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与唐玄宗,唐肃宗杀唐玄宗是怎么回事 唐肃宗和唐玄宗什么关系

Posted 太子

篇首语: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肃宗与唐玄宗,唐肃宗杀唐玄宗是怎么回事 唐肃宗和唐玄宗什么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唐肃宗与唐玄宗,唐肃宗杀唐玄宗是怎么回事 唐肃宗和唐玄宗什么关系

2、李辅国为何杀张皇后?唐肃宗的死与张皇后何关

唐肃宗与唐玄宗,唐肃宗杀唐玄宗是怎么回事 唐肃宗和唐玄宗什么关系

唐肃宗杀唐玄宗是怎么回事 唐肃宗和唐玄宗什么关系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5月19日),是唐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的时候趁乱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架空了自己的爹。之后玄宗不再过问政事,后面大宦官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清洗掉了玄宗的几个亲信: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好不凄惨。后来李隆基忧郁寡欢,在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同年李亨也病故了。因为李辅国的行为是在肃宗默许的情况下实施的,所以说肃宗间接杀掉玄宗也没有什么错

唐玄宗唐肃宗谁先去世的

唐玄宗先去世的。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危。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宫中,阴谋废立太子。

张皇后趁机召见太子,要太子李豫帮她杀李辅国、程元振。太子李豫不允许杀李辅国、程元振。张皇后与内官朱辉光等人谋划废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

张皇后选择在唐肃宗即将病死时发动政变,召太子李豫进宫,准备与越王李系除掉太子。程元振得知了他们的阴谋,告诉了李辅国。

李辅国阻止了太子,出兵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率兵逮捕了张皇后与李系的党羽,将张皇后囚禁在别殿。

这一晚,李辅国、程元振出兵擒获了与唐肃宗有矛盾的张皇后、杀越王系、兖王僴。当夜,唐肃宗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扩展资料:

1、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2、唐肃宗

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肃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

李亨初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

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

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张皇后想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人。

当夜唐肃宗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隆基

百度百科——李亨

唐玄宗和唐肃宗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肃宗把玄宗关到了深宫?

安史之乱后 唐玄宗 逃到了四川

肃宗 李亨 留在了西北 领导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平定 安禄山 安庆绪 史思明 史朝义等人的叛乱 如果你只是个太子 很难指挥得动那些拥兵自重的大将军们 而且 很多将领不知道该听皇帝还是太子的 所以 李亨自立为帝 遥尊在西南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太上皇是闲职 一切政令听皇帝的 从而可以直接指挥平叛 后来 李亨收复了两京 就把李隆基接回了长安 但毕竟人家曾经是皇帝 为了防止唐玄宗东山再起 儿子唐肃宗把他幽禁深宫 处处防范于他 纯手工打字 不是复制而来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

