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故事,王安石的故事

Posted 朝廷

篇首语: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王安石故事,王安石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王安石故事,王安石的故事

2、王安石弟弟王安礼生平简介 王安礼匿名谤书的故事

王安石故事,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的故事

1、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2、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3、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

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4、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5、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

扩展资料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安石

王安石故事的轶事典故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相传苏轼有一日于京都相国寺和佛印和尚对饮。酒意正浓,佛印和尚便挥毫题写了一首“酒色财气诗”来: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往墙里藏。 谁能跳出墙垛外, 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轼看着别有情趣的“酒色财气诗”即度和道: 饮酒不醉最为高, 见色不迷是英豪。 世财不义切莫取, 和气忍让气自消。 后来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酒色财气诗”颇感新鲜。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绝,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诗。这首诗把人们恐惧“酒色财气”与国民生计联系起来,给“酒色财气诗”添上了积极向上的色彩。 > 世上无酒不成礼, 人间无色路人稀。 民为财富才发奋, 国有朝气方生机。 王安石不愧为推行新法有独创的宰相,一绝“酒色财气诗”引来了神宗皇帝的诗兴。当即,神宗皇帝吟道: 酒助礼乐社稷康, 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国家盛, 气凝大宋如朝阳。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 王安石任宰相时,当时潮州(当今的广东)有位文人去拜访王安石,并要求王安石为他改诗,原诗是这么写的“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一看这诗就笑了,明亮的月亮怎么会叫呢?黄狗怎么能卧在小小的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将这两句词改为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于情于理,那位潮州人看后笑笑,一言未发。王安石进拜宰相期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王安石两起两落,熙宁七年(1074年)年罢相,次年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为了疏解烦闷的心情,王安石游历南方,来到了潮州,他暂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庭院,里面的花开得很艳丽,有一个花农在忙碌着,王安石便询问花农:“老农,这是在做干什么?”花农回答:“我在捉虫子。”王安石就很好奇:“你的花开得这么好,怎么还会有虫呢?”花农回答:“有一种虫叫黄犬虫,它很厉害的,它喜欢啃食花心,花的茎部还会流脓,被它这一折腾,花就活不了了”。花农话音刚落,王安石就想起了数年前那个潮州文人让其改的诗,原来诗中指的“黄犬”不是指黄狗,而是指黄犬虫呀,王安厂为此感到很不安,当夜他睡不着,让当地人陪他去散步,当时天上的月亮很明亮,寂静的夜里传来婉转动听的鸟叫声,一般的鸟儿都不会在半夜时分鸣叫,王安石感到好奇,便问:“这鸣叫声是什么鸟?”当地人告诉他:“这种鸟叫明月鸟,越是明月当空的时候叫得越欢。”王安石才知道那句诗中的“明月”指的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明月鸟,而当时那个潮州人并未告诉他这个情况,估计还暗笑他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吧。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轼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轼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轼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苏轼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游泰山?” 