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的影响对社会造成了什么

Posted 司马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的影响对社会造成了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的影响对社会造成了什么

2、晋朝历史 八王之乱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的影响对社会造成了什么

八王之乱的影响对社会造成了什么

八王之乱对社会的影响如下: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对西晋有什么深远影响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它引起战乱,耗竭了西晋国力,此后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五胡乱华),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人灭亡。八王之乱对西晋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望采纳!

八王之乱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五胡乱华呢?

在西晋时,主要以士族门阀政治为主,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也都是以加强皇权,平衡士族为目的的。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士族阶层势力较为强大,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除了与各士族联姻外,也广泛分封同性宗室子弟为王,以郡为国,诸侯王可以自行任命诸侯国内的官员,收取国内的赋税。

除此之外,他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王国分为大、次、小三等,大国可置军五千人,次国可置军三千人,小国可置军一千五百人。并任命各个诸侯王为地方的都督、刺史,掌管一州的军事,或在朝中也有职位,如大将军等。这样一来,不止八个诸侯王一起造反,破坏力极大。

本来各个世家大族也都有自己的私兵或者部曲,晋武帝为了皇权的稳固,削减士族势力,因此分封诸侯王,给予他们各地兵权,出发点虽好,但是他却忽视了另一方面,一手造成了危险的局面,这使得诸侯王的实力急剧膨胀,早已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地位。

如果下一任皇帝,如同汉武帝一般雄韬大略,那么八王之乱或许不会或推迟爆发,但是司马炎立了晋惠帝司马衷为太子,这可就酿成大祸。司马衷天生愚钝,智力低下,这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结果司马衷登上了皇位,又加上皇后贾南风专权,趁机胡作非为,这给了各路诸侯王可乘之机。

司马炎死后,贾南风操控权力,掀起内乱,使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掌权。后又因太子一事,让赵王司马伦掌权,诸侯王的混战开始,直到晋怀帝继位后才结束。持续十六年之久,各地军事力量削弱,中央也无法掌控全国,这使得胡人有了可乘之机,五胡乱华因此开始,中原大地上民不聊生。

望采纳,欢迎交流与讨论~

八王之乱的背景

曹魏时代,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之后,司马氏果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事在司马氏皇族中很有影响。

因此,西晋建国初期,公元256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公元277年(泰始元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

分类情况如下:

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置军人数

2万户大国上、中、下三军5000人

1万户次国上、下二军3000人

5000户以下小国1500人

晋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也有封地,公侯邑亦分三等,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

1万户为大国

5千户为次国

5000户以下为小国

后来又让诸王出任地方都督,诸王多少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晋武帝完成了分封宗室诸王的政治计划,自以为得计,认为司马氏的统治由此稳固,其实反而种下了祸根。

扩展资料:

八王之乱的影响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不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王之乱

西晋未年八王之乱江南地区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深远影响?

西晋末年北方动乱,大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制度,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事件。

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 产生了什么影响

指的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影响就是导致了之后三百年的战乱。

1、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

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2、影响

八王之乱历时达十六年,期间时有战乱,后期朝廷已无法掌握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

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期间还有氐人齐万年的变乱,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南方亦有变民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

这些战事都对全国不少地区都造成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求活,成为流民。

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扩展资料:

八王介绍:

1、汝南王司马亮

司马亮(?―291年),字子翼,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四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母伏夫人 ,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司马亮初封万岁亭侯,后改封广阳乡侯、祈阳伯,历任东中郎将、散骑常侍、镇西将军等职。西晋建立后,先封扶风王,后改封汝南王,先后担任骑司马、抚军将军、卫将军、宗师等。

咸宁三年(277年),升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等要职,镇守一方。不久,入朝任太尉、录尚书事,兼任太子太傅。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重,有意托孤于司马亮,但在杨骏阻挠下并未成功。元康元年(291年),杨骏被杀后,司马亮入朝任太宰,与卫瓘分掌朝政,大肆封官却失去人心。

不久,司马玮矫诏将司马亮杀死。司马玮被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所杀后,朝廷下诏给司马亮平反,赐谥号为文成。

2、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271年―291年6月13日),字彦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母审美人,西晋诸侯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司马玮初封始平王,后改封楚王。历任屯骑校尉、都督荆州诸军事、平南将军、镇南将军、卫将军、侍中等。

元康元年(291年),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建议朝廷让司马玮离开朝廷到封国去,司马玮对此很怨愤。

