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步卒魏武卒始末与魏国的兴衰

Posted 土地

篇首语:知识是智慧的火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天下第一步卒魏武卒始末与魏国的兴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天下第一步卒魏武卒始末与魏国的兴衰

2、魏武卒是如何炼成的

天下第一步卒魏武卒始末与魏国的兴衰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一个战无不胜的军事家——吴起,此人在正史中还未尝一次败绩,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他足以耀眼后世的战绩,大半都依靠着这一支由他一手培养的“魏武卒”所打下的。

魏武卒,这一支作为战国时代中率先崛起的政权——魏国的精锐,其所代表的军事实力,也基本象征了战国初期最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跨时代的社会变革所能缔造出的最强大的战争机器。而它的登场,也最能表现那个时代各国君王称雄争霸的野心。

在那个被孔子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除了有如点点星光的几位先哲所迸发出的思想源流,还有那些令改革家们趋之若鹜的实验田野。那个年代之下,想要称雄各国的都围绕着“争霸”与“富国强兵”这两个主题而行动,这就给了改革家们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

在这喧闹的争霸角斗场中,最先登台的便是李悝和他身后的魏国。作为最先着手变法的改革家,李悝大刀阔斧地改变了魏国的体制,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这便意味着魏国不再有世卿世禄的世袭贵族,一切赏罚按军工计,此外,魏国还在李悝的主导下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有了这般顶层设计,才为之后的魏武卒提供了殷实的基础。

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根据《吴子·励士》里的记载,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使魏武卒名动天下,魏武卒鼎盛时期达五到七万之多。魏武卒也是当时军队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

三家分晋后,魏国国力仅为原晋国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内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内者,有北部,并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内者,有今大名、广平间地,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稍有不慎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忧患的环境和勃勃的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吴起任河西守将进行军事改革,训练了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生产力先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路网纵横、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产云集从而使商业繁荣、制作业发达。战国时,铁器已逐渐推广使用。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于当世。魏军以逐步采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史称魏军甲兵犀利。魏国选练武卒,均为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说是装备精良。铁制兵器的使用对魏武卒的诞生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没有强大冶金工业及兵器制作业的支持,以如此装备武装到单兵是难以想象的。

魏武卒装备精良,皆以重装步兵为主,《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员选拔及其严格,能成为魏武卒一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优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强悍的精兵,战斗力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在当时的世界,与希腊重步兵与波斯不死军的部队不相上下。

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议魏文侯用他的新标准考选士兵,组建一支精锐部队,名叫武卒,并最终得以施行。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说,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就是重甲的别称),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一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

魏武卒的编制让各诸侯国几乎无法模仿,因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再也没有别的诸侯国使用完全由步兵组建的兵团,不是没有条件,不是没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战车为王的时代,谁也没有这个胆量。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的一个团。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这种编制,充分体现了魏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即便是战败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吴起组建了武卒后,聘请了类似“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专职教练,对这些军事基本素质较高的士兵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在训练中,还特别注重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此外,和一般军队不一样的是,魏武卒几乎从一组建,就是由实战中训练出来的军队。至于军队的人数魏武卒是精锐步兵,并且采用募兵制所以一当时魏国的人口是不可能像史书上说的那样有20万人。应该在5万左右。