王安石见是苏轼,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轼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佑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轼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轼前倾啊!”苏轼“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轼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杭州一带阴雨绵绵,到了八九月份收割庄稼的季节,田地里颗粒无收。米价一天一个价,到了十月,米价已从原来的每石400文猛涨到每石1500文了。为了阻止米价节节上涨,大宋朝廷连连下发官文,要求每石米的价格控制在500文左右,违者就地斩首示众。 杭州时任知府吕向高为了落实朝廷政策,限制杭州府下属各县市面上的米粮涨价,特派几名心腹到各县巡查。心腹们先后回来禀报说:“大人,惨不忍睹啊,街头到处都是饿死的灾民,请您快想办法啊,快向朝廷求援吧……” 自从规定大米不准涨价后,杭州府的米商都不愿意把米拿出来卖,导致市面上无米可供,饥民纷纷外迁,杭州街头到处是饿殍(piǎo,饿死的人)。吕向高已向朝廷求援3次,可朝廷来信说陕甘一带连年大旱,朝廷国库空虚,无力顾及江南一带的灾情,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吕向高无奈地叹了口气,这时他派往鄞县的心腹也回来了。这个心腹一回来就跪倒在地,大呼道:“大人,鄞(yín,属浙江省)县出大事了。” 在吕向高的催促下,这名心腹从腰间掏出一张盖着鄞县印鉴的告示,说鄞县县令王安石违抗圣旨,不但置朝廷每石米500文之规定于不顾,而且还公开发布告示允许大米涨价,鄞县的大米每石已涨到3000文了。 作为县令,王安石不仅不抑制米价上涨,而且还推波助澜,致使米价涨了6倍,这是杀头之罪啊。吕向高看完告示后,惊讶不已。他心想,这王安石仗着祖上世代为官,肚子里有些墨水,在江南有些名望,竟敢无视朝廷圣命,得找他算账去。 第二天一大早,吕向高就带着师爷和一帮心腹,兴师动众地来到鄞县。王安石早已领着手下在城门口等候他了。 吕向高一见到王安石,就怒骂道:“王安石,你可知罪?大灾之年,违抗圣命,不积极抑制米价,我要亲自送你面君。”说罢便招手示意手下将王安石绑了。 这时,只见王安石的师爷来到他身边,在其耳边悄悄耳语,一旁的吕向高见状,朝那师爷大喊道:“你家大人已经快成朝廷的死囚了,有什么事不敢大声说出来让我听?” 那师爷吓得跪倒在地,王安石说道:“你就照实说吧。” 师爷点了点头,对吕向高说:“吕大人,是这么回事,自从我家大人发出布告允许大米涨价后,各地米商纷纷涌进鄞县,他们为了感谢我家老爷,不断给我家老爷送银两。前几天,一个外地米商没有给我家老爷送银两,老爷就派我跟那米商索要,这不,那米商拿着银两来了。” 师爷的一番话,更让吕向高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心想这王安石的胆子也太大了,大灾之年不仅不为朝廷着想,还擅自抬高米价,收贿索贿,发国难财,这样的人砍头100次都不够。 吕向高咆哮道:“将那米商带来。”不一会儿,一个肥胖的米商被推到吕向高面前跪下,他吓得哆嗦着身体道:“大人,草民有罪,但这不全是草民的错。鄞县发布公告说这里允许大米涨价,我作为商人当然想卖高价,就跑来了。至于给那位大人送礼,本不是我的意愿,是那位大人派人来索要,我才不得不……” “滚!滚!”吕向高不等那米商把话说完,就把他骂走了。随即,吕向高问鄞县师爷:“你们一共收了米商多少贿赂,可有账目?” 师爷答道:“回老爷,全部有账。” 吕向高下令将王安石和他的师爷押回鄞县县衙,准备审理后上报朝廷处决。 城门离县衙有一段路程,当吕向高带领一队人马路过一个集市时,那里人头攒动,闹市不远处还传来唱戏的声音和阵阵掌声。大灾之年,杭州其他县城都饿殍满街,一遍凄凉,可鄞县不仅集市繁华,还有唱戏的。吕向高满腹疑惑地来到那唱戏处,戏台前看戏的老百姓见有官府人马到来,正要散去,吕向高大喊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乃杭州知府吕向高,来本地视察灾情,大家不必惊慌。” 吕向高在讲话时,老百姓已看到他们的县令王安石被捆绑押解,纷纷围拢过来,下跪求情说:“大人,为何捆绑王县令,他可是好官啊。” 吕向高把王安石擅自抬高米价、收受贿赂的事情讲了一遍,突然一位老妇人来到吕向高面前大声说:“你说得不对,敢问大人,这大灾之年,咱杭州府哪个县不是街市萧条?你再看咱鄞县,米粮充足,街市繁华,没有一个人饿死。这是谁的功劳?是王县令的!请问大人,我们王县令何罪之有?”老妇人的话引来一片掌声。 吕向高无言以对,这老妇人说得没错,鄞县确实没有一点受灾的迹象。他沉默片刻后对围观群众说道:“我会好好调查,给大家一个交代。请放心,朝廷不会冤枉一个好官,也决不放过一个贪官。” 来到鄞县县衙,吕向高公开审理王安石。公堂上,吕向高问王安石为何置朝廷圣命于不顾,抬高米价。 王安石神情严肃地说:“大人,如果执行朝廷规定的米价政策,鄞县跟其他县一样会饿死很多人。不放开米价,哪个米商愿意出售大米?” “这样高的米价,老百姓买得起吗?” “大人有所不知,江南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商业也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都小有积蓄。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米价虽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那些家庭贫苦,无力买粮的人家,我会发给他们银两救助。”王安石边说边叫师爷将救助名册拿来呈递给吕向高。 救助花名册上,不仅详细记录了受助人的名字、住址、家庭人口,而且还有受助人按的红手印。吕向高翻看完毕后,语气有所缓解,问道:“救助的钱来自哪里?” “大人有所不知,那些米商发财后,个个欢呼雀跃,纷纷给我王安石送来金银。