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寀,《宋史·卷三百二十八》里王韶(子厚、寀)传关于王寀的记载

Posted 郡王

篇首语:知识越多越令人陶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王寀,《宋史·卷三百二十八》里王韶(子厚、寀)传关于王寀的记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王寀,《宋史·卷三百二十八》里王韶(子厚、寀)传关于王寀的记载

2、融合其两家之长 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五大原因

王寀,《宋史·卷三百二十八》里王韶(子厚、寀)传关于王寀的记载

浪花宋王寀中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浪花》是宋代诗人王寀(cǎi)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一江秋水,万里晴空,笛声悠扬,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后两句先欲擒故纵,想象奇特,”夕阳影里碎残红“是全诗之警策,取得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唐朝皇族的家谱

1、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无所作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显:被毒杀的皇帝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5、唐睿宗李旦:历史上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6、一代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秘史(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因风流而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8、唐肃宗李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的乱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

9、唐代宗李豫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10、唐德宗李适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

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11、唐顺宗李诵简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12、唐宪宗李纯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

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13、唐穆宗李恒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14、唐敬宗李湛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15、唐文宗李昂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16、唐武宗李炎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在位6年,终年33岁。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17、唐宣宗李忱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

18、唐懿宗李漼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19、唐僖宗李儇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

20、唐昭宗李晔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扩展资料:

以年号称呼的唐朝历史事件:

武德之治、贞观之治(贞观盛世)、贞观遗风、永徽之治、龙朔科案、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开元盛世(开元之治)、天宝战争、天宝之乱(安史之乱)

贞元之盟、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元和中兴、长庆会盟、会昌中兴、会昌灭佛(会昌毁佛、会昌法难)、大中之治(大中暂治)、乾宁越州之战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代君主

百度百科—唐代年号

带“盒”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盒”字的成语只有一个:钿盒金钗;

钿盒金钗

【拼音】:diàn hé jīn chāi

【意思】:钿盒和金钗,相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之信物。泛指情人之间的信物。

【具体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

白话译文: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扩展资料:

钿盒金钗相关的【灯谜】: 唐玄宗的定情信物。

钿盒金钗相关的【用法】: 作宾语;指情人之间的信物。

相关例句:

1、钿合金钗细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宋·柳永《二郎神》词

2、宋王寀《蝶恋花》词:“红粉阑干,有箇人相似。钿合金钗谁与寄。”