寻唐玄宗与唐肃宗一生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少年时代就显出了颇胆识的性格。当他七岁时,正是武周时期,武懿宗自认为是武则天的侄子,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李氏宗室放在眼里。有一次,武氏诸王到朝堂参加每月朔望的两次会见时,他看到李隆基的车骑仪仗威严而整齐,心中不悦,便利用自己金吾将军纠察风纪的权力横加阻挠。李隆基却理直气壮地责问:“我家的朝堂,干你什么事?竟敢挟迫我的车骑随从!”(“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武则天知道此事后,不仅未加罪于他,反而高兴地说:“这孩子真有气魄,终当做吾家的太平天子。”韦后想效法武则天自称皇帝,但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密谋,以中宗遗制,立温王李重茂(中宗少子)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睿宗)参谋政事。韦党宗楚客、韦温、纪处讷等人,极力反对相王参谋政事。相王不想卷入宫廷斗争,对事件采取回避的态度,于是李隆基就主动地策划了消灭韦党的宫廷政变。李隆基先被封为楚王,后改封为临淄王,兼潞州别驾。景云元年(710年)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长安。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太宗时,选官户及蕃口中骁勇者穿虎文衣,跨豹文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武则天时增加为千骑,中宗时发展为万骑。李隆基非常重视万骑的作用。当时韦后想称帝登基,对太平公主立李重茂为帝不满;李隆基又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壮大自己。正当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原来亲近韦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改变态度,暗中向李隆基告密,劝其立即发动攻势。于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及公主之子薛崇暕,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相王报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们是为了社稷,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于是,决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动。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钟绍京住处。这时,钟绍京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但其妻许氏却坚定地说:“忘身殉国,神必助之。既然参与同谋,即使不参加,势难免罪。”钟绍京明白,前往拜谒李隆基。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二更时分,葛福顺拔剑直入羽林营,斩韦党掌握军队的韦璇、韦播、高嵩,然后宣布:“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身高有马鞭之长者皆杀之,立相王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对者,罪及三族。”羽林军将士纷纷表示从命。李隆基率众出禁苑南门,进攻宫城。葛福顺率左万骑攻玄德门,李仙凫率右万骑攻白兽门,相约在凌烟阁会见。李隆基率兵直入玄武门。韦后惶恐逃入飞骑营,被飞骑斩首献于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在画眉,也被斩首,其夫武延秀同时被杀。凡是诸韦及韦后亲信均被搜捕斩首。这时,李隆基才将事变的经过报告相王。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著说:“宗庙社稷的灾祸是你平定的,神明与百姓也都仰赖你的力量了。”(“宗社祸难,由汝安定,神祇万姓,赖汝之力也。”)当日,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让位于相王李旦。相王即位,是为睿宗。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太平公主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伂,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景云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命太子监国,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由太子处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睿宗让位于太子。太平公主虽力劝睿宗不要放弃处理大政的权力,但已无济于事了。李隆基于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即位,是为唐玄宗。当时,宰相多是太平公主之党,文武大臣,也多依附她。于是,除掉太平公主就成了玄宗的当前要务。太平公主党羽看到玄宗锐意执政,她想很快废黜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七月,玄宗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等决定起事。玄宗命王毛仲到闲厩取出御马并调家兵三百余人,亲自率领太仆少卿李令向、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信右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窦怀贞暂时走脱,最后自缢而死。太平公主惊恐万状,先逃入山寺,后被赐死于家。自此以后,一切军政大事玄宗完全可以自作主张了。开元元年十月,玄宗到新丰(今陕西临潼)阅兵于骊山下,调动二十万人马,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声势浩大。但由于军容不整,欲斩兵部尚书郭元振,因宰相刘幽求、中书令张说求情,将其流于新州(今广东新兴)。接着,以制军礼不肃罪杀了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本来,玄宗只是为了整顿军纪,树立自己的威信,并无意杀唐绍,但由于金吾将军李邈仓促宣敕,无可挽回,故而玄宗罢了李邈的官。由于两位大臣得罪,诸军震动很大,秩序不稳,只有左军节度薛讷、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二军稳定,玄宗赞叹不已。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议:抑制权贵,重视爵赏,纳谏诤,禁贡献,他都采纳。无关大局的具体问题,他都放手让姚崇处理。有一次,姚崇奏请决定郎吏的任命问题,姚崇再三请求玄宗决定,玄宗只是仰视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应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应当与朕共议,郎吏小官的事,何须一一烦朕!”自此以后,群臣于是知道玄宗能尊重大臣的决定。玄宗弟薛王业母舅王仙童,凌辱百姓,被御史弹奏。薛王业为其求情,玄宗命中书、门下复查。姚崇等奏曰:“王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正确,不可纵容。”