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朝到清朝的皇帝,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

Posted 公元

篇首语:忘记你是个女孩,然后像爷们一样去奋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夏朝到清朝的皇帝,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从夏朝到清朝的皇帝,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

2、夏朝历史 从上古到隋唐

从夏朝到清朝的皇帝,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

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

  1 中国历代皇帝表

  中国历代皇帝表上古时代   1、炎帝 神农氏   2、黄帝 轩辕氏   3、少昊 金天氏   4、颛顼 高阳氏   5、帝喾 高辛氏   6、帝挚 高辛氏   7、唐尧 放勋   8、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2、惠帝盈 7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3   中国历代皇帝表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4   中国历代皇帝表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5   中国历代皇帝表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32年。   6   中国历代皇帝表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顺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两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满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6岁才登基;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个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中国皇帝一共有多少姓氏?除了外族(拓跋后来也改姓元),总共24个姓。 其中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柴(后周)2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中国小皇上(12岁以下登基): 汉 西汉 汉昭帝 刘弗陵(8岁登基,21岁死) 汉平帝 刘刊(9岁登基,14岁死) 孺子婴 刘婴(2岁登基,21岁死) 东汉 汉和帝 刘肇(10岁登基,27岁死) 汉殇帝 刘隆(100日登基,1岁死) 汉顺帝 刘保(11岁登基,30岁死) 汉冲帝 刘炳(2岁登基,3岁死) 汉质帝 刘缵(8岁登基,9岁死) 汉灵帝 刘宏(12岁登基,34岁死) 汉献帝 刘协(9岁登基,54岁死) 三国 魏 魏齐王 曹芳(8岁登基,45岁死) 吴 吴废帝 孙亮(12岁登基,20岁死) 晋 东晋 晋成帝 司马衍(8岁登基,25岁死) 晋穆帝 司马聃(2岁登基,21岁死) 晋孝武帝 司马曜(11岁登基,35岁死) 南北朝 南朝 宋 宋后废帝 刘子业(12岁登基,13岁死) 宋顺帝 刘准(11岁登基,14岁死) 北朝 北魏 北魏孝文帝 元宏(5岁登基,33岁死) 北魏孝明帝 元翊(6岁登基,19岁死) 北魏幼主 元钊(3岁登基,3岁死) 东魏 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11岁登基,28岁死) 北齐 北齐后主 高纬(8岁登基,21岁死) 北齐幼主 高恒(8岁登基,8岁死) 北周 周静帝 宇文衍(7岁登基,9岁死) 五代十国 后周 周恭帝 柴宗训(7岁登基,16岁死) 宋 北宋 宋哲宗 赵煦(10岁登基,25岁死) 南宋 宋恭帝 赵(4岁登基,5岁死) 宋端宗(7岁登基,10岁死) 宋幼主(7岁登基,8岁死) 辽 辽圣宗(12岁登基,61岁死) 西夏 夏毅宗(2岁登基,21岁死) 夏惠宗(8岁登基,27岁死) 夏崇宗(4岁登基,58岁死) 元 天顺帝(9岁登基) 元宁宗(7岁登基,7岁死) 明 明英宗(9岁登基,39岁死) 明神宗(10岁登基,58岁死) 清 清世祖(6岁登基,24岁死) 清圣祖(8岁登基,69岁死) 清穆宗(6岁登基,19岁死) 清德宗(4岁登基,38岁死) 清恭宗(3岁登基,?死)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前理、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附:中国历史的女皇帝一栏表 公元528年 北魏殇帝(元姑娘①) 年号:武秦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53年 文佳皇帝(陈硕真) 年号:无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90—705年 大周圣神皇帝(武曌、武则天) 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 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 大足、长安、神龙 在位16年 公元1164—1178年 西辽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②) 年号崇福 在位14年 注:①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杀死,国不可一日无君, 胡太后遂从后宫抱来一个女婴,假称是孝明帝之子,让女婴做 皇帝,改元“武秦”,不久胡太后为了避免被众人知晓此事, 于是杀死该名女婴,另立元晖之子元钊为帝,是为北魏幼主。 因此该名女婴在胡太后的操纵之下,匆匆登位又匆匆死去,故 历史上连她的名字都没留下,一般可称“元姑娘”,胡太后之 后匆匆给女婴加上谥号殇帝(一般正史不可见),所以北魏元 姑娘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②耶律普速完:西辽仁宗耶律夷列之女,公元1163年,仁宗病死, 由于太子耶律直鲁古年幼,遗命耶律普速完称制;公元1164年, 耶律普速完正式称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后由于公爹萧 斡里刺和驸马萧朵鲁不的控制,耶律普速完号称皇帝,称承天 皇帝,不到几天,消息走漏,耶律普速完被杀,耶律直鲁古即 位。耶律直鲁古谥号“承天太后”,她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女 皇帝。

