊六獸」。古代先民將它們視爲神獸,頂禮膜拜,岐王六獸可以護脊消災。古建行內稱屋脊走獸爲小跑或「走投無路」,因爲它們已經走到了

提到日本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日本原本沒有名字。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自稱其爲“八大洲”或“八大島”等。據《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爲“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定名爲“大和”。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

五服是什麼

「親不過?五服?」,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曾經聽過。如今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自己五代以外的,就是血緣關係並不親近的人,也就不是親戚了。「親不過五服」中的「五服」,不只是指五代人的意思,在古代,「五服」還

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大家知道,在漢文化圈的五個國家(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和日本)當中,日本和中國相距最遠,所以和其它幾位不一樣,日本古代是從來沒有成為中國正式的藩屬國的,所以它的國家元首和中國一樣,也稱「帝」(琉球和朝

古代女子尚未發育完好,在十三四歲便要出嫁,到底是什麼原因

隨着時代的不斷發展與人們思想的進步,在如今很多的女性學會了自立自強,在工作上更是發揚了拼命三郎的精神,因爲自身養成了獨立的習慣,使得她們開始轉變對結婚生子這樣傳統觀念的看法,有的女性甚至還加入了不婚一

“男不摸頭,女不摸腰”,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爲“文明中國,禮儀之邦”。在古代有“男不摸頭,女不摸腰”的說法,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古代的“重男輕女”現象,使男子在當時的社會佔據

社群活躍的秘密

社群運營最大的難題是什麼呢?活躍。我們拉的社群剛開始還活躍一些,過不了幾天就沒有聲音了,一兩個月之後就變成了死群。在做社群運營之前,我聽過這樣一個結論,社群是有生命周期的。我一想,也對哦,但凡產品都有

中國人罵人喜歡罵娘,原因是什麼

魯迅先生曾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論他媽的",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把"他媽的"稱作中國的國罵。但是爲什麼中國人罵人喜歡問候別人的母親呢?國罵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第一,宗法制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建立,要追

古人說的窮不耕丈人田,餓不進蘿蔔園是什麼意思

後生小輩,岳父母的田地,就算是窮死餓死,也不去租種;,就算是餓死也別進別人蘿蔔園偷吃蘿蔔。,為什麼?,首先,古代女婿們為什麼寧願窮死,也不願去耕種岳家田地呢?,因為過去田地一般集中在地主們之手,窮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