如果我拒收,他们一定会诚惶诚恐,我就收下他们奉送的银两,登记造册后又发给那些无力买粮的穷人。”王安石叫师爷将那份收受米商银两的花名册拿来。吕向高将两个花名册进行比对,一收一支,分毫不差。 吕向高这才发现王安石的高明处,大灾之年他将鄞县治理得这么好,实在不简单。他不仅没有治王安石的罪,反而将鄞县的做法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嘉奖王安石。他甚至还向王安石请教下一步应对杭州府灾情的办法。 王安石建议杭州府境内都将米价彻底放开,说一开始米价会节节攀升,但不出3个月,米价就会回落到1500文左右一石。吕向高根据王安石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开粮价,米价一下子冲上每石3500文。全国各地的米商得知消息后,都源源不断地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市面上大米充足,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到3个月,米价果然又回落到1500文一石了。 江南民众终于渡过了难关,杭州府却又面临新的问题,陕甘一带因大旱缺少米粮,朝廷下令要求各地支援。 王安石又给吕向高出主意,让他即刻发布公告,以每石1000文的价格收购大米。 大米1000文一石,米商们肯卖吗?吕向高半信半疑,王安石却胸有成竹地说:“大人有所不知,前阵子这里的米价飞涨,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把米贩到我们江南来了,赚足了腰包,眼下米粮越积越多,再过几个月江南新米就上市了,那些商人不好再把米粮运回去,只能降价销售,否则就会赔本。我算了一下,1000文一石,米商已经保本了。” 吕向高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以1000文一石收购了大量米粮,运往陕甘一带,受到朝廷嘉奖。王安石也因此名声大振,后来成了北宋的一代名相。 苏东坡与王安石同朝为官 ,由于政治见解和主张不同,两人逐渐疏远,最后到王安石晚年,他们为各自的政见闹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相讥讽,弄得王安石十分恼怒,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元丰初年,那些记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他写诗讥讽朝廷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派人把苏东坡抓来投入了大狱。苏东坡很清楚这次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 再说王安石,罢相后早已退隐山林,所以不知苏东坡入狱的消息,等这场轰动朝廷的“乌台诗案”传到江宁时,苏东坡的罪名已定。想起国家多难,人才难得,王安石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给神宗皇帝。信中说,哪有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反而为些小文字惹的麻烦去杀那有学问才华的士子? 宋神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曾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变法。王安石虽然早已退隐,但神宗对他还是十分敬重。神宗看信后,思之再三,觉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将苏东坡放了,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从此,“王安石一言救东坡”的事,便成为历史上“文人相亲”的一段美谈。 安石不正 王安石变法时期,苏轼曾经上书反对,使因为王安石非常恼怒。但是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受到了牵连,已经辞了官的王安石却为当初反对自己的苏轼说起了公道话,并劝阻皇帝;“怎么能够在大宋王朝的太平盛世而斩杀文人呢?” 元丰七年,苏轼前往金陵与王安石相会。此时两人早已不是“政敌‘,而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他们无所不谈,游戏说笑,毫无顾忌。 据说王安石中年因用脑过度而秃顶。一天,苏轼想约王安石到中山古刹游玩。他来到王安石家门口,问管家道:秃驴在否?”王安石正好出门归来,顺口答道:“不在!‘东坡‘啃草去了!”苏轼自知戏弄人在先,只能装作没听到了。 二人来到钟山脚下,看见一座叫“王八驮石碑”的汉碑前,欣赏书法。王安石的“秃驴”之火还没消,一看到石碑下的“大乌龟”,计上心来,说:“此碑颇有倾斜!”苏轼信以为真,上下审视了一番,问:“这石碑正直耸立,哪里倾斜了?“王安石指着是碑下的“大乌龟”说;“细看,下面向(像)东坡!”苏轼一听,心中不悦,灵机一动,说:“‘安石‘不正也!安石不正,石碑怎么可能直呢?”二人对视一眼,捧腹大笑起来。    王安石打算身边再要个书童,可连着看了几个都不中意。这一天,家人又找来个书童,请王安石过目。王安石问了他几个问题,小家伙答得不错。王安石看他聪明伶俐,也没说什么,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交给了家人: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家人看了,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家伙留下了。读者朋友,王安石写的是个字谜,谜底就是一个字,你们能猜出是什么字吗? 答案是个“用”字。