中国古代史,从夏朝到清朝的所有朝代顺序表

按时间顺序如下:

1,夏朝(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第一任君主-夏启。

2,商朝(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0,第一任君主-商汤。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第一任君主-周武王姬发。

4,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包括大小上百个诸侯国。

5,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等诸侯国。

6,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第一任君主-秦始皇嬴政。

7,西汉(公元前206~公元9年),第一任君主-汉高祖刘邦。

8,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第一任君主-王莽。

9,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第一任君主-汉光武帝刘秀。

10,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包括:(曹)魏、蜀(汉)、(孙)吴。

11,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第一任君主-晋武帝司马炎。

12,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第一任君主-晋元帝司马睿。

13,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其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4,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第一任君主-隋文帝杨坚。

15,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第一任君主-唐高祖李渊。

16,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17,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第一任君主-宋太祖赵匡胤。

18,南宋(公元1127-1279年),第一任君主-宋高宗赵构。

19,元朝(1271年-1368年),第一任君主-元世祖忽必烈。

20,明朝(公元1368-1644年),第一任君主-明太祖朱元璋。

21,清朝(公元1644-1911年),第一任君主(入关后)-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扩展资料:

国际史学界上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的原因。

国外考古学家几乎是众口一词地认为,夏朝的是神话传说中的时代,主要原因就是:可信度高的实物遗迹至今没有找到。

英国考古学家艾兰认为,中国古文献资料中的夏朝历史非常模糊。《尚书》成书于西周晚期,《竹书纪年》成书于1千多年后的战国,这些史料的可信性很低。

艾兰还认为,中国考古界从古文献和史料出发,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去寻找夏朝存在的证据,这是不科学的考古方法。夏朝的历史认定,必须以夏朝的文字和史料为准。连商朝甲骨文都没有记载,夏朝应该是不存在的。

美国考古学家索普对夏朝的怀疑观点,主要集中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索普认为,二里头遗址的到底是商朝遗址还是夏朝遗址有待证实。中国考古学家认为的夏朝宫殿,只是一些高大的夯土结构,从复原的建筑看,并不具备居住的条件,更像是祭祀的祭坛。

另外,二里头遗址没有发现王侯贵族的墓葬群,这连山西的陶寺文化和浙江的良渚文化都比不上,二里头能成为世袭制朝代夏朝的王都,这一点很难向人信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史

从夏朝到清朝的表格 起止时间,开国君王,灭国君王,都城

具体朝代如下:

1、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创建者是启,灭国者是桀。

2、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创建者是汤,灭国者是帝辛。

3、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创建者是姬发,灭国者是姬宫湦。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创建者是嬴政,灭国者是胡亥。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创建者是刘邦,灭国者是刘玄。

6、新:王莽所创的朝代(国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创建者灭国者都是王莽。

7、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创建者是曹丕,灭国者是曹奂。

8、蜀(汉):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又称“季汉”。创建者是刘备,灭国者是刘禅。

9、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创建者是孙权,灭国者是孙皓。

10、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创建者是司马炎,灭国者是司马邺。

11、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创建者是杨坚,灭国者是杨广。

12、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创建者是李渊,灭国是李拀。

13、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创建者是耶律阿保机,灭国者是耶律颜禧。

14、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创建者赵匡胤,灭国者赵昺。

15、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创建者是李元昊,灭国者是李睍。

17、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创建者是完颜旻,灭国者是完颜守绪。

18、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创建者是孛儿只斤铁木真,灭国者是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19、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创建者是朱元璋,灭国者是朱由检。

