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简介,请简介一下唐顺宗李诵

Posted 刺史

篇首语:知识贵在质,不在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顺宗简介,请简介一下唐顺宗李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唐顺宗简介,请简介一下唐顺宗李诵

2、唐朝历史 唐顺宗李诵生平简介

唐顺宗简介,请简介一下唐顺宗李诵

请简介一下唐顺宗李诵

唐顺宗李诵是德宗的长子,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日出生于长安。

在唐朝的皇帝中,顺宗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第一,位居储君时间最长。顺宗是以长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6年。 第二,在位时间最短。顺宗在位期间,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算起来,顺宗在位时间还不足200天,在整个唐朝皇统体系中,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了。(中宗身后的唐隆政权,一直没有被纳入唐朝的皇统之中,所以忽略不计。) 第三,顺宗在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中,还做了太上皇。这不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历史上所有皇帝中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了。 第四,“永贞”的年号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顺宗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四日退位为太上皇,尽管继位的宪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举行册礼,但顺宗八月五日下诰改贞元年号为永贞时的身份已经是太上皇。 第五,顺宗的后宫嫔妃都没有与皇帝身份相配套的后妃身份。她们史书中的皇后名分都是多年以后追加的谥号。这是因为顺宗在位时间短,没有来得及册封的缘故。有意思的是,顺宗的嫔妃虽然没有皇后和皇妃的名号,但她们都直接从皇太子时的良娣、良媛加封为太上皇后、太上皇德妃。 第六,庄宪皇后王氏是他的皇祖代宗的才人。王氏在代宗时以良家子选入宫中,代宗因为才人年幼(时年13岁),就把她赐给了还在藩邸的顺宗,先为孺人,后为太子良娣。她是宪宗的生母。 第七,儿子数量多。顺宗有27个儿子(《旧唐书·顺宗诸子传》说他有23子,此据《新唐书》),他除了比有30个儿子的玄宗稍逊一筹外,其他有20个儿子的皇帝如代宗、宪宗等,难与比肩。最奇特的是,顺宗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因为得到父亲德宗喜欢而被收继为子,这就是德宗的六子李,顺宗因此就和自己血缘上的儿子成为“兄弟”。贞元十五年(799)18岁的李死后,德宗追赠为文敬太子。 第八,顺宗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来也有人称之为“永贞革新”。 第九,在所有的唐朝皇帝中,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顺宗实录》。该书共5卷,作者是一代文豪、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人认为作者韩愈和宦官俱文珍等关系密切,因而这一实录中涉及宦官的文字语多回护,但毕竟是留下了有关顺宗及其有关时期情况的第一手记录,弥足珍贵。 第十,初次所加谥号字数最多: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太宗初次加的谥号为“文皇帝”,是一字谥,高祖初次加谥号为“大武皇帝”,是二字谥。后来的唐朝皇帝初次加谥号时,经常是四字谥,再后又多五字谥,唐朝末年还有懿宗的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是七字。初次加谥就有七字,顺宗是第一位。“号者,功之表也”,用来表功明德,可是,这长长的谥号对于在位时间极短的顺宗来说,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顺宗在生活的每一环节中,无论是接受了祖父代宗皇帝的才人成为自己的妃子,还是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给父亲作儿子;无论是身为皇太子时的深藏不露,还是登基后的革除时弊;无论是面对父皇对舒王李谊的偏心,还是儿子对自己的进逼;无论是宦官强求他选立储君,还是逼他退位;无论是位居九五,还是成为太上皇,他都是随遇而安,几乎看不出他曾有过怎样的争强好胜。因此,能够面对现实,能够勇于面对政治现实,才真正是顺宗一生中最明显也是最擅长的一面。 做了26年的皇太子 顺宗在父亲德宗即位的当年,即大历十四年(779)十二月诏立为皇太子,到了第二年即建中元年(780)正月备礼册立。到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三日德宗遗诏传位,二十四日宣遗诏,他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这样算来,顺宗做皇太子整整25年,按照当时习惯,就是26年。 