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见。从此,所有贵族都不敢放肆。为了纠正奢华的风气,开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又下欶:“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开元二年七月条)同时,还罢两京织锦坊。他还反对厚葬,他认为厚葬无益于死者,有损于生者。于是,要求丧葬务遵简俭,凡送终物品,均不得以金银器为饰。如有违者,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者,一律贬官。为了从历史上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玄宗喜爱阅读史书,读到有关政事的问题,他特别留心。但常碰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于是,他要宰相为他推荐侍读,帮助他读书。开元三年(715年)九月,马怀素、褚无量被推荐为侍读。玄宗对侍读非常尊敬,亲自迎送,待以师傅之礼。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玄宗与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宴于东都集仙殿。他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能治理国家,朕与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仙”、“贤”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玄宗重视人才的态度。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玄宗自认为天下已经太平,逐渐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以致生活奢华,不问政事,使富强的大唐皇朝走向衰落了。陈致平《中国通史一百讲》:“开元二十三年的时候,他觉得国家太平,要表现国家的欢乐盛况,于是大宴五凤楼,在五凤楼的殿前,开了一个盛大的同乐会,各种音乐、舞蹈、戏剧,百剧杂陈,让三百里之内的刺史县令,都要带领当地的乐舞伎人,集合到五凤楼之下来表演,这种欢乐表演,热闹喧天,连续了五日之久。”玄宗最初宠爱的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据传,其第十八子寿王妃杨氏甚有姿色,绝世无双。玄宗见后,果然以为美貌不凡。天宝三载(744年)十二月,以杨氏为女官,号太真。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氏为贵妃。杨贵妃不仅个人受宠,其三个姐姐也均赐府邸于京师,宠贵赫然;其远堂兄杨国忠也因而飞黄腾达。杨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辔授鞭,贵妃院有织绣工七百人。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他们献给杨贵妃的贡品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官吏竞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的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民间竟然流行歌谣日:“生男勿喜女勿悲,若今看女作门楣。”可见,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社会影响相当深远。生活的奢靡,随之而来的是政治上的腐败。天宝初年,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被重用为相。李林甫为了掌握大权,反对谏官有益的建议。他训斥诸谏官道:“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何须多言!”补阙杜琎上书言事,次日即被降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令。自此以后,没有人敢再有谏争之言了。在用人方面,李林甫认为凡在德才方面超过自己者,他都设法将其除去。玄宗想重用兵部侍郎卢绚,他就把卢绚调任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刺史,并欺骗玄宗说卢绚因病不能理事而弃而不用。玄宗又欲重用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刺史严挺之,李林甫又欺骗玄宗说严挺之年老多病,宜授其散职,便于他养病。于是,严挺之又被送到东京(今河南洛阳)养病去了。李林甫欺上压下,并未引起玄宗的注意,他反而还认为天下无事,自己要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高力士劝他不可使大权旁落,他还甚为不悦,致使高力士惶恐自责。林甫死后,玄宗一面重用擅权弄法的杨贵妃堂兄杨国忠为宰相,一面信任居心叵测的边将安禄山。杨国忠重用亲信,排斥异己。天宝十二载(753年),关中大饥,因京兆尹李岘不甚顺从,遂以灾气归罪于李岘,贬李岘为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后来霖两成灾,玄宗过问灾情,杨国忠取最好的禾苗给玄宗看,掩盖灾情真象。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太守房琯反映了所管地区的灾情,杨国忠就派御史去追究他的责任。因此,天宝十三载(754年)虽然关中灾情严重,但无人敢如实上报。连玄宗身边的宦官高力士也说,宰相大权在握,赏罚不公,大臣无人敢说话了。范阳(今北京附近)节度使安禄山,为了和杨国忠在玄宗面前争宠,二人互相诋毁。玄宗则摇摆不定,是非不分,并且认为政事交付宰相,边事交付诸将,无可忧虑。这样一来,蓄谋已久的安禄山终于发动了反唐的大叛乱。终玄宗一朝,虽然没有发动过像唐太宗、唐高宗朝时那样的大规模的开边军事行动。但是,在周边地区与邻近少数族吐蕃、契丹、南诏等的战事连绵不断。在边疆军事胜利的刺激下,玄宗日益滋长了他好大喜功的思想,宠爱有战功的边将。边将也因此不停对外族开战,以邀功赏。特别是李林甫为遏制政敌而拉边将牛仙客入相后,更开放了蕃将以边功为手段,窥伺中央政权的机会。唐玄宗晚年因为骄奢淫逸,终日只顾与杨贵妃玩乐。杨贵妃原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但玄宗竟不顾礼教,把她纳为自己的妃子。他罢免良相张九龄,任用奸臣李林甫,朝政每况愈下。玄宗本不信神仙,后来崇信方士张果,渐好神仙;并尊奉道教,企慕长生,以是朝野争言符瑞。在李林甫死后,外戚杨国忠担任丞相,他不仅没有才干,而且贪污腐败,局面遂不可收拾。不久,杨国忠与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安禄山发生冲突,安禄山决心叛变。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于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史称“安史之乱”。玄宗出逃四川,途中至马嵬驿,士兵哗变,士兵砍杀杨国忠,又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李亨率一部份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李隆基与陈玄礼率另一部份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从此唐朝由鼎盛时期转入衰弱时期。至德二载(756年),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宦官李辅国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晚年忧郁寡欢,宝应元年(762年),玄宗驾崩,终年78岁。葬于泰陵。