王安石有哪些故事(简写)

1、拗相公

王安石变法失败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2、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

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

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3、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

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4、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

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5、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

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的历史故事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扩展资料:

文学成就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后世纪念

鄞州王安石纪念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忠应庙内,以照片、绘画、实物等展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绩,以纪念他在鄞县时的每项改革。馆内陈列有“王安石在鄞史迹”,分“荆公年谱”“治鄞方略”“重修东湖”“兴学教化”“咏鄞风采”“丰碑永存”“湖区新貌”等7个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关于王安石与苏轼的经典故事?

一、菊花究竟何时落

宋神宗时,有一位:吟诗作赋般般会,打诨猜谜件件精。不是仲尼重出世,定是颜子再投生。

此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苏东坡。他天资聪明,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他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苏东坡自恃聪明,常常讥诮宰相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在书房正写一首《咏菊》诗。刚写了两句,忽闻家人来说,外任刚回的苏东坡前来拜访。王安石闻言,知道苏东坡恃傲难改,有意留下后两句嘱咐了家人,就躲进内帐。

苏东坡来到书房,家人告诉他让他在此等候。家人去给苏东坡倒水。苏东坡感到自己在书房无聊,就在房里扫了一眼,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墨毫,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这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说道,写了些什么,胡说八道。一年四季之花,黄花即菊花,开在深秋,性属火,唯敢和秋霜鏖战,最能耐久,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真是错误。由诗兴所发,不能控制,举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也写完了,也懊悔了,上次被放任就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欲把此稿丢掉吧,又怕宰相前来找。正在这时,王安石从屏风后边出来。互相寒暄,互相落座。

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唤家人问说是苏东坡所续。王安石心想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过皇帝将苏东坡发放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明知又惹着了宰相王安石,被发放,无奈。临走时,王安石对苏东坡说:“老夫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今觅得一偏方,须用中峡巫峡之水服之。任满回时,务必给老夫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用于熬药。”

苏东坡到了黄州,只不过是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光阴迅速,将及一载,又到深秋。一日风急过后,苏东坡于是去后院观赏自己栽培的黄金菊。苏东坡拉上好友陈季常一起去观赏。

他们来到后院一看,唬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没说出话,只见满地铺金菊花片。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王安石为什么要放任他到黄州,就因不懂装懂,胡乱续诗而为。

二、错提中峡水

苏轼被贬黄州已成定局,就要上路了。尽管政见不合,但是荆公王安石还是设宴送别。席间,王安石求苏轼帮忙办一件事,他说,由于我小时候读书下功夫,累坏了双眼,从小就得了一种眼病。

前几天太医给了我一个药方,需要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瞿塘峡的水来服药。这次你去黄州赴任,来回必得出入三峡,麻烦你返回时取一坛瞿塘峡的水给我带回来。苏轼觉得这是小事一桩,爽快地答应了。

苏轼来到黄州后,那天马太守来看望他,二人在菊园凉亭仍旧赏花,苏轼亲眼见到菊花落英,想起错改王安石的菊花诗,心中不快。第二天,苏轼去答拜马太守,说了自己的心事,向马太守提起去年读菊花诗得罪他的老师王安石之事。

马太守听罢说道:“那你去给老太师赔不是呀!”苏轼为难地说:“我是想去,但没有去京的差事呀!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去吧?”马太守笑道:“我这里正好有重阳节的贺表要送京城,你就去一趟吧。”并请苏轼代写贺表。

东坡大喜过望,谢过后,又想起荆公要他取长江中峡巫峡水治眼病一事,心想:“此事一定要办好,将功补过。”

动身去京,必走三峡,苏轼心里装着“提水”之事上路了,心想千万可别忘了呀。此时正值秋雨潇潇季节,水势很大,船儿顺流而下,景象万千。面对此景,苏轼想作一首《三峡赋》,饮酒构思,构想不成,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打水之事成了泡影。

他一觉醒来,船到下峡西陵峡了,马上想起了提水的事儿,就要返回巫峡取水,可是船工们认为这么大的水逆流而上是不可能的。船停了下来,苏轼想从这里打水行不行呢?就到岸上问老百姓,他们回答三峡的水是一样的,那里的都好喝。回来后苏轼就吩咐船工打了一坛子水带回京城。