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20、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创建者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灭国者是爱新觉罗溥仪。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扩展资料:

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朝代口诀:

第一首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二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氐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从夏朝到清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历史上所王朝年表和首都所在地及开国皇帝 朝代 延续年数 都城 开国皇帝 夏朝 前2070年——前1600年 阳城 禹 商朝 前1600年——前1046年 殷 汤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镐京(今西安西南) 周文王姬发 东周 春秋 前770年——前475年 洛邑(今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洛阳 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咸阳(今西安附近) 始皇帝嬴政 西汉 前206年25年 长安(今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 9年——25年 长安 王莽 东汉 25年——220年 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魏 220年——265年 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年——263年 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吴 222年——280年 建业 吴大帝孙权 西晋 265年——317年 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年——420年 建康 晋元帝司马睿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建康 宋武帝刘裕 齐 479年——502年 建康 齐高帝萧道成 梁 502年——557年 建康 梁武帝萧衍 陈 557年——589年 建康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洛阳 魏道武帝拓跋珪 东魏 534年——550年 邺 魏孝静帝元善见 北齐 550年——577年 邺 齐文宣帝高洋 西魏 535年——556年 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周 557年——581年 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 581年——618年 东(洛阳)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年——907年 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 907年——923年 大梁(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 923年——936年 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年——947年 汴梁(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年——950年 汴梁(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年——960年 汴梁(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 960年——1127年 东京(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年——1279年 临安(今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 907年——1125年 上京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金 1115年——1234年 中都(北京) 金太祖阿骨打 元朝 1206年——1368年 大都(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年——1644年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年——1911年 京师(北京) 皇太极

从夏朝到清朝前期的皇帝,都城,政治制度极其职能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1-3]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4] 同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5-6]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7]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8] 。 夏朝共传14代,共17帝王[9-11] (夏朝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延续约471年[12]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13] ,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14] 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釐清。[15] 另外,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也被认为是夏朝遗存,新砦期文化被称为最早的夏文化 商朝,又称殷、殷商[1-3]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4-9]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末代君主帝辛(纣王)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后由于频繁征讨东夷造成国力空虚,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灭亡。 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青铜时代及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商朝流行活人祭,擅长用蛮夷来做祭品。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周朝(前1046年—前24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8年,周朝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那一年,所以周朝的建国之年就是公元前1046年。[1]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2]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国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2] 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3]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接收周朝在关中的领地。[4] 秦始皇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国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5] 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6]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国祚共十五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1月),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14帝、1主(傀儡皇太子孺子婴),历210年。 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1]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被秦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2] 汉武帝继位后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制度、盐铁官营等,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3] 对外则开拓了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的辽阔疆域,奠定汉地范围[4] ;又开辟了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拓展了对外交往。[5-6] 另外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开创察举制、创立太学等亦影响深远。 汉昭帝继位后,沿袭武帝晚年息兵养民的国策,恢复武帝时期损耗的国力,到汉宣帝时降服匈奴并设置西域都护府[7-8] ,使西汉国势达到极盛,史称”昭宣中兴“。公元前36年,陈汤斩杀郅支单于,标志西汉时期的汉匈战争结束。[9] 公元8年12月,王莽篡汉,西汉灭亡。 西汉时期使诸夏人民融合成文化共同体即汉族,[1] 同时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10] 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2] 西汉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1] ,共十四位皇帝,国祚195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2]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3] 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4]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5] 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6-7] 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而因豪强势力已成,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土地兼并。 桓灵在位时期,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买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终于在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将这场声势浩大的民乱基本镇压。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东汉政府名存实亡。[8]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使北匈奴西迁,同时佛教也在此期间传入中国,道教也于东汉时期形成[9]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门阀士族形成,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鲜卑人占据漠北,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晋为时仅51年,共5位皇帝。[1] 如果从灭东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2-3]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是出身于河内温县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曹魏后期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4] 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5-6]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种方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一带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本身都是被世家门阀收作奴婢 [7] 。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2] [8]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9]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10-11] 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西晋墓穴中除了青瓷,还发现有墓穴模型、铜镜等。[8] 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陈寿所著。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1]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进入南北朝时期。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2] 公元420年,刘裕篡夺帝位,取代东晋。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中国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1]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式,故称南北朝。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因隋朝与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隋唐。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覆亡,国祚38年。[1-2] 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隋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正式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3-4]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3]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 [5] 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3-4] 隋朝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同时兴建京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唐朝(618年—907年[1]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2] 因皇室姓李,故称为李唐,又因与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一脉相承,故又被史学家合称为隋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3] 。626年,唐太宗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极盛的开元盛世。[4]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5-8] 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衰,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9] 唐朝疆域辽阔,是版图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10-12]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今日中国疆界的范围。[13-14] 唐朝借由羁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等民族,还征调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丽,并且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体制。[15]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16]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的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17]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18] 。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1-2] )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1] [3] )与十国(891年~979年[1] [3] )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19]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20]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1] 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北宋定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并设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与东京开封府合称四京。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后周末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即位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全部集中于中央,避免出现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2] 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及西夏的战争中屡遭战败。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金国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的统治区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3]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4] ,占据世界比重的22.7%[5] ,人均GDP为450美元,顶峰时为600美元,均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00美元,而1820年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1707美元。[6-7] 北宋时期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经济文化辉煌,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8-9]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