入选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国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赋租税,还奖田宅房产。当然,“吃了别人的口软,拿了别人的手短”,部队的纪律也是十分严格的,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有一次,吴起领兵和秦人作战,两军尚未击鼓交锋,不待上级令下,有个士卒充分发挥“主动工作”的精神,勇猛地冲上前去杀了两个敌人回来,脸上刚泛起得意的笑容,就被吴起下令“立即斩了”。吴领导的理由是:“他虽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触犯军纪,必须斩首。”吴起不仅讲求重罚,更注重重赏,他将军功分为“上功”、“次功”,根据不同的军功给予不同奖励。对立有大功的不仅升职提拔,对其家属和子女也予以重赏,“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的想法应该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虽然魏武卒的训练很艰苦和选拔标准非常挑剔,不过一旦成为武卒就能享受优厚待遇。首先要保证“武卒”分得百亩的土地,在获得土地之后“武卒”不仅要承担兵役的责任,更需要自行负担军事装备和服役期间后勤物资。“武卒”制设立之初,正是奴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所以获得土地的“武卒”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同时解除了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武卒”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讲,魏武卒是一支具有优秀身体条件、精良军事装备、过硬军事技能和巨大物质刺激的部队,从实体到精神,其强悍的程度均是当时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魏舒方阵的总体由五个互相掩护的大方阵组成,《左传》称为“五阵”,但其中最前边的一个方阵(前拒)是为了诱敌而设,所以它的本体实际只是四个方阵,按前、后、左、右配置,中间是空的。这大体就是当时战车部队的行军队形,可能在厄道里无法展开,就在原地改成步兵队形了。这种“五阵”可以在狭窄地形上直接由行军队形展开为作战队形,减少了冗长的布阵时间,自然是很优越的。我国的第一个步兵战斗队形带有浓厚的车战色彩,正因为如此,才受到长于车战的翟(狄)人的嘲笑。《左传》总结此次战斗胜利的原因是“崇卒也”。所以,魏舒方阵的出现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帜。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士兵披三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持戈配剑,操12石之弩,负矢囊内装弩箭50枝,携三日口粮,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议兵篇)。一旦成为武卒就能享受优厚待遇。吴起率领魏武卒征战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根据"吴子·励士"里的记载,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创造了步足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时候应该是满员大概五万人左右。魏武卒是当世的步战士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

魏国由于战略错误,同时魏武卒成本太高,国力、物力损失巨大,元气大伤,尤其是精锐的魏武卒的损失,是短期难以恢复的。魏武卒选拔要求高,训练、装备的成本非常昂贵,维护成本也很高,强盛时期的魏国还是可以负担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形成战斗力的魏武卒真正的灵魂是那些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他们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作战技巧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无法通过硬性弥补。所以,当桂陵、马陵等战役损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锐后,这支天下无敌的雄狮几乎不复存在了,首先是魏国元气大伤,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再装备一支同样的魏武卒,其次大批精锐老兵的损失,使魏武卒的软实力损伤严重,队伍失去了中坚力量,重新训练、培养的周期很长,也很艰难,所以说,如果要魏国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周边国家不会答应,会不断压制魏国,不给之机会,而即使有机会,没有个10年功夫,也做不到的。

魏武卒创立之初便是靠国家国力的支撑,是国家的重大负担,不同于秦锐士。武卒制度属于募兵制,最大的问题是随着士兵的年龄增加,战斗力下降厉害,而且老兵因家里有房有地,都是地主阶级,打仗更惜力怕死,因为一旦死了就领不到俸禄,因此打仗时往往要么大胜,否则全军覆没,老家破产;要么打仗时争相逃命(伊阙之战)。时间久了军官也会中饱私囊,克扣军饷,进而导致军队哗变。

任何精锐部队都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魏武卒建造成本高,士兵装备好,对国家的国力有较大要求,随着战国中期之后魏国战略上的失败,树敌众多,政治黑暗,体制落后,国力衰落,魏武卒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被秦国锐士的光芒所掩盖。

战国中期,魏国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土地兼并严重,魏国无法保证“武卒”的土地配额。由于长期征战,“武卒”无法保障生产,土地收入大量缩减,但是负担并没有任何的减少。这两方面的原因,让“武卒”丧失了经济支付能力,无法为自己提供精良的武器装备。在经济地位下降的同时,“武卒”的社会地位也开始下降。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取代了以往的土地制度,以往的“隶农”、奴隶得到解放成为自耕农,“武卒”却在此时沦为了“军事农奴”。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下降,严重的影响了武卒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形成战斗力的魏武卒真正的灵魂是那些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他们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作战技巧是十分宝贵的财富,这只能是通过真实的战役积累下来,而无法进行硬性弥补。另外,重新训练、培养的周期很长,也很艰难,所以说,如果要魏国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精锐的魏武卒的损失,是短期难以恢复的。战争需要实力,并非武力可决定完全,因此恢复实力已经是不可能!

