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
Posted 藩镇
篇首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
安史之乱是改变大唐盛世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盛唐从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节点!七年之痒,在安禄山等人的折腾之下,唐朝也一步步走下了神坛!那安禄山究竟何德何能可以制造这个改变历史的事件呢?他究竟拥有多少兵马才能将大唐弄得人仰马翻连皇帝都换了四个呢?
安禄山是谁?史朝义又是谁?为何被称作安史之乱呢?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也是传说中的杨贵妃的干儿子,形象外表就是肥头大耳!一个字肥!两个字聪明!三个字官二代!四个字肥又聪明!
史思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在后期接手了安禄山的军队!
而改变唐朝命运的叛乱就是由这两人主导的,所以称为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初有多少部队呢?
根据史料记载!安禄山起兵之时拥有15万人左右的军队!然而我并不这么认同!
安禄山起兵之初,其身份已经是三镇节度使,这是一个什么官呢?我们科普下!在唐玄宗时期,节度使一共只有十节!而安禄山一人就占了其中的三节!与此同时,这三节还都是精兵强将所在之地!
从现存资料来看,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整个帝国的在册兵员为574733人。当时全国共设置了十大藩镇,合计兵力486900人。也就是说,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的兵力约为帝国总兵力的85%,而且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有战争经验的边防军,战斗力比那些戍卫京师的宫廷卫队不知道要强出多少。
而在十大藩镇中,安禄山管辖的三个藩镇拥兵183900人(范阳91400人、平卢37500人、河东55000人),相当于整个帝国兵力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只是全部吗?不是的!我国的各种起义都有一个传统,就是需要盟友!也就是一呼百应!除了自己有人之外,安禄山还有许多盟友!比如说同罗、契丹、室韦等游牧部落组成的军队!也就是说各种七七八八加下来起码有20余万人!
而与之对比的是,战争初期唐朝在边关的守军加起来不到6万人!所以结局很正常,在战争初期,安禄山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在潼关和唐军的主力进行对峙!
但是,人心最难说的,刚开始势如破竹就要开始内斗(人心啊!)在经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官兵呢?这个,按史料记载,他是带着13万大军投降的!成王败寇,他最后剩多少人也没有太大的必要谈及了!
有人就会问了,那算来算去也就几十万人的大军为何会在7年的时间让大唐损失了几千万人?
要知道古代打仗打的是人海战术!人死了怎么办?抓壮丁来凑!以至于刚开始有20万大军的安禄山到最后也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人!我相信到头来包括那些记录历史的人自己也无法算清究竟有多少军队吧?
安禄山(10)万人(4)藩镇(7)史朝义是谁?史朝义和安史之乱有什么关系?
史朝义是唐朝人,史思明之子,安史之乱的领导人物之一。安史之乱历时七年,许多人的命运都因此改变,唐朝的命运就是这样,自安史之乱之后,极盛的盛唐就开始走下坡路。那么史朝义和着这安史之乱有何关系呢?
唐朝的强大,来自于几代君王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唐太宗、唐高宗、武后等人在位时,多次开疆扩土,扩大了唐朝的疆域,传播了盛唐的名声和国威。辽东、突厥、吐蕃、回纥等地区经常和唐朝边境地区互有摩擦,中央对边境的控制总是有些“虚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节度使的权力极大,《新唐书》中记载“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所统治的一个镇,就是周边十多个州的区域,地域极广不说,所拥有的权力也很大。节度使能够充当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对管制地区拥有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可是十分明显的看出来这种策略的不妥之处了。自从建立了节度使这一官职之后,各地的节度使在所统辖的区域内,权力极大,雄踞一方,军事能力强悍。加上唐朝外强内虚的军事部署,使得这些节度使更加肆无忌惮,逐渐就不把中央的皇帝看在眼里。
其实在唐朝最初的时候,军事部署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太宗和高宗都将重兵部署在京城附近的几大重镇,内重外轻,就是为了保证中央统治的权威和安宁。唐玄宗是第一个对这种政策作出改变的人,他外设节度使,交给节度使统领士兵镇守一方的权力,还让安禄山一介胡人担任了三个镇的节度使。安禄山统治的这三个镇,面似分散,实则相连,他拥有的兵力甚至达到了20万之多,远远超过了周边的节度使镇,也远远超过了中央的8万兵力。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像蒙恬那般忠诚于皇室的人才不会拥兵自重吧!