回到京城,苏轼先来到相府面见王安石,准备先道菊花诗的歉,再说提水的事。道歉自是顺利,可是这水又出了麻烦。苏东坡让人将封闭好的下峡水抬上来。王安石见有水了很是高兴,命人先烧水沏茶。一会,家人端上茶。

许久王安石见茶色方变。就问苏东坡,此水是哪儿之水?苏东坡急忙道说是中峡水。王安石笑了,直言道:“又欺老夫!此乃下峡之水,怎假名中峡?”东坡大惊,请教如何辨之。王安石就让他到书架上找到《水经注》这本书,并告诉他翻看某某页。

苏轼依照王安石的话去查找,看到了“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味不浓不淡”之说。王安石细言道:“三峡之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过急,下峡又太缓,中峡则缓急居中。太医院医官乃举世名医,知老夫之变症居于中脘,故宜用中峡之水作引。

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峡水也。”苏东坡唬得面如土色,不得不承认是下峡水。东坡至此对老师王安石佩服之至。

从此事可见王安石之读书破万卷之势,数万的典籍对于他历历在目,天下奇才呀。而苏轼呢?正中了孔老夫子的训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蹊跷对联谁能对

回到京城,苏轼先来到相府面见王安石,王安石又问在黄州,见到什么了?苏东坡羞得无地自容。王安石道:“老夫有点不自量,要考考东坡。我的书架上的书随你取一本,随你翻开,你读出上句,我接下句。我若接不上,就算我老夫无才。”

苏东坡谦虚一番,心想,你这书房上万卷书,不信你全通,也不过是摆设。随手拿了一本年久尘灰积厚的书。心想到,哼,这是你一本久违的书,大概你也忘了。随口念了一句:“如意君安乐否?”

王安石接口道:“窃已啖之矣。”苏东坡愕然:“正是。”王安石取过书来:“这句怎么讲?”苏东坡暗想,人们讥笑武则天称薛敖曹为如意君。但“窃已啖之矣”对不上茬,所以就沉默了。

王安石道:“这又不是什么秘密,如何就不晓得?”苏东坡羞得满脸绯红。

王安石道:“这是一个小故事。长沙郡武冈山后有一狐穴,深入数丈。内有九尾狐两头。日久年深皆能变化,时常变成美妇人,遇到男子诱入穴中行乐。稍不如意,分而食之。后有一刘玺进山采药,被二妖所得。

夜晚求欢,枕席之间,二狐快乐,称为如意君。一日,大狐出山打食,小狐在穴,求其云雨,不果其欲。小狐大怒生啖刘玺于腹中。大狐回穴问及如意君安乐否?小狐答窃已啖之矣。二狐相争,满山嚎叫。樵夫窃听,随得其详,记于汉末全书。”

王安石又命书童拿来纸笔对苏东坡言道:“考别件事,又道老夫刁难!出个对子吧!今年润八月,正月十二月两头立春。出对为:‘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又言道:“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一带,叫做山塘。其间约有七里之遥,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叫做三山。

出苏州对儿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润州对儿为:‘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此联蹊跷,东坡思想多时,一个也不能对出,只得谢罪而出。

这正是“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啊!

四、

苏东坡在湖州三年,三年期满,回到京城。他想到当初因为得罪王安石而遭贬,这次回京必须先去拜访王太师。然后再去朝见天子。于是,骑马朝王丞相府走去。当苏东坡来到相府时,王安石正在睡觉,他被管家徐伦引到王安石的东书房用茶。

徐伦走后,苏东坡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书桌上只有笔砚,更无余物。他打开砚匣,看到是一方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池内余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纸角儿。取出一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得是王丞相写的《咏菊》诗。

苏东坡暗笑:士别三日,换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为官时,老太师下笔数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后,也就不同了。这首诗才写两句,不曾终韵,看来已是江郎才尽。苏东坡拿起来念了一遍: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笑这两句诗是乱道,他认为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行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

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错误了?苏东坡兴之所发,不能自己,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罢,苏东坡愧心复萌。心想:倘若老太师来书房,见了这诗,当着面多不好看;原想装在袖筒里带走,又怕连累徐伦。思前想后,颇觉不安。只得仍将诗稿叠起来,压在砚匣之下,步出书房。