就这样,随着魏武卒的消亡,魏国也渐渐日薄西山,往日不再。不过魏武卒所代表的职业军制逐渐为争霸各国所采用,而在这样的潮流之下,魏武卒自身的独特性也渐渐被稀释。最终,他们的称号,也随着魏国的消亡,成为了历史烟雨中属于那个时代的标志与象征。

一人(6)魏国(33)精锐(1)

魏武卒是如何炼成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魏武卒是如何炼成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谈及战国强兵,人们第一印象是赵国铁骑和大秦精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铁骑纵横天下,大秦精锐也要避其锋芒;大秦精锐最终摧枯拉朽一扫六国,统一华夏,证明了这支军队的强悍。然而,真正的战国第一强兵,并非这两支军队中的某一支,而是来自一个“弱国”——魏国的精锐步兵魏武卒。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09年至孙膑出手之前,魏武卒几乎保持不败战绩,其中最开始三十余年内“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包括5万大败50万秦军,强悍的一塌糊涂,半个多世纪之内无敌于天下。那么,魏武卒到底如何炼成的,又如何衰落的呢?

魏国强兵的基础

战国后期,魏国是标准的菜鸟,任由他国蹂躏,但鲜为人知的是,魏国其实是战国第一霸,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

三家分晋始有魏国,但国力一直不温不火,到了魏文侯时代魏国爆发了,因为魏国处于中原四战之地,稍有不慎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生存危机促使魏文侯必须立即变法图强。于是,魏文侯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一时之间,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为魏武卒的出现奠定了三个基础。

一,由于魏国地处中原,人口众多交通便利,本身商业就比较发达,而经过一系列改革之后,魏国更是财源滚滚,粮食储备更无比雄厚,可以支撑起一支强大军队。

二,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于当世,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等装备齐全。

三,魏国废除了旧有的制度,采取郡县征兵的新制度,即募兵制,给予士兵的待遇非常好,吸引民众参军热情。

万事俱备只欠吴起

有钱、有兵、有装备、有魏文侯,但光这四有还不行,还缺一个绝世名将。

这时,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吴起来了,就是那个“杀妻求将”的吴起,他到来之后立即进行军事改革。

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议魏文侯用他的新标准考选士兵,组建一支精锐部队,名叫武卒,但首先得要有优秀士兵才行。因此,必须要吸引最优秀的来参军,这就需要给予士兵足够的荣誉和利益。

按照吴起改革要求,成为魏武卒,不仅有荣誉,更有切切实实的利益:每个魏国士兵可分得百亩的土地,且能免除全部的徭役和田宅税;如果原本是奴隶的,可以解除了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可以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

当然,一旦被驱逐出魏武卒,或触犯军规,那么这些待遇就会被收回。

吴起练兵五法

招募了一批优秀兵源之后,吴起如何练兵呢?足以让后世无数名将汗颜。

首先,《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这种训练标准,简直不差于现代特种部队,面对一支数万人特种部队,别人还怎么打?

其次,吴起舍弃车兵,建立一支纯步兵,这在当时不可想象,所以后来诸侯国一度无法模仿。魏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编制非常利于指挥,2000多年后还差不多使用这一套。

第三,吴起聘请专职教练,训练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迅速提高魏武卒作战能力。令人惊讶的是,吴起非常重视“模范带头”作用,所谓“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近代我军与之何其相似?

第四,吴起非常强调军事纪律,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只要触犯军纪,哪怕立了功,也必须斩首。一次,秦魏对峙,一个魏武卒不等令下,就冲上去砍了两个人头,回来之后以为会得到奖励,但吴起却下令斩首,因为不是按命令行事。

第五,吴起不仅讲求重罚,更注重重赏。尤其是对于立有大功的人,不仅给予升官发财,而且对其家属和子女也予以重赏,“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的想法应该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因此,军属也非常支持魏武卒。

魏武卒的闪亮战绩

在战国初期,魏武卒这种练法前所未有,所以一出现就横扫列国。史书记载,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其中,秦国受伤最重,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秦国缺少河西这块地,基本上就只能窝在老巢防御,根本不敢有一丝争霸天下之心。魏国衰败后,秦国才夺回河西之地。

魏秦战争中,最经典的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使魏武卒名动天下。

有人会问了,拥有如此牛叉的魏武卒,为何魏国不一统天下?原因很简单,魏武卒兵力不足。现代学者统计,魏武卒最多只有5-7万,再多魏国就承受不起了。

孙膑一战灭魏武卒

如此强悍的魏武卒,又如何衰落的呢?