合阳县的历史名人有谁

伊尹

  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又名伊挚,夏末有莘国(今合阳县)人,商代大政治家。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商王成汤三聘伊尹到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共谋大业。伊尹精于烹饪,常以调味之理喻王事,成汤视为知音,委以国政。伊尹辅佐成汤灭除夏桀,建立商朝,被尊为“阿衡”,亦即宰相。商汤去世,又先后辅助外丙、仲壬二王当政。仲壬死后,其侄太甲继位,破坏商汤法制,怠乱国政,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商汤葬地,在今河南偃师西南)。两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迎其复登王位。伊尹著有《伊尹》、《肆命》、《徂后》等书。临告退,又写成《咸有一德》。年百岁而卒。辅政四朝的伊尹,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今百良乡尹庄为伊尹出生地,莘村为伊尹耕作处。三汲、阿场、陌东、陌西等村,留有伊尹遗迹多处。莘村南旧秦庄,有伊尹墓,旧有墓田数十顷;墓前有御道,相传为前代命官省察道。 太 姒   太姒,周文王妃,周武王生母,商代有莘氏(今东王乡莘里村)之女,生卒年无考。《诗经·大雅·大明》载:“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矣,文王嘉止,在邦有子,见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生动记叙了周文王亲娶太姒的情景。太姒天生姝丽,聪明淑贤,分忧国事,严教子女,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爱和臣下敬重。生子姬发,即周武王,继承文王业绩,重用姜子牙及周公旦,富国强兵,协调诸侯,伐灭商纣,建立周朝。 曹 全   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生卒年不详,东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升任右扶风槐里令。胞弟夭亡,曹全弃官归家。灵帝光和六年(183),再举孝廉。光和七年(184年,12月改年号为“中平”),县民郭家响应黄巾起义,关中时势告急。曹全由酒泉福禄长调任合阳县令,镇压郭家起义,并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嗫治墙屋,列陈市肆,招抚流亡,存慰老年,出家钱买米面,赈济残疾盲哑。其长女桃斐好制药膏,治愈不少病人。灵帝中平二年(185),门下王敞等人立碑记颂曹全的功德,此碑即素享盛名的汉隶“曹全碑”,现藏省碑林博物馆。 雷 德 骧   (917—991)   雷德骧,字善行,合阳人。五代周太诅广顺三年(953)进士,宋初任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朗、大理寺(管刑狱的官署)丞。因弹劾宰相赵普“擅增刑名”,被贬商州任司户参军,又流放到灵武(今宁夏贺兰山北)。数年后,其子有邻向皇帝诉冤,才得以平反。回京后任秘书丞。宋太宗开宝七年(974)任右谏议大夫,考核朝迁官员,敢于直言,受太宗赞赏。太宗淳化二年(991),因其孙孝先有罪被株连,贬为感德军行军司马。死后追复原官衔,并赠给太师荣衔。 雷 简 夫   (1001—?)   雷简夫,字太简,系雷德骧曾孙。早年隐居,宋仁宗康定中为秘书省校书郎,代理秦州观察判官,不久去职居长安。时,关中“三白渠”(今泾惠渠的前身)毁坏已久,京兆府推荐简夫治理。先前治理的人,每年用六个县的民夫役作四十天,用梢木几百万,而水不足;简夫役用民夫三十天,梢木减少三分之二,而水有余。后历任坊州(今黄陵)、简州(今四川简阳)、雅州(今四川雅安)、虢州、同州知州,升尚书职方员外郎。简夫在雅州时,识眉山苏洵,读苏洵《洪范论》,二人相见恨晚。苏老泉(即苏洵)携其二子苏轼、苏辙,拜谒简夫,以师事之。简夫遂以书信投老友益州太守张方平、文坛泰斗欧阳修、韩琦等人,推荐“三苏”父子,使其脱颖而出。擅长书法。知雅州途中,经汉中府,时朝迁拔银修筑古蜀道青泥岭段,嘱记此盛事,遂撰文并书《新筑白水路记》碑。又作《江声帖》。 范 燧   (1519—1583)   范燧,字以木,号罗岗,路井镇范家洼人,明世宗嘉靖年间进士,任户部湖广司主事。严嵩专权时,范不依附。管理北京崇文门税收,查办偷税漏税,不避权贵;督办淮仓,废除对商船不合理征收;管理运河,粮船按期到京。升任四川按察副使后,加大城墙,整顿保甲,擒拿妖僧,剪除士豪,昭雪冤狱。后任河南布政司参政,分守洛阳,被他人中伤而引退。回乡后,修学宫,提倡文教;对乡里婚丧困难者,周济甚多。子范垣、范堤、范垠皆文才,均任知县,人称“范氏三凤”,即乡人所传“一母三知县”。 魏 天 命   (1612—1648)   魏天命,皇甫庄乡皇甫庄村人,少习武艺,胆识过人。清顺治二年(1645),与城内槐里人康姬卫等在梁山发动农民起义,杀死知县张延与典史丁同泰。遂与澄城义军首领王执礼、姬宴屋等联结,于顺治三年(1646)率军攻克澄城,杀死知县靳榜,声威大振。后分军两路,康姬卫率北路入城,与清军战于芝川镇,复转战耀县张果老崖,陷入重围,全军壮烈牺牲。魏天命率南路军至朝邑白冢镇(今大荔县安仁镇),被清军所困,兵败被俘。嗣又掐脱缚绑,单骑重返梁山,力图重举。顺治五年(1648)九月,天命外出活动,被知县庄曾明、县丞汪维城侦知,于和家庄中伏被执。解送西安途中,天命笑顾左右说“吾谓成大事封侯,当八座以耀乡里;今乘囚车为尔辈所簇拥,亦如八座矣”。临刑从容,凛然就义。 党 守 素   党守素,坊镇乡灵泉村人,生卒年不详。父母早亡,20岁左右辍学。农闲赶毛驴往返于陕北贬盐。一次,驴、盐被盐吏没收,身遭拘押数日,返乡不成,自投李自成义军“老八队”。屡建战功,升至“威武将军”,封“载侯”,镇守兰州。闯王失败后,与李过、高一功等率部由西北南下,随高夫人归明抗清。直到清康熙二、三年(1663—1664)间,南明降清,武帝失败后,党守素同刘宗敏、郝摇旗(后名郝永忠)、刘体仁等在川、鄂、陕交界处继续抗清。后在湖北郧阳、房山的武当山以西至陕西镇安、山阳边界潜伏落户,人称“十三家”。灵泉村后巷南边中间分支祠堂有自成大顺政权所赐“开国元戎”匾,挂于门首(今已不存)。 李 灌   (1601-1676)   李灌,字向若,号连壁,南坂头(新池乡南顺村)人。明崇祯时举人。清兵入关后,渡河到山西为僧,后又返乡。清迁官吏慕名寻访,他避而不见,大门外写对联一别:“清风焉能吹动我,明月何曾不照人。”痛恶变节仕清之人,常以诗文讥讽。为避灾祸,潜入华山采药,有时穿道服在街上行乞,漂泊三十余年。晚年回乡,在乳罗山下挖窑洞居住,种田十数亩维生。著作丰厚,诗文清奇雄宕,惜多散佚,传世之作仅《广瀵堤记》、《嘲同志未终之人》及碑文数篇。曾与老艺人一起,对合阳线偶戏从音乐到舞台表演艺术等,作过一系列重大改革,并亲自编写剧本(已失传),使线偶戏具胡浓郁“悼明”色彩,世称“吊线胡”、“吊明歌”。合阳民间流传有李灌不畏强暴,伸张正义,滑稽多智,巧斗邪恶的故事,几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雷学谦   雷学谦,字六吉,东王乡夏阳村人,生卒年不详。清顺治时进士。任广西桂林推官,以清正闻名。康熙元年(1662),其考选广西道监察御史,为整肃选拔任用官员和弹劾旷职渎职行为,向康熙皇帝陈奏时政得失数十条,都被采纳。巡视江浙盐政,受商民拥护。因母去世,弃官回乡。当时,王村瀵常年因雨潦水涨而淹没耕地,遂率众修渠整堰,使泄蓄流畅,灌田多而不复为害。潼关车牛站每年要耗掉合阳百姓银子上万两,其催促知县徐起霖上报,得以免除。卒后墓葬南蔡园村西。 王又旦   王又旦,字幼华,号黄湄,百良乡百良村人。清顺治下五年(1658)进士。康熙七年(1668)任湖广潜江知县。当时,潜江正值兵灾水患之后,他革除弊政,招集流亡,奖励农桑,变乱为治。潜江居汉水下游,常因决堤成灾,其除率众修堤外,又建议上级改各县联合修堤为分县划段管修,以防敷衍推诿,使湖北免除汉水之患二十余载。同时于潜江建立“传经书院”和“说诗台”,培育人才。康熙二十三年(1684),升使吏部给事中。后到广东主持考试,奏准于盗匪常出没的南海花山建城设县,遂得长治久安。又旦博学能文,诗作尤佳,与京师王渔洋时相唱和,交谊尤契。时,海内言诗者必称“二王”。朱竹坨谓:“又旦诗能兼综汉宋人之长”。著有《黄湄集》十卷。墓在百良村南。 雷敬儿   (1613—1701)   雷敬儿,雷翀之次女,嫁给和阳村秀才史继鲁,人称史夫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工诗文,善书法。继鲁早丧,无子。以侄为嗣,为其修建书房,亲写铭文:“天地为屋,江河为沼。古今旦暮,圣贤朋好。具此心眼,以窥奥妙。月明星灿,书声缭绕”。嗣子亦早亡,遗孙三人,雷悉心教养,著有《弥清阁集》,晚年自行烧毁。清乾隆版《合阳县全志》载有她《哭夫》诗一首:“去年灯火共元宵,为我窗前拂翠翘。佳节依然人不见,一轮明月冷迢迢”。民间传抄其织锦回文诗作多首。 康乃心   (1643—1707)   康乃心,字孟谋,号太乙,县城槐里(今文化街)人,康熙三十八年(1609)举人,博学能文,是清初陕西著名诗人。其题留于西安小雁塔僧舍左壁上的《吊秦庄襄王墓》诗(其一):“园庙衣冠此内藏,野花岁岁上陵香。邯郸鼓瑟应如旧,赢得佳儿毕六王”,备受清代大诗人王渔洋赞赏,从此名闻海内。著有《莘野集》、《太乙子》、曾编纂《韩城县志》、《平遥县志》。时有“关中三李(李因笃、李顒、李天生),不如合阳一康”之说。 钱万选   钱万选,字子华,江苏长兴人,贡生,生卒年不详。