卫瓘等人因长史公孙宏、舍人岐盛轻薄无德,并受司马玮亲宠,会给朝廷带来祸患,打算收捕岐盛。

岐盛得知此事,就和公孙宏密谋,假称司马玮的命令,向皇后贾南风说司马亮、卫瓘坏话。

司马玮于是勒令本部军队,伪造诏书召集军队准备除掉卫瓘等人,不久兵败被处死,年仅二十一岁,谥号隐王,追赠为骠骑将军。

3、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301年),字子彝,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母为柏夫人,“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初仕曹魏,封安乐亭侯。五等制建立后,封东安县子,授谏议大夫。西晋建立后,封琅琊王,授宣威将军。迁安北将军、镇守邺城,封赵王。

迁征西将军,镇守关中。刑赏不明,激发羌族和氐族反叛。入为车骑将军、太子太傅。元康十年(300年),使用离间计,使得太子司马遹被皇后贾南风害死,鼓动司马遹旧部及齐王司马囧起兵,废黜并杀死贾皇后。

诛杀淮南王司马允,自领侍中、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加九锡。逼迫晋惠帝退位,擅自称帝,年号建始。即位之后,任用孙秀掌政,大肆封官,收取人心。

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屡战屡败,宣布退位,迎接晋惠帝复位,退居金墉城。梁王司马肜上表论罪,赐死司马伦。

4、齐王司马冏

司马冏(?―302年),字景治,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文帝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次子 ,晋武帝司马炎之侄,参与“八王之乱”。

父亲司马攸死后,袭爵齐王,历任散骑常侍、左军将军、翊军校尉,联合赵王司马伦废杀皇后贾南风,为宠臣孙秀所排挤,出镇许昌。

司马伦篡位后,拜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首倡大义,联络河间王司马颙等人讨灭司马伦,迎接晋惠帝复位,拜大司马、辅政大臣,加九锡。权倾朝野,骄奢淫逸,大失人心。

永宁二年(302年),拥立清河王司马覃为皇太子,自领太子太师,打算长期专政,遭到司马颙和翊军校尉李含上表反对,被长沙王司马乂击败和杀死。

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予以平反,追赠侍中、大司马、齐王,谥号武闵。

5、长沙王司马乂

司马乂(277年―304年3月20日),字士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异母兄弟,母为审美人 ,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太康十年(289年),司马乂受封为长沙王,授任员外散骑常侍。其父武帝司马炎死后改任步兵校尉,永平元年(291年),同母兄楚王司马玮被贾后杀死,司马乂被贬为常山王。

永宁元年(301年),齐王司马冏等诸侯王起兵讨伐篡位的赵王司马伦,司马乂率军响应,因军功升任抚军大将军,复封长沙王。

永宁二年(302年),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司马冏,司马乂暗中作为内应攻入洛阳将司马冏捕杀。

太安二年(303年),被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杀害,年仅28岁,司马乂之弟豫章王司马炽即位后,追谥为厉王,以子司马硕袭封。

6、成都王司马颖

司马颖(279-306),字章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弟。生母程才人,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太康十年(289)受封成都王。元康九年(299年),由于结怨于贾谧,皇后贾南风下诏出为平北将军,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冏传檄讨逆。太安元年(302年),齐王司马冏专权,河间王司马颙上表数其罪状,司马颖起兵响应。

太安二年(303年),与司马颙合谋攻长沙王司马乂。永兴元年(304年),司马越囚禁司马乂,向颖、颙联军投降。

司马颖除去朝中的司马乂后,增封二十郡,拜丞相,又立为皇太弟。这时期的成都王司马颖达到了他的权利顶峰。

八月,王浚与司马腾讨伐司马颖,司马颖等挟惠帝奔洛阳。十二月,太宰司马颙下诏废黜司马颖的皇太弟之位将其遣回封地。

光熙元年(306年)九月,顿丘太守冯嵩将成都王司马颖和他的两个儿子抓住送往邺城。

范阳王司马虓不忍心杀害司马颖遂将其幽禁在邺城,十月,司马虓暴毙,范阳王长史刘舆矫诏将司马颖及其二子一并赐死,司马颖死时年仅二十八岁。

7、河间王司马颙

司马颙(?―306年),字文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三弟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太原烈王司马瑰之子 ,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司马颙初袭封父爵,咸宁三年(277年),改封河间王。少年时有名声,轻钱财厚待贤士。晋武帝赞叹其为藩王的表率。赵王司马伦篡位时,响应齐王司马冏起兵,因功授任侍中、太尉,加三锡之礼。

永宁二年(302年),李含假称受帝密诏说服司马颙讨伐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任太宰、大都督、雍州牧。后又废太子司马覃,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

永兴三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率义军讨伐司马颙,司马颙接连挫败,义军逐占据关中,司马颙保守孤城。