顺宗被立为太子以前的生活状况,我们只是知道他被册封为宣王,历史上对他的其他记载就不很多了。顺宗被选立为皇太子时,已经19岁。此时的他已经初为人父,在上一年即大历十三年(778)二月,他的长子李淳降生。 在做太子的26年中,他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也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在政治上逐渐走上了成熟。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善断。”他对各种技艺学术很是上心,对于佛教经典也有涉猎,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隶书。每逢德宗做诗赐予大臣和方镇节度使时,一定是命太子书写。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在建中四年(783)的“泾师之变”随皇帝出逃避乱时,顺宗执剑殿后,在40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面对朱泚叛军的进逼,他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敌。将士们在他的督促激励下,无不奋勇杀敌,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确保了出逃的德宗的安全。 顺宗的太子生涯虽然不像唐朝前期的皇太子那样波折不断,动辄被废,但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国大长公主之狱,也险些把他推向灭顶的深渊。事情是这样的:郜国公主是肃宗之女,她与驸马萧升所生一女是顺宗为皇太子时的妃子。郜国公主仗恃自己地位特殊,自由出入东宫。她在萧升死后,个人生活放荡,不仅与彭州司马李万私通,还和太子詹事李昪、蜀州别驾萧鼎等一些官员暗中往来。如果仅仅是私生活有失检点,这在唐朝的皇室也不是大不了的事。但是,有人在告发郜国公主“淫乱”的同时,还揭发她行厌胜巫蛊之术,这样就冒犯了皇帝。德宗闻之大怒,因为事情牵涉到皇太子,德宗就立即将他找来,狠狠地批了一通。顺宗被父皇切责,惶恐不知所措,就仿效肃宗在天宝年间做太子时的故伎,请求与萧妃离婚。此事发生以后,德宗萌动了废皇太子改立舒王李谊的念头,并且把时为宰相的前朝老臣李泌召入宫中商议。 舒王是德宗的弟弟李邈(昭靖太子)的儿子,因李邈早死,德宗将其收养,视为己出,十分宠爱。李泌认为皇帝舍亲生儿子而改立侄子不妥,德宗大怒。李泌便为他详细列举了自贞观以来太子废立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太宗皇帝对废立太子的谨慎和肃宗因性急冤杀建宁王的悔恨,劝他以前事为戒,万万不可操之过急。李泌的话打动了德宗,终使顺宗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不久,郜国公主被德宗幽禁,后在贞元六年(790)死去。李万因为和同宗淫乱,以不知“避宗”的罪名被杖杀。郜国公主的亲属受牵连者很多,她的5个儿子以及李昪、萧鼎等流放岭表和边远之地。郜国公主的女儿、皇太子妃萧氏也被杀死。 经过这场变故,本来就小心翼翼的顺宗就更加谨慎了。有一次,他曾侍宴鱼藻宫。宴会当中,张水为嬉,彩船装饰一新,宫人引舟为棹歌,丝竹间发,德宗欢喜异常。顺宗在父皇询问他的感受时,就只是引用了诗中“好乐无荒”一句作答,他没有直言以对,更没有正面回答。 从顺宗位居储君26年间的所作所为看,他的政治态度是谨慎的。他在父皇面前,只在一件事上发表过意见,那就是在贞元末年阻止德宗任用裴延龄、韦渠牟等为宰相。大家知道,德宗晚年因为在位时间长了,对大臣的猜忌和防范心加重,不再假权宰相,使其身边的奸佞小人得到信任和重用,如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依靠德宗的宠幸,因间用事,刻下取功,排挤诬陷陆贽等人。普天之下,对裴延龄等人借盘剥黎民、聚敛财富而得进用切齿痛恨,朝廷之上,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身为太子的顺宗总是找机会,在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韦渠牟入相。韩愈评价他“居储位二十年(这里是指其大概,并非实指),天下阴受其赐”,所言不免有些溢美,大概就是指这件事而言的。但顺宗对于其他的事情,总是三缄其口,更不敢轻举妄动。每逢在父皇跟前谈事论奏,他总是严肃有余,即使对皇帝身边亲信的宦官,也未尝假以颜色,他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深藏心底。对朝廷上下的人物,他基本上也是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然而,这些都是表面现象。顺宗位居储君期间,也绝对不是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关心的,他身边的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就经常和他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 王伾,杭州人。因善于书法为太子侍书,成为顺宗做太子时的书法老师,很受信任。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善于围棋得以入侍东宫。王伾和王叔文均为翰林待诏,各以琴棋书画见长,二人的使命自然是奉德宗之命陪皇太子娱乐。