清康熙四十年(1701)任合阳知县,为政宽和,以教养为务。初到任时,即召请名士经常讲论学问。设社学数十处,振兴合阳教育。编《合阳县志》十卷,体例有所更新,但合阳绅士“不以为然”。离任后,择存精要,改名《宰莘退食录》自费刊印。 张大有   (1675—1730)   张大有,字书登,又字火天,城关镇西街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殿试受卷官,因上书陈述科场积弊,降为国子监助教。后历任奉天府丞、顺天府丞、左佥都御史、太常侍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并代理兵部尚书。任漕运总督时,亲临河道整顿漕政,提出“建石坝,修水势;编船次,均运量;明约束,绝奸宄;选材任,惩侵渔”八条良策。又裁减冗员,分帮兑运,实行轮换,使弊绝风清,漕运畅通,官民受利。众赞曰:“九载漕运,一尘不染,可谓绝后空前”。死后谥“文敬”。著有《黄门诗集》、《绿槐堂文集》、《漕政简明书》等,惜其俱失。墓地在县城北门外张家墩。 褚 峻   褚峻,字千峰,甘井乡万年村人,生卒年不详。擅长雕刻,以拓售碑帖为业。乾隆六年(1741)摹成《金石图》四册,为学者所珍视。本县书法家党晴梵在《华云杂记》中说:“褚氏《金石图》共四册,册高一尺二寸,阔七寸。缩丰碑巨于尽天寸地中,圭跃花纹,无不历历,洵能手也。不惟文字摹刻极小而致,题跋亦整洁可爱,考据尤精赅详明”。著有《金石经眼录》四卷,为乾隆嘉庆时金石名著。 康 嵘   康嵘,字荣山,县城槐里(今文化街)人,清道光年间生员,生卒年无考。为人刚直磊落,不同流俗。知县沈寿曾(浙江桐乡人)诌上虐下,贪婪不法。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旱,合民大饥,沈寿曾除催交当年赋粮外,又严督乡民交纳旧欠的“出陈易新”仓麦,引起百姓哄堂,沈章以叛民报府,扩大事态,致县西王村十五人系狱,五人刑毙狱中。又有郭家坡富室郭维元代催里粮,沈以郭私用朱笔填改拘票姓名为由,将其拘捕,索贿银一千三百五十两保释。康嵘愤其不法,乃联络受害家属数人,直至臬司投状控告。讵料臬、府、州、县上下作弊,反坐康诬陷,连其子纯熙一并系狱,大刑威逼,迫康就范。经翰林王凤翔说合,康始得出狱。后受大荔段述之资助,赴京上控,费时三载,历经艰险,终于咸丰元年(1851)告御状得准。咸丰皇帝御批:“沈寿曾胡作妄为,杖一百,发流新疆;各官一并交部议处;受害乡民酌予抚恤。”合阳人状其所为,曾编《康嵘告御状》一剧,遐迩流传。 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号常惭愧僧,俗家姓赵名丹桂,又名圣量,孟支乡赤城东村人。幼随胞兄习儒经,涉猎释教经典,矢志参拂。光绪 四年(1878),舍家离俗,入西安慈恩寺听经。光绪七年(1881),至终南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度为僧,道号印光。次年,入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初,于湖北竹溪莲花寺充照客时,得读《龙舒净土经》残本,悟其精妙,一以净土为归。光绪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宗三年。其间,曾告假朝拜,山西五台山文殊师利道场,回寺后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并於诵经之余,研读三藏教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光绪十六年(1890),至北京龙泉寺家“行堂”(为僧众盛饭菜的僧人)。光绪十七年(1891),住北京圆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应入京请藏经的化闻和尚之邀,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居藏经楼,主理藏经。光绪二十三年(1897),受请为法雨寺僧众开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此后,於法雨寺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年,终日不出房门,由人送饭食诵经念佛,而学行倍进。光绪三十年(1904),为温州头陀寺入都请藏毕仍住法雨寺经楼。民国7年(1918)至18年(1929)间,数赴上海、弘扬净土宗,多寓太平寺。民国19年(1930),赴苏州报国寺闭关,指导创办灵岩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民国26年(1937),移住灵岩,至29年(1940)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坐化,享年80岁,僧腊六十载。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一生著述甚丰,遗著有《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文钞》二卷、《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生前自奉俭约,乐善好施,曾募捐修建法雨寺、上海慈幼院等;先后於民国15年(1926)、24年(1935)、25年(1936)三次为陕西、绥远赈灾,共捐款8000元之多;民国十八年(1929),专为家乡东、西赤城村施赈1600元。 师集贤   师集贤,乳名道立,笔名路冷,城关镇东安家庄人。幼年丧父母,由督父母抚养成人。1917年由合阳高小毕业,考入西安成德中学。1921年考入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后为上海大学),习美工。受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等革命思想熏陶,于1922年参加反基督教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上海大学毕业回西安,先后在西安美术学校、西安中山中学任教,以诗画宣传革命思想。   1927年春,蒋介石叛变革命,师集贤于1928年随同进步人士王复初至南京审计院任办事员,从事中共地下交通工作,经常为中共南京市委任曜(任雪涛)传递秘密文件。与进步知识分子李卓如、崔斗山等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长诗《谁是我的妈妈》,揭露封建社会罪恶,倾吐劳动群众的苦衷。国民党警察局疑其为共产党员,捕之入狱,经审计院科长邵师周保释出狱。   1930年,上海复旦大学地下党员刘高天(合阳人),因执行李立三“左”倾路线受到党内批评,暂居师处。当时,同乡友好王子宜、雷仲山、屈仰之、习志合和杨佩韦等进步师生亦常来师的寓所。当年署期,国民党特务在邮局发现一封写有“师路冷女士转芦冷影女士”(芦冷影是刘高天化名)字样的挂号信,便化装邮差,将信送到师集贤住处。刘高天接信,未及拆阅,特务多人入室,持枪威逼、查问。师集贤下班返寓途中闻听特务进室搜查,想到刘高天才入党,年轻经验少,其他几位同志都是进步学生,当即挺身进家,面对特务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房主,有事我一人承担,和同乡于年们无关!”特务把师集贤、刘高天等七人逮押至国民党南京卫戊司令部。在狱中,法官故作怜悯说:“你是青年诗人,不过为女子所误,为爱情死而无益。只要你供出她的住处,你与朋友都可获释”。师集贤说:“刘女士认为我可靠,赐令转信,我若抛她,何以为人?》今犯到你手里,死而后己!”经反复抗争,其他六人保释出狱。分手时师集贤告诉刘高天:“善自奋斗,勿找任何人”。请你替我见王先生(王复初)一面,传话‘母勿念,此生再见十有九无望,永别了。\'”   1930年9月23日,师集贤就义于南京雨花亭。著名人士王复初及集贤的同乡、战友,将师集贤遗体安葬于雨花台三藏殿附近的西北坡。王复初题字立碑:“关中师道立之墓”。 党晴梵   (1885—1966)   党晴梵,名云,号待庐,坊镇乡灵泉村人。清末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任同州师范、同州中学等校教员。民国4年(1915)加入陕西靖国军讨袁,初任总部秘书长,继任第一路军参谋长,交游广而恃才傲物。在此期间,先后任西安行营设计委员、西安高级中学和西安商业专科学校教员。22年(1933)任合阳中学校长,延聘进步教师,购置理化实验仪器,编印校刊,使学风为之一新。民国33年(1944),从西安返县,任合阳县临时参议会议长,曾连续揭发县军事科和华潼师管区180兵役舞弊案及八区专员蒋坚忍白宜公路舞弊案。34年(1945),在县临时会大门外张贴“立即停止征实”、“立即撤销战时征兵机构”等巨幅标语,国民党新任县长周鸿软硬兼施,迫其施弃竞选县参议长和省参议员权利。后被免去县临时参议会议长职务。1947年春节,灵泉村耍“射覆”,党亲撰“庆祝胜利”、“化行北国”、“时髦作风”、“典型人物”和“我们希望”五阙二十目文联故事,旨在揭露国民党腐朽黑暗。1948年进入陕甘宁边区,任边区政府参议。西安解放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大学教授,当选省政协二、三届副主席及省三届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初被迫害致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著有《先秦思想史论略》、《中国文字学概论》和《待庐丛书》等多卷 .