到大门首对守门官吏说:“老太师出来,请禀报一声,说苏某在此伺候多时。因初到京中,文表不曾收拾,明日早朝,奏过表章,再来谒见。”说完骑马走了。

不多时,王安石走进东书房,看到诗稿,问明情由,认出苏东坡的笔迹,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东坡这个人,虽然屡遭挫折,轻薄之性仍然不改。屈原的《离骚》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

他不承认自己学疏才浅,反倒来讥笑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天子,将他削职为民。”又想:“且慢,他原来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随后叫徐伦取湖广缺官登记册来看。发现只有黄州府缺少一个团练副使。

次日早朝,王丞相密奏天子,苏东坡才力不及,将他贬到黄州。天子准奏,百官听命,唯有苏东坡心中不服,认为是王安石因改诗一事公报私仇。没奈何,也只得谢恩从命。

次日,苏东坡辞相离京,星夜赶至黄州。

苏东坡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不过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光阴迅速,将及一载。重九一日,天气晴朗,苏东坡突然想起:“定惠院长曾送我菊花数种,栽于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

恰好陈季常来访,东坡大喜,便拉他同往后花园看菊。走到菊花架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响无语。陈季常问道:“子瞻见菊花落瓣,为何如此惊诧?”苏东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

去年我在王丞相府中,见他《咏菊》诗中写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老太师写错了,特地续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贬我至黄州,原来是让我看看菊花!”陈季常笑道:“是啊!”苏东坡叹道:“当初小弟被贬,只以为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

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

五、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在宋神宗统治年间,王安石曾做过宰相,苏东坡官卑职小,郁郁不得志,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南岛。    

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    

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故事的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谁知道王安石的故事。

1、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

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2、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3、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4、少年英才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

5、恳辞入朝

嘉祐三年(1058年)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 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辞谢多次才接受。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为盛事。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据理力争,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

宋英宗在位时期(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王安石的故事?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三--"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晓林整理) 故事(57)王安石(8)

王安石弟弟王安礼生平简介 王安礼匿名谤书的故事


  王安礼是北宋政治家和诗人,是著名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弟弟,与王安国、王雱二人合称“临川三王”。

  北宋嘉祐六年,王安礼高中进士,最开始进入河东路唐介门下为幕僚。在西夏军队进攻北宋边境的时候,阻止了河东璇抚使韩绛集结四万百姓防守的打算,改而劝说大帅吕公弼调精兵前来迎敌,不仅抵挡住了西夏军队的入侵,同时也使得丝毫不同武事的四万百姓没有白白送命。

  此事之后,吕公弼十分欣赏王安礼,将这件事情如实的汇报给朝廷,使得王安礼得到宋神宗的欣赏。宋神宗后来授命王安礼为崇文院校书,入集贤院,出任润州、湖州知州,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

  王安礼是个敢于直谏,不畏权贵的人,同时也并不因为血缘亲情而放弃自己的政治立场。王安礼在朝为官的时候,哥哥王安石也一样受到重用。那个时候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成为宰相,主持变法事宜,这就是历史著名的“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

  作为王安石弟弟的王安礼并没有因为哥哥的关系,就支持变法,好借助哥哥的权利升到高位。他本人并不赞成变法,对于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事宜进行反对。他坚定的站在了哥哥的对立面,反对王安石变法。

  元丰二年的时候,同样反对变法的苏轼,被一些变法派人士攻击,最终受到弹劾指控,被捉拿下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王安礼得知此事后,当即入宫觐见。他从容面君,对宋神宗说:“自古有气量的君主,不以言语定人罪,今一旦将苏轼逮狱加罪,恐后人要说陛下不能容才。”在王安礼和其他一些大臣的共同劝说下,苏轼最终得以保全性命,只是受到贬谪。

  王安礼以翰林学士担任开封致知府的时候,执法严明,以善于肚腩出名。当时“有滞讼不得其情及剖决具案而未论者几万人”,王安礼接手之后,日夜加班,明察暗访,收集证据,将案情一一理清楚。

  案子中有许多事权贵犯下的事情,上一任开封知府不敢处置,于是就全都压了下来。王安礼不畏强权。秉公执法,不管罪犯是谁,都敢于明断案情。在他的努力下,积攒的案件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审理清楚,致使“囚系皆空”,并将结果公布于府前。