唐肃宗李亨为什么冷落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

安禄山打败哥舒翰,攻陷潼关后,唐玄宗李隆基带着媳妇,从长安出发,逃往四川成都,把帝国的中心拱手让给安禄山,自己跑的也不顺利,遭遇了兵变,最后只能将老婆杨贵妃杀死。

马嵬,离长安的距离不远,据史书记载,是唐玄宗跑了两天后找到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 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针对皇帝的阴谋,首先宰相杨国忠死了,安禄山叛乱时,口口声声要讨伐的目标,没有了;然后杨贵妃也死了,一个只是希望快乐的活着的女人,在男人的斗争中,死了。 唐玄宗李隆基比杨广幸运,在兵变时,宇文化及成了首领,带头把皇帝杨广给杀了,而陈玄礼却一心向着皇帝,最后时刻,牺牲杨贵妃保住了李隆基的命。 李隆基活了下来,太子李亨就坐不住了,当天夜里,带着大太监李辅国和一帮亲随,远走沙漠,希望进入甘肃,找到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东山再起。 今天历史崔要讲的,就是关于李亨离开马嵬后的故事。 无论是李亨还是李隆基,路上的境遇都差不多,有钱没粮食,区别是,李隆基一到四川境内,颖王李璬(读jiao)就已经铺好床,准备了一堆吃的喝的,让李隆基好好放松了一下。 而李亨的情况就比较糟糕了,郭子仪在前线打仗,私下也没个人联系,一路风尘仆仆,半条命都快丢了,才到甘肃的平凉。 郭子仪是朔方节度使,军区总部在灵武,银川下面的一个县级市,地理位置好,被誉为塞上江南。 平凉到灵武还有好几百公里路,李亨实在走不动了,就派人去灵武,先摸摸郭子仪的底细,毕竟名义上,李亨只是个太子,而且还是个脱离皇帝,偷跑出来的太子。 在灵武朔方节度使的总部,老大郭子仪打仗去了,还没回来,拿主意的是一个叫杜鸿渐的书生。 这小子只是郭子仪的副手,胆子倒是很大,也没去请示郭子仪,直接找来几个亲信,大伙一合计,由杜鸿渐出面,去平凉迎接李亨,另一方面置办皇帝登基大典需要的物件。 公元756年7月9号,李亨到达灵武,12号,在灵武的南门,简单布置的城楼上,宣布登基,成为皇帝。 这时候的李亨45岁,没实权的太子当了18年。 在这18年里,媳妇被换过三任,小舅子被杀了,老丈人被杀了,统兵在外的大将也被杀了,没有亲信,没有自己人,李亨能信任的,只有一群被割掉了生殖器的太监。 现在当上皇帝了,身份变了,能想干嘛就干嘛,把过去失去的东西都补偿回来,这样可以吗? 不可以。 李亨坐上皇帝是自封的,正统的老大还在四川呢。 第一时间李亨派了人到四川,通知自己的父亲。 唐玄宗会同意吗? 同意,他就只能承认彻底失败,在孤独中度过晚年,不同意,自己又成了不愿意放权的昏君。 怎么办? 这种难题,对于李隆基来说,还是太简单了,他给李亨写了一封信,并且派人带去一件礼物。 从成都到灵武的人,有三个,分别是韦见素、房琯和崔涣,其中韦见素在安史之乱前,就是宰相,属于老员工,到了灵武第一时间,就被李亨撤职。 明面上的原因是韦见素的宰相职位,是杨国忠推荐的; 还有崔涣,他是四川本地的父母官,在唐玄宗进入四川后,第一个接驾的官吏,皇帝饿坏了,吃着崔涣给准备的粗茶淡饭,美味极了,简直比皇宫的御厨做的还好吃,事后崔涣被提拔为宰相; 最后一个房琯更厉害,房琯原来在京城里当差,李隆基半夜逃跑后,房琯没有回家去照料妻小,骑着马往四川的方向,追皇帝去了,李隆基欣赏他的忠心,当场就封他坐了宰相。 这三个人给李亨带来的东西,是传国玉玺和皇帝的一切文书印章。 唐肃宗李亨得到了这些,皇帝的名分算是落实了。 