唐玄宗早年的时候还好,他年轻四处征战,也征服了不少的地区,但是步入中年以后,他开始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迷于酒色,迷恋杨贵妃,不问政事。政府越来越腐败,奸相杨国忠在朝中大力打压异己,搜刮民脂民膏,通敌卖国。安禄山任节度使还不够,为了得到更多的东西,他还拜玄宗宠爱的杨贵妃为母亲,受到玄宗的宠信。朝中,安禄山和杨国忠两人争斗已久。安禄山统辖的河北一带完全就是胡人的天下,他们所受的汉化极浅,俨然就是一支胡人军队和小国。胡人骁勇善战,安禄山自恃兵力强大,以消灭杨国忠为口号,掀起了反叛。
安禄山手下有一个心腹,也是他从小到大的玩伴,他就是史思明,是一个突厥人,有勇有谋。唐朝的都城长安就是史思明攻下的,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带兵出征,一路都是胜仗,后来才开始被阻挠。由于史思明建立了很多军功,安禄山封他为节度使。安禄山攻入洛阳以后,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国。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因不满安禄山疼爱幼子,杀了安禄山,取代了安禄山的位置。史思明后来杀了这安庆绪,还夺走了皇帝的位置。可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安禄山被儿子杀死了,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可是史思明接着又被自己儿子史朝义给杀了。杀了史思明以后,史朝义就成为了叛军首领,他胆怯懦弱,又有很多臣子不服他,没有办法,内部出了问题,外部也不能幸免,史朝义战败,多次想要逃走,奈何人家就是不开城门,他只好骑马回幽州,自尽死掉了。
史朝义一死,耗时七年的安史之乱就彻底结束了。
相关参考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生于宁夷郡,史思明长子,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天宝十四载(755年),史思明随安禄山起兵,他率军守冀州、相州。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称帝,史朝义被封为怀王
史朝义是唐朝人,史思明之子,安史之乱的领导人物之一。安史之乱历时七年,许多人的命运都因此改变,唐朝的命运就是这样,自安史之乱之后,极盛的盛唐就开始走下坡路。那么史朝义和着这安史之乱有何关系呢?
安庆绪和史朝义谁比较阴险愚蠢?有些事情是很难说清的,比如说报应,安禄山不忠不义,害人无数,被自己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弑父,大逆,被部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因骗升官,降唐又叛唐,毫无信义,又被儿子史朝义
安史之乱开始的时间是,历经了几年?755年至763年。安禄山造反到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
史朝义自杀,战乱的最终结束,以这种方式到来,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巨大的危机。这场危机的结束是以史朝义自杀为终点。公元七六二年四月初五,玄宗病死。在他
洛阳城外,史朝义被唐军大败,这一败就再也改变不了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史朝义在前面一个劲的跑,仆固怀恩在后面一个劲的追。>史朝义撤退的路线可分为两个阶段。>>一路败退的史朝义部>第一个阶段,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
人物生平受父猜忌史朝义是史思明长子,为人宽厚,所以很多人都归附于他。史思明猜忌残忍,好杀无辜,部下稍不如他的意,动辄就诛杀九族,因而人人都不能自保。史朝义身为史思明的长子,经常跟随史思明带兵,比较恭谦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的时间: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史思明死后,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时老鼠要卖四千钱 安史之乱历经八年是有原因的,肃宗李亨并无经略天下的本事。唐朝自