顺宗对自己的师傅很是尊敬,每次见面唐代围棋子,都先施礼。王伾和王叔文见他并不是以玩乐为满足,就在对弈和研墨的间隙和他讲谈有关治国安邦的道理。有一次,王伾、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侍读畅谈天下政事时,涉及到当时一些比较敏感的弊政,顺宗对他身边的人说:“我准备把这些弊政向父皇直言,以便能够改正。”刘禹锡像众人都对此举表示称赞,惟独王叔文一言不发。等众人都退下时,顺宗单独留下王叔文,问他:“刚刚为何就你不说话?是不是有什么深意?”王叔文道:“我王叔文得太子殿下的信任,有一些意见和见解,哪能不向殿下奉闻呢!我以为,太子的职责乃在于侍膳问安,向皇上尽忠尽孝,不适宜对其他的事品头论足。皇上在位时间长了,如果怀疑太子是在收买人心,那殿下将如何为自己辩解?”顺宗闻言,恍然大悟,既紧张又感激地对王叔文说:“如果没有先生的这番点拨,我怎么能够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啊!”从此,他对王叔文格外喜欢,东宫事无大小,都委托他和王伾来谋划。 我们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顺宗做太子期间,不仅暗中非常关注朝政,而且在他身边还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组成了一个以“二王”为中心的东宫政治小集团。王伾和王叔文成为集团的核心,在其周围,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拥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的成员。这些成员当时都是知名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在玄宗时参加过进士考试。贞元九年(793),20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后又参加博学宏辞科,荣得高第。他才华出众,诗文辞章誉满天下。先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辟为掌书记,杜佑调任中央担任宰相时,将他一起带到京师,得到王叔文的赏识,赞誉他有宰相之器,成为这一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也算得上官宦子弟,自幼聪慧超人,下笔撰文,思如泉涌,当时人对他的文章评价为“精裁密致,灿若珠贝”,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刘禹锡都是贞元九年一科的进士。参加博学宏辞科以后,被授予校书郎。后得人引荐与王叔文相识相得,柳宗元经常在刘禹锡面前赞扬王叔文,渐渐地,他也成为王伾和王叔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另外,还有王叔文的旧交凌准、善于筹划的韩泰、英俊多才的韩晔(宰相韩滉同族子弟)、精于吏治的程异以及陈谏、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基本上属于朝廷御史台和六部衙门的中下层官员,经常在一起谈论国事,逐渐地也都成为这一集团的重要成员。 对上述人员,历史上习惯以所谓“二王刘柳”相称,也就是把王伾和王叔文以及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了东宫集团的代表人物。其实,在这一集团当中,还有一个不能不说到的人,他就是翰林学士、后来做了宰相的韦执谊。 韦执谊,出身京兆名门望族。自幼聪俊有才,中进士擢第,应制策高等,德宗拜为右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年仅二十余岁的他深得德宗的恩宠,得与皇帝相与歌诗唱和,并与裴延龄、韦渠牟等皇帝的亲信一起出入禁中,略备顾问,很得当时朝野的瞩目。他与王叔文的交往很有一些机缘巧合。鎏金铜佛像 那是在一次德宗的生日华诞上,略通一些佛教知识的皇太子敬献佛像作为贺礼,德宗命韦执谊为画像写了赞语。德宗对太子的这一礼物很满意,就让他赐给韦执谊缣帛作为酬劳。韦执谊得到太子的酬谢,按照礼节到东宫表示谢意。就在韦执谊这次来东宫拜谢皇太子的时候,身为太子的顺宗郑重地向时为翰林学士的韦执谊推荐了王叔文:“学士熟悉王叔文这个人吗?他是位伟才啊!”从此,韦执谊与王叔文相交,且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二王”集团中地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之一。 多年储君生活的压抑,使顺宗的心理极端忧郁,身体状况也很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九月,顺宗突然中风,失去了言语功能。此时的德宗也已入暮年,对儿子的病情十分挂念,忧形于色,数次亲临探视。还曾派人遍访名医为顺宗诊治,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皇太子病重的事,很快传遍四方。这年底,德宗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皇帝和皇太子同时病重,使宫中的政治空气顿时凝滞起来。由于顺宗卧病,贞元二十一年(805)的新春朝会没有能够参加,德宗悲伤叹息,进一步导致了病情的恶化。德宗病重之际,诸王大臣和亲戚都到其病榻前奉侍汤药,惟独顺宗因为卧病在床难以前来陪侍,对皇太子思念不已的德宗,一直涕咽不止,久久不能平静。直到德宗弥留之际,他们父子也没有能够见上一面。