但是唐玄宗并不是打算移交所有权力,就像他的父亲李旦那样,留了一部分,最重要的那部分,为了安抚自己的儿子,唐玄宗又开了个条件,只要军队能打进长安和洛阳,李隆基就正式退位。 公元757年,郭子仪被任命为副帅,李亨的长子李豫为主帅,带着全部人马准备进攻长安,当时有个叫李泌的官员向李亨建议,现在安禄山已经死了,他的部队都屯在长安和洛阳一线,为什么不集中部队攻打他们的老巢,范阳呢。 李亨表示等不了,现在的九五之尊只是个挂名的,代理皇帝,他要转正,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长安和洛阳给打下来。 在长安城西香积寺附近的一块空地上,两支军队正面相遇,一个号称拥有军队20万,实际人数大概在15万左右,另一个是来自幽州的精锐骑兵10万。 郭子仪和安庆绪的那场长安保卫战打得很激烈,平心而论,安庆绪作为传人,完全继承了老子安禄山的战斗方式,主力集中攻击,侧翼发动突袭,将对方部队分割后,逐个消灭。 郭子仪显然研究过安禄山的打法,在两边侧翼安排了一支特种兵,来自回纥的骑兵,人数在4000人左右。 双方打了一个下午,结果安庆绪失败,一路跑回了河北,长安和洛阳,在被安禄山占据了一整年后,重新成为李家的地盘,但是里面的金子银子,被安禄山洗劫了一次,回纥再洗劫了一遍。 大唐得到的,是一座空城。 唐肃宗李亨不管这些,长安有了,自己的皇帝位置也就稳了,赶紧从成都,把太上皇请回来,尽快完成权力交接仪式。 皇帝只有一个,但是李隆基的儿子却有很多,李亨在灵武宣布登基之后,李隆基把天下的兵马名义上分封给了所有的儿子,群雄逐鹿谁都有份,谁先得到长安洛阳,谁就是真命天子。 在李白章节中出场过一位永王李璘,他就是李隆基分封的,有实力对抗李亨的王子,结果被李亨打败,连着李白也是抑郁而终。 这么多儿子,有点出息的只有李亨,没有政治筹码的李隆基,从四川回到长安,搬进了原来的寝宫兴庆宫。 兴庆宫是李隆基在先天政变后,扩建的大规模宫殿,从开元到天宝,直到安史之乱前,都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当官的无论是宰相还是侍郎,能进入兴庆宫都是一种荣耀,意味着可以和帝国最高的统治者面对面聊聊天。 但现在的老大已经不是李隆基,而是李亨。 李隆基搬进兴庆宫后,依旧还有大臣进来串门,分别是高力士、陈玄礼、玉真公主,这些都是李隆基的心腹,特别是陈玄礼,还记得在马嵬镇,因为陈玄礼的出面,李亨只能带着亲信远走大漠,差点死掉。 不久后,失去支持的李隆基再次搬家去了内宫,更偏避,更冷清,而高力士呢,流放去了岭南,陈玄礼比较直接,没几天就病死了,算是一了百了。 权力,就是只魔戒,李隆基戴着它,儿子媳妇老爹姑姑都可以不要,为了这只戒指,对亲儿子李亨实行了一系列的冷暴力,老婆娶了一个,说是涉及谋反,强迫人把媳妇给休了,还休了两次。 最后硬把养母的孙女嫁给太子,才算终结。 李亨戴上了它,老爹兄弟、甚至连国家统一也可以不要,为了得到这只戒指,放弃了趁胜追击,一举消灭安禄山势力的机会,使他们能组织力量,在史思明上台后,继续和中央对抗。 公元762年4月5号,有过艰辛有过辉煌,更有过屈辱的唐朝皇帝李隆基在孤独寂寞中,死了,同一年,唐肃宗李亨在忍了父亲大半辈子,在胜利终于到来,还没享受果实,在大乱之后,最需要皇帝挺身而出的时候,也死了。 大唐王朝因为夺回长安洛阳,好不容易聚集的人气,又要开始散了。 国家存亡的时刻,是谁愿意离开老婆孩子进入战场,是谁面对宦官当权平定安史之乱,男儿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唐肃宗称帝后对唐玄宗态度如何?