夏朝历史 从上古到隋唐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清朝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大错特错。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韩非子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阳数奇,阴数偶也。乃太和之气到也。……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相关参考

从夏朝到清朝历朝历代一手遮天的权臣都是谁

将帝王变成傀儡的一手遮天的权臣历代都有,有的朝代还不止一个,从第一个王朝夏朝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朝,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中每个时代最牛权臣都是谁呢?先从夏朝说起,夏朝最牛权臣,后羿和寒浞!后羿不是射太阳

从秦朝到清朝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版图有多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商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

整理中国古代历史的朝代更替表(夏朝到清朝))

夏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商①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周:西周前1046-771年②镐京陕西西安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秦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汉:西汉③前202

夏朝到清朝的语言简介

每一朝的语言,不见得一定是国语或台语,语言是慢慢演变的...基本上,隋唐之前中国流行的语言比较偏台语,隋唐之后比较偏国语,到了明清,应该已经隋唐之前是南北朝,穿过东晋偏安长江以南,中原文化产生第一次的

从黄帝到清朝的皇帝,中国从黄帝开始至清朝的末代皇帝一共出现了多

中国从黄帝开始至清朝的末代皇帝一共出现了多少位帝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具体数目不一,解释如下:  一、因为在秦始皇以前没有皇帝这样的称呼,如果这样统计的话,一共是408位,解释如下:  如果只从

夏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夏朝帝王世系谱

夏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夏朝帝王世系谱  导读: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

夏朝有文字么

没有很官方的说法,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据(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商朝)3)原始文字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

面积从50到360万平方公里,人口从百万到千万,先秦四朝发展史

一、夏与秦的首创夏朝是我国第一个世袭制国家,他结束了禅让制,确立了以父系传承为主的君主制国家体制。夏朝领土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余万,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邦制国家。夏朝的统治核心在黄河中下游平原

从汉朝到清朝,皇帝都是怎样取暖的

作者/慕笑尘,文史博物苑独家稿件,谢绝转载诺大的紫禁城,占地面积达到了七十二万平方米,有七十多座琼楼玉宇分布其间,建筑面积在十五万平方米左右。如此气势宏伟的皇家建筑群伫立了六百年,足以让全世界叹为观止

从清朝王爷到解放军高级干部,他见证了清朝的灭亡和新中国的成长

他是皇帝的叔叔,清朝的贝勒,加郡王衔;曾在法国留学,又是京剧票友;组建过宗社党,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和全国政协委员。他是谁呢?爱新觉罗·载涛。载涛爱新觉罗·载涛(1887年6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