花无百日红,魏武卒的强悍是建立在魏国强大的经济基础上,而魏武卒的存在,各种优厚的待遇,又削弱了魏国经济。半个世纪之后,魏武卒虽然还是天下第一等强兵,但已经大不如前了。更为重要的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庞涓与孙膑相比棋差一招,葬送了魏武卒。

公元前341年,孙膑策划的马陵之战爆发,魏武卒遭齐军伏击,主将庞涓战死,数万魏武卒全军覆没,称雄战国半个多世纪的魏武卒就此基本消失。

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于伊阙大败魏韩联军,斩首24万,魏武卒损失殆尽,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不过这时候的魏武卒,空有其名,而无强悍其实。

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不重建魏武卒,再现昔日辉煌呢?原因很简单,魏武卒练兵是一方面,另外还需要明君支持,更需要经济支撑。马陵之战后,魏国衰落,已经没有经济能力支撑魏武卒了。在魏国最强的时候,也只能建立5-7万的魏武卒,可见其消耗之大,衰落之后的魏国根本没办法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从魏武卒身上,也可以看到为什么说吴起比白起厉害了。战国四大名将中没有吴起,不是吴起不行,而是吴起已经超越了战国四大名将!

相关参考

魏武卒是如何炼成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魏武卒是如何炼成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谈及战国强兵,人们第一印象是赵国铁骑和大秦精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铁骑纵横天下,大秦精锐也要避其锋芒;大秦精锐最终摧枯拉朽一扫六国,

看戰國四大強兵魏武卒、齊技擊、秦銳士、趙騎兵之興衰得失

戰國是中國冷兵器戰爭的巔峰時代,為了統一天下,各國征戰頻繁,可謂「”國無寧曰,歲無寧時”。面對殘酷競爭的局面,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乃至富國強兵,各國相繼進行變法,繼而誕生出幾支震撼天下的強兵,其中以魏武卒

看戰國四大強兵魏武卒、齊技擊、秦銳士、趙騎兵之興衰得失

戰國是中國冷兵器戰爭的巔峰時代,為了統一天下,各國征戰頻繁,可謂「”國無寧曰,歲無寧時”。面對殘酷競爭的局面,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乃至富國強兵,各國相繼進行變法,繼而誕生出幾支震撼天下的強兵,其中以魏武卒

曾助吴起横扫天下的魏武卒,为何在庞涓手里仅两战就被打光了

文|飞鱼说史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吴起《吴子·治兵》战国初

石門之戰,魏軍大敗,魏武卒去哪里了

石門之戰,魏軍大敗,魏武卒去哪里了?魏武卒,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魏武卒是當時時代的步戰士兵中精銳和彪悍的代表。吳起任魏武卒統領時,取得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並在陰晉之戰中以五萬魏武

石門之戰,魏軍大敗,魏武卒去哪里了

石門之戰,魏軍大敗,魏武卒去哪里了?魏武卒,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魏武卒是當時時代的步戰士兵中精銳和彪悍的代表。吳起任魏武卒統領時,取得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並在陰晉之戰中以五萬魏武

吴起训练的魏武卒究竟多厉害 又是什么导致魏武卒的消亡的

还不知道:魏武卒有多厉害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有不少名将,而这些名将身后都有出色的军队,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厉害的将军,他的名字叫做吴起,而他训练出来的一支军队叫做魏

曾所向披靡的魏武卒为何迅速没落了

文|飞鱼说史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荀子·议兵》如果说到春秋战国的历史,

赵边骑、齐技士、魏武卒、秦锐士,哪个才是战国争霸中的最强力量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周朝的礼乐崩塌,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的攻伐,到了战国的时候,只剩下七个强大的国家,各国为了生存,都进行过变法求强,这一个过程中,先后诞生了四支精锐的军队,他们

不孝子饿死了父亲和亲哥哥,夺得王位后发奋图强,成战国第一强国

在战国后期,齐国屡被围攻,险遭灭国,国力虚弱;魏国魏武卒不再当年的雄风;韩国一直弱小无比;燕国地处偏远苦寒之地,始终无法发展起来;楚国昏君不断,国力虽强,却始终无法形成战斗力。故而在战国后期,实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