  有辽国使臣看见了,对他大家赞誉,宋神宗听说后也称赞王安礼,特给他官升一级,以资奖励。

  据说王安礼在任职期间,曾经受到一封匿名信,告京城的一个富翁,说此人家不仅屯大量兵器,而且还豢养士兵,与许多权贵联系紧密,企图造反。

  造反这事儿可不小,王安礼接到这封信之后,本来十分重视。但是信中主角他也有过往来,认为他老实本分,不像是企图造反的人。又看见信中言语刻薄,对富户多有侮辱之词,许多罪名也只是列举出来,并没有证据,王安礼将其当作是一个诬告事件,未多加理会。

  王安礼没怎么在意,却没有料到没过多久,京中居然到处在流传富户造反的事情。后来还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诏令开封府彻底清查此事。于是王安礼奉命出动,彻查此事。

  官兵来到富户家中,翻箱倒柜,富户十分惊恐。然而块把家中翻个底朝天,仍然没有找出任何谋反的证据。

  王安礼于是问富户平日里是否得罪了什么人?富户老实本分,与人只有交好,没有结仇的份,他表示想不出自己与谁有过恩怨。

  王安礼让他好好回忆,富户才突然想起,前几天有一个靠写讼状谋生的马生来借债,因为手中没有现钱,于是就没有借给他。王安礼一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为了避免非议,他先将富户押往牢狱。第二天将马生传来,表示听闻他写的一手好字,请他帮个忙。这里有几本案卷,因书吏生病,上面催得紧,能否请你帮忙抄一下?“

  马生受宠若惊,没有多想,连连点头答应。

  等到马生将案卷抄好后,王安礼拿来一旁的匿名信一对比,笔迹出自一人之手。当即将马生擒获,证据确凿,马生只能认罪,此案告破。

  元丰四年,王安礼拜尚书右丞,迁左丞(副相),参与执政议事。后来因为多次劝阻宋神宗攻打西夏而手打御史弹劾,出知江宁府。元佑中,加资政院学士,先后任扬州、青州、蔡州、舒州等知州、永兴知军。绍圣二年任太原知府时去世,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魏国公。
 

相关参考

为何说王安石的变法给北宋衰亡埋下了伏笔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王安石的故事。“祖宗之法”其实是提供了一些皇帝必须遵守的成制法规,比如善待柴家后人等等,但这也为士大夫限制皇权、提

商鞅和王安石变法后,为什么他们结局都不好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安石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不管军事还是经济在清朝末年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强的,而从这么多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旷古绝今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推动历史的发

方仲永为什么由神童变为普通人—莫让 ”乱花"迷了眼

北宋文豪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想必很多读者当年都曾经在学校里作为语文课内容学过。故事的原文这里不再重列,其大概内容是:古时王安石的故乡金溪这个地方,有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出生了一个孩子叫方仲永,天资聪颖

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与苏轼的不解的缘分

...“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非常看重秦观的才情,曾经给王安石写信,向他积极地推荐秦观。民间故事中,秦观和苏小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俩人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相传,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因秦观在比

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与苏轼的不解的缘分

...“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非常看重秦观的才情,曾经给王安石写信,向他积极地推荐秦观。民间故事中,秦观和苏小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俩人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相传,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因秦观在比

王安石的简介,王安石简介50字 左右

王安石简介50字左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

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待客读音是:cìgòngzhūluánshùsì《王安石待客》相应的原文: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意思是: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小块的

一门八进士--你可能不知道的王安石家族

北宋名相王安石的大名,只要是个文科生,很少有不知道的。然而,以下这件事则恐怕很多人都未曾听说:王安石家族,从他爷爷辈到他儿子辈,四代人六十九年间,登进士者八人。即:王安石的叔祖王贯之,北宋真宗咸平三年...

一门八进士--你可能不知道的王安石家族

北宋名相王安石的大名,只要是个文科生,很少有不知道的。然而,以下这件事则恐怕很多人都未曾听说:王安石家族,从他爷爷辈到他儿子辈,四代人六十九年间,登进士者八人。即:王安石的叔祖王贯之,北宋真宗咸平三年...

王安石一生只有一个老婆 王安石为何不娶小老婆

  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度,每个男的身边有几个老婆都是见怪不怪的事,特别是有权有势的人更是妻妾成群,但是王安石作为一朝的宰相,一生却只有一个老婆。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在当时的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