烟用英语怎么说?

香烟xiāng yā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香烟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基本解释 1. [cigarette]∶卷烟 2. [incense smoke]∶烧香的烟雾 详细解释 1. 亦作“ 香烟 ”。1.焚香所生的烟。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香烟聚为塔,花雨积成台。” 唐 元稹 《生春》诗之五:“药树香烟重,天颜瑞气融。” 宋 王寀 《玉楼春》词:“风轻只觉香烟短,阴重不知天色晚。”《三侠五义》第四八回:“只见宫殿楼阁,金碧交辉,寳鼎香烟,氤氲结彩。” 2. 指子孙对祖先的祭祀。后借指子嗣。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你想我辛勤半世,挣了这些家私,却又不曾生得个儿子,传授与他,接绍香烟。”《老残游记》第五回:“他再有个长短,这家业怕不是众亲族一分,这两个小孩子谁来抚养?反把 于 家香烟绝了。” 巴金 《春》十:“我要把 喜儿 收房,将来她生下儿子,接续我的香烟,这也是对得起祖宗的事情。” 3. 指对神佛的祭献。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是的,你们应得常时来庙里走走,表表你们的诚心。并不是 青龙大王 计较你们这点香烟。” 4. 指烟丝。 清 王廷绍 《霓裳续谱·相思害的如酒醉》:“吃了袋香烟,我懒怠磕灰。”《白雪遗音·岭儿调·梦多情》:“装上一袋香烟双手送。” 5. 特指纸烟。系一种纸里包烟丝和配料卷成的条状物,供吸用。也叫卷烟。 6. 见“ 香烟 ”。 香烟的英文翻译 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a cigarette; a cigar2.smoke from burning incense

谁知道唐朝所有的王爷?