态度:唐肃宗将父亲唐玄宗软禁,防范甚严,致使唐玄宗凄凉离开人世。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712年至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唐肃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李浚、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李亨初名李嗣升,被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年),更名李浚,徙封忠王。

唐玄宗为何宁愿把权力给右相,也不给唐肃宗?

其实唐肃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和李林甫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了,但是在几次交手的过程中,唐肃宗都不占优势,甚至还为此差点丢了性命。

但是,仅仅是一个宰相就能威胁到太子的地位?这也太过分了吧,唐玄宗难道就视而不见吗?实际上,唐玄宗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也没有什么态度,就是看着他俩闹,只要没有到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就不会出面管这件事情。唐玄宗的这个做法就反应出当时皇室让人心寒的地方,即使是父子,也要相互防着。

唐玄宗认为,你虽然是我的儿子,是我亲自立的太子,但是,如果你要是太有权利了,反而对我是一种威胁,万一你有一天逼着我退位,那我怎么办;反言之,你作为太子,要是啥都不会,一点能力都没有,那我干嘛还要立你为太子?虎父无犬子,我这么厉害你也不能丢我的人。

再来说说李林甫这个人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害怕。在位的时候很多有名有身份的人都死了。安禄山的一辈子就害怕李林甫,只要李林甫对安禄山有那么一点点不满意,那安禄山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不得不说他也是很厉害,毕竟他这样运气这么好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说明,李林甫在官场上的手段实在是高明。

对于唐玄宗心甘情愿的把权力交给他这件事情,他也是费了很大的劲了,他就是各种猜唐玄宗的小心思然后迎合他。唐玄宗不想去洛阳只想待在长安,李林甫就想着夸一下长安吧,提高一下自己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

所以说,造成这件事情的原因无非就是,父子之间的不信任,奸臣的蛊惑。

唐玄宗和唐肃宗之间是什么关系

肃宗是玄宗的儿子

关系(103)玄宗(23)

李辅国为何杀张皇后?唐肃宗的死与张皇后何关

李亨,唐玄宗第三子,玄宗之后的继任皇帝,镇守潼关之大将哥舒瀚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携太子、宠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随即前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同年七月,李亨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庙号肃宗。

李亨在太子时期,生活得很憋屈,却也是他相对平稳的时候,到后面安史之乱,乱世硝烟,终日忙于平叛,而忽视了朝堂、宦官、以及后宫。

李亨当太子的时候防范着李林甫,当时比较令人揪心的事情就是在朝堂上,李林甫大骂李亨很长时间,但是自己的父亲唐玄宗却没有出面阻止。作为一个太子,却三番两次被宰相所污蔑,扣屎盆子。唐玄宗对此知情,却毫不作为,但是当安史之乱来临的时候,他却将自己的儿子李亨留在了皇城,当然这和大臣的请求有关,但是更多的却还是唐玄宗自己的因素。

这令李亨的心中很是郁闷一番。

后面前往灵武,历经艰辛,但好歹最后当上皇帝。致力于平叛,使得唐朝危而复兴。但别以为这样就大结局了。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的李辅国,这个李辅国啊,是一个宦官,皇帝注意力在平叛上,这位李辅国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

李亨的儿子好几个,表现优秀地也挺多,尤其是李倓,在平叛上屡建奇功,战斗于前线。这让皇后张良娣不满意了。张皇后肯定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的,但势单力薄,于是就给当时的执掌禁军的宦官李辅国递上了橄榄枝,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开始了除去李俶、李倓的道路。

在这些事件中,李亨成了一个误杀自己儿子的皇帝。那段时间,李亨刚知道史思明竟然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史朝义杀死之后,就处于非常忧虑的状态,也怕被自己的儿子给杀了。正巧这段时期,张良娣在唐肃宗耳边各种说李倓的坏话,枕边风吹得一阵儿一阵儿的。李倓是个直性子,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当时正好有战争需要去平叛,李倓就自动请缨去了。但是啊,张良娣不想让他去啊,树立这么多战功,岂不是壮大敌人。

于是在李亨跟前说,不能让他去,万一手握大权,率领军队打回来怎么办?所以,李亨也就没让他出征。但是李倓是个直脾气啊,我想出去打仗,躲开你们这群乌烟瘴气的愚民,结果还不让我去,他就生气了。李倓扬言要杀死一位王爷,更加让张良娣抓住了把柄,再加上朝堂上颇有地位的李辅国,很快李亨就决定处死李倓。李倓是个心气很高的人接到圣旨后就自杀了。