唐顺宗李诵后妃简介 历史上唐顺宗李诵的皇后是谁

王氏(753—816),唐顺宗李诵皇后。琅玡临沂人。父王子颜,封金紫光禄大夫。她十三岁嫁于宣王李诵,大历十三年(778),王氏生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大历十四年,李诵晋封为宣王。王氏被立为宣王王孺人。同年五月,德宗李适即位,立李诵为太子,王氏被封为“良娣”。贞元二十一年(804),唐德宗病逝。顺宗即位。次年八月,由于“永贞革新”失败,顺宗被迫传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王良娣为“太上皇后”。元和元年(806),顺宗病逝。唐宪宗迫于宦官压力将王氏迁出后宫,送到长安城东南兴庆宫居住。此后犹豫成疾。元和十一年(816)病逝。根据王氏生前遗愿,尊称其为“顺宗庄宪皇后”,与唐顺宗葬于丰陵。

唐顺宗李诵的皇后是谁

唐顺宗的妻妾都没有与皇帝身份相配套的后妃身份。她们史书中的皇后名分都是多年以后追加的谥号。这是因为顺宗在位时间短,没有来得及册封的缘故。有意思的是,唐顺宗的嫔妃虽然没有皇后和皇妃的名号,但她们都直接从皇太子时的良娣、良媛加封为太上皇后、太上皇德妃。 王皇后,原为良娣。生唐宪宗李纯、福王李绾、汉阳公主、梁国恭靖公主、云安公主。谥为庄宪皇后 萧惠妃,唐顺宗的结发妻子、太子妃。 因母亲郜国公主的缘故,被自己的表侄兼公公唐德宗杀害。 详见“惠妃”词条。 董良媛,后为太上皇德妃。 赵昭仪,生李结,后为太妃。 王昭仪,生李总、李约、李绲,后为太妃。 崔昭仪,生浔阳公主,后为太妃。 牛昭容,宠妃,曾经在"永贞革新"中协助中风不能言的顺宗料理朝政。 张昭训,生李经,后为太妃,《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记为:“王昭仪生郯王经”。 阎昭训,生李绚,后为太妃,《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记为:“王昭训生衡王绚”。 崔昭训,临汝公主母,与浔阳公主母是否为一人,待考。 另有:王昭媛、王昭容、牛修仪、崔充仪、杨充仪、尹才人、段才人、张美人、许美人。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扩展资料

柳宗元的故事

1、兴办学堂

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

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

2、开凿水井

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

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宗元

陋室铭作者简介

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1、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 ,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

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2、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

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

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近十年。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同时,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

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3、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交游赋诗 ,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4、主要作品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

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扩展资料:

刘禹锡后世纪念

1、故居

刘禹锡故居自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2、纪念馆

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3、陵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

唐朝的著名人物的简介

1、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2、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北周贵族,七岁袭唐国公。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消灭江南辅公祏势力,一统天下。

3、诗仙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谪仙人,别名李十二,唐代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静夜思》、《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4、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5、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

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武则天,是一个颇具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名人。

李贺生平简介

人物生平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

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

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

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

“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人物简介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扩展资料:

个人成就

官场

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为官3年间,在这一时期,李贺亲身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李贺个人生活虽不如意,但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丰收颇丰。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

诗词

李贺的诗,据杜牧序,是自己编后交由集贤学士沈子明保存的,凡233首。宋以后,始则传诗四卷220首(古今学者均少作一首误计219首)。稍后,南宋吴正子作注,又据鲍钦止本增外集一卷,唐宋志皆称贺诗5卷。诗词《雁门太守行》列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诵读与欣赏,7年级下语文版25课古诗5首之一。《李凭箜篌引》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作品风格

李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描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卫勉等。其艺术特点为: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但有其不足,追求奇峭虚幻而往往流于晦涩险怪,缺少完整的形象和连贯的情思脉络,难于索解。

故里

位于三乡乡境内,距洛阳74公里,距宜阳县城39公里,交通便利。主要布局是:故居大门、正房、李贺书房、李贺父母所居小院、后花园、李贺诗社等几个部分。

宜阳三乡村东的连昌河源于陕县,自西北向东南穿谷而过,经洛宁县东北境入宜阳三乡,注入洛河,昌谷就在连昌河与洛河的汇合处,昌谷之名即以连昌河谷而得。旧《宜阳县志》载:“长吉(李贺)多才,栖息昌谷”。在李贺的诗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为题的作品。

据《南园十三首·其二》的“宫北田塍晓气酣”句,宫即连昌宫,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建,又有连昌宫(又名玉阳宫)、兰昌宫之称。连昌宫的遗址,就在连昌河谷,李贺的故宅离连昌宫不远。西有“汉刹云山”(光武庙),南有女几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于连昌河西岸。当年的众多权贵名人,如武则天、唐玄宗、张九龄、岑参、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这里都有吟咏唱和的诗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贺》

唐诗《浪淘沙》的作者介绍

《浪淘沙》的作者是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 ,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近十年。