唐太祖李虎(李渊的祖父)的子孙封王的有:

江夏王道宗,永安壮王孝基,淮南壮王道玄(——弟淮南王道明),长平肃王叔良,新兴郡王德良,长乐郡王幼良,西平怀王安,襄武郡王琛,河间元王孝恭,济北郡王瑊,汉阳郡王瑰,庐江郡王瑗,淮安靖王神通,胶东郡王道彦,襄邑恭王神符 唐世祖李昺(李渊之父)的子孙封王的有: 陇西恭王博义,渤海敬王奉慈 唐高祖李渊之子封王的有: 齐王元吉,荆王元景,汉王元昌,酆悼王元亨,周王元方, 徐康王元礼(——子淮南王茂——子嗣王延年——子嗣王讽), 韩王元嘉(——子颍川王训、武陵王谊、嗣王讷——讷子嗣王叔璩——子嗣王炜), 彭思王元则(——子南昌王绚——子嗣王志暕), 郑惠王元懿(——子嗣王璥——子嗣王希言), 霍王元轨(——子江都王绪、安定王纯——绪孙嗣王晖), 虢庄王凤(——子平阳王翼——子嗣王寓——凤孙嗣王邕——子嗣王巨), 道孝王元庆(——子临淮王诱——侄嗣王微——子嗣王炼), 邓康王元裕(——子嗣王炅——子嗣王孝先), 舒王元名(——子豫章王亶——子嗣王津——子嗣王万——子嗣王藻), 鲁王灵夔(——子清河王诜、范阳王蔼——蔼子嗣王道坚——子嗣王宇), 江安王元祥(——子武阳王皎——侄嗣王钦), 密贞王元晓(——子南安王颖——子嗣王勖——从弟嗣王昙——从弟濮阳郡王彻), 滕王元婴(——长乐王修琦——侄嗣王涉——子嗣王湛然) 唐太宗李世民之子孙封王的有: 楚王宽,齐王佑,江殇王嚣,代王简,吴王恪(——子成王千里——子天水王禧、侄广汉郡王礻玄、侄信安郡王祎、侄嗣吴王祗——祗子嗣吴王巘——子嗣王璄), 濮恭王泰(——子嗣王欣、新安郡王徽——欣子嗣王峤), 蜀悼王愔(——子嗣王璠——子嗣王礻俞), 蒋王恽(——子嗣王炜————侄中山王琚——炜孙嗣王绍宗——子嗣王钦福——, 越王贞(——子琅邪王冲——子嗣王琳), 纪王慎(——东平王续、义阳王琮、嗣王证——证子嗣王行同), 赵王福(——嗣孙嗣王思顺), 曹王明(——子嗣王俊——侄嗣王胤——子嗣王戢——子嗣王皋), 高宗李治子孙封王者: 燕王忠,原悼王孝,义丰王光顺(高宗孙、章怀太子贤长子),犍为王守义(高宗孙、章怀太子三子), 泽王上金(——子嗣王义珣——子嗣王潓) 许王素节(——子嗣王瓘、褒信王璆——瓘子嗣王解——子嗣王昭) 邠王守礼(高宗孙、章怀太子贤次子——广武王承宏、嗣王承宁、煌王承寀) 中宗李显子孙: 谯王重福,湖阳郡王宗晖(中宗孙、节愍太子重俊子) 睿宗旦子孙: 宁王宪(——子汝阳王璡、济阴王嗣庄、嗣王琳、汉中王瑀) 申王捴(——子怀宁王珣、嗣王王寿) 岐王隆范(——子河东王瑾、嗣王珍) 薛王隆业(——子乐安王瑗、荥阳王玚、嗣王涓——嗣王宓——嗣王知柔) 汝南王隆悌 玄宗子孙: 庆王琮(——子嗣王俅), 太子瑛(——子新平郡王俨、平原郡王伸), 隶王琰(——子汝南王僎、宜都王侨,济南王俊,顺化侒王) 荣王琬(——子济阴王俯、北平王偕、陈留王倩) 仪王璲(——子钟陵王侁、广陵王僆) 颍王璬(——子荥阳王伸、高邑王僝) 永王璘(——子余姚王儹) 寿王瑁(——子德阳王僾、济阳王伓、广阳王偡) 延王玢(——子彭城王倬、平阳王侹) 盛宣王琦(——子真定王偿、武都王佩) 济王环(——子傃王永嘉、平乐王俛) 信王瑝(——子新安王佟、晋陵王倜) 义王玼(——子舞阳王仪、高密王僇) 陈王珪(——安南王伦、临淮王佗、安阳王佼) 丰王珙(——子齐安王佻) 凉王璿(——泸阳王仂) 鄂王瑶,光王琚,恒王瑱,汴哀王璥 肃宗子孙: 越王系(——子武威王建) 彭王仅(——子常山王镇) 襄王僙(——子伊吾王宣、乐安王寀) 建宁王倓,西平王亻必,兖王亻闲,泾王亻廷,杞王倕,召王偲,兴王佋,定王侗 代宗子诸子: 郑王邈、均王遐、睦王述、丹王逾、恩王连、韩王迥、简王遘、益王乃、隋王迅、荆王选、蜀王溯、忻王造、韶王暹、嘉王运、端王遇、循王遹、恭王通、原王逵、雅王逸 德宗诸子: 舒王谊 、通王谌、虔王谅、肃王详、文敬太子謜、资王谦、代王諲 、昭王诫 、钦王谔、珍王諴 顺宗诸子: 郯王经、均王纬、溆王纵 、莒王纾、密王绸、郇王综、邵王约、宋王结、集王缃、冀王絿、和王绮、衡王绚、钦王绩 、会王纁 、福王绾 、珍王缮、抚王昽、岳王绲、袁王绅、桂王纶 、翼王绰、蕲王缉 宪宗诸子: 澧王恽、深王悰、洋王忻、绛王悟、建王恪、鄜王憬、琼王悦、沔王恂、婺王怿、茂王愔、淄王协、衡王憺、澶王忄充、棣王惴、彭王惕、信王憻、荣王忄责 穆宗诸子: 漳王凑、安王溶 敬宗诸子: 梁王休复、襄王执中、纪王言扬、陈王成美 文宗子: 蒋王宗俭 武宗诸子: 杞王峻、益王岘、兖王岐、德王峄、昌王嵯 宣宗诸子: 雍王汉、雅王泾、夔王滋、庆王沂、濮王泽、鄂王润、怀王洽、昭王氵内、康王汶、广王氵雍 懿宗诸子: 魏王佾、凉王健、蜀王佶、咸王侃、吉王保、睦王倚 僖宗诸子: 建王震、益王升 昭宗诸子: 德王裕、棣王祤、虔王禊、沂王禋、遂王祎、景王秘、祁王祺、雅王禛、琼王祥 以上都不含追赠的王。