后来唐肃宗各种懊悔,但是事实已经造成了,可以说李倓的死亡就像是一场闹剧,着实可悲,值得深思。唐肃宗觉得史思明被自己亲生儿子所杀是很可悲的,那么他自己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又算是什么呢?皇室的弯弯绕绕,一句话就可能引起腥风血雨,谨言慎行。

至于他后面是怎么死的,历史上说是忧郁成疾,无人照料,死去。大体经过就是李亨的皇后张良娣,不满李辅国专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太子,获得更多的权利。本来,张良娣和李辅国是合作关系,但是在朝堂之上,有谁能做永远的朋友呢!张皇后想让太子将玩弄朝权的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处死,但是太子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就必须禀告李亨。太子为了唐肃宗李亨的身体着想没有同意。也正是由于太子的这丝出于孝道的考虑,他的母亲死在了李辅国的手里。

在张良娣准备动手的时候,李辅国收到了线报,他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入宫,并命令党徒将太子劫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李辅国假传太子的命令,鼓动禁兵入宫将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投入狱中。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李亨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肃宗受此惊吓,一时说不过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去,当场斩杀。然后李亨便病情加重,一病不起了。

哎,李亨听信身边信赖的人的谗言,让他误杀了自己的儿子,之后信赖的人之一又在他面前拖出了自己的皇后,杀死。最后还被李辅国各大臣忽视,在张皇后死的当晚,就病死了。

相关参考

安史之乱唐肃宗上位,为何平定战乱后,父亲唐玄宗却不敢回京城

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咱们知道唐朝前期的政治传承,太子的地位很不稳固。甚至可以说,唐朝前期太子们几乎没一个有好下场的。李建成被弟弟杀了,连带脚李渊恐怕都被自己儿子控制起来了;而李世民废太子的时候,不

唐肃宗李亨和父亲唐玄宗的恩怨 探秘

唐玄宗李隆基带着媳妇,从长安出发,逃往四川成都,把帝国的中心拱手让给安禄山,自己跑的也不顺利,遭遇了兵变,最后只能将老婆杨贵妃杀死。今天小编要讲的,就是关于李亨离开马嵬后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马嵬,离...

唐肃宗李亨有几个儿女?唐肃宗的儿女都是谁

唐肃宗李亨(公元711年—762年),唐朝皇帝,756年—762年在位。本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即位于灵武。肃宗在位7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

唐肃宗李亨有几个儿女?唐肃宗的儿女都是谁

唐肃宗李亨(公元711年—762年),唐朝皇帝,756年—762年在位。本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即位于灵武。肃宗在位7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

唐肃宗李亨有几个儿女?唐肃宗的儿女都是谁

唐肃宗李亨(公元711年—762年),唐朝皇帝,756年—762年在位。本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即位于灵武。肃宗在位7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

只是唐肃宗夺唐玄宗皇位的一场闹剧 灵武即位

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失守,唐玄宗仓皇“幸蜀”。从离开长安,到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主动逊位,唐玄宗一直是大唐政府唯一合法的“掌门人”。这期间,太子李亨当了皇帝,说句不好听的,他的即位像是趁火打劫...

唐肃宗李亨的子女,唐肃宗李亨有几个儿子?

  唐肃宗李亨(公元711年—762年),唐朝皇帝,756年—762年在位。本名李嗣升、李_,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即位于灵武。肃宗在位7年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退位当太上皇

唐玄宗死后谁继位唐玄宗李隆基传位给了谁?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是唐朝中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玄宗的交出政权,肃宗的接受政权,在这一交接过程中,至今留有许多谜团还没有被解开。这其中人

唐玄宗割羊肉趣事

  根据《次柳氏旧闻》,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肃宗在当太子的时候有一天陪着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羊腿,唐玄宗就让太子去割羊肉。  太子割完羊肉后,见手上都是油污,便

唐肃宗李亨皇后,唐肃宗李亨是不是个昏君

唐肃宗李亨是不是个昏君不是明君,重用宦官鱼朝恩,李辅国等。唐肃宗李亨--唐肃宗肃宗,名李亨(公元711-762年),唐玄宗第三子,马嵬驿兵变后玄宗西逃,他继位,在位6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