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

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交游赋诗 ,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主要作品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后世纪念

故居

刘禹锡故居自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纪念馆

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陵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

简介(74)唐顺宗李诵(1)

唐朝历史 唐顺宗李诵生平简介

李诵,唐朝史上唯一一位因中风而残疾的皇帝,但是,唐顺宗身残志坚,并且对唐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据悉,唐顺宗李诵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唐顺宗简介

唐顺宗是唐朝的第十任皇帝,唐顺宗名叫李诵,是唐德宗的长子,出生于公元761年,做了26年的太子。唐顺宗是唐朝位居储君时间最长的皇帝,却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在位时间不足200天,死于公元806年。由于唐顺宗得有中风病,他被称为历史上残疾的皇帝。

顺宗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唐顺宗中风后,不能说话,在政治上依靠老师王叔文,王叔文掌握朝政后,和其他一些革新派实施了一系列改格措施,史称“永贞革新”。但是这场革新运动触犯了不少宦官阶层。因此他们就以唐顺宗的名义解除了王叔文的官职。后来宦官又以皇帝残疾不能主持国事为由,逼迫了唐顺宗退位。

唐顺宗是唐朝二十一个皇帝中在位时间最短暂的,但是就是在这一段短暂的时间,他作为一个残疾皇帝,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虽然运动最后失败了,但是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唐顺宗是唐朝一位特殊的皇帝,究其原因:

1、位居储君时间最长。

2、在位时间最短。

3、顺宗在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中,还做了太上皇。

4、“永贞”的年号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

5、顺宗的后宫嫔妃都没有与皇帝身份相配套的后妃身份。

6、庄宪皇后王氏是他的皇祖代宗的才人。

7、儿子数量多。

8、顺宗在位期间,发动了“永贞革新”。

9、在所有的唐朝皇帝中,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顺宗实录》。

10、初次所加谥号字数最多: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相关参考

唐顺宗李诵最后是怎么死的?唐顺宗生平简介

唐顺宗李诵,唐德宗李适长子。上位以后,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

唐顺宗李诵简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顺宗李诵简介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

浔阳公主结局如何 唐顺宗李诵女浔阳公主简介

浔阳公主(?—?),唐顺宗李诵女,母崔昭仪。唐文宗大和三年(830年),与平恩公主和邵阳公主出家为道士。每年朝廷赐封物七百匹。相关史料《新唐书列传第八》......襄阳公主,始封晋康县主。下嫁张孝忠子克礼(张克礼)。主纵...

浔阳公主结局如何 唐顺宗李诵女浔阳公主简介

浔阳公主(?—?),唐顺宗李诵女,母崔昭仪。唐文宗大和三年(830年),与平恩公主和邵阳公主出家为道士。每年朝廷赐封物七百匹。相关史料《新唐书列传第八》......襄阳公主,始封晋康县主。下嫁张孝忠子克礼(张克礼)。主纵...

如何评价唐顺宗李诵?唐顺宗李诵是怎样一个皇帝

如何评价唐顺宗李诵?唐顺宗李诵是怎样一个皇帝在唐朝的皇帝中,顺宗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第一,位居储君时间最长。顺宗是以长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6年。第二,在位时间最...

如何评价唐顺宗李诵?唐顺宗李诵是怎样一个皇帝

如何评价唐顺宗李诵?唐顺宗李诵是怎样一个皇帝在唐朝的皇帝中,顺宗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第一,位居储君时间最长。顺宗是以长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6年。第二,在位时间最...

唐顺宗的年号 唐顺宗李诵的皇后妃子

  唐顺宗李诵是的儿子,第十位唐朝皇帝,然而他继位不久就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李纯,自称太上皇。公元806年,李诵驾崩,死因成迷。  唐顺宗的年号  年号永贞。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驾崩,

唐顺宗李诵作为多久 唐顺宗为何被逼退位

  李诵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李诵曾

唐顺宗李诵想做一番大业 无奈被逼下台

  唐顺宗  唐德宗驾崩,长期卧病在床并已不能说话的太子李诵,强挣着身子,在百官的拥戴下,登上了皇位,是为唐顺宗,改元永贞。  看似废人一般的唐顺宗,与他外表截然相反,有颗想做一番大业的慷慨之心。这颗

残疾皇帝唐顺宗李诵 李诵为何是唐朝的特殊皇帝

  李诵  也算是个悲情皇帝,做太子做了26了,盼着能当上皇帝,结果当上皇帝没多久就下台,而且由于唐顺宗得有中风病,他被称为历史上残疾的皇帝。  顺宗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