唐朝的王爷的名字

唐朝所有王爷:

唐太祖李虎(李渊的祖父)的子孙封王的有: 江夏王道宗,永安壮王孝基,淮南壮王道玄(——弟淮南王道明),长平肃王叔良,新兴郡王德良,长乐郡王幼良,西平怀王安,襄武郡王琛,河间元王孝恭,济北郡王瑊,汉阳郡王瑰,庐江郡王瑗,淮安靖王神通,胶东郡王道彦,襄邑恭王神符 唐世祖李昺(李渊之父)的子孙封王的有: 陇西恭王博义,渤海敬王奉慈 唐高祖李渊之子封王的有: 齐王元吉,荆王元景,汉王元昌,酆悼王元亨,周王元方, 徐康王元礼(——子淮南王茂——子嗣王延年——子嗣王讽), 韩王元嘉(——子颍川王训、武陵王谊、嗣王讷——讷子嗣王叔璩——子嗣王炜), 彭思王元则(——子南昌王绚——子嗣王志暕), 郑惠王元懿(——子嗣王璥——子嗣王希言), 霍王元轨(——子江都王绪、安定王纯——绪孙嗣王晖), 虢庄王凤(——子平阳王翼——子嗣王寓——凤孙嗣王邕——子嗣王巨), 道孝王元庆(——子临淮王诱——侄嗣王微——子嗣王炼), 邓康王元裕(——子嗣王炅——子嗣王孝先), 舒王元名(——子豫章王亶——子嗣王津——子嗣王万——子嗣王藻), 鲁王灵夔(——子清河王诜、范阳王蔼——蔼子嗣王道坚——子嗣王宇), 江安王元祥(——子武阳王皎——侄嗣王钦), 密贞王元晓(——子南安王颖——子嗣王勖——从弟嗣王昙——从弟濮阳郡王彻), 滕王元婴(——长乐王修琦——侄嗣王涉——子嗣王湛然) 唐太宗李世民之子孙封王的有: 楚王宽,齐王佑,江殇王嚣,代王简,吴王恪(——子成王千里——子天水王禧、侄广汉郡王礻玄、侄信安郡王祎、侄嗣吴王祗——祗子嗣吴王巘——子嗣王璄), 濮恭王泰(——子嗣王欣、新安郡王徽——欣子嗣王峤), 蜀悼王愔(——子嗣王璠——子嗣王礻俞), 蒋王恽(——子嗣王炜————侄中山王琚——炜孙嗣王绍宗——子嗣王钦福——, 越王贞(——子琅邪王冲——子嗣王琳), 纪王慎(——东平王续、义阳王琮、嗣王证——证子嗣王行同), 赵王福(——嗣孙嗣王思顺), 曹王明(——子嗣王俊——侄嗣王胤——子嗣王戢——子嗣王皋), 高宗李治子孙封王者: 燕王忠,原悼王孝,义丰王光顺(高宗孙、章怀太子贤长子),犍为王守义(高宗孙、章怀太子三子), 泽王上金(——子嗣王义珣——子嗣王潓) 许王素节(——子嗣王瓘、褒信王璆——瓘子嗣王解——子嗣王昭) 邠王守礼(高宗孙、章怀太子贤次子——广武王承宏、嗣王承宁、煌王承寀) 中宗李显子孙: 谯王重福,湖阳郡王宗晖(中宗孙、节愍太子重俊子) 睿宗旦子孙: 宁王宪(——子汝阳王璡、济阴王嗣庄、嗣王琳、汉中王瑀) 申王捴(——子怀宁王珣、嗣王王寿) 岐王隆范(——子河东王瑾、嗣王珍) 薛王隆业(——子乐安王瑗、荥阳王玚、嗣王涓——嗣王宓——嗣王知柔) 汝南王隆悌 玄宗子孙: 庆王琮(——子嗣王俅), 太子瑛(——子新平郡王俨、平原郡王伸), 隶王琰(——子汝南王僎、宜都王侨,济南王俊,顺化侒王) 荣王琬(——子济阴王俯、北平王偕、陈留王倩) 仪王璲(——子钟陵王侁、广陵王僆) 颍王璬(——子荥阳王伸、高邑王僝) 永王璘(——子余姚王儹) 寿王瑁(——子德阳王僾、济阳王伓、广阳王偡) 延王玢(——子彭城王倬、平阳王侹) 盛宣王琦(——子真定王偿、武都王佩) 济王环(——子傃王永嘉、平乐王俛) 信王瑝(——子新安王佟、晋陵王倜) 义王玼(——子舞阳王仪、高密王僇) 陈王珪(——安南王伦、临淮王佗、安阳王佼) 丰王珙(——子齐安王佻) 凉王璿(——泸阳王仂) 鄂王瑶,光王琚,恒王瑱,汴哀王璥 肃宗子孙: 越王系(——子武威王建) 彭王仅(——子常山王镇) 襄王僙(——子伊吾王宣、乐安王寀) 建宁王倓,西平王亻必,兖王亻闲,泾王亻廷,杞王倕,召王偲,兴王佋,定王侗 代宗子诸子: 郑王邈、均王遐、睦王述、丹王逾、恩王连、韩王迥、简王遘、益王乃、隋王迅、荆王选、蜀王溯、忻王造、韶王暹、嘉王运、端王遇、循王遹、恭王通、原王逵、雅王逸 德宗诸子: 舒王谊 、通王谌、虔王谅、肃王详、文敬太子謜、资王谦、代王諲 、昭王诫 、钦王谔、珍王諴 顺宗诸子: 郯王经、均王纬、溆王纵 、莒王纾、密王绸、郇王综、邵王约、宋王结、集王缃、冀王絿、和王绮、衡王绚、钦王绩 、会王纁 、福王绾 、珍王缮、抚王昽、岳王绲、袁王绅、桂王纶 、翼王绰、蕲王缉 宪宗诸子: 澧王恽、深王悰、洋王忻、绛王悟、建王恪、鄜王憬、琼王悦、沔王恂、婺王怿、茂王愔、淄王协、衡王憺、澶王忄充、棣王惴、彭王惕、信王憻、荣王忄责 穆宗诸子: 漳王凑、安王溶 敬宗诸子: 梁王休复、襄王执中、纪王言扬、陈王成美 文宗子: 蒋王宗俭 武宗诸子: 杞王峻、益王岘、兖王岐、德王峄、昌王嵯 宣宗诸子: 雍王汉、雅王泾、夔王滋、庆王沂、濮王泽、鄂王润、怀王洽、昭王氵内、康王汶、广王氵雍 懿宗诸子: 魏王佾、凉王健、蜀王佶、咸王侃、吉王保、睦王倚 僖宗诸子: 建王震、益王升 昭宗诸子: 德王裕、棣王祤、虔王禊、沂王禋、遂王祎、景王秘、祁王祺、雅王禛、琼王祥 以上都不含追赠的王。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27998683.?si=2