同年,司马越以诏书征召司马颙入朝任司徒之职,司马越之弟南阳王司马模派将军梁臣将司马颙掐死,他的三个儿子也一同被杀。

8、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越(?―311年),字元超,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长子。西晋宗室,晋惠帝至晋怀帝时期权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初任骑都尉,后迁散骑侍郎加侍中,历任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并因参与诛杀杨骏受封五千户侯,不久复任侍中,加奉车都尉,晋爵东海王。永康初年(公元300年)加中书令,又升任司空兼中书监。

在八王之乱后期,司马越在先后击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的势力之后开始掌控西晋政权,并在晋惠帝死后立太弟司马炽为皇帝,是为晋怀帝。

司马越自任太傅辅佐朝政,辅政期间不思团结官员一致对外,反大权独揽,杀戮朝臣,弄得人人自危,各方纷纷起兵讨伐,司马越无奈之下自请出征石勒。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司马越在项城忧惧而死,至此八王之乱终结。东晋年间追谥孝献。以元帝之子司马冲袭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王之乱

之乱(16)造成了(1)

晋朝历史 八王之乱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影响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知道,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乱以后被历史书上称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乱华时期却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晋朝历史 www.lishixinzhi.com)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至少需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下才能完全融合为汉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乱的爆发彻底打乱了这一进程。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不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有资料称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在这之后虽然经历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这种是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主要依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合时间又短,还基本不具备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环境,融合的进程极不顺利,后遗症也比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较有规模的少数民族——鲜卑消失为止,虽然汉族又成为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人口结构却和八王之乱前有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相北方情况相似,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间,整个中国特别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它各民族也不断融合,最终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作为结局。虽然汉族仍然是整个中国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这次民族融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融合之后的汉民族人口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民族的心理因素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关参考

西晋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晋武帝传位智障儿子和庸才辅政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西晋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晋武帝传位智障儿子和庸才辅政”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晋八王之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中,最为严重的一次皇族内乱,之后更是进入

最后混成什么样? 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

八王之乱,八个王爷前前后后打了十六年。东海王司马越费尽心血、大开脑洞,终于赢得最后的胜利。只是他的胜利果实,是一片满目苍夷的河山。此时的西晋王朝,历经宗室内部屠杀这场浩劫,行将就木,民变四起,大旱连年

最后混成什么样? 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

八王之乱,八个王爷前前后后打了十六年。东海王司马越费尽心血、大开脑洞,终于赢得最后的胜利。只是他的胜利果实,是一片满目苍夷的河山。此时的西晋王朝,历经宗室内部屠杀这场浩劫,行将就木,民变四起,大旱连年...

最后混成什么样? 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

八王之乱,八个王爷前前后后打了十六年。东海王司马越费尽心血、大开脑洞,终于赢得最后的胜利。只是他的胜利果实,是一片满目苍夷的河山。此时的西晋王朝,历经宗室内部屠杀这场浩劫,行将就木,民变四起,大旱连年...

八王之乱有没有最终胜利者

八王之乱没有最后赢家。一个皇帝被匈奴人俘虏并虐杀,朝廷被人给一锅端的王朝,何来的胜利者可言?一、八王之乱的起因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老祖宗的兵变给了后人一个启示——只要对统治者不满意,是

八王之乱是哪“八王”呢

依照掌权的先后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之乱的起因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因鉴于曹魏王室孤立而亡国,乃恢复封国制,大封宗室为王,给以

揭秘:西晋为何会发生八王之乱

西晋八王之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争斗,讲的大意是政变演变为屠杀,正所谓乱世出豪杰。这一动乱从最初的宫廷内斗,延续到引发战争,对人民以及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更加剧了西晋当时统治社会的危机。但是有许多人

八王之乱期间,八千妇女被沉入江底喂鱼是真的吗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八王之乱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公元304年(晋永安元年)七月,一支由鲜卑、乌桓两万人组成的大军,从蓟城(今北京)出发,他们一路向南,前去攻打邺城(今河北临漳)。这是不是

造成五胡乱华事件的原因只是八王之乱吗

造成五胡乱华事件的原因真的只是八王之乱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早在曹魏王朝时期,五胡乱华已经有了苗头。曹操在世的时候,胡人不敢南下,因为曹操有大军把守长城,可是辽东地区的公孙家族,跟曹操其实是面和心不

八王之乱应改为六王之乱,因为其中两人完全是牺牲品

八王之乱彻底葬送了晋王朝短暂的一生,战争、饥荒、死亡构成了西晋第一次灭亡前的景象。这一切都是因一个个权力欲旺盛的人造成的,杨骏、贾后、司马伦……贾后是个喜欢掌握权力的女人,她想要除掉辅政的外戚杨骏,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