宋史(2)二十八(2)

融合其两家之长 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五大原因

提起王羲之就不得不提到《兰亭序》。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四十二人雅集,作“流觞曲水”之戏,二十六人作诗。王羲之被众人首推作序,当时王羲之有点微醉。《兰亭序》手稿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个字。

通篇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画映带、气脉贯通,其笔法、结构、章法都完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一生先后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如:《近徐公帖》、《十七帖》、《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松仁集圣教序》等等。正因这些作品奠基了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地位。但成为“书圣”有多少因素呢?

(一)时代因素和家族因素

魏晋时期,艺术开始觉醒,它首先表现为人的觉醒。当时一些上层人士或士族文人,不满于沉闷的社会现状。当时士族文化的觉醒,给王羲之艺术活动注入了强大活力。士族文化是以反对儒家名教和谶纬神学的禁锢为前提,整个思想呈自由解放的趋势。他们在言行上的表现为重感情、重个性、重精神风度、气质神韵。他们往往远离朝廷、寄身于山水之间,在大自然寻求自由与快乐。曾巩《墨池记》“方羲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他“徜徉肆恣”。尽管当时他们的手势拂尘,口吐玄言,然而实际上他们是借老庄之说反馈自然,来展示各自的才智、品鉴彼此的风采;他们看起来是遁世的,消极的,实际上他们开拓了自然美的新领域。这种标新立异的精致、脱俗就凡的言行、超逸萧散的艺术风度,就是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也就是所称的“魏晋风度”。

书法艺术是以其抽象的形式,将人的精神世界外化,也就是以这种形式为表现人的精神的载体,使超逸自若的精神与流美悦目的形式统一起来。因此,他成为了反映书家审美精致一种最理想的方式,魏晋时期写字已不再是仅仅为树碑立传,而是随咏叹感,抒发情致最佳形式。说魏晋南北朝是艺术觉醒的时代。它有三个标志:创作繁荣,出现一大批有功力的书法家,有较高水准的书法理论。

王羲之生平: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玡临沂人,303年-361年,享年59岁。

王羲之书法成功,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王氏家族在政治上地位显赫。王羲之祖父王正,曾任尚书郎。叔祖王澄任荆州刺史。父王旷做过淮南、丹阳等地太守,曾参与朝廷大计,是晋王朝南迁的策划者之一,羲之的从伯父(丛,指堂房亲属)王敦、从父(叔)王导地位更显赫。王敦为扬州刺史,荆州、扬州因为江防重镇,在晋王朝南渡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王敦后拜侍中至丞相,王导官至太傅,拜丞相。从父王廙官至南将军,荆州刺史。王氏家族中,从将军、尚书到刺史丞相,位居要职高达二十多人,当时就有“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之说法。而且王氏家族书法人才济济而蜚声书坛。其父王旷善书法。宋朝陈思《书小史》称其善行、隶行。明朝陶宗仪《书史会要》称:“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笔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王羲之从小学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而且家教甚严,据史料记载他七岁开始习字。据《书林纪事》记载:王羲之十二岁时见前代笔论于其父旷枕中,窃而读之。……旷语大纲,羲之学功日近,卫夫人见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也。近观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因流涕曰:“此子必蔽吾书名矣。”羲之从伯王敦“工书,得家传之学,笔势雄健”,《宣和书谱》。王羲之从父(叔)王导(276-339年)工行、草书。羲之从父王廙(276-322年)书法成就最高,“能章楷,谨传钟法”(羊欣《采古今能书人名》)。王羲之丧父之后,受到其照顾与培养。王僧虔称:“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华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廙肩吾称:“王廙为右军之师”(《书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即有王廙原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出画法。”

(二)王羲之先后师从两位伟大的书法大师学艺因素

先师从当时着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272-349)名,字茂漪,汝阴太宗李钜之妻、世称卫夫人。河东安邑(今山西复县)人。卫氏为卫门望族,世代善书,卫夫人“工书法,尤善隶书。”《笔阵图》传为卫夫人所撰。文章虽短,但涉及问题颇多,对书写工具、执笔、读帖、笔法、笔试、笔意等一系列问题。都简洁的介绍与描述,直到今天对学书者仍有启迪的作用,在书法教学上带有指导意义。关于王羲之师从卫夫人的记载很多。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称:“予少学卫夫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郎李无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和南帖》称:“卫氏有一弟子王逸少,基能学真书、咄咄逼人,笔试洞精,字体遒媚。”

王廙与卫夫人同源钟繇,用名天下,而钟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能跟随这样两位大书法家学习书法,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是王羲之能成为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王羲之遇上汉字演变的关键时期,他抓住了这历史的机遇因素

王羲之通过艺术手段,使汉字的真、行、草三体形成了独立机制,也就是使汉字完全脱离隶书影响的古法、古形的窠臼、完全去向新生。魏晋既是我国书法多体交相发展的时期,也是促成蜕变时期:除隶书继续保持汉末程式化风格,楷书已逐渐发展成熟;草书经过章草时期也已发展到今草;行书则在隶楷的递变中发展到成熟。东汉末年,隶书已普遍被楷书取代,这种取代是汉文字逐步演变的必然结果。因为书法发展的规律就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这是人们生活需要,是社会发展所决定。魏晋时期的隶书,已走上程式化的道路,艺术魅力下降。它的收笔又朝上作分势,与直行书写呼应方向不同,甚不方便。被楷书取代势在必然。此时钟繇的楷书已成熟,十分古雅。所谓古雅也就是稍带隶意。当时的行草书,虽然都已初具规模,但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书的烙印。王羲之的卓越贡献就是能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开一代新风他“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张怀瓘《书断》清除3点画、结构和章法上的隶书痕迹。把楷体和行书推向成熟。书体在逐变过程中,正是王羲之抓住了书法发展的脉搏,推动了宋体的突变。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它既需要历史机遇,更需要超人的智慧、非凡的勇气、杰出的创作力。所以,当王羲之将自己的艺术活动与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连在一起时,产生了远比他主观意识更为伟大的结果。

(四)纸、笔、墨书写工具的改善因素

世界上任何艺术的发展,总是与它所使用的工具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工具比之汉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纸张虽然是汉代就发明的,但它和一样,尚不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因此到了西晋,很多地方仍然使用木简。司马睿过江后,建立了东晋政权,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南移。东晋政权得到了南北两方士族的支持,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力有所发展,剡溪一带四、五万里生产藤纸,质地极佳。还有以麻为原料的麻纸,也为书写提供了优质的书写材料。据载,王羲之曾一次向谢安赠送九万张纸,足见当时纸张的运用已相当普及。恒温曾下令以黄纸取代竹简,此举也对书法有促进作用。当时制笔业也有大发展。贾思勰《齐氏要术》记载有书仲将的制笔方法,他选用免毫和青羊毛,使其软硬相辅,用起来得心应手。东晋时笔有“鼠须”、“鸡距”等种类。《笔经》上说钟繇、王羲之皆用鼠须笔。《法书要录》载何延之《兰亭记》称王羲之书《兰亭序》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书法幽美劲健,绝代无双。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蚕茧纸为蚕茧所织,后据专家考证,此纸还是一种植物纤维的纸,固洁白亮丽,以蚕茧纸名之。当时的制墨业也迅速发展。河北易水之墨,色泽浓艳,故南朝齐王僧虔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工之尽矣,可以名世。”(《笔意赞》)

(五)帝王重视,帝王推崇的因素

书法的繁荣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帝王喜欢书法。从东汉到宋、齐、梁、陈,共有48位帝王,就有28位帝王是书法家。帝王喜欢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导向。

真正确立王羲之地位的人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对中国书法有巨大贡献的人。他酷爱王羲之书法,同时又把南朝的文化视为正宗。开国初,他就把书法作为文治的一部分。唐太宗还亲自书写了《王羲之传论》,这是一篇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赞辞,唐太宗把王羲之与钟繇、王献之、萧子云作比较时,极大地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他称赞羲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乎!”把王羲之推到了所有书法家之上。帝王为书法家传论,在历史上十分罕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王羲之书法成了书法正宗,普天下形成了“尊王”的风气。并对后世百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最早称王羲之为书圣的是唐代的李嗣真,它在《后书品》中赞曰:“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可谓飞白之仙也。”“书圣”称谓,由此可见。

魏晋书法是我国书法最灿烂的时期,多种书体相继出现,尤其是至今仍然是最常用的书体——楷书和行书已趋成熟。

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应运而生,犹如颗颗明星闪烁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星空之中,其中一颗最为明亮、耀眼,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

相关参考

在历史上宋江征讨过方腊吗

宋史上关于方腊的记载见列传二百二十七方腊传。“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

九江人王韶(1030-1081)

原创文/董元奔(王韶故乡今九江风光)【1065】王韶平戎亦罢官三奇副使复熙河,上策平戎挫折多。可叹难逃朋党事,英雄暮日只蹉跎。(王韶故乡今九江风光)注释:「”朋党将军”王韶(1030-1081),字子

张作霖给吴佩送厚礼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三百二十九):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在北洋史上,算上「”浙奉战争”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之间干过三次架,其中「”玉帅”吴佩孚属于关键人物。但是第二次

第一百二十二章 曹魏民屯的组织

  曹魏屯田原来并无所谓民屯与军屯之别,近代史家为了叙述和研究的方便,始加以区分。实则,二者很难截然辨别,因二者有同有异,同处在于均为供应军粮而兴办,且均采取军事编制,有战争时参加民屯的劳力亦需执干戈

第一百二十四章 智勇双全话赵云

  赵云的骁勇决不亚于关羽、张飞。《三国演义》描写他在长坂坡怀抱刘禅,突破重重包围,所到之处,枪挑剑砍,威不可当,无人敢与争锋,曹操在惊讶之余派人飞马去询问姓名。这一段描写虽不见于正史,但也有历史的真

第一百二十三章 蜀帝刘备的历史真实面目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

第一百二十一章 魏国坐山观虎,错失良机

  公元221年8月,孙权派遣使者称臣于魏国,并送还荆州被关羽抓住当俘虏的于禁,朝臣皆贺,独刘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

《廿二史劄记》卷三十五 明史

万历中矿税之害万历中,有房山民史锦、易州民周言等言阜平、房山各有矿砂,请遣官开采,以大学士申时行言而止。后言矿者争走阙下,帝即命中官与其人偕往。盖自二十四年始,其后又于通都大邑增设税监,故矿、税两监遍

第一百二十七章 汉末魏晋人眼中的诸葛亮

  翻检有关汉末魏晋的史料,一个奇特的现象,令人惊诧不已:诸葛亮自隐居隆中,到随刘备走出茅庐,统兵治国,以及死后,人们对之都是几乎众口一词,誉美有加,偶尔有谁稍微说点诸葛亮的不足,立即会遭到反驳。在汉

宋史

  《宋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中国宋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世家255卷,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